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老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教女儿认识性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7:30:15 | 只看该作者

【我教女儿认识性】连载5:借助动物交配区分人性、兽性

小婷儿很爱吃鱼,也爱吃鱼子。当她知道鱼塘里游玩的小鱼苗是鱼子变成的之后,马上说:“我以后不吃鱼子了,让鱼子都变成小鱼苗。”我抓住机会告诉婷儿:“不是所有的鱼子都会变成鱼苗,鱼子要先被鱼妈妈生到水里,然后鱼爸爸来让鱼子受精,鱼子受精之后才会变成鱼苗。”……“受精就是鱼爸爸把肚子里的精子洒在鱼子上面。精子就像雄蕊的花粉,花儿用授粉的办法来雌雄结合,鱼的办法却是把精子洒在鱼子上,让鱼子变成有生命的后代。你吃的鱼子都是鱼肚子里的,没有鱼爸爸让它们受精,就不会变成小鱼苗,是专门用来吃的鱼子。你想想看,这种鱼子可不可以吃呢?”忘了婷儿是怎样回答的了,只知道她至今仍然爱吃鱼子。
  1985年初夏,我和婷儿在菜市场遇到有人卖刚孵出来的小鸡。婷儿喜欢得不得了,我就给她买了三只养在阳台上。那几天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几只毛茸茸的小雏鸡了。婷儿很快就问到了:“为什么农民伯伯的鸡蛋能孵出小鸡,我们家的鸡蛋却孵不出小鸡?”(即使孩子没有主动问到,或者家里没有小鸡之类的活物,大人也可拿着小鸡出壳的画片,主动问孩子:“你知道为什么吗?”同样可以方便地进入讲解交配的话题。)
  回答“什么样的蛋才能孵出小鸡?”自然要请婷儿联想和复习鱼子受精的知识,启发她用已有的知识去推导可能的答案。通过类此,孩子不难看出鱼子和鸡蛋问题的共同点:受没受过精。需要我直接指出的,则是两者的差异:鱼子是生在水里之后再受精,鸡蛋却是在鸡妈妈肚子里受精。强调差异的目的,和此后讲解的新知识,都是为了让话题一步步地接近人本身。我告诉婷儿:“鸡雌雄结合的办法叫交配。交配的时候公鸡把精子送进母鸡的肚子,让母鸡肚子里的蛋(婷儿早就见过)受精,母鸡交配之后生的蛋也叫‘受精卵’,卵和蛋是一个意思(请婷儿重复‘受精’)。请记住,只有‘受精卵’才能孵出小鸡,或者变成小鱼苗。现在请你告诉妈妈,我们家的鸡蛋为什么孵不出小鸡呢?”婷儿回答得很简洁:“它们都不是‘受精卵’。”
  生活在都市的孩子们,很难遇到观察动物交配的机会。婷儿因为经常在留心观察花草和昆虫,倒是在夏天遇见过几次蜻蜓、蝴蝶或蚂蚱交尾。头一次是我先发现两只黑蜻蜓正在阳台的胭脂花旁交尾,我赶紧把婷儿叫过来:“你看,蜻蜓正在交尾呢!”……“交尾是昆虫结合的办法。上面那只是雄蜻蜓,它把尾巴尖伸进雌蜻蜓的尾巴,好把精子送进雌蜻蜓的肚子里。交尾之后雌蜻蜓会把受精卵生到水塘里。你还记得蜻蜓点水吗?那就是蜻蜓在产卵。这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看蜻蜓卵是不是变成小蜻蜓了,好不好?……”
  在郊外的水塘边,我们又遇到了蜻蜓交尾。我先用提问的办法让婷儿确认交尾的知识要点:“雄蜻蜓把尾巴尖伸进雌蜻蜓的尾巴,好把精子送到雌蜻蜓的肚子里,让卵子受精,”然后告诉她,“人类受精的办法和蜻蜓差不多,也是要在身体里面让卵子受精。女孩长大以后,肚子里的儿童宫殿就修好了,里面会有卵子等着受精。男孩长大以后,鸡鸡里就会生出精子,如果把鸡鸡伸进儿童宫殿的通道,把精送进去,卵子就会受精。”关于人的性交方式我就这样进过一次。主要目的是在比较受精方式的过程中,自然地点明性交的动作和部位(讲“出生过程”时已有意让孩子记住“儿童宫殿通道的出口”在哪里),为下一步的防止性侵犯教育作铺垫。
  婷儿明白了人也是受精卵“变”的之后,我就开始引导她注意人与动物的不同了。我问婷儿:“人类可不可以像蜻蜓和鱼那样,把受精卵扔在水里不管呢?”
  婷儿回答说:“不可以。”
  “为什么呢?”
  “会被别的动物吃掉的。很多鱼的受精卵和蜻蜓卵都被别的鱼吃掉了。”
  “你说得很对。人类可不会像蜻蜓和鱼那样,把受精卵扔在水里不管。人的受精卵会像你一样在儿童宫殿里长成可爱的小宝宝。小宝宝被妈妈生出来之后,会有亲人来爱他,保护他,还给他准备了一个可爱的家,让小宝宝有地方吃饭、睡觉看书、讲故事。所以呀,大人总是先相爱,再结婚,有了家以后再生孩子,你说对不对呀?”婷儿想了想说:“卫忠舅舅不是的。他先有家(他与婷儿姥姥同住),后和丹莉舅妈结婚,生竞竞弟弟。”这个“挑刺”的答案,让我满意极了!
  经过这些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期的性知识教育基本完全任务了。剩下的就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性侵犯的潜在危胁告诉婷儿。这个机会出现在1986年初春,婷儿快满5岁的时候。
  我在宿舍楼对面,有一排与平房相连的自行车棚。在拆迁重建之前,每年春天, 一些发情的猫们在那片房顶上彻夜叫春,追逐交配。
  记得那天晚上,猫闹得特别早。婷儿还没睡着,凄厉的怪叫吓得她不敢闭眼,眼巴巴地望着我说:“妈妈,我怕!”我不得不放下手里的活儿,上床安慰她说:“别害怕,这是公猫在唱歌,它在告诉母猫,它想当爸爸,想和母猫交配呢。”婷儿一听,恐惧渐渐变成了好奇:“公猫唱歌怎么像哭呢?为什么不咪喵咪喵地叫呢?妈妈你听,它们好像在打架!”外面的响动的确很大,我看婷儿睡意全无,心想机会难得,不如利用一下,便问她:“你想出去看看吗?”婷儿连忙点头,我把她连睡袋一起抱起来,摸黑走上阳台。
  月光下,竟有四五只猫在那排长长的人字形屋顶扑上蹿下。婷儿悄声说:“它们真的在打架!是不是母猫不想和公猫交配呀?”我本想告诉婷儿是公猫在争夺和母猫的交配权。转念一想,不如从更重要的角度来利用这个机会。于是,我边往回走,边顺着婷儿的思路说:“是啊,可能是母猫不喜欢这些公猫,不想和它们交配。也可能是母猫还没有长大,肚子里的儿童宫殿还没有修好,不想和公猫交配。这些公猫却不管母猫愿不愿意,非要强迫母猫交配。你说讨不讨厌?”“讨厌!”我在被窝里搂着婷儿接着说:“我们人类是不允许发生这种事的。如果有人把手伸出小女孩的衣服、裤子里乱摸,也是坏人,也要被警察叔叔抓起来去坐牢!”说到这,我用提问和提示的办法,把“我们人类是不允许发生这种事的……”到“抓起来去坐牢”,和婷儿对答了两遍,然后告诉她:“你看,这就是人类和野兽的区别。既然我们有警察叔叔保护,你就放心地睡觉吧。”
  我清楚地知道,人性与兽性的关系远不是这样简单。但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能够对人性与兽性有一个简单而本质的印象,已经足够了。婷儿上学后,我们还结合案例和侦破类电视剧分析过:正常人是怎样兽性发作变成强奸犯的?在人性与兽性的关系上可以跟进的教育内容很多,尤其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和看问题的深刻程度,都可从这个角度顺势发展。
  如果您需要对幼儿进行类似的教育,不必要求类似的情景,用画画或讲故事的办法一样有效。需要提醒读者的是,要想确保孩子远离性侵犯的危险,光让孩子知道了危险在哪儿还不够,还得有具体的防范措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10:45:34 | 只看该作者
【我教女儿认识性】连载6:设计安全措施,当好监护人

