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079|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教育学习顺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31 11:0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多的诵读呀,让小孩子从哪里开始听呀?谁能列个学习顺序表呀?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9-1-21 16:56:05 | 只看该作者
简单说《论语》第一,道理就去看置顶的《北京孔子学校及在谦学堂教师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9-1-21 15:09:58 | 只看该作者
越看越糊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9-1-21 14:27:14 | 只看该作者
那个,什么时候开始读,启蒙用那本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9-1-21 12:35:53 | 只看该作者
以下节选自2006年9月28日季谦先生在人民大学的演讲稿

====

什么是「经」,什么是「典」,为什么有「经典」,我们为什么要尊重经典,更要在这个时代重新提倡经典?
我们对一个观念的了解,往往可以从它的字义说起。有文字学家认为,一个汉字往往「形声必兼会意」,即读作什么声音,与其意义直接相关。如「江」「河」是形声字,一半是形,一半是声,形代表本质,声指示读音。「江」「河」的形符是三点水,代表与水有关,读音一个是「工」,一个是「可」,「工」和「可」两个声音和意义有什么关系呢?「江」、「河」都是大川大水,大河流动的声音就是「可可可(HoHoHo)」,大江流动的声音就是「工工工(KongKongKong)」,借用「工」和「可」的读音,这声音也表示了相当的意义。
更典型的,譬如《论语》的「论」字,从「言」,「仑」声。「仑」的本义是「集册」,「编集简册」,而引申为凡是有次序有文理的事物,所以如果加「言」为形符,就成为论说的「论」,整顿丝线,加「糸」作形符,成为经纶的「纶」;指水中的纹理,成为沦涟的「沦」,而安排人世的关系,便成人伦的「伦」,这些字都以「仑」作声符,而都与「文理次序」有关,可证「形声」之「兼会意」了。
那么,看「经」这个字,其形符是个「绞丝旁」,我们就知道与丝线有关,其次,看其声符「巠」,中间有个「川」字,是水,而「巠」就是水脉,山有山脉,水有水脉,就像人身上有血脉一样。脉是从这里通向那里的轨道,所以「巠」和交通来往有关。如果形符是双人旁,就是「径」,路径,也就是你出入的道路,这样也有通往的意思,把形符换成「走马旁」,写成「迳」,更有直通的意思了。所以「经」这个字,从形符看,和丝线有关;从声符看,则有「直通」的意思。

  「经」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上说:「经,机纵丝也」,是说织布机上的直线、纵丝。布本是由纵线横线交织成的,直线叫做「经」,那么横线呢,就叫做「纬」了。经纬同样是织布机上的丝线,只是方向不同,就成了两个概念。两相比较下,「经」这个直线就显出某些特色来,首先,它比纬先摆上去,有了「先在性」;而既摆好经线,便决定了这匹布的品质,所以经有「主导性」;经在织布的时候,几乎是不动的,由纬来动,因此经有「不变性」,也就是「永恒性」。它先在,它主导,它永恒。因为经线有这几个特色,把它抽象化普遍化后,就有「经常不变,天经地义」的意思。进一步,凡是记载人类永恒的智慧,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著作,就渐渐称为「经」了。

而「典」字,是个会意字。会意字即由两个字合成一个字,字义也是这两个字的合义。「典」字的上半部是「册」,下半部是「几」。「册」是个象形字,像竹简用线穿起来,是古代的书籍模样。其下是「几」字,也是个象形字,是高脚桌子的图像。「放在高几上的简册」,应当是贵重的文件,所以有个成语叫「高文典册」。引申为所有贵重的事物,如「典礼」、「典藏」。所以「经典」合辞,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章。

