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61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拉车集:谈教育中的自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2 16: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哈佛商学院的《管理与企业未来》一书中提到: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富不过是在自由价值观普及的社会里,无数个人活动的副产品。在个人自由得到最大保障的社会,民众的智慧空前活跃,创新的东西也会不断被提出,财富作为副产品也会像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管理则没有这样的功能,管理可以聚拢现有的智慧和力量,会创造一时的强盛,但会使智慧之源枯竭,为强盛的土崩瓦解埋下伏笔,而且无一例外地都导向死亡。
只瞩目科技与财富的繁花,却忽略了它赖以生存的自由土壤,甚至鄙视仇视自由,这是其他文化模仿西方文化屡败屡犯的通病。
而青少年甚至是儿童的第一选择最多的是“自由”!为什么?
如果一个人很少想要获得自由,那他应该就是自由的。
人在感到快乐、幸福、充实的那一刻,我们很少去想自由。虽说这只是孩子们不成熟的理想的状态——当事与愿违的时候,当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上需要不能及时满足的时候,他们必定想要得到自由,追求自由!这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他们遇到生活中的不顺心的事情多,对生活现状的不满意。对父母管教多的对抗情绪!
当然这未必不是好事,有些孩子因此有了进取的动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他们学习为了自由去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学会为了自由而去寻找和创造美好。
但是也有很多孩子走入了自由的极端,这不仅仅是因为孩子自身不能够体会自由的意义,主要原因是父母给予了孩子很多无形的压力和抑制!从小时候对孩子饮食起居的精心呵护,到一步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生命之旅,从假借爱的名义让孩子们失去选择的机会!到一句句“你一定要这样,不允许你那样”的否定孩子能力的挫败语!否定句!——这是多么可怕的标准答案,多么可怕的单线思考,多么没有自由度的思维空间!
表面上看孩子们的选择答案是自由,其实我们思考下来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被肯定!是被尊重!家长的否定太多了,孩子没有被需要被认可的感受,于是他们迫切的需要自由!
孩子在很小时就极力甩开父母想要独立行走,他会因没有经验而走的很乱,我们做父母的要给予孩子这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一个绝对需要的自由空间,就算是给错了也必须要给,因为要让他感受到事物的可能性,问题的多面性,他才会自发的产生解决问题处理情况的能力,才会走好自己的人生!
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人是社会的动物,因而人无可逃避地会去选择了解,选择去爱周围的人,这是生而为人的天性。但是,每个人生来又都是不同的,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况且,人的心灵比树叶上的脉络更复杂,阴暗,所以,这就注定人和人之间永远无法去真正的理解,我就是我,我注定不能用我的思维去理解别人。即使亲子关系也会出现这样的无奈。
不过,方法总比问题多,看看转贴:
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自由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5 金币 +25 收起 理由
ealain + 5 + 5 谢谢你了
一袋子宁静 + 10 + 10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6:27:20 | 只看该作者
作为访问学者,我带着妻子和4岁的儿子在夏威夷生活了一年。
夏威夷地处太平洋中央,是东西文化汇集地,也是各类人种的汇集地,混血儿随处可见。也许正是因为大家的血融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特别平等。尤其是孩子与大人之间,完全是平等关系,小孩子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的自由。
进幼儿园的第一天,儿子在路上遇到每位老师都尊敬地立正喊“老师好”,这是他在国内幼儿园受到的正规礼貌教育。谁知,他的这一行为,令其他孩子像看怪物一样看他,老师也觉得不自在。原来,在这里叫老师从来不喊“teacher”,都是直呼其名的。
“老师是你的朋友,是平等的,不是长辈,更不是领导,老师的话也不一定都对,也不一定全听……”老师向儿子耐心地解释着,儿子却半信半疑,直到他发现老师让一个孩子过来洗手,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头也不抬地说了声“No”,老师没批评他,只说了句“OK”时,他才深信不疑,渐渐放开胆子,也敢对老师直呼其名,甚至于说“不”了。这件事的直接“负面”后果是,他回到家也开始对我和他妈妈没大没小地直呼其名,从此是否叫爸爸妈妈全看他的心情,对我们的命令也勇于抗争。
