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99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人都是教育专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23 23:0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钢管舞
??
??可以把专家粗略分为两类。第一类有真才实学,有社会责任感,他们敢说真话,不依附权贵。第二类则是不学无术、欺世盗名的学术骗子,他们拉大旗作虎皮,拿鸡毛当令箭,成为商家和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在媒体上和讲台上,我们经常听到这两类教育专家在滔滔不绝,而他们说话的效果就比较荒诞了,前一类专家像在尿裤子,自已觉得热热乎的,别人根本无所谓;后一种专家在跳钢管舞,自己心怀鬼胎、无动于衷,但下面的人却热血沸腾、蠢蠢欲动。
??我本人就从事教育工作,经常到学校、幼儿园与家长座谈,也常在报刊上写一些谈教育的文字。不得不说,我自以为我算前一种专家,对教育问题有点发言权,我的感觉就像尿裤子,说的时候理直气壮,感觉挺痛快,但家长们才不理会我说的内容。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期末考试能考第几名。
??所以,我很忌讳被朋友们说成是教育专家,我觉得这是骂人的话:“你才专家,你们全家都是专家!”
??现在的中国,稍有文化的人都可以对教育问题说三道四,特别是有孩子在上学的家长,一说到孩子们沉重的书包就痛心疾首,一谈起高校学术腐败就愤世嫉俗。感觉个个都是忧国忧民、铁肩担道义的专家,但一行动起来,人人都变成了恶棍——应试教育的帮凶。
??家长们经常这样说:“身为中国孩子的家长,虽然明知教育的很多弊端,但教育的大环境决定了你的取舍,绝大多数人无法走出这个怪圈,这就是家长的无奈。”有一次,一位6岁孩子的母亲听了我的讲座后气愤地表示:“你们这些专家站着说话不腰痛,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谁不想让孩子快乐,我在高校工作,教育观念我都懂,但孩子没有识字量,没有珠心算,没有艺术特长的考级,怎么上好小学、好中学,考得上好大学……”
??因为要成功,因为教育者和家长的无奈,于是教育界的江湖骗子才能大行其道,“钢管舞”才跳得风水生荡,而他们的听众、或者说信徒们就太多了,以英语教育为例,计有“疯狂英语”、“沛沛英语”、“双向式英语”、“千万别学英语”、“四轮学习法”等诸多门派。其中“疯狂英语”的“用户”达八千万,李阳的万人口语班,看起来就像一场是摇滚音乐会,他自己说过,张惠妹在舞台上是啥感觉,我就是啥感觉。《双向式英语》教材在大陆的盗版书即达到一千万套,演讲门票50元。而在学前教育领域,专家的理论和门派更为复杂:“感统训练”、“逻辑狗”、“神童计划”、“幼儿MBA”、“富爸爸财商”,“闪卡快速识字法”、“珠心算”……很多雄壮的口号也出自这些专家之口:“千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父母的一天,孩子的一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千万不要管孩子”、“一定要把孩子管起来”……
??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就这样毁在了“专家”和他们背后的商家手上。
??教育专家的门槛比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低一些,有的家长因为在功利教育中抢得了先机,也跳上了舞台,成了指导别人的专家。前几年,有位成都家长的女儿考上了哈佛大学,开始著书立说,一时间洛阳纸贵。至于这位哈佛女孩是因为素质教育得法才考上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考上的,书里自然没说(不过,后来出版界推出了揭伪的《哈佛女孩XXX真相》一书)。据成都幼教界有关人士透露,仅在成都,就不止一个家庭按这样的方法,从而把女儿逼进精神病院的案例。
??
??
??二、尿裤子
??