中国至少在春秋时代就有称为「经」的书,首先提到「六经」的是庄子,庄子不是儒家,是道家,既然道家的学者都把孔子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书称为六经了,可见在春秋时对「经」用法已经非常确定,就是把人间非常基本的、很高明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叫做「经」。春秋以后,一直到汉朝,又有所谓「纬书」,就是辅佐经书的书,每本经都有纬书,称为「六纬」。后来,几乎只有儒家的书才称为「经」,从六经到五经到九经到十三经,都只算儒家的书,而且是环绕着孔子所传的「六经」的书,才称为经。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一本书之称为「经」,有它特别的意义。

纵使是中国人对外来书籍的翻译,也对有特殊的含义的书,才叫它做「经」,有特别尊重的意思。中国的四库全书里面有所谓「经史子集」,「经」摆在最前面。我们翻译印度传来的大藏经,里面含有三部分,叫三藏——经、律、论,也是把「经」放在第一位。我们要知道,这个次序不是一时的好玩,乃是有意的排列,把价值性最高的排在前面。
   可见整个学术史当中,大家有个共同的观念——「经」有特别的意义,并不是任何书都能称为「经」,在中国只有儒家的基本著作称为「经」。其他纵使很重要很有名的书,也不能称为「经」。譬如在唐朝,皇家信奉道家,尊崇老子,就把老子的书称为「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宣扬「道德」,我们常有这个错误的观念。老子这本书之所以称为「道德经」,因为它有五千言,如果写在竹简上,就很笨重,因此把竹简分成两卷,第一卷的开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字是「道」,因此就把这一卷称为「道经」,下一卷开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但不能称为「上经」,因此取第二个字,就叫「德经」,合在一起,就是「道德经」。老子就「成经(成精)」了(笑)。道家的第二把交椅人物庄子,我们也不能忽视他,因此他的书,升格为「南华真经」,庄子也「成经」了。

虽然在历史中、民俗中,尊重道家、尊崇老庄的人,有时称《老子》、《庄子》为「经」,但是,请看纵使在没有礼法的当代,每个大学的课程表,如果讲老子庄子的课,课名叫「老子」、「庄子」,很少叫「道德经」、「南华真经」的。可见,你就是贵为皇帝,想要推崇某本书称为「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翻译佛典,经、律、论的称呼,其层级是很严格的,三藏之「经」,类比于四库的「经」,大体上,「经」就是佛之所说,「论」是菩萨所论,这是不能乱的。中国高僧大德的著作很多,只有一部可以称「经」——六祖坛经,这是对禅宗六祖慧能特别的尊崇,这是佛教界共同的认定,不是随便称的。至于「三字经」、「女儿经」、「茶经」、「马经」等之等称「经」,那是好玩,不算数的。

在中国,圣人所说为「经」,后世学人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所以《春秋》是经,而有左氏、公羊、糓梁等传,虽然后世也把这些重要的传升格为「经」,故有了「十三经」,但所有学者都知道,它的价值毕竟是次了一等的。这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很实事求是,很现代化的。千古之下,凡是有思考的人,在心里都要有这种分类的习惯,现在我们说国家最高的典范叫「宪法」,以下的各种规范叫「法律」,宪法类比于「经」,法律类比于「传」,宪法和法律的层级本来就不一样,法律不能违背宪法。那么中国的子史集和传不能违背经,佛教的律论不能违背经,其中有大道理在。

