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久不衰的杂粮、豆果类为原料的北京小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8 13:0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艺文类聚·食物部》中,就记载远古神农时代,中国就有稷(小米)、黍(黄米)、麦、菽(豆类)、麻(大麻子)、稻等食物。以杂粮为原料制成的北京小吃历史也很悠久。如以绿豆为原料的豆汁,北宋时期的辽国就已出现,据《燕京风俗记》,豆汁是辽国民间食品,迄今已有1000 余年了。

  以杂粮为原料的小吃种类繁多,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历史原因。北京建城3000 余年,以后又成为几个朝代的都城,聚集了汉、满、蒙、回等民族,长期友好相处,各民族的烹饪技艺得到交流融合。特别是成为历朝都城后,东南西北地方小吃择其精华,“落户”北京。原为外籍的小吃,也成了有北京户口的小吃品种。二是北京小吃丰富多彩,各种原料做成的小吃风味奇特。北京是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特别是京都之地,孕育了历朝的一批又一批的封建权贵的有闲寄生阶级,平日他们以“吃”作为消遣,除正餐外,把小吃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因而想着法儿地吃,因此除正餐外,就出现种类繁多的杂粮为原料的小吃品种,如宫廷小吃中的江米藕、豌豆黄、芸豆卷等就属此类。三是聚居北京的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交流融合,也产生许多大家都要在节日里吃的品种,如腊八粥、栗子花糕就属此种情况。四是过去杂粮比较便宜,物美价廉、经济实惠的小吃,就成为广大贫困劳动人民喜爱的食品,街头小吃成为他们理想的美味。

  杂粮制品的小吃,成为北京小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不仅有物质基础,更重要的在于人们有需求,这应该是它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了。



1.豆汁



        豆汁焦圈


  舒乙先生一次在“南来顺”喝豆汁,叙说了一位香港导演胡金铨说过的话:“谁不能喝豆汁,谁就无资格研究老舍。”无独有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也很喜欢喝豆汁。抗战期间居住上海留须不出,无豆汁可喝,思之若渴,弟子言慧珠自京赴沪演出,特带4斤装大瓶灌满豆汁,以尊师长,传为佳话。一次梅葆玥、梅葆玖在“南来顺”用餐,笔者询问核实。梅氏姐弟称确有其事,并说:“当时无塑料瓶,用的是玻璃瓶。”土得不能再土的豆汁,居然有慰藉外地老北京人思乡的魅力。这魅力也可从北京出生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仙逝前,喝完一口豆汁后,才乘鹤归去而得到证实。

  豆汁何许物也?说起来未免掉价,它竟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不要看其貌不扬,出身卑微,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素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之功效。它还有富者不嫌之卑微,穷者不觉之价高的优点,在旧社会西服革履者与拉车卖浆者同桌共饮,并无贵贱之分。从中亦可见,豆汁是贫富相宜、雅俗共赏、极普通的风味食品了。

  把喝豆汁说成是一种享受大有人在。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难怪《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自制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豆汁历史悠久,一说它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另一说是乾隆十八年(1753),北京一粉房偶然发现发酵后粉浆生食酸甜可口,熬喝更好,于是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招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无论何种说法,北京人喝豆汁的历史都很悠久了。

  豆汁作为一种民族饮料颇有开发前途,特别在洋水涌进的今天,经营小吃的店家在熬制质量上狠下功夫,保持它浓稠适度,加上功夫到家的咸菜丝和焦圈,生意一定红火。


2.炒麻豆腐



        炒麻豆腐


  炒麻豆腐和豆汁一样,也是老北京人十分喜爱的北京小吃。它的原料也和豆汁一样,是制作绿豆淀粉和粉丝的下脚料。发酵后的豆汁用旺火烧,使之水份挥发掉,存下的渣儿就是麻豆腐。麻豆腐呈灰白色,微微有些发绿。旧社会的贫困人家买回来,用羊尾巴油来炒着吃,里面加些咸雪菜和青豆一起炒,冷热吃均可。它炒的要素是炼去麻豆腐内的水份,使其粘糯才好吃。所以北京人留下“炒麻豆腐,大咕嘟”的口头语。

