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08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拉之死让儿子无法入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26 20:1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几天,儿子对儿童百科全书充满了浓厚兴趣,但翻到一页,插图介绍的是《马拉之死》,这几天,我们正好在培养儿子在他的房间独自睡觉,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儿子感到很震惊,加上那天晚上吃完饭的时候,正好我在洗碗,而电视里面在放一个烧死猫的事件,儿子追问了很多关于马拉之死的问题、自己是不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安全不安全的问题。对一个7岁的孩子解释《马拉之死》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怎么消除这种消极影响呢?我还是没有想明白。无论怎样,这幅画是深深刻印在儿子脑海中了。。。。。。那天晚上,儿子好像没怎么睡着,到早上的时候倒是倒在床上睡过去了。

昨天开始倒是好多了,儿子自己洗澡后独自安静地入睡,临睡前提醒我给点上蚊香并把大门扣死,像个小大人了。

结论:恐惧感是人无法避免的一种正常情感体验,由此,儿子学着如何保护自己。

==========背景知识===============

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 1793) 达维特 (法)(1748年-1825年) 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 达维特(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的油画《马拉之死》即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由柳洪平创建。 马拉之死 时 期:1793年 创作者:雅克-路易·达维德 法国 规 格:162cm×125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处:布鲁塞尔 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3曰,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11700494688730255_small.jpg (6.11 KB, 下载次数: 1)

11700494688730255_small.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一袋子宁静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6-26 20:20:19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7岁的孩子,开始思考死亡等一些话题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0:33:10 | 只看该作者
是的,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和孩子聊起来,他谈到上周末在博物馆看到的古人类尸体,问了为什么富人的蓦那么大,而穷人的那么小,等等,一大堆问题。他想长大了去把埋在苏北的自己掉的一颗乳牙“化石”取回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一袋子宁静 + 5 + 5 爱思考的宝宝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6-27 10:20:07 | 只看该作者
是一个有头脑的宝宝,要好好引导.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6-27 10:24: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如何和孩子解释死亡?
如何教孩子欣赏艺术的美?
如何让孩子知道真实和虚构的距离?
如何让孩子既有自信,又注意安全?
如何让孩子好好的学习和成长?

。。。想啊想。。。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6-27 11:30:50 | 只看该作者
  
  沉重而不可避免的话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6-27 11:40:51 | 只看该作者
我不认识马拉,第一次听说,真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6-27 12:58:20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可以浅显的解释一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6-27 15:34:0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孩子,不到六岁,对分别、远行、出发、死亡等等事情很是敏感。
好像有次跟别人说到某某人“走了”,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去世了……
于是每次跟他说:“……要走了”,他都便显得很紧张,于是补充说,“……要回自己的家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6-27 16:05:18 | 只看该作者
背景知识和我以前了解的不一样.
我以前得到的信息是:在浴室中接待客人(包括女性)是当时法国贵族的一种风俗.我一直以为是法国人浪漫的表现.
看来有机会得向法国同事求证一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24 , Processed in 0.130282 second(s), 4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