如果我们读书人没有这种认识,就代表我们对于价值层级的分别模糊了,所以,我们重新要提醒「经」字的原始意义,摆好它在人们心中和文化史中的位置。

这样提倡是不是封建了呢?就是反动了呢?是不是又定于一尊了呢?我们且先来考虑一下:我们现在不是敬佩西方人吗,西方人很多是信基督教天主教的,他们的教里最高教义在《圣经》,后代不论有多么伟大的神学家,着了多少书,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他们的著作,都不足以称为经,所以基督教天主教只有一本永恒的「经」,叫做「Holy Byble(圣经)」。可见西方人并不是糊涂的存在,他们的强盛是有相当道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9-1-21 10:28:3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对我感触非常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11-28 20:58:41 | 只看该作者
诵读“经”和诵读“书”有没有区别?区别何在?
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对于“经”的界定,它的层级就比“典”的诵读要高一些。历史上根据文化系统,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来说,“经”是世界各民族在获得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一个范本或者文章。你看中国的经典,世界级的经典,大部分都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能够包罗我们三维空间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穿越太极图中央阴阳两极的弦线,能够同步提升我们的智和慧,使智和慧这两个系统同步提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负责记忆,负责思维判断,而心灵负责感受,负责捕捉直觉。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注重“经”的诵读。对于“典”作用,它注重反映历史前人在大智慧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层面的,而不是文化层面的。或者说文化层面的内涵比较少一些,不具备同时穿越阴阳,包罗黑白两个层面上的一些知识或者营养,不具备双重作用,只是单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典”当中所含太极白里面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典的概念,在近代社会民众的解释定位,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典”的定义,现代人们一般的定义都是将“典”与古代所定义“书”的概念同等解析和理解。社会上一般所说的经典,在典这一系统中,现在这个典字,已经成了书的代名词。我们也要注意这种学术上和通俗中的不同。
对我们来说,人们往往注重后天智识的比较多,而注重直觉和灵感提升的就比较少,所以在我国历史时期,凡是注重了“经”的诵读,把“经”的诵读作为国家重要精神课题的历史时期,国家强盛,政治清明。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这个时期是用“黄老”的经典来指导官员们进行诵读,并且根据这个经典来选拔治国的人才,他就带来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汉代时候,由于汉武帝的专权作用和董仲舒的禁言,以及田蚡——当时的宰相,汉武帝的舅舅他们出面,联手把《黄帝四经》清除了,而且把《老子》五千言原来比较接近原著的《德道经》颠倒为《道德经》,并且把经文内容也做了一些修改,修改成了后来《道德经》的通行本这样一个格局。但在唐朝,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采用《老子》五千言,进行了全民的教育,还是带来了唐代的辉煌,这个辉煌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国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从这个好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真正注重了“经”的诵读教育的,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够提升全民的人文质量,同时也给社会的昌盛中兴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是宋明以后八股文出现了,只读“书”而不读“经”,只读了《四书》而没有提倡经典,并且在“经”里面将最著名的《易经》也清除出去了,这个时候中国的教育就基本上进入了一个僵化时期。所以历史发展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就必然出现了一个反对诵读“书”的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当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突然从八股文的禁锢中苏醒过来,也发生了一些连孩子带水一起泼出去的现象。
在我们现代人理解诵读“书”和经典这个方面,诵读“书”和诵读“经”基本上在社会上已经同时出现了,并且从上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如果我们只诵读以儒学为代表的“书”,那么它对于我们如何通过潜移默化方式,来使孩子们获得人文素质与品格提升方面,看起来是不足的。因为全国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了十年,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七八年,专门选择“书”一类的典籍,来指导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以后,由于“书”里面的深刻内涵,对精神层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能够使孩子们在品格上受到一些培养和教育,但是对内在物质能量的提升上,对同步将道德心灵与益智开慧同时开发方面,却受到了限制,而这一点恰恰就是要通过诵读“经”来解决的问题。