  炒麻豆腐是贫民食品,但有钱的人也爱吃,甚至还吃上瘾。梨园界的名角及老北京人都爱吃,所以现在北京的不少餐馆多有供应,但够质量标准的不多,原因是他们不懂得炒麻豆腐的来历和烹制方法,以为麻豆腐买回来,炒一下就成了,因此颜色品味都变了样。

  炒麻豆腐原来用羊尾巴油炒,因其凉了以后有膻味,一般人不能接受,现改用植物油和羊腰窝肉切末,配青豆和雪菜,先用黄酱与麻豆腐一起炒,然后要用小火(火靠)至粘糯后,要用红辣椒与切好的豆瓣葱,用热油炸出葱辣香味,浇在刚出锅的麻豆腐上,炒麻豆腐成菜之后,灰白红绿相间,口感香醇味厚,别有风味。

  炒麻豆腐并不名贵,但要炒好也并非易事。1994年全国第一届清真烹饪技术比赛中,南来顺饭庄年轻的厨师吴边,受饭庄之命,以炒麻豆腐参赛,由于色、香、味、型俱佳,荣获金牌。炒麻豆腐也获得“全国风味名牌产品”称号。社会名流慕名而至,纷纷点要,食后大加赞赏。


3.糖卷果



        特色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

  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并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居各种鲜果之首,每100克鲜枣肉中含量达300~600毫克,人体利用率平均为86.3%。中医认为枣肉味甘性温,有补脾和胃、养气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贫血心悸、烦躁多梦等症。卷果主料为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实的药膳。

  制作方法:将山药1500克去皮剁碎,大枣500克去核,果料切碎,两料拌匀后稍加水和面粉,搅拌均匀,用油皮将拌匀的料裹包好,上笼蒸5分钟;准备消毒过的干净豆包布一块,将蒸得的原料趁热置于布上,捏成三角状长条,凉后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块,入七成热的油锅,炸成焦黄色时捞出;另用锅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将炸得的卷果倒入,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软绵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补作用,去南来顺饭庄用餐的食客每每点要,成为饭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4.炸卷果


  卷果是清真风味小吃中的特色品种,分甜咸两种。糖甜卷果是用山药、枣泥等为原料制成,咸卷果又称炸卷果,它的主料是羊肉、饹馇、油皮。两种卷果均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制法是:瘦羊肉去净筋膜,剁成碎末,用葱花、姜末拌匀,将饹馇捏碎,加水、淀粉、食盐、熟花椒粉,拌入羊肉馅内,并打入清水调和肉馅后,用油皮在案上铺平,抹上蛋液,将肉馅放在油皮上,包上肉馅卷起来,上笼用旺火蒸熟取下,用净布卷起来捏实,然后切成厚片,放入七成热的油锅中炸成红色时捞出,控净油,装盘即成,沾椒盐食用。

  特点为皮黄馅红,外酥里嫩,味醇香。


5.栗子糕



        奶油栗子糕


  北京有重阳节吃花糕的习俗,花糕又称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满整栗子而得名。还有一种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的。

  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烂后捣成泥,并准备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馅,将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摊开为底层,接着铺一层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层澄沙馅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层,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细青梅丝拼成图案,就成了上、中、下为黄色,中间夹有红、褐两色五层的栗子糕了。吃时,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浇在上面即可。

  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与食用。此品种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6.莲子糕


