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的朋友您好!愿我们共同学习一下这篇文章,将对提高诵读经典认识有所帮助。 [编者按] 2007年未,著名国学家、台州市人文发展顾问熊春锦先生,应邀在台州进行道德人文讲学考察,并为众多德慧智经典诵读的实践者进行了经典诵读答疑。浙江台州黄岩地区自2006年就开展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2007年与北京德慧智科技教育中心签定培训推广协议,举办德慧智经典诵读辅导培训会,配发专门读本和导读辅导本,在全区重点学校以试点形式推广德慧智教育。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也累积了一些需要及时回答的理论性问题。为便于更好地指导新的实践,也为在黄岩全区的推广树立可行的范本和完善的辅导机制,黄岩区教育局特意邀请熊先生为当地教育局部分领导和教师在推广经典诵读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疑释难。熊先生系统地回答了教师们在经典诵读推广现实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整个回答过程,紧扣主题、生动形象、事理结合、立意高远,赢得大家的交口称赞。 主持人:(部份内容省略)十六大提出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对教育这一块如何可持续发展?我们一直比较迷茫。领导到了我们教育局以后,通过大量的调研认为,我们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而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关键是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就要做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这方面的工作。领导的思路很明确,他提出一个理念:“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提高师资队伍和整体素质为本”。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理念去做,我们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抓德育,德育工作是很繁杂的,从中央到地方提出一些理论性的东西,提出来很多,比如民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等等。我们在这么多的教育工作中如何抓住重点,这就是我们比较迷茫的问题。 我们台州市有个叫玉环的地方,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型。听了他们的经验介绍之后,我们感触很大,回来马上制定了一个在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案,也建立了领导小组,局长亲任组长。在领导小组下面,我们又成立了一个以教研员为主,学校骨干参加的领导小组。 我们实施以后做了以下几点工作:第一项工作是搞启动,教师节前我们举办了个千人诵读《德道经》大会,有好几千人参加这个大型的活动,影响非常大。会场上我们搞了个诵读启动仪式,也就是每个学校都参与表态:我们从这个学期开始诵读经典,跟全区参加我们这次活动的各级各类领导说明,接下去我们要搞德育经典教育诵读,进行诵读氛围的宣传。 启动之后,我们开始考虑第二步,搞一个诵读的读本。我们把《德道经》作为中小学诵读的基础读本,总共订了11.6万本的经典诵读读本,其中《德道经》就有七万多本,小学还增加了《七小经合璧》。小学以这两本为基础,中学以《德道经》为基础。这也是一项工程——民生工程,是影响下一代成长的工程,所以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也满意。 第三步:确定重点样板学校。全区有五十多所学校,我们确定了十一所重点学校为我们的样板学校,作为我们今后做调研的学校,初选的十一所学校当中有高中、初中、小学。这十一所学校我们先要搞好,也要为全区其他学校做示范。 第四步:是对对师资的培训。我们聘请了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的专家,对十一所学校的所有语文老师进行了一次培训。如何在中小学学生中开展道德经典诵读活动。 第五步:开展活动,活动主要是以学校为本,为基础。我们的理念——全区不搞统一,每个学校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说我们十一所重点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那么我们黄岩区搞经典诵读就有十一个特色。 下一步我们打算这样搞: 2008年上半年,我们到十一所学校进行调研,他们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值得我们全区推广,好的方面在什么地方,调研以后确定一所学校,准备在这所学校开展现场推进会,在推进会上展示这所学校经典诵读的成果。我们局里面再研究下一步工作怎么开展,还要在十一所学校开展一次经验交流,对十一所学校以外的学校,他们也想开展道德经典诵读的话,搞的好的也可以参加经验交流。这是2008年我们主要的打算。在推进的过程当中,我们学校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熊先生,他是道德经典诵读的创造者,请他给我们破解在经典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刚才领导也讲了,请每个学校都谈谈,在经典推广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全区学习的,或者还存在什么问题,熊先生会在这里给我们指点和引领的,我就介绍到这里。 发言人A问:熊先生好!我想问熊先生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经典诵读?什么是道德经典诵读?“经典”、“道德经典”、《德道经》三者的概念如何? 熊先生答:好!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谈一下。