凡是能够将“经”和“书”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一起进行诵读,就可以突破这个瓶颈阶段。就象台湾的王教授,他怎样推广经典诵读?在大陆他推广的是诵读“书”,而没有推广诵读“经”,但我们看看他自己的讲话里面就有个现象:他指导自己儿子诵读的是“经”。特别是诵读《老子》五千言,使他原本弱智的儿子改变了现状。这个儿子七八岁还在流口水,本来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不行,但他就利用了一个暑期,暑假期间指导自己的儿子把《老子》五千言背诵下来,结果他的孩子的智识和慧识就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他自己这一例子和我们在国内办了很多这样的试点,这些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证明:如果你诵读“书”,只诵读《千字文》,《弟子规》等等有关“书”方面的内容,那么可以对孩子们的道德品格有比较良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对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真正地改变他们的智慧方面,却遇到了明显的局限,产生的效果并不好。如果说把“经”和“书”结合起来,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们将“经”和“书”结合的比较紧密,那么就会既打造了道德品格,也会获得智慧的营养滋润。使他们的智识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层面,因为“经”里面有精神营养能量,这种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又客观的组合在我们古代文言文的文字和词句的结构当中,只要我们通过诵读,就能够激活开启我们内环境与外环境连接的一些户牖。这个仓库通路一旦激活,那么这个品格的打造,从自然当中获得能量,也就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这也是通过大量的经典诵读推广中获得的一些体会,获得了验证。在“经”和“文”这两个层面上,我们只有把这两点都抓住,那么也就能够在教育过程当中既能使孩子的人文素质获得提高,道德规范,道德品质获得提高,也能对他们后天学习知识的智识能力,获得全面的提升和改观。
我们在推广德慧智的教育过程当中,从总结出的大量经验来看,诵读原来的《道德经》五千言和诵读《德道经》五千言是有区别的。为什么要诵读《德道经》,这里面的差别是因为,《老子》五千言在书写过程当中,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的,它是让人们首先培养心灵的道德品格和获得道德能量,然后再来认识自然大道,认识天地的自然规律,这样就能够很轻松的把《易经》读通、读懂。你看现在人们一提到《易经》,大都认为是街头摆摊算卦的,我们中国人都是这么认为《易经》的。但是为什么在西方,人们一看到《易经》以后,认为《易经》是一部科学,西方很快的就与他的数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相结合,而产生了大量的发明创造。相反,我们中国人只认为他是一个街头摆摊算卦的,西方人能够从简单的符号中悟到科学道理,而我们却不能认识,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在进行了八股文的教育以后,缺乏了直觉和灵感,无法从祖先们最简单、最原始、最接近自然真理的符号当中,去解读深刻的科学道理。所以我们现在如果真正把我们整个民族、孩子们的直觉和灵感都能够培养好,应该用早期最原始、最真实,也就是《老子》五千言原本本意的《德道经》来进行诵读。目前有一段历史我们学术界考证的不太多,也就是对黄帝那个时代的思想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这些方面史料不多,只是零星的记载。这是因为在汉代进行了一次大清理,儒家为了真正的实现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对黄老学说进行了一次摧残,所以使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区间,对黄帝的教育理论技术方法的了解,可以说已经寥寥无几了。但是自从马王堆挖掘出了《老子》帛书版本和《易经》版本以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在那一个历史区间里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经”的教育的。
比如说《易经》,他主要是开启每一个孩子的科学头脑,用最简单的方式,运用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发现天地宇宙间最基本的运算规律,来进行推演,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而《德道经》,它本来的格局是以德进道,只有具备了德的品格,同时又具备了德的能量,这样才能够认识自然的规律。同时掌握《易经》进行推演,进行运算,这个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构成了我们道德根文化的一个系统。我们在研究历史过程当中,运用两部著作,一部《黄帝四经》,一部《老子》五千言的帛书版本,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个历史概貌理顺清楚,使我们知道道德根文化。我们国家民族为什么在十六世纪以前,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科学发明创造,一直都是走在西方的前面,然而在十六世纪以后,我们丢弃了《黄帝四经》,丢弃了老子的《德道经》,只采用儒家的《四书》来进行国民教育以后,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就明显的萎缩了,就落后到了西方各国的后面。这里面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注重培养国民和民族精神当中的直觉和灵感,而只是片面的注重通过后天的智识学习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而缺乏发明创造的能力。因为发明创造都是要建立在对前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然后通过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发明创造。实际上我们的德慧智教育理念,也是根据历史,根据历史教育的脉络一层层的把它解析开来进行分析,才产生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理念