  
 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规定: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使其安全、健康地成长,并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
  可这“安全”两个字,常常是灾难发生之后才浮现在家长的泪眼里!
和“机遇总是喜欢光顾有准备的头脑”相反,灾难总爱降临在不设防的家庭。就说2002年3月震惊全国的“变态狂用刀锯残害少女案”吧,如果监护人决不允许女孩晚上单独外出,我们家就有这个规定。若女孩晚上非出门不可时,每次都有大人陪同,小男孩也应有人陪同,以防被拐卖,惨案就不容易发生。
  正视这一点,对当事人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但为了减少夜幕下的罪恶和悲剧,仅仅声讨罪犯、参与募捐还不够,媒体和公众还有责任提醒每个孩子的监护人:破除侥幸心理,切实履行自己的法定责任。
  在安全问题上,我和张欣武一贯主张“有备无患,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从小到大,我们总是通过各种可操作的措施让婷儿远离各种可能发生的险情。除了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里提到的预防火电灾害和防拐的措施之外,我们在防范性侵犯方面也设计了不少具体措施。婷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给她的规定是:“任何时候,妈妈都不会让别人来接你,你不许跟任何人离开幼儿园。”并经常提醒她。我每天告别时必说:“下午等妈妈来接你啊”。婷儿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们给她的规定是:“任何时候都不许单独到男老师的宿舍去。”“如果老师非让我去呢﹖”婷儿上小学前和我讨论这条规定的时候问。“你就说,妈妈不许我单独跟男老师在一起。然后你转身就往人多的地方走。不要怕老师不高兴,学校本来就不允许男老师和女同学单独呆在宿舍里。你也不必去想:‘这个老师到底是不是坏人呢﹖’因为坏人并不是天生的,尤其是在男女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的时候,有些好人也可能兽性发作,变成坏人。谁遇上了谁就会被伤害。坏人干了坏事担心被发现,害怕去坐牢,有时候还会杀人灭口。你想去冒这个险吗﹖”。“放心吧妈妈,我才不想冒这个险呢﹖”孩子多半都会这样回答。但这条规定每个新学期都要重温一遍,低年级时更要多次提醒。因为孩子会麻痹、会忘记。还有:上学、放学的路上尽量走大路,避免走小路,因为人多的路上坏人的麻烦要多些,顾虑也要多些,作案的概率则要小些。晚上决不许单独外出,更不许在同学家留宿。还有:不许给陌生人带路,也不许跟任何陌生人走;单独在家时不许给任何外人开门,以不变应万变,杜绝被坏人骗开门的可能性;不许因为贪小便宜而跟男的走;不许捡路上的钱或钱包,以免落入坏人设的骗局,拾金不昧局限在校园以内……我们采用严厉的措词“不许”,而不是较温和的“不要”,就是为了让婷儿执行起来的时候没什么可犹豫的。而且,为了让婷儿避免在这些情景中被对方说服,我们要求婷儿不论对方说什么都不接话茬,一概回答:“家长不许!”并迅速离开。
  让低年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光说不练是不行的。为了让婷儿在需要自保的时候知道该如何做,我们每提出一项新措施,都要进行模拟演习。比如说,媒体每报道一种新的拐骗手法,我们就要演练一种新的防拐骗办法。有时候,这种演练纯粹是为了消除婷儿的心理障碍,比如说,如何应对熟人敲门?“有事请直接跟父母打电话”,或“等父母回家后请您再来”,等等。另外,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婷儿放学回家后,我们总要顺便问问:“今天有情况吗﹖”好坏都在内,婷儿都会讲。有些被害人的家庭就是因为缺少这样的交流,错过了把悲剧消灭在萌芽中的机会。
  婷儿上中学前后,模拟演习基本上被案例分析所取代。我们从媒体上看到那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报道,便会留下来,等婷儿周末回家时与她一起分析讨论:这个案例本来可在哪些环节上避免或减轻危害﹖那个当事人本来可用什么办法自救或救人﹖……关于各种贪欲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关于性病和艾滋病,关于嫖客和妓女普遍短寿等知识,也是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的。
  我们的这些训练并没有让婷儿变得胆小怕事,而是让她增长了社会经验,锻炼了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因为“总是心中有数而更加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婷儿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越来越强,成了一个既热情大方又不失机警的人。
  怎样称呼性器官﹖
  亲切自然为宜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我在婷儿的幼儿期性教育中,极少使用性器官的学名。婷儿上学之后,我们谈到性话题时还是这样。倒不是我有心理障碍开不了口,而是我有意采取了这一措施。因为中国的国情就是“谈性色变”,我不想在形式上去反潮流,也不希望小婷儿在外面无意中说出令人尴尬的话,更不希望她被人误解为对性很关心。我只要她悄悄得到家庭性教育的实惠就行了。
  看过《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读者也许还记得,我们强力推荐直接教给婴幼儿准确规范的词语,从来不用“吃嘎嘎,吃肉肉”、“咕咚咕咚,喝水水”之类的“奶话”来浪费婷儿发展语言能力的时间。但在幼儿期性教育的用语上,我觉得可以例外。因为性教育难免要谈到性器官,性器官毕竟是与旁人和社会没多大关系的个人隐私,还是用“奶话”代称更自然、更文雅,也更符合家庭性教育特有的亲昵气氛。再说,相爱的大人情到浓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做小儿态、说小儿语,这也说明与性有关的“奶话”与其他儿语不同,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为无用的语言垃圾。
  我认为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孩子2—10岁之间把性器官的学名告诉孩子,以便孩子在别的场合遭遇性名词时不以为怪,平时在家里仍然使用代名词。至于用哪种儿语来称呼性器官较好,可以各人随意。不管用什么代名词,只要让孩子知道指代的是性器官,而且亲切自然,没有亵渎感,没有脏话就行。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时候孩子问起性器官的学名,大人都应坦然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青春期来临之前,大人更应该找机会专门给孩子讲解一次性知识,并且大大方方地使用性器官的学名。因为青春期的性教育要突出科学理性的色彩,与幼儿期的性教育倚重情感熏陶有较大区别。
  在性器官的问题上,中国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两种错误:一种是把成人的性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遇到孩子提出性问题、玩弄性器官或模仿性行为的时候,马上“以成人之心度幼儿之腹”,或是嘲笑:“好不要脸哦!”或是斥责:“不许动!”“脏!不要摸这个地方!”“羞死了!以后不许摸!”甚至把孩子当作“下流胚”连打带骂揍一顿。这种做法必然给孩子留下这样的印象:性器官是脏的、见不得人的、下流的,凡与性器官有关的活动也是肮脏、下流、见不得人的,要受惩罚的。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孩子,轻者会成为“谈性色变”的人,重者会形成难以改变的性抑制心理,对今后婚恋家庭极为不利。
  中国性教育专家陈一筠教授说:“我研究了很多家庭、婚姻危机的个案,明显地感觉到问题源于青春期甚至更早。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走向咨询室痛苦地倾诉,为什么我们不能早一点抓源头呢﹖”
  我认为,源头之一,就是从小用亲切、自然、科学的态度处理与性有关的一切问题;

