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024|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上对七田真理论的反驳, 参考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3 00:2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Jennifer北  
時間:2005-06-15 16:31


日本人錯了 我們別跟著錯---88年6月7日/聯合報
反右腦革命
洪蘭陽明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五月二十八日的聯合報刊出了一則導,標題是「日本專家來台推廣右腦教育」,指日本「超右腦革命」的作者七田真博士在台北發表「右腦是啟發幼兒潛能之鑰」的專題演講,認為右腦是想像腦、感性腦,有如錄影機一般可以快速的記錄知識,並具有「心想事成」的奇妙力量,要家長與教育者趕快去開發右腦。
看了這個報導令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氣的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而商人則是利用父母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恐懼心理,好笑的是這七田真博士真的以為每個人都像裂腦病人一樣,把連接兩個腦半球中間胼胝體剪斷了嗎?如果沒有剪斷,請問他如何可以訓練右腦而有辦法使訊息不透過胼胝體傳到左腦?這個謬誤起始於日本人誤解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傑史培利(Roger Sperry)博士所做的裂腦病人的實驗(史培利教授因為在腦神經發展方面的研究於一九八一年拿到諾貝爾醫學獎,他也是裂腦病人研究的開創者)。這個實驗其實不難了解,我覺得有必要將它詳細的介紹一下,只有徹底了解才能破除迷信、謬思。 這個實驗的來龍去脈如下:對於一個癲癇的病人來說,如果他病變放電部位是在左腦的語言區或是掌管記憶、情緒等重要功能的部位,在藥物無法控制腦的異常放電而又無法開刀切除異常放電的腦部位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聯結兩個腦中間的胼胝體切斷,使一邊的異常放電不會傳遞到另一邊去,免得阻礙癲癇者的日常生活,因此,一般來說,除非不得已,醫生是不會隨便把一個人的左、右腦切開,獨立分離出來,也因為如此,史培利的實驗特別有意義,因為這種病人得來不易,非常的稀少,他們提供了研究者一個絕佳的觀察兩個腦半球和自獨立、不相互牽制時的運作情形。但是一般人的大腦兩個腦半球是連在一起的,既相互交流,也是相互抑制、相互牽制的,不可能作到訓練右腦而不同時淚發左腦,只能說,某些種的作業是右腦所擅長的,右腦的激發程度會比較高而已。 史培利的實驗是用速示器作的,這個儀器可以快速的呈現刺激,呈現時間可以短到千分之幾秒(毫秒)而已,因此,利用這種快速呈現的方式,當病人的眼睛凝視在速示器銀幕中央,將刺激字很快的在病人的左視野或右視野打出來二閃就立刻消失。只要呈現時間不超過一五0毫秒就可以確定刺激字只傳到一邊的腦去,另一邊沒有看到,因為人是演化而來的動物,只要視野上有東西出現,我們一定會轉動眼睛,使影像落在中央小窩以看得最清楚,但是因為眼球的移動大約需要二00毫秒時間才能執行,因此當眼球轉過去注視這個刺激字時,字已消失,所以不會因為中央小窩的關係而使這個影像落入兩個腦半球的視覺區,但是這個字仍然可以經由週邊視覺看到,我們的視神經在Chiasma的地方相交,使右視野所看到的東西傳送到左腦的視覺皮質區去,而左視野所看到的傳東西傳送到右腦的視覺皮質區,這個左右視野並非左右眼,而是左、右眼視野的左邊半和右半,這點就是日本人搞錯的地方,以為刺激投射到左眼傳達到右腦,投射到右眼就傳達到左腦。   許多年前,我第一次回台灣時在研討會上也聽到國內的學者如此報告過,因為當時國內很多資訊還是仰賴日本,日本錯,我們就跟著錯了。史培利發現在這種完全分離,完全不受另一腦半球牽制的情況下,兩個腦半球各有所司、各有專精,左腦有語言(請注意,右腦也有語言,只是右腦不能說話,是個寂靜的腦而已),擅長分析、判斷,而右腦擅長圖形辨識、空間知覺、音樂等等。因為左右腦是相聯接的,訊息通過胼胝體只有一毫秒或二毫秒的時間,平常左、右腦半球的訊息是快速熱烈的交換著,腦的成長是同步並進的,不可能只開發某個半腦,絕對不是如七田真所說的「到三歲時才由右腦架起一座橋到左腦,右腦要透過腦樑完成驅動左腦的準備,左腦才開始接受知性的傳輸」,這完全沒有任何一絲一毫的科學根據。現在因為科技的發達,功能性核磁共振的儀器可以讓我們在「線上」即時看到人們大腦在解決問題時各部位活化的情形,國內外所有的核磁共振腦功能影像圖或誘發電位腦波資料都沒有任何一個實驗是說小孩子的腦是右腦先啟動,三歲後才由右腦通過腦樑去驅動左腦,更沒有任何證據說右腦可以單獨訓練,如果讓孩子用了左腦揠苗助長。這真是十分的無知、可笑。至於心像是記憶術的一種,心理學上研究的很多,有一些人,例如愛因斯坦,習慣用影像的方式去思考,但是這是個別差異,性別上的關係。並沒有任何一點的證據說用影像思考的人就一定比用語言邏輯思考的人更聰明、成就更大。   整個事件顯露出我國科學教育的失敗,因為竟有人會去相信它。假如我們不站出來把正確的知識告訴大眾,這些不對知識就像野火一樣蔓延開來了,因為他們迎合家長的心理而且有商人在後面搧風點火。從心理學的觀點,一旦民眾有了錯誤的觀念要改正過來就很辛苦,所以不得不加以澄清,以示正聽。 (原作者於 2005-06-15 16:33:02 重新編輯過)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361117&bid=15&r=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7-4 06:38:50 | 只看该作者
没仔细看。但我觉得七田真的理论是有点偏。五分钟心理暗示法,跟气功似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7-4 10:07:24 | 只看该作者
辩证地看待呵
七田真的书里有很多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值得借鉴。
但是,七田真所说的很多效果都是个案,没有说服力。再者,看了某某的书,就觉得要培养什么样什么样的孩子,这种观点本身就很成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7-4 11:54:27 | 只看该作者
七田真曾经做过说明并为媒体歪曲他的意思而道过歉,因为他的书强调了开发右脑比开发左脑多,从而引来日本一段时期的右脑风暴。
但如果你把七田的书都看过的话,就会发现不尽然,七田本人强调的是左右脑共同发展,不过在3岁前的孩子属于右脑支配时期,最后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左脑右脑相辅相成。
很多书中也列举了很多例子,如何进行相关实物。
不过,他的书案例分散的太离谱。
不让人曲解都难,况且经过出版社的包装,名字自然成了噱头。
如果对七田真感兴趣,大家还是看看他的多数的书在作结论吧。
况且,嗬嗬,七田真闪卡也是是从杜曼。至于七田真多少是自己的东西
更是众说纷纭,让人一头雾水!