[ 本帖最后由 回归自然 于 2008-11-28 21: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11-28 20:49:19 | 只看该作者
小丫诵读《德道经》第二十七章体会-- - 视频 - 在线观看 - ...  

10岁的孩子解读经典,是利用直觉灵感在诵读一年多的基础上,自发对经文的总体理解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IjDh3YhovY/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6vI0wrs_B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8-10 14:25:59 | 只看该作者
5.能辅万物之自然  圣人不敢用私心私欲违背自然规律而妄动,他按自然规律办事,所以能够辅助自然。
名匠鲁班就是观察自然,掌握规律,向大自然学习,才发明锯子和雨伞。
鲁班发明雨伞和锯子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那时候,人们出门很不方便。鲁班是春秋时鲁国的巧匠。他动了好多脑筋。他跟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一个亭子,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太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可是鲁班自己挺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鲁班心想: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可是用什么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呢?为了这个事儿,他吃饭不香,睡觉不安。

一天,他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花塘边玩,一会儿,一个孩子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脑袋上。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一面有一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以凉快。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得叫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


鲁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说:“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拿着这么个东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拢起来,那才好呢。


“对,对!”鲁班听了很高兴,就跟妻子一起动手,把这东西改成可以活动的,用着它,就把它撑开,用不着,就把它收拢。这东西是什么呀?就是咱们今天的伞。

鲁班发明了雨伞,他还发明了锯子。据传说,他叫徒弟上山去砍伐大树。当时还没有锯子,用斧子砍,一天砍不了多少棵树,木料供应不上,他很着急,就亲自上山去看看。他在爬山的时候,一只手拉着丝茅草,一下子就把手指头拉破了,流出血来。鲁班非常惊奇,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厉害?他就摘下一棵丝茅草,带回家去研究。他左看右看,发现丝茅草的两边有许多小细齿,这些小细齿很锋利,用手指去扯,就划破一个口子。这一下把鲁班提醒了,他想,如果象丝茅草那样,打成有齿的铁片,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于是,他就和铁匠一起试制了一条带齿的铁片,拿去锯树,果然成功了。有了锯子,木料供应问题就解决了。
鲁班的两样发明一直用到今天。他都是从自然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无非是遵从自然的规律,借用自然的魅力而造福于人民罢了。所以,真正的科学都来自自然,而从来不违背自然。


有成就的音乐家也是这样,他们觉得最美妙的音乐就是天籁,大自然的声音。人的声音无论怎么也比不上天籁,美妙的自然交响曲。因为人为的声音,是人心制造出的,没有达到其安也,声音也会不清净,杂乱无章。来,我们听一下音乐家刘天华的故事。

音乐家刘天华是与瞎子阿炳同时代的二胡演奏家,他的二胡演奏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一年,学校里举行毕业汇报会,同学们纷纷创造各种乐曲,而刘天华觉得所有技艺都无法表达他的感受和音乐情感。于是,他陷入了沉思,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最美的呢?什么样的音乐才能扣人心弦,引起人们的共鸣呢?他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唯有自然的声音,是“大音稀声”的天籁。他拎着二胡,忘记一切走进了大森林里,鸟儿的欢唱,山泉的流淌,晨风的吹拂,落叶的潇洒,一切是那么和谐,好象有谁在指挥,这就是大自然的杰作。他开悟了。毕业汇报会也开始了。轮到刘天华演奏,他要求工作人员拉上大幕,仿佛从遥远的原野里传出几声鸟鸣。接着,百鸟争鸣或者唧唧喳喳三五成群,或者叽叽咕咕,那种婉转清脆的鸟儿合唱扑面而来。在会场所有听众好象置身于大森林中,这原始朴素,亲切真实的声音吸引住了每个人。大幕拉开了,刘天华深深地向观众一鞠躬,在雷鸣的掌声中。《空山鸟语》这部伟大的二胡曲诞生了!万物自然的规律你能违背吗?大自然的魅力能抗拒吗?我们生活在自然当中,时刻受到自然的约束。其安也,安居于自然之中,尊道贵德,听从自然的安排,才能做到易持也。也就是个大自然规律中得到启示,与自然同呼吸,在自然的海洋里,心身才能够得到滋养,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有所发明和创造。

让我们听听《空山鸟语》…….