源头之二,则是结合早期教育,为婴幼儿安排各种有趣的活动,避免让孩子无所事事地闲着,因为无聊而玩弄自己的身体。
  遇到小孩子们玩结婚之类的游戏,不要训斥,而是高高兴兴地参与游戏,说些“祝新郎努力工作准备当个好爸爸,祝新娘努力学习准备当个好妈妈”之类的话,并用其他事物:如讲故事、吃东西、到别处去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遇到孩子玩弄性器官或模仿性行为,也不要训斥,只说手上有细菌,会把干净的性器官弄脏,弄脏了可能发炎,会很疼,同时用其他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另一个与性器官有关的错误,是拿小男孩的“鸡鸡”恶作剧。在亲友相聚的时候,常有人以拉下小男孩的内裤为乐,而且乐此不疲。这种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对培养孩子的隐私意识十分不利,既可能使有些孩子对性器官更好奇,玩弄它的兴趣更大,撩女孩裙子的愿望更强,也可能破坏有些孩子的安全感,降低孩子与成人交往的欲望和勇气。
  培养隐私意识
  从快上小学开始,有没有隐私意识,是人和动物的一大区别。但隐私意识和高尚情操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孩子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只能由后天习得。保护和尊重个人隐私,就是应该由父母教给孩子的文明守则之一。
  隐私意识包含的内容很多,与家庭性教育密切相关的主要有这样四点:

一是性器官要遮羞;

二是性行为要隐秘;

三是克制对他人隐私的好奇心;