一位热心的父母告诉我,在夏威夷,成人是绝对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的,作为独立的个体,孩子有他自由的权利。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没有“约束”的,而是一种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自由。做一件事前,老师或父母会把规则向孩子讲明,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他喜欢做的任何事。
他向我讲了这样两个例子: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要带孩子们去参观园里的厨房,进厨房前,老师向他们提出要求“no touch”(不准动手),并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进厨房后,孩子们就可以自由地参观和提问了,但如果有人企图触摸任何东西,老师和工作人员会立即制止他,并批评他违反了要求。还有,在课堂上,当老师或某个小朋友讲话时,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插话,如果哪个孩子这样做了,老师会马上制止。如果犯了严重的错误,老师甚至会请你“time out”(暂时退出)。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你做任何事情是你的自由,但你不可以影响到他人;如果你影响了别人,那你便没有自由了。
通过与这位父母交谈,我懂得了孩子需要的“自由”和父母要给予孩子的“自由”是怎样一种真正的“自由”。
走出幼儿园,我情不自禁地回过头,再一次看了看幼儿园中那些自由、快乐的孩子。我看到,很多孩子爬在攀登架上做倒立悬垂。看着他们熟练的动作和开心的笑容,我不禁心生“妒意”:在国内,这种需要冒险的“自由”不是很多孩子都有缘一试的啊。
父母心得:给孩子充分自由
幼儿园的老师和一些朋友都这样评价:小巫的儿子Sam与众不同,拥有出类拔萃的安全感、自信心与独立能力,积极参与所有的活动,对一切都表现出超越他年龄的胆量、专注和投入。小巫说,这主要因为她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  
    什么是“给孩子自由”
小巫讲过一个小例子,一位邻居妈妈向小巫抱怨,说自己的孩子脾气特别大,还有攻击性行为。小巫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说:“那是因为她没有自由,阿姨总是不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时孩子正想玩一会花圃旁边水坑里的雨水,但是保姆立即制止她,怕弄脏了衣服。于是妈妈听从了小巫的建议,让孩子自由地玩水。孩子高兴极了,一边玩,一边向大家报以灿烂的微笑,妈妈说,从来没看见孩子这么开心。后来妈妈反省到,保姆总是怕孩子弄脏、摔着,总是这也不让孩子做、那也不让孩子做,孩子在家,总是在跟阿姨斗争。小巫总结:“孩子本应该放在探索世界上的精力,却花在跟阿姨玩猫追老鼠上,这正常吗?阿姨要保护孩子是好事,但是不应该侵犯孩子的空间,剥夺孩子的自由。当你给孩子自由,孩子就能专注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不会捣乱、发脾气。”衣服脏了可以洗,为了成年人方便省事儿而阻拦儿童自由地发展,遏制儿童大脑和心灵的健康成长,却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其实自由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但说起给孩子自由,很多家长都会大惊失色,幼教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说过:“我们从未有过自由发展我们潜在能力的机会,我们就会根深蒂固地形成自由是有害的、儿童需要成人管教的意识心态。”另外,人们对自由有很多误解,自由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也不是让孩子为所欲为,幼教中的自由是建立在尊重儿童发展客观规律上的:当孩子需要自我发展时,不阻碍他;当孩子探索时,不打断他;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给他自己选择的机会……
小巫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且,正如幼教专家李跃儿指出来的,“教育从吃喝拉撒睡开始。”两个孩子都是母乳喂养到两岁多,一直到孩子自己不想吃了,没有强行断奶,他俩不仅身体健康,亲子感情尤其好。在吃饭方面,孩子饿了就吃,饱了就不再喂,也不劝食,更不追着喂饭;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允许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食物。小巫不赞成给孩子把屎把尿,更坚决反对开裆裤,她两个孩子都是纸尿裤穿到将近2岁,一直到孩子身体发育到成熟的阶段,再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进行简单而顺利的如厕训练,所以儿子从2岁4个月、女儿从1岁9个月开始自己控制大小便,享受了充分的自由,也从这些方面建立了坚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孩子从生下来开始,在四肢体能的发展上、在对四周事物的探索方面,就没有受到过任何限制。比如,从Sam刚刚能爬,小巫就经常带他到一些游乐场所,让他在器械上爬来爬去;十个月左右就会自己滑滑梯了;不到一岁,每周都去朝阳公园,连长达6米的树干滑梯,都敢自己爬上去,自己滑下来,妈妈只在下面接应。小巫说:“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只要你相信他,放手让他探索,同时在一边提醒,一般来说是不会出什么事的。”如今,不到6岁的Sam体格健壮,身手敏捷,游泳、旱冰、骑车、呼拉圈,样样出色。运动是促进大脑充分发育的首要前提,是智力开发的必要条件,许多家长对此认识不足,限制孩子体能的发展,从而也限制了孩子智能的发展。