鲁班是这样,刘天华是这样,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武术家都是这样。
朋友们,只要我们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我们也同样拥有这样的成就和成功。

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地球是一片片湛蓝一片片嫩绿。蓝色是大海和江湖,绿色是森林与原野。大海波澜壮阔,海鸥自由飞翔;原野下一望无际,骏马尽情奔驰;江湖边,树木成荫,森林中野花烂漫。

人类居住在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中。我们在森林深处建起了小木屋;我们还在水上支起了小房子。在森林中,我们尽享花儿们的亲昵,与鸟儿,小猴松鼠嬉戏;住在水上的小房子,我们倾听水的音乐声。阳光下,我们呼吸新鲜清纯的空气,沐浴在温暖的海洋。夜晚,星星与我们痛饮丰收的美酒,月亮与我们一起展示美妙的歌喉。


最后请欣赏我的一首小诗,作为对学习这一章的结尾。

太阳安居在浩渺无际的星空,
月亮星星与它作伴;
地球心无挂碍,安居在太阳系中,
海王星木星与它作伴;
人类坦坦荡荡,安居在这地球中,
植物动物与我们为伴。

我们要辅佐万物之自然,
但不是自然的主人,
仅仅是自然中的生灵。

我们是生活在自然的生灵,
但不能破环自然环境,
严格遵守自然规律。
只有安心安居安住,
我们才能与自然心心相通,
只有这样,
智慧机遇成功才会赐予宇宙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8-10 14:12:46 | 只看该作者
3.学不学:听到这句话,大家会不会糊涂了:老子爷爷怎么叫我们不要学习了? 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几乎都劝告学生要好好学习。其实第一个“学”是动词,学习的意思。“不”是不同凡响,非同寻常的意思。第二个“学”是名词,是学问的意思。这样理解,我们就明白了老子爷爷的用心,不会误解了。不要学那些使人心乱,不能辅佐万物成长的学问,要学非同寻常,能让身心清净的学问。《西游记》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中说,美猴王拜师后得了姓名,欢然踊跃,要学道。菩提老祖要教他“术”字门,“流”字门,“静”字门,“动”字门,悟空都不学,是它不好学吗?不是,是悟空一心要学不同凡响的绝学。绝学在这里指的是菩提老祖所说的长生妙道,盘中暗谜,说破根源的学问,而菩提老祖座下其他弟子都没有学到绝学。因为孙悟空具备学不同一般学问必需的条件:为社会奉献,有毅力,悟性高。《老子 德道经》是一部绝学,而这一章讲的是安心和辅物,所有的学问都是辅佐万物,帮助社会用的。

同学们,我们不要盲目地羡慕绝学,要知道任何本领都要从基础开始,基本功是做事的关键。


造父是古代的驾车能手,他在刚开始向泰豆氏学习驾车时,对老师十分谦恭有礼貌。可是三年过去,泰豆氏了却什么技术也没教给他,造父仍然执弟子礼,丝毫不敢怠慢。这时,泰豆氏才对造父说:“古诗中说过:擅长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学会编织簸箕;擅长冶金炼铁的能人,一定要先学会裁缝皮袄。你要学驾车的技术,首先要跟我学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这样快了,你才可以收执六根缰绳,驾驭六匹马拉的大车。”