??其实,就算“人类天性仇恨真理(帕斯卡尔语)”,但常识是可以说的,教育领域的事思考起来也不难,大众很容易了解这些常识。比如全民学英语,大学生英语考试能力越来越强,应用能力越来越差。所谓的神童天才教学理论就更荒谬了,一百多年前,人类社会并没有幼儿园,也不存在诸多的学前教育理论,而人类历史上曾经涌现过的那些群星闪耀的天才们,都没有接受过任何培养神童天才的教育方法。
??反倒是最近一百年来,人类社会出现的大师越来越少,尤其是中国,无论是科学大师和人文大师,近50年一个也找不出。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2006年7月以来,“大师”话题再起风云,国务院连开了教育形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四个教育工作座谈会,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一直在脑海中盘旋”的几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希望提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出大师级人才。
??温家宝总理在座谈会上说到,他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提出,现在的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总理说:“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这是总理和一个科学老人的拳拳之心,但这样的对话目前还不能解决教育的本质问题。前不久,钱老出版了教育文集《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该书记录了钱学森在教育方面的探索。1989年,钱学森在《教育研究》第七期上发表了《要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一文,他指出:可以考虑把入学年龄提前到4岁,而且像北京景山学校那样,十年一贯制,到14 岁高中毕业,这个高中毕业水平实际是今天大学二年级的,然后再读大学4 年,达到硕士水平;这就用14年时间把中国的小公民培养成18 岁的硕士。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动议可能是好的,至于它的效果,在今天还看不出来,但如果在最近两年的媒体上去了解当年的神童们或者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员们的现状,这个方案则起到了事与原违的作用。
??当年,这些科学家从自身的成才经验和民族的未来出发而提出这个建议,方案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最近十几年,中国基础教育时期的学业更为繁重,而在西方教育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在这么尝试,相反的例子倒有不少,曾有一个美国家长因幼儿园教自己3岁的孩子认得了阿拉伯数字“0”而要求巨额索赔的案例。前几年,教育部组织了一个专家调查团,全面考察美国的基础教育,他们发现,美国小学知识传授水平相当低,以数学为例,三年级才教100以内的四则运算,当中国小孩可以机灵地心算加减乘除的时候,美国小孩还掰着手指做十位数以内的加减法。同样,西方主流学前教育理论都在强调:玩是儿童神圣的天职。蒙台梭利幼教理论主要以玩为主,盛行于北欧的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史代纳则更为极端地说过:“如果看见一个7岁的小孩还不认识字,我就特别高兴。”
??
??之所以人人都是教育专家,是因为学术界有一个说法:“有了真问题,才有真学问”。所以,人人都能说上几句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大道理,无论是普通的家长,还是大学里的教授,但都于事无补,因为所有人都受制于一个更庞大的系统,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曾说过一句话,可以用来做个总结:“中国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的问题。”
??那是什么问题呢?我估计,那就是家长的问题,就是中国家长都变成了专家所带来的问题——我是这么回答那位气愤的母亲的:“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前后相连,您今天这个6岁的孩子与将来那位36岁的儿子是同一个人,现在过度耗尽他的心力和记忆力,未必不会对他未来的健康产生影响。”
??其实,以前的教育家有一个关于教育目的的常识:教育的目的是让一个人成为健康幸福的人,而不仅是成功的人,如果一个人36岁就得了癌症,就算他比李阳搞英语还成功,恐怕也算不上成功吧。
?? 本文属于转载,看过后有不少感受,现在让大家也来看看说说吧!

[ 本帖最后由 小宇点 于 2007-7-23 23:0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小Q飞氘 + 5 + 5 我很赞同。
如果 + 5 + 5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7-24 06:49:02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该怎么评论功过是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专家们自己去争论吧,我只相信一点,真理永远是朴素的。那些包装华美、声色俱厉、说得好像错过他就好像误了孩子一生的东西,要好好的警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7-26 13:58:17 | 只看该作者
说老实话,很多时候我妈妈跟我说,昨晚电视里的老专家说要怎么怎么教育孩子了。这个时候我总是会跟我妈说:如果是老专家,他的教育未必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如果是年轻的专家,那不知道他家的孩子是多大的,他未必有我们这么大孩子的经验。所以我妈老说我狂妄自大,其实倒真的不是自大,而是现在的教育实在是如转载所说的一样,既要做整个大海中的一滴水,又想让这滴水能有不一样的浪,所以我情愿自己看一些育儿的书,再跟别的父母一起讨论一下,最终给儿子制定自己的教育方法,还好老公是教育工作者,总是可以在一些地方给予一些经验,所以我已经不太会对某一个专家偏听偏信了,很多时候参考着、吸收着会有更好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7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8:20 , Processed in 0.080617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