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8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庄子"内圣外王"考兼谈佛家"去执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5 01:2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日弼马温先生侃侃而谈西游记,号召大家伙奋起金箍棒,又提及“内圣外王”一说,令小弟顿时陷入茫然。后经茶馆“神棍”cuidongzi兄台一顿传道解惑,愈发的迷惘。回顾整个中国哲学史,看这个内圣外王,要想搞清楚它,大概也是一个头两个大。近日饭后无事,不妨整理一下脉络,供各位消遣。  1、庄子与“内圣外王”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这是庄子在《庄子。天下》里首次提到“内圣外王这个词”。庄子提出来这个词,理论上并不成熟,大概只是临机一动生造的词汇而已。一直到晋朝的郭象时,这一理论才得到了圆满的解释。郭象在《庄子注》中认为,这种内圣外王之道,可以说是人的最高生活境界。所谓的“内圣”,是指养神艺术,不管这个人在现实中正在做什么,只要能够做到“内圣”,他就能够在精神上超越现实中的一切,在精神上达到逍遥自由的出世目的:“外王”是政治领导艺术,虽然这个人主观上无意于做事,但在客观现实中,他却把一切该做的事都做得井井有条。这就是说,思想境界最高的人,能在入世中求出世之乐,在出世中得入世之利。
  庄子虽然没有对“内圣外王”详加注释,但是由他对圣人的理解来看这个词还是能大概看到他的态度。庄子这句话的意思,以及后来道家对这个理念的发展,更多乃是强调个人的修养。他认为圣人是什么样的呢?
  《庄子。逍遥游》可以认为是用来描述“圣人”的一篇美文。“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列子这个人,借助风的力量,可以日行千里,来去自如。但是他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圣人,无名无欲,无所倚靠,来去无穷无极之间。
  道家的学说走的一条线,其实颇类似于佛教中之小乘,多在自身修养。不同之处在于,佛家之大乘是以否定小乘的方式后起的,而道家似乎无意入世,并非不如儒家之进步,大抵双方之差异在于人生取向之不同。至于后世“内圣外王”四个字,如何被儒家发扬为治国韬略,又被今人梁启超、熊十力诸先生新注引申为现代政治、法制,已偏离本意,雷同王道,且按下不表。
  2、“内圣外王”之于“去执著”
  内圣外王在于正其身,亦在于诚其意。以出世之道,寻求入世之利;以入世之利,得出世之乐,这就是内圣外王的真正境界。而不是天天念经,不食人间烟火就说是到了境界。境界这个东西,实在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里面大大夹杂着一种实用主义。
  佛家所强调的“去执著”,与庄子的内圣外王异曲同工。一来是因为庄学本身与原始佛学颇有些神似;二来,佛教传入中原以来,是结合了庄学道学以及东晋玄学发展起来的。如今看佛家,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佛学,可以由印度哲学窥见一二,或者由龙树中观观之;一种是中国本土佛学,这才是真正的“大乘”。
  公元前543年释迦牟尼逝世,400多年后,印度佛家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部。上座部不满沿用的宗教仪式,在佛理的创作上有所深入,自称大乘与大众部隔绝。现在来看,小乘强调修身得道,大乘度世。这是道家与儒家的区别之一个影子。
  《金刚经》是唯一一本记录世尊言论的经书,其地位想来可知。六祖慧能以前是个打柴小生,听闻此经大悟出家,开创南宗数百年辉煌。这本书除了最后为弘法打广告之外,只说了一个道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也是世尊的遗言。它揭示了一个奥秘,就是在宗教与神话之外的一个奥秘,它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思想来去自由眼界超出三界五行,就要无所阻碍无所约束,圆通无碍来去自由——这就是“如来”这个词的意思,如来便是智慧,不是神仙。佛家的经义在于出世,其实它真正的智慧,类似与内圣外王,不过是以出世之精神,达到入世之目的。这大概也是为许多人所唏嘘不解的。不然你想那释迦牟尼与诸多法师,为什么还要在人间弘法不去西天享受呢?这就是对出世终极意义的反驳。
  宗教这种东西,万万不可当成信仰。在摩西与释迦牟尼的眼中,其实根本就没有基督教和佛教,所谓的教只是后世弟子怕丢了饭碗和道理,使用的一个符号。宗教这个词有两个意思,指两种不同的传经途径。以宗传经,在于悟性和意会,以教传宗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有据可循。
  禅宗的最后消亡,在于只注重“内圣”,不注重“外王”。禅宗自慧能之后数百年,愈发的讲求悟性自我修养,不再以教传,也不再以宗传,渐渐的无话可说。只用一些莫名其妙的隐喻,比如“德山棒”“临济喝”之类。就是在你不觉悟的时候一棍子打过去,或者一声“狮子吼”吓晕你……当禅宗慢慢沦为这种游戏的时候,它经历了一个东郭先生滥竽充数的过程,就是一批并非真正懂的人劣币驱逐良币,把那些高僧取代了,禅宗最后就消沉了。到了台湾印顺法师之后,基本上就再没有人了。
  金刚经主要通过释迦牟尼佛与弟子须菩提灯对话,来启迪修道者,必须身在修行佛法而心中绝无佛法,心念虚空而不执迷于虚空,才能修得正果。这种去执著就是内圣外王的另一种解释,可惜它只解释了内圣。金刚经里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打广告,弘法可以给修行加分的规则才是对外王的阐述。两者本质上是相通的。
  至于儒家之王道,多年来为欺世盗名之徒所用。其实远不如列子御风而行来的实在。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 + 1 奖励
一袋子宁静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7-5 06:02:35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7-9 03:48:53 | 只看该作者
道家的路和佛家其实是反的
老子的思想反倒有大乘的意味呢,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7-13 11:28:30 | 只看该作者
席地而坐,听经典之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7-14 14:46:38 | 只看该作者