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对于“经”的界定,它的层级就比“典”的诵读要高一些。历史上根据文化系统,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来说,“经”是世界各民族在获得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一个范本或者文章。你看中国的经典,世界级的经典,大部分都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能够包罗我们三维空间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穿越太极图中央阴阳两极的弦线,能够同步提升我们的智和慧,使智和慧这两个系统同步提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负责记忆,负责思维判断,而心灵负责感受,负责捕捉直觉。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注重“经”的诵读。对于“典”作用,它注重反映历史前人在大智慧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层面的,而不是文化层面的。或者说文化层面的内涵比较少一些,不具备同时穿越阴阳,包罗黑白两个层面上的一些知识或者营养,不具备双重作用,只是单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典”当中所含太极白里面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典的概念,在近代社会民众的解释定位,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典”的定义,现代人们一般的定义都是将“典”与古代所定义“书”的概念同等解析和理解。社会上一般所说的经典,在典这一系统中,现在这个典字,已经成了书的代名词。我们也要注意这种学术上和通俗中的不同。 对我们来说,人们往往注重后天智识的比较多,而注重直觉和灵感提升的就比较少,所以在我国历史时期,凡是注重了“经”的诵读,把“经”的诵读作为国家重要精神课题的历史时期,国家强盛,政治清明。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这个时期是用“黄老”的经典来指导官员们进行诵读,并且根据这个经典来选拔治国的人才,他就带来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汉代时候,由于汉武帝的专权作用和董仲舒的禁言,以及田蚡——当时的宰相,汉武帝的舅舅他们出面,联手把《黄帝四经》清除了,而且把《老子》五千言原来比较接近原著的《德道经》颠倒为《道德经》,并且把经文内容也做了一些修改,修改成了后来《道德经》的通行本这样一个格局。但在唐朝,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采用《老子》五千言,进行了全民的教育,还是带来了唐代的辉煌,这个辉煌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国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从这个好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真正注重了“经”的诵读教育的,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够提升全民的人文质量,同时也给社会的昌盛中兴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是宋明以后八股文出现了,只读“书”而不读“经”,只读了《四书》而没有提倡经典,并且在“经”里面将最著名的《易经》也清除出去了,这个时候中国的教育就基本上进入了一个僵化时期。所以历史发展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就必然出现了一个反对诵读“书”的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当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突然从八股文的禁锢中苏醒过来,也发生了一些连孩子带水一起泼出去的现象。 在我们现代人理解诵读“书”和经典这个方面,诵读“书”和诵读“经”基本上在社会上已经同时出现了,并且从上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如果我们只诵读以儒学为代表的“书”,那么它对于我们如何通过潜移默化方式,来使孩子们获得人文素质与品格提升方面,看起来是不足的。因为全国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了十年,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七八年,专门选择“书”一类的典籍,来指导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以后,由于“书”里面的深刻内涵,对精神层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能够使孩子们在品格上受到一些培养和教育,但是对内在物质能量的提升上,对同步将道德心灵与益智开慧同时开发方面,却受到了限制,而这一点恰恰就是要通过诵读“经”来解决的问题。 凡是能够将“经”和“书”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一起进行诵读,就可以突破这个瓶颈阶段。就象台湾的王教授,他怎样推广经典诵读?在大陆他推广的是诵读“书”,而没有推广诵读“经”,但我们看看他自己的讲话里面就有个现象:他指导自己儿子诵读的是“经”。特别是诵读《老子》五千言,使他原本弱智的儿子改变了现状。