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77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目十行”看书法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8 10:0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目十行”是汉文快速阅读法的传统术语。最早见于《梁书》,梁简 文帝萧纲“读书十 行俱下”。继之《北齐书》载河南王高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后来,《旧唐书》载 苏环“少有俊才,一览千言”。《新唐书》载韩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及至宋代 ,《五灯会元》记延寿“持《法华经》,七行俱下”;《宋史》记杨绘“少有奇警,读书 五行俱下”;赵逵“读书数行俱下”;《辽史》记“杨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剖决如流”;《 后村先生大全集》记刘克庄“读书十行目俱下,上树百回心尚孩”。这些史料记载说明古 人眼里的“一目十行”是对快读的概括性提法,涵盖“一目两行”“一目五行”“一目七行 ”“一览千言”等由低到高的不同层级,代表着快速阅读的视阈特点。
  清末阅读学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谈到读书之法有“读书”和“看书”之分: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是也。读 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 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 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在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 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 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今天看来,曾国藩的这种区分 对阅读技法训练仍然是有积极指导意义的。从阅读生理着眼,“读书”是有声阅读,“看书 ” 是无声阅读。“一目十行”既改变“朗读”,又超越“默读”(内潜音),属于真正的无声阅 读,我们称之为“视读”,所以有意把它与有声阅读区别开来,称为“看书法”。
     “一目十行”看书法与国外的“面式阅读法”异名同实。西方美国、英国、俄罗斯和东方 日本、韩国所说的“面式阅读”,是指在阅读时把两行以上,甚至整页的文字作为每次眼停 的注视单位。其特征是增加眼睛在注视状态下接受文字的数量,即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视觉的 感知范围,扩大眼睛的视读野。“一目十行”因排版不同而扫视的文字数量不等。无论古 今自右到左的直行排版,或者自左至右的横行排版,无论16开本可容48字的宽行,或者32 开本可容28字的中行,乃至报刊上只容10多个字的窄行,“一目十行”都意味着眼停时注视 文字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单位时间内阅读速度的加快。
  “一目十行”的量化指标究竟是一分钟读多少字呢?据王学贤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的十年经 验 ,“一目十行”的“面式阅读”是由“一目一行”的“线式阅读”逐步发展而来的。精读时 的 朗读实行逐字逐词的“点式阅读”,略读时的默读实行逐句逐行的“线式阅读”,快读时的 视读实行“一目十行”的“面式阅读”。“线式阅读”以一句话或一行字作为视读单位,如 果按窄32开本计算,每分钟至少可读2页(1100字),逐渐加速到每分钟读3页(1650字)、4页( 2400字),至多每分钟可读5页(3500字)。“线式阅读”再向“面式阅读”进展,也要逐步过 渡,经历一目两行、一目三四行、一目五六行,一页六个视点、一页四个视点、一页两个视 点、一目一页等阶段。如果按宽32开本计算,“一目两行”就是一眼看完56个字,即一 分钟 可读4000多字;“一目十行”就是一眼看完280个字,“一目一页”就是一眼扫视800多字。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一目十行”,是一分钟可读一万多字甚至几 万字的篇幅。这个快 读的高指标是通过一目一行、一目多行逐级完成的。