四是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不被侵犯。

  培养隐私意识,最好从快上小学开始。因为从上小学开始,孩子上厕所就要分男女了,家长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隐私权教育。顺便说一句,上幼儿园时孩子需要有见识异性性器官的机会,加上有老师监护孩子们上厕所,所以不分男厕女厕为好。如果孩子提出了来自厕所的问题,正是讲解性知识的好机会。中国有句古话“七岁不同席”,也可说明隐私教育不晚于7岁就行。
  我曾利用小学分厕的事儿对婷儿说:“男女分开上厕所跟人要穿衣服一样,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动物没有羞耻感,所以不分公母都把生殖器官暴露在外面,而且随处交配,随处大小便,一点也不讲文明。人是要讲文明的。所以小朋友两三岁就要穿连裆裤,不让外人看见自己的屁股,六七岁就要分厕所,这样对女孩子才安全。如果男的躲在女厕所里,肯定是想对女孩子干坏事,遇到这种情况要赶快跑出来告诉老师。平时最好和女同学结伴去上厕所。”  孩子在家里大小便或洗澡、换衣服的时候,家长也要提醒孩子:“关上门再……啊,你就要当小学生了,开着门做这些多害臊啊!”习惯与孩子同浴的父母也应以“你长大了”为理由,让孩子学习单独洗澡。父母在可能裸露身体的时候,也要开始请孩子回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10:46:16 | 只看该作者
【我教女儿认识性】连载7:培育“性美感”,从每天换内裤做起



  
 触发我“培育性美感”的想法的,是中国人常说的两句名言:“情人眼里出西施”和“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古人留下的这两句话精辟地点明了人们在性美感上的千差万别。想想那些难以被亲人们接受的同性恋者,以及在择偶问题上与亲人反目的情侣,矛盾的起因大都与此有关,即:“把什么人看成西施﹖”和“被什么人看成西施﹖”如果父母在性美感方面对孩子引导得法,孩子原本可以避免性取向的偏差,或在婚恋过程中减少看错人的可能性。
  我所说的性美感,其实是人的价值观在性方面的具体表现。这种性美感以直觉而非理性思考的方式判断与性有关的善、恶、美、丑,并以情感的力量影响我们在性的方方面面做出各自的选择。当我们被性美感所左右的时候,判断事物的标准不再是“对不对”,而是“喜不喜欢”。有时候明知“不对”还是“喜欢”,或者明知“对”还是不“喜欢”。如果太喜欢或太不喜欢了,都可能让我们做出不顾后果的选择。然后,实践会检验我们随心所欲的选择对不对。各种正确的选择最终会构成幸福的人生,各种错误的选择则会构成乏味甚至痛苦的人生。
  我想,如果孩子心里喜欢的就是真善美,选中假丑恶的概率就会大大下降,离幸福人生也就更为接近。为此,我在通过性知识教育增加安全系数的同时,也不忘细心培育婷儿的性美感,希望她的直觉和情感也能推动她向“可爱又会爱”前进。
  既然性美感是通过自觉和情感起作用,就可以像培养性格一样,通过习惯养成和行为体验来培育。在婴幼儿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按孩子生来的性别来养育婴儿,让孩子在“好闺女”或“好小子”的赞许声中,反复体验与性别相联的愉悦感,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性别为美。
  如果父母因为“喜欢”和“好玩”,就把男孩当女孩养或把女孩当男孩带,很容易把孩子推进心理变态的群落。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整形外科医院性别重塑中心的主任陈焕然博士说,他每周都要做两例变性手术,目前预约登记已经排到了5年之后,其中30%的变性人都是因为从小被父母“性别错误指定”所造成的。可以想象,还有更多的“后天易性癖”患者,因为没有钱或没有勇气或两者都没有,终生都将在痛苦中煎熬。为了避免这样的人生悲剧,父母切记不要把对性别的偏爱强加给孩子。
  儿子难得见到父亲的家庭,妈妈要特别注意为孩子提供理想的男性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爸爸、亲友或同事、邻居,也可以是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妈妈经常对男性的好言行赞美一句:“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对儿子就是很有效的性教育。女儿难得见到妈妈的家庭,爸爸也需要做类似的事情,以弥补缺乏性别角色模仿对象的损失。
  在幼儿期,“以身体洁净为美”是培育性美感的一条捷径。由于性美感与多次重复的愉悦体验密切相关,要让孩子以自己的身体为美,最好多多体验从由脏臭变干净的舒适愉快。可以说,习惯于让身体保持清洁的孩子,很容易培育起“珍爱自己、体贴他人”的德性。大人在孩子洗手洗脸洗头洗澡时的夸奖和赞美,就是在培育孩子对洁净美的敏感和好感。
  以身体洁净为美的核心是“以性器官的洁净为美”。这种美感,可以从每天换内裤开始培育。能让孩子每天洗澡当然最好,即便做不到每天洗澡,也要每天都把性器官洗干净,并换上干净的内裤。男孩女孩都应该如此。从小养成了每天换内裤的习惯之后,不得已再次套上穿过一天的内裤时,就总觉得不干净,心情不舒畅。这种不干净、不舒畅的感觉,就是性美感发出的负面信号。它说明,孩子已经把“干净”看成了性器官的属性之一。对于性教育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收获。
  日本儿童性教育专家武川行男认为,以洁净为美的习惯会产生各种预期的连锁反应:习惯于保持性器官干净的人,自然不会用无所谓的态度来看待与性器官有关的行为;那些对一条内裤连穿几天都没有抵触感的人,多半是对性器官及其周围脏了也不太在乎的人;一个对性器官满不在乎的人,对性行为也可能会满不在乎,滥交和得性病的危险就大大增加了。反过来说,一个重视性器官清洁的人,更容易慎重对待性行为,更不容易在性上面摔跟头。