这个儿子七八岁还在流口水,本来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不行,但他就利用了一个暑期,暑假期间指导自己的儿子把《老子》五千言背诵下来,结果他的孩子的智识和慧识就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他自己这一例子和我们在国内办了很多这样的试点,这些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证明:如果你诵读“书”,只诵读《千字文》,《弟子规》等等有关“书”方面的内容,那么可以对孩子们的道德品格有比较良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对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真正地改变他们的智慧方面,却遇到了明显的局限,产生的效果并不好。如果说把“经”和“书”结合起来,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们将“经”和“书”结合的比较紧密,那么就会既打造了道德品格,也会获得智慧的营养滋润。使他们的智识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层面,因为“经”里面有精神营养能量,这种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又客观的组合在我们古代文言文的文字和词句的结构当中,只要我们通过诵读,就能够激活开启我们内环境与外环境连接的一些户牖。这个仓库通路一旦激活,那么这个品格的打造,从自然当中获得能量,也就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这也是通过大量的经典诵读推广中获得的一些体会,获得了验证。在“经”和“文”这两个层面上,我们只有把这两点都抓住,那么也就能够在教育过程当中既能使孩子的人文素质获得提高,道德规范,道德品质获得提高,也能对他们后天学习知识的智识能力,获得全面的提升和改观。 我们在推广德慧智的教育过程当中,从总结出的大量经验来看,诵读原来的《道德经》五千言和诵读《德道经》五千言是有区别的。为什么要诵读《德道经》,这里面的差别是因为,《老子》五千言在书写过程当中,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的,它是让人们首先培养心灵的道德品格和获得道德能量,然后再来认识自然大道,认识天地的自然规律,这样就能够很轻松的把《易经》读通、读懂。你看现在人们一提到《易经》,大都认为是街头摆摊算卦的,我们中国人都是这么认为《易经》的。但是为什么在西方,人们一看到《易经》以后,认为《易经》是一部科学,西方很快的就与他的数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相结合,而产生了大量的发明创造。相反,我们中国人只认为他是一个街头摆摊算卦的,西方人能够从简单的符号中悟到科学道理,而我们却不能认识,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在进行了八股文的教育以后,缺乏了直觉和灵感,无法从祖先们最简单、最原始、最接近自然真理的符号当中,去解读深刻的科学道理。所以我们现在如果真正把我们整个民族、孩子们的直觉和灵感都能够培养好,应该用早期最原始、最真实,也就是《老子》五千言原本本意的《德道经》来进行诵读。目前有一段历史我们学术界考证的不太多,也就是对黄帝那个时代的思想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这些方面史料不多,只是零星的记载。这是因为在汉代进行了一次大清理,儒家为了真正的实现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对黄老学说进行了一次摧残,所以使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区间,对黄帝的教育理论技术方法的了解,可以说已经寥寥无几了。但是自从马王堆挖掘出了《老子》帛书版本和《易经》版本以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在那一个历史区间里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经”的教育的。 比如说《易经》,他主要是开启每一个孩子的科学头脑,用最简单的方式,运用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发现天地宇宙间最基本的运算规律,来进行推演,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而《德道经》,它本来的格局是以德进道,只有具备了德的品格,同时又具备了德的能量,这样才能够认识自然的规律。同时掌握《易经》进行推演,进行运算,这个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构成了我们道德根文化的一个系统。我们在研究历史过程当中,运用两部著作,一部《黄帝四经》,一部《老子》五千言的帛书版本,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个历史概貌理顺清楚,使我们知道道德根文化。我们国家民族为什么在十六世纪以前,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科学发明创造,一直都是走在西方的前面,然而在十六世纪以后,我们丢弃了《黄帝四经》,丢弃了老子的《德道经》,只采用儒家的《四书》来进行国民教育以后,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就明显的萎缩了,就落后到了西方各国的后面。这里面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注重培养国民和民族精神当中的直觉和灵感,而只是片面的注重通过后天的智识学习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而缺乏发明创造的能力。因为发明创造都是要建立在对前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然后通过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发明创造。实际上我们的德慧智教育理念,也是根据历史,根据历史教育的脉络一层层的把它解析开来进行分析,才产生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理念。好,这个问题答这么多,谢谢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