  在中华民族的快读历史上,“一目十行”与“过目成诵”总是联结在一起的。《汉书》载 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梁 书》载简文帝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宋史》载陈抟“读经史百家 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王安石“少好读书 ,一过目终身不忘”。《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偷看杂剧《会真记》,“不顿饭时 ,将十六出俱看完”。她笑着对贾宝玉说:“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不能‘一目十 行’了!”这些史料表明古人把“快读”和“快记”视 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读书只 求阅读量,不管阅读质量,过目则忘,那么“一目十行”就没有意义了,速读速忘算不上真 正的快速阅读。这是理解“一目十行”看书法很重要的方面,即本质的方 面。尽管“过目成诵”是阅读记忆的最高要求,做到并不容易,但是在快速阅读时,要求快 速储存,快速回忆,记忆率达到60~70%,却完全可以大面积实现。既然“一目十行”属于 无声阅读,按照“眼脑直映”的快读生理活动规律,扩大视读野成为快读生理机能训练的关 键项目。在习惯于“点式阅读”的背景下,怎样以“线式阅读”为过渡,逐步做到“一目十 行”的“面试阅读”呢?通常,扩大视幅先要进行视点水平移动、视点垂直移动、视点对角 线移动、视点波形移动、视点圆形移动等单项训练。其基本的训练方法有如下五种:
  1.卡片闪示法。用硬纸做成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一个句子,用极短的时间在眼前闪示 后,要求把这句话马上复述出来。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和识别能力的提高,逐渐加长卡片上 句子的字数并逐渐缩短卡片闪示的时间,以此训练一瞥即记的技能。
  2.舒尔特表快速点数法。制作一套(10个以上)舒尔特表格,在格内无序地填上1~25 个数字,让学生保持30厘米左右的视距,视线集中在表的中心,余光顾及全表,在眼球固定 注视不动的状态下,用不超过25秒的时间,按递增顺序 依次默读出表中1~25的数字(开始 用铅笔把读到的数字画出来,逐渐不用铅笔只靠视线来找),以此训练视觉感知技能。
  3.组块阅读法。又称组读法,即把一篇文章先按词组或短语划分,后按句子、句群或段 落划分,用竖线隔开,然后以分割后的言语单位来进行快速阅读,逐步由小到大;再过渡到 不事先 划分,而是边读边划分,读完即分完;各个阶段都要在读完后进行复述。这个由点( 词组)到线(一句一行)再到面(二行以上的句子或句群)的训练过程,要求每一次注视读完 各组文字,不允许视线来回移动,目的在于扩大眼睛的视读野。
  4.垂直阅读法。又称直读法,即让眼睛随着书页的中心线自上而下垂直移动,从中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扩大视幅的阅读方法。操作时可用双边垂直引导技术,一根手指在一边,而 标准引导在另一边,两边一致垂直向下沿一边移动,眼睛“吞食”二者之间的信息。这种读 法破除了单一横向阅读的习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垂直和水平边缘视觉能力,使看清的字数 和行数逐渐增多,直到一目十行,双目识页。
  5、扫描阅读法。又称扫读法,即让目光先横后纵地左右上下快速扫视,按图索骥,搜寻 所需的重要信息。如看书,则通观前言、后记和目录;如阅文,则浏览导言、结语和标题 。扫描中,既有粗略的浏览,又有仔细的挑选,学会在一页之中捕捉关键词句,抓住重点 ,快速摘记。这种扫描阅读综合了组读和直读方法,是正式阅读的准备,是连续阅读的复习 ,是查找资料的手段,为“一目十行”法所惯用。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把“浏览” 和“精读”“默读”相提并论。按照我们的理解,其实质就是要在训练精读、略读能力的 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一目十行”的快读能力。“一目十行”看书法本来是对“十目一行”读 书法的反拨和丰富。它以一扫而过的快读挑战一字不苟的慢读,从而发展详细的精读和概要 的略读,使阅读深度、阅读广度与阅读速度三者兼顾,让读者获得全面的阅读能力。然而 ,这个“一目十行”的快读 优良传统,从古到今,长期遭到误解。汉代桓谭说:“我躬自 写,乃当二遍读。”现代叶圣陶诗云:“一目十行下,或囫囵吞枣;一字莫遁逃,还是抄书 好。”他们赞美“十目一行”的抄书法,固然有其“手脑并用、细嚼精鉴”的道理,但是菲 薄“一目十行”的看书法,把它与“囫囵吞枣”相提并论,只重精读,轻视快读,确实有失 偏颇。我们认为,“十目一行”的慢读和“一目十行”的快读,二者既是对立相斥的,又是 统一互补的。“十目一行”注重阅读深度而轻视阅读速度,“一目十行”注重阅读速度而放 宽阅读深度,二者各有优缺,应该取长补短。如果厚此薄彼,就不能兼顾阅读的质量和数量 ,只有多法配套,共生互补,才能使阅读疾徐自如,博聚约取,获得速度、广度、深度的全 面高效。
  我在自己长期的浏览中间,形成了一种粗浅的经验,这就是自始至终的阅读过程,都必须贯 彻着充满自觉性的判断,思索和分析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究竟是宣扬真实抑或虚假、准确 抑或谬误、正义抑或邪恶、美丽抑或丑陋、高尚抑或庸俗?只有养成了这样读书的方法和习 惯,才容易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来,真正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操。
  如果不是从这样的阅读中汇成自己深思熟虑的看法,而是盲目地追随着别人的爱好和主张 , 别人炫耀和宣扬什么,自己就亦步亦趋地去阅读,并且不假思索地接受那些可能是谬误的捧 场,像这样不开动自己的大脑,就犹如叔本华所说的“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长此以往 “思维能力必将逐渐丧失”(《读书与书籍》)。这种盲目而又盲从的阅读方式, 只能是极大地糟蹋了自己珍贵的精力,而无法获得应有的长进。