  保持卫生间的清洁,对形成“性是清洁的”意识也非常重要。婷儿3—6岁期间,我们一直和寄宿在隔壁家的几位农村小伙共用一个4平方米的卫生间。为了让卫生间保持干净明亮、空气清新的好感觉,我特地在卫生间安了一个60瓦的大灯泡。当时流行的是安3瓦的荧光灯,并在卫生间贴了一张如厕指导,上面写着“大便时要边拉边冲才不臭,小便后别忘了刷洗池边。”于是,几位刚进城的邻居很快养成了新的卫生习惯。外出的时候,我们也多次使用过阴暗、窄小、臭烘烘的厕所,成都厕所的更新换代直到婷儿上高中时才基本结束,但婷儿始终认为明亮干净才是厕所应有的特征。
  另外,告诉孩子小便不脏,对形成“性是清洁的”意识也很重要。我告诉婷儿:因为小便是肾脏过滤出来的,所以小便很干净。唐山地震的时候,有位大妈被埋在地下13天,就是靠喝自己的小便,坚持到了被人救出来的那一天。医生在没有消毒药和干净水的时候,还可以用小便清洗伤口的脏东西。大便却是很脏的,因为大便里有各种细菌和蛔虫卵,所以,女孩子用手纸不能从后面往前,要防止大便弄脏性器官。
  不要小看这些婆婆妈妈的细节,人生之路就是由通向幸福或通向痛苦的种种细节连接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4:29:30 | 只看该作者
难道大家不觉得这个帖子很不错么?也没有朋友顶下?
小伤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4:30:37 | 只看该作者
【我教女儿认识性】连载8:指点“美、妙”境界,追求持久魅力
      性美感包含的内容很多,除了在幼儿期通过性知识教育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陶冶性情,帮助孩子摆脱“性是美还是丑”的传统困扰之外,从上小学起,还可通过教孩子分辨仪表和行为的雅俗美丑,让孩子学会用得体的言行举止展现美好的内心世界。
  我仔细回忆了一下,为了让孩子获得鉴赏性美感的能力,我和张欣武先后从九个方面指点过婷儿,包括她将来才会面临的婚恋方面的内容,也用分析案例的办法提前讨论过。为了表述方便,我把我们对婷儿的点拨梳理成“美、妙、差、糟”四种境界,我们希望婷儿做到的是:“避免差,远离糟,达到美,争取妙。”
  现将性美感的“九个方面,四种境界”列举如下,供读者参考——
  身体:以洁净为美,以灵敏为妙;以笨拙为差,以肮脏为糟。
  语言:以文明为美,以风趣为妙;以乏味为差,以粗俗为糟。
  表情:以自然为美,以生动为妙;以呆板为差,以做作为糟。
  举止:以大方为美,以优雅为妙;以局促为差,以粗鲁为糟。
  行为:以正常为美,以高尚为妙;以自私为差,以鬼祟为糟。
  态度:以坦诚为美,以幽默为妙;以暖昧为差,以狡诈为糟。
  服饰:以合身为美,以得体为妙;以错位为差,以致病为糟。
  恋情:以专一为美,以圣洁为妙;以勉强为差,以玩弄为糟。
  性爱:以隐秘为美,以和谐为妙;以招摇为差,以滥交为糟。
  很明显,这些要求没有一条是针对先天条件的。正常的男孩女孩通过小小的努力,就可达到“美”的境界,追求“妙”的境界虽然要难很多,但也不是没希望。
  可以想象,如能全面达到“美”的境界,“可爱”的感觉就会像花香一样从孩子的音容笑貌中自然散发。若还有一两个方面能达到“妙”的境界,定会有人感觉到“可爱极了!”而且,由于物以类聚,孩子鲜明的价值取向也更容易吸引来趣味相投的男孩和女孩,更容易遇到适合深入交往的人。
  孩子在“避免差,远离糟,达到美,争取妙”的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对这“九个方面,四种境界”的领悟和认同,父母的引导和要求,也会逐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到了这一步,性美感就会成为孩子的鉴赏眼光、取舍依据和进退分寸,父母所希望的“会爱”,就不难实现了。
  培养方法
    除了前面介绍的如何培养“洁净美感”之外,我们培养其他美感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四点:1、保持舆论导向——大人统一口径,随机褒贬,但以正面宣传,赏识鼓励为主。
  家庭内部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孩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在很多时候都能构成孩子为人处事的心理支撑,尤其是在家长的要求与孩子伙伴的流行做法有矛盾的时候。
  除了一般性地保持舆论导向之外,那些比较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评价,主要是靠平时耳濡目染起作用。比如说,体态纤细瘦弱与健康丰满哪个更美更重要﹖不同的季节和场合怎样着装才“得体”?得体指兼顾礼仪和功能两方面的需要。行为正常与自私或高尚的区别何在等等。这种方法的成败主要在于大人能否统一口径,言行一致,贯彻始终。
2、提供参照榜样——包括实例、影视和阅读。
  很多童话和传说都是极好的儿童性美感教材。如《牛郎织女》、《花木兰》、《天鹅湖》、《海的女儿》等等。适合做青少年性美感教材的文艺作品也很多。如张贤亮在中篇小说《绿化树》中描绘的爱情,曾深深地感动过婷儿,情不自禁地发表了一通对比言情小说之肤浅的言论;池莉的《来来往往》等小说对婚内婚外感情纠葛的微妙描绘,对婷儿理解爱情与生活的复杂性,也具有突出的启示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给婷儿提供的参照榜样是我原来的同事郭彦(现为时尚杂志《优雅》的执行主编)和她的丈夫易丹,他们一个是好教授,一个是好编辑,而且是年龄相当、感情很好的作家夫妇。婷儿从小就很喜欢他们,我经常把他们作为优秀、幸福而成功的榜样来激励婷儿。易丹教授是“文革”后第一批公派留美的硕士,他在第一个中篇小说《梦里的港湾》里,透露过他拒绝美国女同学的爱情的经历。易丹归来时郭彦正在四川大学读本科,此前她也不止一次地拒绝过很有才华的追求者。他们的罗曼史,成了我对婷儿宣扬“真爱要等待”的好例子。婷儿能在中学阶段保持头脑清醒,除了《哈佛女孩刘亦婷》里写到的“早恋预防针”之外,郭彦夫妇的活榜样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参照系。
  另外,一些好的电视连续剧也是难得的性美感教材。如香港的《义不容情》和《流氓大亨》,都曾被用来让婷儿增加跟性与爱有关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3、进行适当训练——如语言、表情、举止等外在的方面。
  语言:语言文明不难做到,语言风趣则需要思维敏捷、善用比喻。我在婷儿上学前给她念《阿凡提的故事》时,经常和她讨论“这个故事为什么好笑﹖”这对于培养孩子对滑稽、荒谬及不和谐的敏感性是很有帮助的。如果能用比喻或“归谬法”把事物的不和谐与滑稽、荒谬凸现出来,风趣自然不成问题,但如何把握分寸不伤当事人的自尊心,则很“考手艺”。相比之下,还是较“笨”的做法更为妥当。比如说,记住一些有趣的格言警句和高明的歇后语,学讲一些机智的笑话,只要说得正是时候,用得恰到好处,就能让语言变得风趣而不伤人。需要注意的是,暗示性行为的“黄段子”是粗俗的标签,不学为宜。
  表情:表情的自然美和化妆的自然美有点相似,这两种自然美都是摆脱了原始状态的结果。改善表情。

