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537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关于拼音声调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29 22:3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得以前我们读小学时,并没有轻舌音、变音这样的讲法。现在的小学要求要高得多,想求教一下关于此类的问题,请哪位老师指点一下。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6-30 12:57:47 | 只看该作者
请哪位老师指点一下。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17:41:37 | 只看该作者
就是想问一下,同一个字在什么情况下标原声调,什么情况下不标声调,什么情况下变声调?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6-30 19:04:3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应该看具体的例子,不好仔细说,儿子在这方面学的还可以,基本没用我操心!看来老师教的方法不适合你儿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7-3 23:36:34 | 只看该作者

读音的一个实例

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有一读读背背(书本20页)中,有一句是“架上挂葡萄”。其中它的萄音是注了轻声,而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中皆把萄注为第二声(阳平)。到底是哪个错哪个对啊?---请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8-17 14:05:51 | 只看该作者
“葡萄”的第二个音节是轻声,单读的时候是阳平,这种现象就是连读变调。普通话的变调是比较少的,上海话的变调范围就广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8-18 12:07: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渐入佳境 于 2007-6-29 22:36 发表
记得以前我们读小学时,并没有轻舌音、变音这样的讲法。现在的小学要求要高得多,想求教一下关于此类的问题,请哪位老师指点一下。谢谢!

近来我也在关注这个问题,原因是想给孩子不认识的字标出拼音,于是查找资料真得很多规则自己不懂!也困惑:标注拼音时到底是标原音还是边音?一直没有弄清楚!下面贴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什么叫轻声?判断轻声有什么规律?
  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就不能独立存在。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兄弟 xiōng di(指弟弟)--兄弟 xiōng dì(指哥哥和弟弟)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对头 duì tou (仇敌、对手,名词)--对头 duì tóu(正确、合适,形容词)

  另外,还有一部分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都读轻声,并没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如:神气、商量、丈夫。

  一个词语是否读轻声,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可循:
  ⑴语气词“吧、吗、呢、啊”等读轻声。如:行啊、好吧、去吗。

  ⑵助词“的、地、得、了、过、们”读轻声。如:大的、写了、买得起。

  ⑶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如:桌子、罐头、老头儿。

  ⑷方位词读轻声,如:天上、家里。

  ⑸重叠式动词的末一个音节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⑹叠字名词读轻声,如:哥哥、娃娃、猩猩。

  ⑺趋向动词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轻声音节的音色变化是不稳定的。语音训练中应该掌握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现象,即字典、词典已经收入的,对于可读轻声也不可读轻声的音节一般不读轻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8-18 12:08:37 | 只看该作者

接上篇

什么是儿化?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儿化现象是北方话的特点之一,主要是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在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的音节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儿化音节虽然用两个汉字表示,但并不是两个音节,读的时候仍要念成音节,拼写的时候在原来的韵母的后面加上一个“r ”,如“花儿”写成huār。

  韵母儿化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儿化了,但原韵母不变,如:“号码儿”(hàomǎr)中的“码”,虽然儿化了,但韵母还是a;另一种是儿化后,原韵母发生了变化,如:“树根儿”(shùgēnr)中的“根”( gěn),儿化后,它的韵尾n丢失,实际读成了shùgēr。由于儿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这样,有些音节本来是不同音的,却变成同音的了。如“针”和“枝”是两个不同音的字,儿化之后,成了“针儿”和“枝儿”,变成读音相同的了。普通话的韵母除了e、er不能儿化外(ueng一般也不儿化),其他韵母都可以儿化。

  儿化的主要作用是:

  表示温和、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女孩儿、红花儿。

  形容细小、轻微的状态和性质。例如:一点儿、小米儿。

  确定词性。兼作动词、名词或兼作形容词、名词的词,儿化后确定为名词词性。例如:盖--盖儿、尖--尖儿。

  区别词义。例如:儿(脑袋)--头儿(带头的、领导人)、白面(面粉)--白面儿(白色的粉末或指毒品海洛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8-18 12:09:41 | 只看该作者

接上页

什么叫变调?上声的变调有几种情况?  
  普通话中每个音节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音节和音节连续读出,声调相互影响,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不能保持原来的调值,这种现象叫变调,变调是一种自然音变现象,对语言的表达没有影响。

  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完全的上声原调的机会很少,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末尾才有可能读原调。上声的变调有两种情况:

  上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面变成半上,即只读上声的前一半,后一半消失。如:首先、祖国、广大、耳朵。

  上声在上声前面,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得跟阳平的调值一样。如:手表、古典、美好、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8-18 12:10:59 | 只看该作者

接上页

 

“一”、“不”怎样变调?  
  “一”在单念或在词句末时念原调阴平声。
  “一”在去声音节前面,变为阳平。如:
  一道 一次 一定 一致 一律
  一晃 一动 一并 一刻 一路

  “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面时变为去声。如:
  在阴平前:一般 一端 一经 一边
  在阳平前:一时 一群 一条 一团
  在上声前:一举 一早 一手 一体

  “一”夹在重叠式的动词之间轻读。如:
  看一看 想一想 问一问 学一学

  “不”在单念或在句末时念原调去声。
  “不”在去声音节前面,变为阳平。如:
  不会 不但 不论 不必 不变
  不是 不信 不料 不愧 不错

  “不”夹在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夹在动词补语之间轻读。如:
  好不好 行不行 看不清 打不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7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41 , Processed in 0.07991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