很钦佩“混在论坛”先生研究“儒释道”的努力。这是重视文化的努力。
不过,我是不敢轻言去研究的,因担心自己学识浅陋故。


1、关于庄子提出内圣外王,其“理论上是否成熟”。
我想,起码庄子是不介意后人如何评价或猜测的。因为,庄子只在意“自己的境界之本身”,理论之类,对于他来讲,纯属多余事。
故《庄子》通篇都只是一境界,都只是“从境界往下贯注”而已。此境界贯注到哪里,哪里就是“道理”。贯注在“寓言”,则是“寓境界于言中”。

2、文字的承载能力有限,其表达“境界”的能力是很不够的。同时,阅读经典者自身的水平,限制了他们对经典真相的理解。
比如,我读庄子,是我的理解,我去注解庄子,也只是我的注解,与庄子无关。
因此,古往今来,误解经典的人,包括学者或所谓大师,不在少数。这些人,误解经典后,提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理论
”,贻害很大(实乃五四运动之一大因也)。
他们都忘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纯是造典之人,已上达一境界之后,才有言教,后世谓之为“经典”。


3、所谓“理论”,是否重要,只对“不懂的人”而言,只对“需要者”而言。
境界经过思想审酌,再经过理路分解,由当事人说出,则成经典;经典本身,已经不再是圣贤境界的“镜照”,相去有
隔。
对经典再作诠释,那是“注解”;对“注解”再作解释,那是“疏解”。
这与原初的境界,相去更远。


中国的儒释道学问,纯粹是“道德的实践”,是实践的学问,是人的“整体性学问”。不同于西方哲学那种“纯思辨的智测”,是想象出来的。

“思辨的智测”而产生的“理论”,理论提出者本身,并不能自身体证这个理论。因此,世间哲学理论虽多,因其不能贴切故,滥竽亦不可胜数。

由于理论与道德实践相去甚远,故实在是等而下之的东西。这并非说理论不好,而是做一客观评价。


庄子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懒得说,说多错亦多,道德的学问纯属自悟
禅宗是中国文化对原始佛教的革新,亦是对释迦之直承,更是如此。
儒家积极应世,当下直承,然其智慧亦是一如,老夫子只应时、应人、应地而随顺说,孟子只从心性本体说,陆象山、
程明道、王阳明、刘蕺山亦是如此。

3、至于熊十力先生对“内圣外王”的注解是否偏离了庄子本意,我只能说:
圣贤的本意,又是什么?熊十力的本意,又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引申?他的时代背景,他对人间的忧患,又是什么?

4、关于儒释道的区别与比较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我必须对儒释道三家学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后,才进行比对。否则说多错亦多。牟宗三先生写《佛性与般若》,仅查资料,就准备酝酿了八年。
其次,我之所以进行比对,这个起心动念处,我得看清楚。我的目的正不正很重要。



中国传统学问,都是用来“做人”的,佛家道家都是。儒家更是。此乃大同。就如佛家小乘,其出世,亦是条件成熟之际,也即“福报因缘”具足方能行者。而其修行,则尽是“做一个真正自主的人”。

当然,后辈学人在研修儒释道时亦有歧出,如朱熹,此无关大体,亦即无所谓,他最终仍然是杰出的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14 14: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4:44 , Processed in 0.07619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