再举个小例子,一天中午,2岁—4个月的Sam在卫生间洗澡。那天他对淋浴喷头特别感兴趣,总是抓在手里恋恋不舍,还大叫:“阿姨走,别管Sam。妈妈,Sam要玩这个(喷头),玩一会儿会儿。”小巫把浴帘挂好,让孩子坐在浴缸里玩——平时她也常常让孩子在很浅的浴缸水里玩。 小巫和阿姨在外面吃饭,不时听到浴室里传来孩子的哈哈大笑。过了一会,Sam大叫:“水都流出来了!”小巫只是进去看了看——水流出浴缸,流进地漏,就出来了。下一次Sam又叫,小巫再去看,发现小家伙拿着喷头在浴室里四处喷射,一片汪洋了,小巫这才赶紧脱鞋迈进水里,关上水龙头,把孩子递给外面的阿姨,自己开始收拾浴室。Sam裹在干毛巾里,饶有兴趣地看着妈妈怎么收拾。从始终,小巫和阿姨没有大呼小叫,没有一句怨言,也没有批评,因为小巫认为,孩子没有做错任何事。
有些家长会觉得小巫纵容孩子胡闹,小巫则告诫家长:当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年人过多地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磨灭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损毁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压制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成长,剥夺孩子的自信心。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往往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大部分患有所谓“感统失调症”的儿童,都生活在行动没有自由的环境里。
小巫指出,给孩子自由,最大的障碍在于成人内心的恐惧,一方面担心自由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害怕自由会造成孩子的放纵和混乱。比如,好多孩子都喜欢甜食,Sam也不例外。小巫的原则是,一般不主动提供零食,但是如果Sam要求,她也很少拒绝,而是让Sam自己挑选自己要吃什么、吃多少。小巫的丈夫出生于新西兰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家庭,内心里也是根深蒂固地认为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所以对小巫的做法不太满意,嘟囔着:“不要给他吃垃圾食品。”甚至严厉拒绝Sam对甜品的要求。小巫对丈夫说:“你越限制他,他越向往这些垃圾食品,你现在可以强制他,以后他自己有了钱,还怎么限制他?现在越不让他吃,以后他越吃得厉害。”小巫放手让Sam吃,他反而不贪了。有时候应他的要求买来的小甜点经常想不起来吃;有时想起巧克力豆,他要几个妈妈就给他几个,他会自己限制数量;偶尔妈妈说,今天甜东西吃太多了,不要吃巧克力了,Sam也会愉快地接受。(但是如果Sam带着哭腔哼哼唧唧或摔摔打打要求吃更多,小巫就会了解,孩子不是在要吃的,而是在要妈妈的爱抚和拥抱。)旁人见了Sam,都会说这孩子不贪,说不吃就不吃,玩具说不买就不买,居然不闹!小巫会对他们解释,当家长给予自由和信任,孩子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就能够轻松地控制自己。另外,由于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充分的满足,物质的满足就不是主要的,所以孩子不闹。
关于给孩子自由,小巫为家长们总结出一个公式:家长尊重孩子、给孩子行动的自由,孩子就会发展出独立的人格,从而发展出自由的思维,做自己行为的主人,拥有自信心和责任感,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自律。真正的自律品质不是来源于严加控制和惩罚,而是来源于尊重和自由。
当然不能忘了说说规矩
说了半天给孩子自由,小巫笑言,自己可不是事事都依着孩子,不约束不管教。基本的规矩是要立的,例如餐桌礼仪人人都要遵守,家里带电的东西不许碰,不许随地扔垃圾,不损坏公物,遵守交通规则等等。
怎样立规矩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小巫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了几点经验:
    给孩子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因为孩子理解能力有限,自控能力也不强。
立规矩,要把道理将清楚,不要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别废话,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家长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平和的语气和尊重的态度,会让孩子信任家长的判断,顺从家长的要求。