[ 本帖最后由 trythis 于 2007-7-4 11:5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可人妈妈 + 2 + 2 严重同意!!!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09:17:15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同志分析的是比较客观的,我在香港图书馆曾经借到过一本七田的书,里面1半以上的方法都是让人相信自己的意识,类似气功,我个人决不主张让孩子练习这些,不过呢,在香港真的有很多记忆协会,也有很多记忆讲座,说某个人如何如何记住了4中外语等等,有机会我也准备区听听。
无论什么样的理论,我们都要取其利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8-9 16:44:30 | 只看该作者
对七田真没研究过,不懂,但好多说反对话的人虽然有博士的外衣,也不是什么专家, 我对学术界的人比较了解,多数是混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8-9 21:04:06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觉得七田的有些方法是可以学习的,但是意念方面的东西我一直觉得有点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8-9 23:43:1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一次在孩子幼儿园家长会的时候谈起右脑教育的话题,有几位不同意见的妈妈推荐“爱因斯坦不玩识字卡”这本书。不过一时买不到,所以还没看。有没有朋友找得到网络版?我自己的意见一向是:兼听则明,不迷信,不极端,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以下是网络上搜来的简介:

 幼儿教育被当成催财工具般使用,各类促进幼儿能力、开发幼儿潜能、增加幼儿智力和数不清助长幼儿发展的灵方妙法充斥着我们的社会。家有幼儿的父母会否有慌乱紧张的感觉,生怕一个不留神忽略了更新更好的教育方法而遗憾终身?