一是要在亲友的帮助下发现和改掉一些原始的猥琐表情,如挤眉、皱鼻、歪嘴、龇牙、眼珠子乱转等;

二是可对着镜子发现一个最适合自己长相的亲切微笑,作为自己的基本表情;

三是要诚实自信,如此才能有坦诚清澈的目光?五官越不漂亮这一点越重要,这是赢得好感的起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放松面部肌肉,就可能具有自然而生动的表情了。如果想让目光更有表达力,不妨对镜凝视着自己的眼睛,在心里默诵动人的诗——这是我刚想出来的训练方法,希望对目光缺乏神采的孩子有所帮助。
  举止:举止大方也需要发现和改掉一些原始的小动作,如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坐立不稳、东倒西歪、弓腰驼背、腿脚乱颤等。训练举止也需要亲友帮忙观察和指出存在的问题。一般说来,自己注意到了就能改掉。如果还想使举止变得更为优雅,不妨参加一个风度举止方面的训练班,或舞蹈基本功训练班,强化训练一段时间,应该大有改观。不过,我们只要求孩子的举止大大方方,是否追求优雅,得看各人的兴趣。
4、分析讨论案例——利用媒体报道的社会新闻,辨析行为、态度、婚恋方面的善恶美丑。
  这种方法并不需要多少技巧,但要求家长观点要积极,态度要平等,就事论事,不要随便把话题往孩子身上扯,也不要奢求立竿见影解决问题。讨论案例的意义主要是让孩子在分析探索中形成正确的观念,为独立分辨善恶美丑,增长经验和能力。

  由于我们要求的性美感与先天条件无关,一旦获得“美”与“妙”的魅力,大都不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消散,只会像佳酿一样越陈越香。这就是所谓的“持久魅力”。这种魅力不会和年轻俊美一样弃你而去,它将跟随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让你的一生都充满自尊与自信。为了下一代的幸福人生,我们真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性美感方面“避免差,远离糟,达到美,争取妙”,大家都成为独具魅力、可爱又会爱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20:24:05 | 只看该作者

我教女儿认识性】连载9:偶得日本性教材,对照一番多惊喜(1)

  1989年,婷儿已经9岁。我无意中在书摊上看到一本1988年10月出版的《五分钟性教育》,是四川外语学院集体翻译的,原作者是日本儿童性教育专家、东京都小学校性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武川行男。据译者介绍,《五分钟性教育》在日本初版于1986年4月,当年就再版5次,是日本父母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必读书。
  买回家去翻阅一遍之后,我不禁眉开眼笑:原来我做得很对、很好呀!
  对在哪里?好在何处?看看这位日本性教育专家的主张就知道了。
  日本专家武川行男把性教育视为“与心之关系密切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日本儿童“人格的完善”,这个目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换言之,孩子的性教育,不能全靠学校,父母必须早日承担起家庭性教育的责任。
  武川行男认为,要想顺利进行性教育,教育者必须与孩子建立亲切友好、互相信赖的关系,因此,家庭性教育具有特别的优势。他的理由是:
  一般来说,教师很难和每个学生心心相通,孩子们尊敬、感谢、思慕之情也不是能够轻易得到的。假若心灵的接触不够而进行性教育,不仅没有多大效果,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比如,说了与性有关的话,学生们就嗤笑着,不能集中于教学的内容,因此也就不能充分理解,还有可能产生误解。
  但孩子与父母亲却是天然的组合,性教育也不是什么特别之物,并非只能由特定的人或受过专门教育的人才能做。早晨起床、洗脸、换衣服、上厕所、吃饭……这些日常生活的每一细小环节,都可以成为性教育的机会,日积月累,就会构成无可挑剔的性教育。比如,即使在家里人面前,也决不裹着睡衣一副邋遢相。粗俗无礼的行为,忽视对他人的体贴、羞耻感、清洁等,都是与性教育不相容的。还有洗干净脸,好好刷牙,整理好头发以后才就餐等,如此之类的良苦用心,都是性教育的良好基础……
  本章在前面写道,除了从生活细节入手随机进行性教育之外,我还采取了以花鸟鱼虫为例讲解性知识的办法,事后才知与日本专家不谋而合。不同的是,我针对的是三四岁的幼儿,用的是早期教育与性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日本专家针对的是中小学生,用的是精心设计的课程计划。另外,由于针对的对象不同,日本专家涉及的面比我们更广更系统,我们的家庭性教育则更深更细,更加个性化。
  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和日本专家在性教育的目的方面做到了“殊途同归”。虽然我摸索家庭性教育的原始动机是防止女儿“被人害”,但为了抵消性安全教育的副作用,我为婷儿的性教育制定了“三大目标”,使得婷儿的性教育幸运地变成了一种人格教育。后来,我和张欣武更是把青春期性教育作为整体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部分内容已写入《哈佛女孩刘亦婷》中《逆反期的家庭教育》一章),对婷儿的自我完善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20:25:56 | 只看该作者
【我教女儿认识性】连载10:偶得日本性教材,对照一番多惊喜(2)
  专家毕竟是专家,武川行男多年从事儿童性教育的教学和研究,非常明确学校性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儿童人格的完善”。为了便于读者对比,现将日本专家为性教育课程规定的五个目的摘录如下:
  使孩子认识和了解人的性器官,理解身体的性成熟。
  使孩子们理解性心理和性意识的变化。
  使孩子们理解生命创造的机制,养成尊重生命的态度。
  使孩子们思考男女之间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培养男女之间的协作精神。
  使孩子们对社会上的性现象具有批判能力,对性信息具有选择能力,并掌握防止遭受性迫害的方法。
  日本专家的书不仅使我坚定了继续进行家庭性教育的信心,还给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好办法。比如说,教孩子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去评判裸体照片的美与不美。又比如说,遇到电视上“儿童不宜”的场面怎么办﹖武川行男写道:
  这种时候,不应该用上厕所什么的来逃避,而应该凝视着画面自言自语地说:“如果那样做两个人是不会幸福的。”“那男人不见得是真心地爱那女人。”“好像没发现自己被欺骗了。”“男人可真是嘴甜啦。”“聪明的女人一般不做那种事。”“两个人都没有辨别能力。”“最重要的是心,是心灵呢。”
  声音大小以能让小孩听见为宜。这是问题的窍门所在。即使小孩似乎没有听,但其话语也一定留在了脑子里。而且,五年十年后,当他自己面临这些问题时,父母、老师过去的教诲也许会浮现于脑际而产生作用。
  学校里,电视上的性交场面很难成为教材,但如果遇到相似的场面,也不应从中脱逃,而是从正面入手,轻声自语自己的信念。
  得到《五分钟性教育》的时候,电视台刚开始播放万梓良主演的连续剧《流氓大亨》。本来我还拿不准应不应该让婷儿看花花公子诱奸纯情少女(周海媚饰)的情节,看到日本专家的建议之后,我们果断地把这部分剧情作为了防范性陷阱的教材。从剧中少女认识花花公子开始,到她瞒着亲人落入圈套、失身、怀孕、被抛弃、寻短见、跳楼致残,后在亲人关爱下重新振作起来的全过程,我们基本上都让婷儿看到了。那段时间,我们经常让婷儿放下作业过来看一会儿电视剧,然后就在适当的时候开始小声议论想让她听见的话。这种做法很快就变成了后来常搞的案例分析活动,婷儿也由一个旁听者变成了参与讨论的人。
  到目前为止,这种注重人格培养的性教育在婷儿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出于保护隐私的原因,我不准备多举实例,也希望读者不要询问这方面的情况。需要增加相关知识和修养的读者,可以通过正规的性教育课程和阅读正派的性教育读物来提高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20:26:35 | 只看该作者
【我教女儿认识性】11:如今色情信息多,预防“性污染”要先行