  莲子糕是北京小吃中夏季食用的品种。

  做法是把干莲子放砂锅内加碱,用烧开的水浇烫,用竹刷搅刷,连续三次用这种方式即可把莲子皮全部脱净,待莲子呈白色时,用清水洗净。

  洗净的白莲子去掉莲心,上笼用旺火蒸烂,用瓷勺碾碎后,用马尾箩过一下,就成莲茸,用琼脂放盆内,上笼蒸化。然后将莲茸、白糖、糖桂花一起放入铜锅内,用小火慢熬,水开后将蒸化的琼脂倒入,搅拌均匀,再熬约5分钟,倒瓷盘中晾凉,然后放冰箱冷却凝结,取出扣案板,切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即成。

  莲子糕呈乳白色,细腻滑润,有浓郁的莲子香味。

  莲子的花称荷花、芙蓉、水宫仙子,其根为藕,又称玲珑玉、玉臂龙等,它的籽称莲子、莲实等。《本草纲目》说莲子能“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老”。还能“止渴去热,安心止痢,治腰痛及泄精”。可见多食莲子,有令人强健的功效。但可惜莲子糕已很少有人经营了。


7.山药糕、山药卷、山药饼


    
        山药糕        山药卷        山药饼


  山药糕、山药卷、山药饼均以山药为主料,但制法各有不同。

  山药糕用山药2000克,土豆500克削皮蒸熟,搓成泥,分3份,用一块净布把其中一份山药土豆泥揉成方块形,然后铺一层澄沙馅,再铺一层山药土豆泥,铺一层京糕做成的泥馅,再铺一层山药土豆泥,即为三层山药土豆泥、一层豆沙馅、一层京糕,共五层的山药糕了,特点是凉、甜、柔软香美。

  山药卷的原料与山药糕基本相同,但做法不同,它用块净布将泥铺在布上成长方形,一边放豆沙馅,一边放金糕馅,两边的馅儿长度相等,然后从两边对卷到当中,扣着翻过来撤出布放在案板上,切成斜块,上面撒些糖即成。

  山药饼是用纯山药泥与擀碎过细箩的干淀粉掺和一起,揉成面团;用红果洗净去核,上锅煮熟,加入白糖桂花,搅拌成馅儿,然后用山药面团揪成小剂,包红果馅,收口后在湿布上摁成小饼,旺火将油烧四成热时,将山药饼入锅炸制成金黄色即成。山药饼颜色赤黄,外表焦脆,内质软嫩细腻,趁热吃,味酥香,口味甜酸适口。

  山药是传统用的一味药料,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入肺脾、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健脾、固精、益肺的功效。明洪武年间的刘崧曾作咏山药诗:“谁种山中玉?修圆故自匀。野人寻得惯,带雨(属刂)来新。味益丹田暖,香凝石髓香。商芝亦何事,空负白头人。”可惜这种被誉为用山中之玉为原料做的山药类小吃,已不多见了。


8.豆腐脑



        豆腐脑


  豆腐脑是北京小吃中,早晚供应的品种。豆腐脑的最大特点是豆腐的细嫩,故称豆腐中的脑,因此要掌握点卤的技巧。它要求熬浆用微火,不能溢锅,使豆腐脑不糊、不苦、不涩,勾卤时用急火,一开锅就行。卤的烹制要用鲜羊肉片和好口磨汤,火候要掌握好,不能用炖肉的技法熬卤,才能保持卤的新鲜。

  卖豆腐脑时,盛豆腐脑还有讲究,用平勺盛在碗内,碗中间豆腐脑要像小馒头似的凸出,然后浇卤,卤从“馒头”上流向碗的四周,浇完卤后,加蒜泥、辣椒油。

  《故都食物百咏》中称:“豆腐新鲜卤汁肥,一瓯隽味趁朝晖。分明细嫩真同脑,食罢居然鼓腹旧。”还注说豆腐脑最佳之处在于细嫩如脑,才名副其实。它的口味应咸淡适口,细嫩鲜美,并有蒜香味儿。