造父赶紧说:“我保证一切按老师的教导去做。”
泰豆氏在地上竖起了一根根的木桩,铺成了一条窄窄的仅可立足的道路。老师首先踩在这些木桩上,来回疾走,快步如飞,从不失足跌下。造父照着老师的示范去刻苦学习,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掌握了快步走的全部技巧要领。
泰豆氏检查了造父的学习成绩后,不禁赞叹道:“你是多么机敏灵活啊,竟能这样快地掌握快行的技巧!凡是想学习驾车的人都应当象你这样。你走路是得力于脚,同时受着心的支配;现在你要用这个原理去驾车,为了使六匹马走得整齐划一,就必须控制好缰绳和嚼口,使马走得缓急适度,互相配合,恰到好处。你只有在内心真正领会和掌握了这个原理,同时通过调试掌握了马的脾性,才能做到在驾车时进退合乎标准,转弯合乎规矩,即使跑很远的路也尚有余力。真正掌握了驾车技术的人,应当是双手熟练地握紧缰绳,全靠心的指挥,上路后既不用眼睛看,也不用鞭子赶;内心悠闲放松,身体端坐正直,六根缰绳不乱,24只马蹄落地不差分毫,进退旋转样样合于节拍,如果驾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车道的宽窄只要能容下车轮和马蹄也就够了,无论道路险峻与平坦,对驾车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些,就是我的全部驾车技术,你可要好好地记住它!”

对于一门高超的技术,想要自如的应用,就必须要掌握过硬的基本功。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急功近利,打好基础是关键。

4,而复众人之所过,上次我们谈到社会上的民众做了很多事,都想有大成就,但都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圣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找到  众人失败的原因,看穿这点,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让我们听一下。
        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有人问苏格拉底:“你成为这么出名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多思多想!”苏格拉底回答。
这人满怀“心得”,回去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开始多思多想。
一个月以后,苏格拉底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那人的妹妹,她对苏格拉底说:“求你去见我哥哥一面吧,他从你那儿回来后,就象中了魔一样。”
苏格拉底到了那人的家中一看,只见那人变得骨瘦如柴,拼命挣扎着爬起,对苏格拉底说:“我每天除了吃饭,一直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你整天只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么呢?苏格拉底问。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里都装不下了。”
“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垃圾?”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苏格拉底答道,“成功是一把椅子,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是爬不上去的。”

还有一个故事也能说明这个道理。
                天下第一关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北方的女真为患。皇帝为了抵御强敌,决心整修万里长城。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早已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多年。万历皇帝招集各地书法名家,希望恢复山海关的本来面貌。各地名士闻讯,纷纷前来挥毫,但是依旧没有一人的字能够表现天下第一关的雄伟。皇帝于是再下昭告,只要能够中选的,就能够获得重赏。经过严格的筛选,最后中选的,竟是山海关旁一家客栈的店小二,真是跌破大家的眼镜。

在题字当天,会场被挤的水泄不通,官家也早就备妥了笔墨纸砚,等候店小二前来挥毫。只见主角抬头看着山海关的牌楼,舍弃了狼毫大笔不用,拿起一块抹布往砚台一沾,大喝一声:“一”,十分干净利落,立刻出现绝妙的一字。旁观者莫不给予惊叹的掌声。有人好奇的问他为何能够如此成功的秘诀。他被问之后,久久无法回答。后来勉强答道:其实,我想不出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在这里当了30多年的店小二,每当我在檫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已经成竹在胸,所以能一挥而就,如此而已。

原来这位店小二,他的工作地点,正好面对山海关的城门,每当他弯下腰,拿起抹布清理桌上的油污之际,刚好这个视角,正对准“天下第一关”的一字。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天天看,天天檫,数十年如一日,久而久之,就熟能生巧,巧而精通,这就是他能够把这个“一”字临摹到炉火纯青,惟妙惟肖的原因。

为何别人成功不了,而店小二就能?因为他是在无为中写下的,吸取了别人的教训,而且他每天看着那个字,已经融合进去。也许别人的书法水平比他还高,可别人达不到店小二的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03:07 , Processed in 0.09364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