  (1)
  关于“什么是性交﹖”有人主张孩子不问大人就不讲。我的看法却有所不同。临写这一切之前,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网上的资料,发现从2000年4月到2002年5月,从乡村小学到北京重点小学,仅媒体披露的案件里,就有近百名7—12岁幼女被坏老师反复奸淫猥亵而不知举报,不为人知的罪案还不知有多少。这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让我痛感学前性教育不能再拖了!
  我认为,不仅女孩应该在上小学之前明白“什么是性交﹖”男孩也该在10岁之前即性意识觉醒之前知道这个谜。理由嘛,除了有利于防范性侵犯、告发性罪犯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上的色情信息越来越多了。
  有人考证,20世纪80年代小学生用“丰”、“阳”、“伟”等字组词,答案多为“丰收”、“太阳”、“伟大”之类;而当下的小学生却把这三个字分别组成了“丰乳”、“壮阳”、和“伟哥”。这还只是合法广告的影响。至于黄书、黄碟、黄网站、黄邮件、三陪女、应招郎……这些信息瘟疫般在社会上弥漫,早已形成了防不胜防的色情污染。
  尤其是随着家庭计算机和网吧的普及,上网的学生越来越多。只要同学指点一句,新手也能很快找到许多不堪入目的黄色图片和文字。孩子们得意地说:“大人们根本无法遮住我们的眼睛。”然而,父母们仍在“谈性色变”,仍在坚守不与孩子谈“性”的旧传统?于是,在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上就形成了十分荒唐的局面——据“新浪网/教育天地/专题《那个叫‘性’的知识谁教你》编者按”披露:“有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孩子的性知识近70%来自黄色杂志、三级片或成人网站;24%以上是自己通过各类书籍获得;仅有约1.66%和1.32%孩子的性知识来自学校和家长”
  家长们无视孩子对性知识的渴求,不法之徒可不会放过推销色情产品的“商”机。他们在各种读物里对人体部位和性生活进行夸张的描绘,我们的读者信箱就多次收到过色情网站发来的垃圾邮件,里面的画面足以把未成年人的父母吓出一身冷汗。还有些小说把流氓写成绅士,把淫乱说成正常,津津乐道于纯生理刺激和快感,故意美化偷窥性交、嫖宿暗娼、性贿赂、亲朋换妻、多人同交等下流行为。这些意在挑逗和鼓吹纵欲的色情信息,完全无视人类的伦理道德,随时都可能误导孩子从纵欲的角度去认识人类的性,诱使孩子堕落成“只求快感、不知廉耻和责任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20:28:21 | 只看该作者
【我教女儿认识性】12:早期没搞性教育,如何点破“性”之谜1
  据我们所知,自发进行早期性教育的家庭很少。2002年2月,北大心理系的胡佩诚教授曾在“中英青少年性教育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的家庭性教育几乎还是空白。”与此同时,医学界却频频传出城市儿童性早熟的信息。
  据深圳市计生所统计,深圳市青少年女生初潮平均年龄为13.13岁,最早为9岁;男性初次遗精年龄为14.42岁,最早为6岁。40年前的平均年龄则分别为女14岁和男16.6岁。深圳市卫生医疗信息研究所的李静芬教授认为,不仅仅是深圳的孩子性早熟,整个中国的孩子都有这种倾向。
  性生理早熟加上外界性信息泛滥,使得孩子们对性的好奇和关心远比过去更早更露骨。这也增加了及早进行性教育的迫切性。
  对早期没搞性教育的家长来说,只要认识到补上这一课的重要性,并不缺少起码的性知识。但如何开口讲解性交,仍然需要指导。在此,我向读者推荐三个在不同情况下解释性交的成功范例,供家长参考。
  方法之一:在缺乏必要铺垫的情况下,孩子突然问到与性交有关的问题,仓皇之间,大人可用加拿大儿童教育家希拉•黑利夫人的做法来“救急”。希拉•黑利夫人在《我嫁给了畅销书作家》中写道(见1988年的中译本):
  (一家人正吃麦片粥的时候,8岁的)珍妮冷不防地问:“我知道婴儿是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可他是怎么进去的呢?”我心里想,如果我说以后再解释,那只会使这个问题蒙上神秘的色彩。我急切地思索着,最后还是决定讲。“这样”,我说,“当爸爸和妈妈互相亲爱的时候,他们就靠得很近,接吻拥抱。于是他们做爱,爸爸把阴茎放到妈妈的阴道里。妈妈肚子里有微小的卵子,爸爸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叫精液,精液能使一个卵子长出个婴儿,就这么些。”“我明白了。”珍妮说。没有人再发问了。