  譬如说多年以来,曾经大量地介绍过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通过这些书籍可以很好地了解那里文学创作思潮的变迁,认识它与19世纪西方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的异同,以及各自 的优劣究竟何在,从而有利于拟定如何借鉴其卓越之所在和避免它的阙失与弊端,对于更为 开阔和深邃地发展自己民族当前的文学创作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然而从某些表现出的 阅读状况来看却并非如此,尤其是当一种片面地对它进行鼓吹的论调大声高唱时,许多阅读 者也就糊涂地盲从着,随之而晕晕乎乎地万分敬仰起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趋势显得 十分复杂,总的思想倾向是对于并未摆脱金钱垄断的资本主义文明,异常敏锐地感到苦闷和 绝望,从而产生出强烈的逆反情绪,却又在否定理性主义的思潮中,陷于迷茫、惊惶和颓丧 的境地。与此相关联的是他们在渲染意识流与象征手法的艺术技巧方面,竭力趋于新奇、变幻和微妙的追求,更渲染出了幽冥、惝恍、晦涩和扑朔迷离的境界来,有时甚至将读者对它 的艺术鉴赏变成了精神的折磨。当然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具有不少正面的意义,然而负面的影响也比比皆是。如果陷于盲目和盲从的阅读中,肯定有害而无益;而如果 充满了自觉性的判断,通过思索和分析的程序去进行阅读,那就肯定会得到重大的收获。
  又譬如近年以来,出现了大批胡编乱造的跪拜讴歌清代帝王的文学与影视作品,通过康熙 、 雍正和乾隆这祖孙三代许多虚虚实实与炒作不完的故事,把他们编排和颂扬成十分的圣明与崇高,从而又燃起了崇拜专制帝王的顽强情结,比起《国际歌》里“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理想来,实在是一种可怕的倒退和沉沦。这三个统治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帝王 ,自然也做过一些好事,如果不是如此的话,那么一部历史简直就更黑暗、荒谬与恐怖了。 至于要谈论起他们的恶行来,也是有据可查的。仅就他们凭借着专制帝王任性、独断和横暴 的本性,以及通过酷刑和屠戮这些凶残的手段,分别铸造出的鲜血淋漓的文字狱而言,就异常严重地摧残和扼杀着人们独创的才智与正直的品格,多少人只要还不想豁出性命去商榷和 抗争的话,就得摆成鹦鹉学舌和混沌敷衍的姿势,于是满世界都变成了精神萎靡、思想萧瑟 、死气沉沉和言不及义的局面。像这样扼杀了思想的自由与独创,怎么能不使我们这东方的 文明古国,在迟缓的运转中急剧地衰颓下来?正是在此期间开始大幅度地落后于不少的欧洲 国家,最终导致受尽那些西方列强的肆意侵凌。寻根究底地说来,这祖孙三代专制与禁锢的 统治方式,无疑是种下了造成整个国家柔弱得不能抵御侵略的祸根。如果缺乏这种正气凛然 的认识,而只是盲目和盲从地阅读,就很可能会被那些磕着响头狂热宣扬奴性主义的书籍所 腐蚀和俘虏。
  在“不良文化倾向”大行其道时,更应该注意在判断与分析中去进行阅读,这样才能够真 正地做到开卷有益!(选自200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作者:林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6-8 11:50:39 | 只看该作者
据说在杜曼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有更神奇的,可以一目两本书,呵呵。
不过大概看完楼上的内容俺又糊涂了。
理解力不行啊。

[ 本帖最后由 trythis 于 2007-6-8 11: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15 21:03:31 | 只看该作者
看过可人妈妈上传过很多的书及一些文章贴子,可见可人妈妈 读了不少的好书啊!
此文章前面的都没看懂,就挑了中间关于"基本的训练方法'的内容看,感觉还是很实
用的,收藏了!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15 21:05:0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楼上说的"杜曼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有更神奇的"的内容,也很想拜读.
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18 14:22:02 | 只看该作者
据说在杜曼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有更神奇的,可以一目两本书

眼见为实,眼不见,却不知是真是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8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06 , Processed in 0.08801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