立下的规矩,家长首先要自律;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不能在家一套,在外一套。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晚睡一个小时等等——对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孩子天性如此,你越不让他做,他越想做,那就不妨让他做一次,目的达到了,兴趣也就消失了。一次偶然的“放纵”不会养成什么坏习惯。另外,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别苛求完美,唠唠叨叨,让孩子心烦意乱。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奏效,那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对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方法,不一定要正面要求。比如Sam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怎么说也不管用,小巫就经常做带馅的食品,把青菜包进去。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约束孩子,把孩子的一些行为都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把东西弄得稀里哗啦什么的,是非常好玩的事情。(他小时侯你用花啷棒逗他,怎么大了反倒不许他摇晃东西弄出声响?)这样想,家长就没必要恼火,而是温和地告诉孩子:“我知道这样挺好玩的,但是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给孩子立了那么多规矩,强调了无数次,孩子还是做不到,真让家长气恼。但是小孩子的自控能力就是这个水平,家长只有拿出耐心,不怕麻烦,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这也是孩子学习的必然过程。
分辨孩子的感情需求,当孩子不讲理发脾气摔东西时,不要“硬碰硬”,而是迎上前去,拥抱爱抚孩子。“闹”的孩子大多是在索要爱和注意,你越把他往外推,越会适得其反。Sam一般都是在饿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出现“不良行为”,小巫在安抚他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你肯定是饿了(困了),才这个样子,有点不讲理。”有时候这么一说,他就收敛起来,要妈妈抱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8-12 16:35:29 | 只看该作者
  
  沙发不容易
  地板不放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8-12 17:22:36 | 只看该作者
66那个叫板凳,我这个才是地板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啊 目标错了 ^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8-12 19:13:08 | 只看该作者
自由路过,然后溜之大吉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前车之鉴 + 5 + 5 溜之 大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8-12 21:13:58 | 只看该作者
唉,我儿子今年九月上二年级,我总是爱跟他硬碰硬,效果糟透了。我发现我的教育方法有点象夹生饭,不中不西。如果中西都只取优点也好啊,但越来越觉得有些事情我做的太不好了。楼主的帖子又让我学到了东西,只希望学的越来越多,做的也能越来越好。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前车之鉴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8-12 21:17:11 | 只看该作者
由孩子选择“自由”而进行的思考。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前车之鉴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8-12 23:27:45 | 只看该作者
难唱的曲儿呀。。。。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嘻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8-13 14:53:41 | 只看该作者
我妈妈总是那么厉害捏,我自豪啊!


我喜欢自由,因为自由是不会受人约束滴!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ealain + 5 + 5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8-16 13:40:41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中国家长也许还是对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方式更得心应手些。
当然现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进步,
但什么样的是给予自由而不是放纵,要怎么给?给多少?
每个孩子的个人条件和成长生活背景不同,教育也不是电脑程序。
所以个人认为觉得在现代教育中很多方面还是需要研究的。
当然上述只是个人想法,如有不当处还请原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6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11:30 , Processed in 0.100206 second(s), 3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