  方法之二: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附近还没进行过性教育,不妨看看《性,最可怕的一关》,借鉴一下那对双胞胎儿子父母的做法。能上网的读者请点击《中国青年报》电子版的该文网址:http//www.cyol.com/gb/zpb/2001-12/12/content-352908.htm,全文有9000多字。这对父母教得很好,写得出很风趣。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孩子的妈妈刘爽。她和先生为了赶在青春期之前给孩子补上性教育这一课,用电脑自编教材,图文并茂地闯过了讲解“性交”的难关。如把他们针对男孩的话稍加改变,也适用于女孩。考虑到那些儿女年龄和刘爽的儿子相仿但缺乏上网条件的读者,我特地摘引了几个片段,并把我的补充建议写成“提示”放在括号里,供读者一并参考。
  ……最难最难的一关就在眼前了,我紧张得要出汗,还要做出稀松平淡的样子。老公端坐在电脑前,一左一右儿子们坐在两边,性教育开课了。(提示:以电脑是好教具,但直接用书或图片资料也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20:31:09 | 只看该作者
【我教女儿认识性】13:早期没搞性教育,如何点破“性”之谜2
  儿子快12岁了,学校迟迟不开生理卫生课,也没课本,据说要到初中再上,那不晚了三秋了。儿子现在快进入青春期了,嘴边开始长小绒毛了,声音变喑哑了,个头蹿得也快了。
  这事靠不得别人,老公早就在谋划中了。他到处去找课本,找书,可恨的是,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教材。所有的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书都是在讲伟大意义,在讲必要性,伟大意义用你说,我们最需要的是怎么说,比如,性交是怎么回事,用什么样的词汇语言表达。
  ……最后老公咬牙翻出一幅性交局部解剖图,黑白线条的。(提示:如果找不到这种图,写个“贝”字稍加修改,便可做简单示意图。)
  ……随着优美的启动音乐电脑上闪现出精美的画面。首先是他们父子三人亲密交谈的照片,然后一行一行闪出第一部分提纲:孩子与爸爸的区别,是少年与成人的区别。从少年成长为成人的关键一步,是在11岁到15岁的时候,这就是“青春期”。
  你们知道什么叫生殖系统吗?“不知道。”从美国画册上扫描的照片都很喜气洋洋,男人女人从幼儿到成年,裸体的,但是拍得很美,大家都挺直身体,一脸灿烂,很为自己骄傲的样子。每个局部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由一面放大镜带出生殖系统解剖图。女性的生殖原理,月经是怎么回事;男性的生殖原理,勃起、遗精是怎么回事,精液流程图。(提示:讲到生殖原理时,先不提性交,直接讲解“精子如果和卵子相遇,便会形成生命”,有利于强调“性让生命延续”的意义。)俩儿子像听一节数学课一样,并不专心致志,一边晃悠凳子一边玩儿似地听。
  讲到遗精这里,突然二宝说:“爸爸,好像哥哥已经有了。”
  这可真叫我们惊讶,现在还不满12岁。“什么时候?”“前天晚上。”
  天哪,原以为过早了,现在看来恰是时候。要是我们再犹豫犹豫,那才叫晚了呢。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尿床了呢。”“你们同学没人议论这样的事吗?”“没有。”
  爸爸声音有些抖:“好啊,挺好的,这就是进入青春期了,说明你生长发育一切正常,人有早有晚,11岁到16岁都算正常。”再照顾一下二宝:“弟弟也会有的。”(提示:对女孩的初潮也要有类似的肯定、祝贺与鼓励。)
  原本漫不经心“听课”的我立刻坐直了身子,插话问道:“你当时怎么处理的?”“没怎么处理,又接着睡着了。早上起来裤衩也干了,就接着穿了。”
  全体来到事发现场。大宝有些兴奋,掀开被子,已经无迹可寻。
  讲到遗精的第三个原因,爸爸说:“就是梦见喜欢的女孩子了。”老大略带羞涩地傻笑:“没有!”
  讲到恋爱的时候,老公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海滩图片,浪花月光,搞得很有情调。“青春期如何建立更健康、更成熟的男女朋友关系:更强的理解;更负责任;不必回避,不要有敌意;也不要亲密得超过了理性的界限。”
  恋爱不能太早,因为喜欢一个女孩子要为她负责任。(提示:可另找机会指出适合恋爱的年龄,如上大学之后,或高中毕业参加工作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4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51 , Processed in 0.07692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