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早上我煮了两个思念食品出的“国粽天香”系列的两个八宝粽子。说实在话,真是非常非常难吃。煮了很长时间,糯米依然不软,硬硬的而且一点都不粘。细看所用糯米,不是细长的那种,而是貌似东北米的短圆形米。食之如同吃大米饭,味同嚼蜡。很担心会消化不良。看了一下粽子的外包装,竟然还印有“北京2008速冻包馅食品独家供应商”的标志。实在难以想象。
不由得想起小的时候妈妈用房后那片竹林里的竹笋叶包出来的粽子。虽然什么馅都不曾放,但糯米是软软粘粘的,糯米混合着竹叶散发着很原生态的清香,沁人心脾。我通常是不用放糖,都能一口气吃上两个的。
吃过饭,没等我搞完卫生,妈妈的电话就来了。问我早上吃什么,并叮嘱过节了要改善生活。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我走到哪里,妈妈的心总会跟到哪里。我问妈妈今年包粽子了没有,妈妈说家里只有她和爸爸两个人,也吃不了很多,包起来倒是很麻烦,所以也就免了。
小的时候,每年的端午节,妈妈都会亲手包粽子给我和弟弟吃的。粽叶和糯米是要提前泡的。包的时候,用漏勺把泡过的糯米捞起放到用粽叶卷好的小筒里,裹紧封口,再将粽叶撕成的小窄条拧成细绳绑紧,放入锅里煮或蒸。糯米是泡过的,很容易就变软变松,膨胀起来。如果包得不够严实的话,就会从粽叶的各个角里挤出来,露出白白的米粒来。我也曾在旁边学着妈妈包过,但多数都会因为处理不好,煮熟后露出白色的米粒来。
我家屋后有一片很大的竹林,不是很粗的毛竹,是那种很普通的竹子。每年春季,雨后春笋,嫩嫩胖胖的,刚从土里钻出来。一开始,竹节很短,包在外面的笋叶也很胖而短。等到逐渐长高,变成绿色,笋叶也就开始变细变长。那时的笋叶大小和长度就很合适包粽子。小时候,捡粽叶也是件非常难忘的事情。每天下午放学,和小伙伴一起,放下书包就钻进竹林,捡那些从笋干上脱落下来的笋叶。遇到那些脱到一半,只剩一点未脱落干净,挂在笋干上的,就拿小树枝或小竹杆戳下来。端午节前的一个月,是粽叶最盛产的时候。我也经常应老师或同学之求,从家里带些晾干捆好的粽叶送他们,供端午节包粽子之用。但更开心是可以邀请要好的同学到自己家里做客,一起体验捡粽叶的乐趣。逢到周六或周日,可以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聚在一起玩耍。带着他们到竹林里,三五个小伙伴叽叽喳喳,边捡边吵闹,其乐无穷。捡完后一起跳皮筋,或再约了村里的伙伴带着同学一起去河里捉鱼或摘桑椹,那种感觉真好!最后无论捡了多少,妈妈都会在同学回家的时候,从家里整理好的粽叶里挑上一两捆送给她们。
捡来的粽叶,把长度和宽度适中的挑出来,晾干后捆扎起来单独放,用做端午节包粽子用。粽叶的韧性很好,晾干的粽叶使用之前,用水浸泡一下,用来包粽子,或撕成一小绺一小绺,用做绑秧苗或者豇豆、蕃茄架的绳子用,方便而实用。长久在雨水的侵蚀下它会腐朽腐烂,最终化为泥士重新回归土地,也很环保。
还记得有一年的端午节,大概我有8岁左右。吃过午饭,一个伙伴来家里,说要一起去河边玩,于是两人就偷偷溜出来。大人们还在午睡,没人注意到我们。天昏昏的,闷热,但走在水里凉快很多了。我们不会游泳,只能在水里沿着河岸走。但走着走着,就觉得水越来越深了。先是没了腰,再往前走就没了胸,接着就没了肩,脚底开始失控,觉得即使掂着脚尖还时不时够不着地面了,胸闷、艰于呼吸。两人都紧张的说不出话来,正是中午,河堤很高。附近一个人影也没有。向前走吧,不知道水会有多深,向后走逆着水流,又没有勇气转身。那种感觉,真是恐怖。我赶紧失声叫同伴,她也很紧张,但还故做镇静的安慰我。好在她比我大两岁,个头也高出一些,后来两人手牵手,不知怎么走的,反正我是头昏记不清了,最终还是跟着她走到了浅处。两人都吓得好长时间没敢说话,默默地回了家。到家大概有5点左右,大人们果然在找我们,一听说我们去河里玩了,估计倒抽了一口凉气。见我平安回来,妈妈也没有多说,让我洗洗后去吃煮好的粽子和鸡蛋。虽然她没有生气打我,但一再叮嘱,再也不要偷偷去河里玩了。劫后逃生,心中暗自庆幸之余,才感觉肚子很饿了。于是,那一天的粽子吃起来就格外香。现在想想,还觉得后怕,如果当时两人被困,即使呼救都没人听见,恐怕冲走了都还没有人知道呢。所以,对那个端午节,印象特别深刻。
感觉现在过节,越发没有节日的气氛了,也没有心思自己动手包粽子。感慨之余,竟回想起如此多与粽子和端午节有关的事情来。时隔二十来年了,回想起来竟历历在目。原本以为这些尘封的记忆很遥远,却不曾想一直没有离开过,还如此清晰。也可谓这个端午最大的收获了。
今日写出,心中倍感酣畅,希望与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朋友共享。
[ 本帖最后由 clearzqp 于 2007-6-20 14:1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