  豆腐脑除浇咸卤之外,还有一种甜豆腐脑,它用白糖加水熬开,勾淀粉的溜芡,上撒切碎的金糕、青梅和瓜仁。

  北京小吃市场目前仅有咸豆腐脑,甜豆腐脑已无供应。


9.老豆腐


  
        老豆腐烧蟹        香葱老豆腐


  老豆腐与豆腐脑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它没有“脑”的细腻和鲜嫩。它在点卤之后,在微火上炖一会儿,而成为老豆腐,盛在碗内,浇麻酱、酱油、韭菜花等调料食用。

  《故都食物百咏》中称老豆腐:“云肤花貌认参差,已是抛书睡起时,果似佳人称半老,犹堪搔首弄风姿。”可谓诙谐。注说:“老豆腐较豆腐脑稍硬,形状则相同。豆腐脑如妙龄少女,老豆腐则似半老佳人。豆腐脑多在晨间出售,老豆腐则在午后。豆腐脑浇卤,老豆腐则佐酱油等素食之。”


10.豆浆



        豆浆


  豆浆是北京小吃中的传统早点食品之一,很受消费者欢迎。所以有诗云:“云英不必捣元霜,应感淮南菽北香。食罢一瓯真如醉,醍醐何异饮琼浆。”还注说:“豆腐浆为植物之补品,成分几同于牛奶,清晨多喜食。”清代《燕台竹枝词》也有甜浆粥诗说:“豆粉为糜腻似胶,晓添活火细煎熬。蔗香搅入甘香发,润胃无烦下浊醪。”

  这两首诗写得入神贴切。指出豆浆是公元前2世纪淮南王刘安创制,用黄豆磨制的水浆。喝一碗这样的浆水,似饮了天上的琼浆玉液,能润胃,无烦恼,下浊气。现代科学证明豆浆含植物蛋白质和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是理想的保健食品,但目前市场供应的豆浆大都是用豆粉加水熬制的,并无云英般的透明,显得粗糟且有渣,口感欠佳,用黄豆泡制现磨的鲜浆,限于场地等条件,已不多见,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恢复鲜豆浆的供应。


11.煮云豆饼、大麦米粥


  解放前后,小本经营的小吃商贩用大芸豆、花芸豆洗净、煮烂,加五香大料包在纱布内,待芸豆熟烂之后,选用 一块干净的白布,将芸豆放在布内,用劲挤压就成了芸豆饼。芸豆饼要用花芸豆为原料,因为它有红白两色,加上布的花纹好看。除走街串巷提篮吆喝的卖芸豆饼的小贩外,还有坐摊,他们卖芸豆、芸豆饼,还卖大麦米粥。大麦米粥用大麦仁加红豇豆同煮(先煮豇豆,后下大麦米),色深红,稠浓滑腻,佐以红糖,甚为适口。

  煮芸豆饼和大麦米粥,是北京小吃中历史悠久的常见品种,目前市场很难见到了。《故都食物百咏》有诗云:“香甜滑腻汁稠浓,豆麦熬成一色红。适口充饥堪果腹,闻名却教米双弓。”“云豆新蒸贮满篮,白红两色任咸甘。软柔最适老人口,牙龄无劳姿饱(饣炎)。”《故都食物百咏》作者卓然有前言称:“小吃品种繁多是‘曩岁升平景象’的一种表现。谈论土俗民风,犹如白发宫人,谈天宝遗事何等快哉!”但煮芸豆饼、大麦米粥市场已无供应,岂不悲哉!


12.茶汤



        茶汤


  看过《四世同堂》电视剧的观众,都会记得齐老太爷到地摊上买兔儿爷的场面,其中有一镜头,就是卖北京小吃冲茶汤的在吆喝。一把大茶汤壶冒着热气,大铜壶金光锃亮,壶身铸有游龙,壶嘴是一个龙头的造型,龙头上面系着两朵丝绒花球,显示它的古雅。大铜壶肚膛内点煤炭,沿着肚膛盛水,茶汤就用烧得滚开的水直接冲入放有茶汤原料的碗内。盛水的大铜壶有40公斤重,冲茶汤的手艺人不仅要有劲,而且要有熟练的技巧,否则茶汤冲不好,还要被烫伤。一般都掌握不好,因此需要下大功夫练。清宫光禄寺的御膳房内就列有茶汤。