  在另一方面,从事幼儿教育行业的“专门店”和真正以造福幼儿为己任的“幼儿花园”是否都有感竞争激烈而使出浑身解术,力求家长垂青。

  教育是一门良心事业,要不断求知求进。面对如此眼花缭乱的幼儿教育法,各自吹擂自己的长处;有者借媒体的力量,大撒金钱,尽夸大其教学法之功效,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

  我偶感幼儿教育这片天百花齐放,倒也乐见其成,但得知更多用法不当或挂羊头卖狗肉的“学店”,便感到幼教似是群魔乱舞。也有有心人欲拨乱归正,还“幼儿花园”之真理,奈何人微言薄,不得其门而入。抑或原则抵不过金钱,渐也越行越乖离原有理念。

  三岁未必能定八十

  对着一些还秉持着永完为幼儿服务,良知未泯,关心幼教之士,不妨抽空阅读《爱因斯坦不玩识字卡》。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它铿锵有力地指出何以该让幼儿多玩一点、少背一些。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成长和成就与三岁定八十的说法是完全不成立的;他在3岁大时才学说话,10 岁上学,报考大学时也曾因外语不及格而名落孙山。为何他依然能有巨大成就?爱因斯坦也曾深受传统教育的苦,被人讥笑“笨”。假如有幼儿因为跟不上学术成绩的要求,是否也是“笨”呢?

  《爱因斯坦不玩识字卡》的内容能够解答父母对幼教的迷思,从而学习如何与孩子互动。它也鼓励父母以孩子的学习意愿来行动,认同孩子的潜能并非只有成绩册可以肯定。

  这本书也让秉着教育理念却撑得苦哈哈的教育工作者感觉一缕曙光,它非教你鹤立鸡群,高不可攀,也非让人有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人理想,它谈普罗大众最贴身却又自以为是的问题,例如:幼儿能正确地说出学习卡上有“二”点数,并不代表他知道二的意义,反而可能只是在人为的指令下作出反应而已。其实生活处处皆数学,它教我们去发现如何从周遭环境建构学习数学的基础。

  常见问题分析原理

  由最常见的问题分析出最真的原理,这本书让你感受到爱因斯坦的大智能启迪点,或许我们不一定能领悟到爱因斯坦智能的内在层次,但只要用心阅读,分析后再用观察,再分析,此书必令有心人增长智能。

  或许有人会认为爱因斯坦已经是盖棺论定的天才,那些才几岁大的幼儿很难和他相提并论,况用利用识字卡的确能提升和掌握不少的数字和文字,文章背得朗朗上口,何乐不为?其实,有此想法的人更应阅读《爱因斯坦不玩识字卡》,因为它会告诉你把智力和表现能力混淆的危险性。

  智力的关键是:如何学习、如何吸取经验和如何应付周遭环境。4岁的孩子会背诵字母,能认得很多数字,随时可应成人的要求而反应正确,就被视为聪明,就是一种表现的能力。实际上,混淆智力和表现会有什么危险,读者可从书中找到答案。

  分数高非智力增加

  分数左右所有人的情绪,孩子为拿高分而高兴,学校和父母更高兴,快乐是建立在分数表现上,而非智力的增加,那一件悲哀的事。如果你阅读此书后,还是认为分数才是快乐的泉源,那么请把《爱因斯坦不玩识字卡》高搁,若干年后再拿出来阅读,到时千万别有悔不当初的感觉。(来源/南洋商报)

[ 本帖最后由 gajidouma 于 2007-8-9 23: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8-10 00:19:01 | 只看该作者
学什么东西都要有哲学态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8-10 00:50:03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学的宝宝其实也不一定就比学过的宝宝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4:30 , Processed in 0.208266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