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经济学原理为孩子诠释老师的不公平
我时常给小孩子讲解些经济学原理,觉得还是比较能让她理解并能开解她的许多疑惑的。
昨天,她又告诉我关于老师不公平地对待同学了,事情满小的,但很典型:A同学是个调皮的男生,他的同桌是个很精明很爱告状、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女生B。昨天自修课,老师觉得有些冷,去办公室倒了杯热水,就这么会工夫,B把A的笔给扔了,A就大声抗议了,并打了B一下,老师进教室的当口,看到了A打B,当然,他给老师批评、罚站、罚抄课文。
面对老师的B,很委屈很无助的表情,不明经过的人当然觉得A很坏,很没教养了,还那么犟。
我问我的孩子:既然大家都看在眼里,为什么都不去把事实告诉老师呢?
她说:又不是第一次,告诉了有什么用?老师么总归袒护B的。即使说了真相,老师也各打50大板,弄不好还牵连自己,老师会说:你怎么那么清楚人家的事啊,你不认真做功课啊?
我呢,就跟她讲了一个关于“占有率”的道理:黄金时段的广告时间只有10秒,假如,A公司取得了播放权,那么,B只有放弃,或是另选时段。而效果会不会一样呢?肯定不一样。
临近自修课下课,外面家长一大堆,老师也急于下班,所以,她采取了最简单或是她认为最快速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也对其他调皮同学起到警示的办法,虽然她的具体做法有待改进,但站在她的立场,很有效。
再则,B和A的家长平时都在乎老师表扬,这就给老师的想法和做法有了“市场空间”。
对于AB两人的矛盾,老师是不公平了点,但对全班同学以及他们的家长,却可以太平下课了。
公平不公平,是相对的,要绝对公平,好象还是不可能的。
我们到学校去,不仅仅去学课本知识,还要去学做人,在许多细小事件里预见未来。今天的课堂事件,明天将是社会事件。
我对女儿说:为什么老师一般都袒护B而不是A?其实老师自己也明白自己不公平,除去性格爱好,我们继续以客观的经济学来分析吧:B的成绩相对A好很多,她为班级的平均分作出了贡献,直接地为老师带来了效益。而A呢,虽然他聪明却不好学,活络却小儿科,他只会给老师一大堆麻烦。老师当然会去选择一个直接带来效益的学生了。
班级里有几个B这样的学生存在,就象安插了几个保安大队长,他们喜欢告状,告密,出卖同学,对老师这个角色没什么不好,就象多了几个背后的眼睛。
嘿嘿,管理学的四大原则还记得吧,那最要紧的第四原则是什么? 宝宝回答:是控制!
对啦。
“然而,控制之后还得调整啊。。。。”
我的宝宝又开始钻牛角尖了。
再说调整以我观察,宝宝他们班的老师还是很会掉病谴将的!
我对女儿说:你想想看,虽然她对你少有口头表扬,但关键时刻,她就是少不了给你锻炼机会。校刊总编的位置,你从3年级做到4年级,难道都是你个人努力奋斗来的?她比你更看重那个总编的位置呢,班里有个小总编,也是老师的一种荣耀。而且,只要有人来学校挑稿,机会几乎都给了你,老师清楚得很,有些孩子的作文是抄来的,有些是家长代写的,一旦送了出去,弄不好就坍台,面子夹里都没啦,你呢,老实,自己写,自己写过的题目就坚决不再写,是有些傻,但牢靠,不是吗?
小孩子都很单纯的,哪怕再有心计的B女生们也是的。
这些,我估计多年教龄的老师心里也清楚得。但她还是多多口头表扬B们,为什么呢?因为老师知道,即使她不经常表扬你,你也功课很好,已经到了不需要靠口头表扬做动力了,所以,当你经常需要请假去演出去排练,她一概绿灯放行。
这种默许就是你在老师心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这个时候多加表扬,反引起不必要的B们对你的关注和嫉妒,这个也算是老师对你的“优化外部环境”,让你太平地度过每天,去取得更多的效益。 公平不公平,都是相对的。对于家长和孩子,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看开了,一切都风清云淡了。
我儿子昨天也跟我讲了他认为不公平的事。
A同学第一次考试考了98分,第二次考试考了100分。我儿子两次都考了100分。可是老师只奖励我儿子1粒糖。奖励A同学2粒糖。为什么呢?因为对于第二次考试,老师说,100分的奖励1颗糖。第二次比第一次进步的奖励1颗糖。我儿子认为不公平,追问我,我两次都考得好,为啥反而糖少?
问一下,愿不愿意为了一颗糖而被扣掉两分?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分数要紧还是奖励要紧,孩子会犹豫的。
延伸出来,对于家长来说,是分数要紧还是能力要紧?不要说两个都要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