  冲茶汤要技术,茶汤原料也很讲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内,用热水调匀,然后用铜壶的开水冲入碗内冲熟,撒上一层红糖,中间放一撮白糖。它的质量要求是,冲得的茶汤把碗反过来朝下,立即下坠,挂在碗边,用手拍动,松软抖动,不能从碗内掉下。目前茶汤供应,似乎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原因在于没有或买不到真正的糜子。糜子属禾本植物,属黍类的黍稷型。糜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五谷之一,也称穄,穄子,赤黍。《吕氏春秋·本味》载:“饭之美者……阳山之穄,南海之糜。”秦代李斯《仓颉篇》说:“穄,大黍也,似黍面不粘,关西谓之糜。”糜形如小米,色淡黄,磨粉可作糕。中医认为其味甘,微寒,可止泻,利烦渴,除热,治咳,逆上气。穄也就是糜子,由于产量低,种植不多,故市场供应甚少。

  茶汤除用糜子外,还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为原料,但质量不如用糜子好。儿童喜食茶汤。《故都食物百咏》中有诗为证:“大铜壶里炽煤柴,白水清汤滚滚开。一碗冲来能裹腹,香甜最好饱婴孩。”并附注称:“茶汤有摆摊者,有挑担者,其唯一之标识,则大铜壶是也。此物尚甜,咸食者殊不见,小儿多喜食之。”茶汤味甜,筋道可口。但不知还能品尝到真正新糜子面为原料的茶汤否!


13.凉粉(漏鱼、刮条)



        凉粉(漏鱼、刮条)


  凉粉是北京小吃中夏季食用品种,每当酷暑之日,卖凉粉的小摊也同时卖扒糕,所以“扒糕哇——筋道酸辣凉粉”的吆喝,此起彼伏,不时传入过路人的耳朵,行人闻声而至,要一碗扒糕或凉粉消暑。

  凉粉要用绿豆制的淀粉为原料。先将绿豆淀粉用水化开搅匀,锅内盛水烧开,待将要开时(一般50度左右),将化匀的绿豆淀粉倒入,搅均匀后,盛入大瓷盘中晾凉,放入凉水浸泡,即成凉粉。出售时一边吆喝,一边用刮挠(一种刨凉粉的工具)沿着凝结的凉粉刨出条,放入碗内,浇上好酱油、高醋(即好醋)、蒜泥和咸胡萝卜丝、麻酱,愿吃辣的加辣椒油拌和,这种凉粉叫刮条。还有用刀切成小长条块的,也是浇上面提到的佐料食用。

  还有一种叫漏鱼的凉粉,它将开水搅拌后和绿豆淀粉,倒入用小盆打出8厘米的小洞,如漏勺,架在缸上,缸内半缸凉水,淀粉从漏盆的洞内漏出,像蛤蟆骨朵儿,一头圆一头带个小尖儿,飘在小缸内。有客人要买,用漏勺从缸内捞出盛在碗内,加佐料食用。

  北京凉粉花样多,人们也很爱吃,因为全是淀粉,不易消化,所以《故都食物百咏》中说:“粉有拨鱼与刮条,洁明历历水中漂。让君选择让君饱,只管酸辣不管消。”还说凉粉“以极稠之绿豆粉制成,此物各处都有,殊不如北平之名目多耳”。


14.腊八粥


  
        腊八粥原料


  腊月初八,全国各地不分南北,都要喝腊八粥。北京也不例外,据《燕京岁时纪》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米、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做点染。”宋代《东京梦华录》载:“十二月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八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饮食好尚》中记载:“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日,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清代顾之麟根据腊八粥的习俗还写过《腊八粥歌》词曰:“獐牙之稻粲如玉,法喜晓来炊作粥,取材七宝合初成,甘苦辛酸五味足,稽首献物仰佛慈,曰汝大众共啜之。”

  在北京有“送信儿的腊八粥”的俗语,意思是腊八送来了春节将要来临的信息。从腊八吃腊八粥开始,人们就开始过小年了,它拉开了庆春节的序幕。过去到腊八这一天,大门脸儿的小吃店将熬好的腊八粥,让伙计送到常照顾店内生意的顾客的家里。如南城的“南来顺”到了腊八这一天,就将粥盛在容器内,加保温措施,送到梨园行的马连良、肖长华等人家中,讨得客人的欢喜,也是加强店家与客人感情联系的一种方法。

  宋史书记载腊八这天,大寺庙要举行浴佛会,并煮腊八粥送与门徒,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腊八粥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古印度有一个小国的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对受苦难的下层百姓深为同情,放弃豪华的宫廷生活,到深山修行,他在“苦行林”的一颗菩提树下修炼,一炼就是6年。有一天他饿得厉害,想到河边喝水,走到一半路时,就有气无力了。正好此时遇到一位牧羊姑娘,她用乳糜熬成粥救了他,消息传出后,附近农民陆续送来了粥给他充饥。也就在第六个年头上,他修道成佛,创立了佛学。悉达多被教徒们尊称为释迦牟尼。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煮粥敬佛的习俗也随之传入。敬佛粥首先在寺院盛行,后来传入民间,就是现在家家腊月初八吃的腊八粥。喝腊八粥用各种米、豆类,其中就有希望丰收和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祝福。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相互赠送也寄寓美好吉祥的祝愿。

  清雍正皇帝时,腊八粥从初一开始筹备,初七用6个特大号锅煮粥,头号锅供佛,二、三、四、五号锅王室百官受用,第六锅端到宫外施舍,让万民同享“浩荡皇恩”。


15.粳米粥



        桂圆粳米粥


  粳米粥现在是北京小吃中的早点品种,制法极为简单,将粳米淘洗干净,熬得浓烂,汤汁糯粘即可。清光绪七年(1881)蜀中黄云鹄曾著有《粥谱》一书,说:“煮粥水宜洁宜甘,火宜柴,先文后武,罐宜沙土宜涮净,米宜精宜洁宜多淘,下水宜稍宽后毋添。”认为“粳米粥,和五脏,益荣卫,开胃气”

  北京人早点用粳米粥,一般配烧饼麻花一起食用。《故都食物百咏》中有诗说:“粥称粳米趁清晨,烧饼麻花色色新。一碗果然能裹腹,争如厂里沐慈仁。”

  粳米粥原为民间常见食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如汉代《西京杂记》中就有煮粥诗称:“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同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言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无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粳米粥从民间引入小吃店的历史也很悠久。张次溪先生的《天桥小吃》一书中就有过描绘。他说:“精米粥为北京一种特别买卖,一出城圈儿就不多见。精者细也,言其好喝,或谓精米为粳米,意思差不了多少……这种买卖向来在一清早,暗含着就是过午不候。一到午后,粥摊子立刻改卖面茶,业此者以山东人居多数……熬粥另有掌柜,熬得了分给大家……分光后,跟着就喊对浆,因为原粥太稠,可以任人随便对水。出挑后要按自己的线路分头售卖,不到自己的交界,不准随便吆喝。”从这段描绘中,可见挑担卖粥人的行规。卖粥担带麻花,是归麻花铺送,多少也有一定之规。原来旧天桥卖粥的早就有了“工厂化生产线”和“配送中心”了。这些记载说明北京人喝粳米粥的历史确实久远矣。

  (注:《粥谱》系清末文人所写,其中一些说法不一定准确,如要用柴火,要先文后武,似违背常规。又如“宜精宜洁宜多淘”,也与今人讲的多淘洗流失营养成份有悖。)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http://club.163.com/viewArticleByWWW.m?boardId=v-police&articleId=v-police_1041c457d7d17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06:10 , Processed in 0.08836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