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101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生子女父母的心理压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3 08:3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鲁迅先生曾疾呼:“救救孩子”!如今这种呼声愈来愈强烈了,原因在于独生子女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现象棗“三高现象”,即心理障碍率较高、犯罪率较高、离家出走或轻生率较高。那么怎样来救孩子呢?中国自古就有“子不孝,父之过;女不贤,母之错”的训言,于是人们的视线瞄准了孩子的父母,或怨其过分溺爱孩子,培育出来的是温室的花朵;或责其拔苗助长,将孩子看成盛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孩子的人格教育、情感熏陶……不一而足,令当今的父母感到无所适从。
  一味的指责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透视独生子女父母的心灵深处,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其实,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父母的“独苗”心态才形成了独生子女特有的风景线,因此,欲救孩子,还是先救孩子的父母吧!
  与多子女的父母相比较,独生子女的父母承受的心理压力要大得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忧虑
  “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传统观念在我国人民心中历来根深蒂固。多子女的家庭,孩子成长的安全系数大一些,父母的心态也就比较轻松自然,“吊大的葫芦,丢大的娃”就是父母这种心态的形象描述。
  但独生子女的父母很难有这颗平常心。从家庭结构来看,独生子女是家庭基本三角中子代一角的惟一支点,这“惟一支点”的失去将意味着整个家庭要素的缺损和“两条边”的无着落,实际上就是家庭基本三角的消亡,因此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成了夫妇关注的焦点。调查发现:70%的夫妇认为“没有孩子就不成其为家”,90%的夫妇认为由于双方都十分疼爱孩子,从而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巩固和发展了彼此的感情。这种情感和价值取向自然就表现为“父母一切围着孩子转”,孩子成了父母联络、加深感情及调适整个家庭气氛的纽带。 “独”常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他们整日忧心忡忡,怕孩子学坏,怕孩子生病,更怕孩子成不了大器……使家庭笼罩在沉闷、紧张的气氛中。《婚姻家庭》杂志社曾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1)38%的独生子女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发生意外事故或生病。(2)90%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只生一个孩子对父母未来的生活和养老不利”。他们主要担心惟一的孩子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高家远去后,自己的生活没有依靠。
  “溺爱孩子”和“对孩子进行过度教育”是父母这种忧虑心态的折射。他们一方面精心为孩子营造“爱巢”,让孩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加大教育力度,希望孩子能够成“龙”。一旦溺爱与过度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会导致父母严重的心理失衡,甚至痛不欲生。
  二、 补偿与攀比心理
  大凡作父母的,对于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潜意识之中都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这就是所谓的“补偿心理”。在补偿心理的支配下,父母往往就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塑造孩子。对于多子女家庭,父母的期望是由多个孩子来分担的。但独生子女由于是独苗,父母的高期望只能由孩子一人承担。从下面的资料中,对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可以略见一斑。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地区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研究》报告中披露: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家长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市区77.94%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达到大专以上的学历,只有18.48%的家长认为“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48%的家长希望孩子从事脑力劳动,只有5.14%的家长希望孩子从事体力劳动。郊区有83.2%的家长希望孩子从事脑力劳动,只有11.94%的家长希望孩子从事体力劳动。父母对孩子如此高的期望值在行为上就表现为:不惜一切代价,盲目为孩子进行智力投资。父母情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购买昂贵的“学习用具”、“智力玩具”、“课外读物”、“复习资料”以及各种补品等等;送孩子进种种特长班,譬如美术班、音乐班、奥林匹克班等;为了孩子能够进人重点学校,父母甘愿“走各种门路”,甚至不惜重金,请客送礼。他们拼命地给予孩子,力求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佳的生活空间。给予孩子的愈多,父母的期望值就愈大,然而过高的期望只能是奢望,父母难免要咀嚼失望的痛苦。
  与周围的孩子相攀比,也给家长造成沉重的压力,往往使其情感处于失控状态,很难理智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例如,焦作市某小学三个女教师的孩子都在一个班,每逢考试时,三位母亲都要亲临考场指挥自己的孩子,一个说:“孩子,别紧张!慢慢答。”另一个说:“孩子你会不会细心点?”第三位则说:“孩子,这次一定要考出你的真实水平!”看来父母的紧张程度绝不亚于孩子。一旦考试结果公布,有的父母洋洋得意,有的父母则垂头丧气,其中滋昧外人实难体会。成绩册上的排队、家长会上的冷嘲热讽、同学们的歧视常使差生的家长感到非常难堪。例如在一次家长会上,教师声色俱厉地训戒差生:“考出这样的成绩,按理就该挨打,你们这些作家长的看着办吧。”结果不少家长一时情感失控,一边打骂自己的孩子,一边流泪诉说:“孩子啊,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呢?”一句话道出了父母无限的辛酸和无奈。
  三、“空巢”的困惑
  以前,母亲的生育年龄一般是从20岁左右一直持续到45岁左右。当大一点的孩子离开父母,走向社会时,尚有小一点的孩子依在父母怀中,使父母感到既忙碌又充实,无暇体验空虚的滋味。待子女们一个个如小鸟般飞出了窝,父母已经年老体衰,但仍有孙辈萦绕膝前撒欢,因此多子女的父母少有空巢的困惑。
  独生子女的家庭则不同。母亲的生育任务是一次性终结的。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父母也不过三十几岁。孩子的成长及一步步的远离是与父母“空巢”的痛苦分不开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的依恋是双向的、互动的,当孩子经历痛苦的“心理断乳期”时,父母也会体验到一定程度的酸楚,难怪在幼儿园或小学的门口,常可见到新生的母亲与孩子泪眼相望,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学阶段的孩子独立性明显增强,但父母往往舍不得松手让孩子独自行走,因此,中学生常呼吁“理解万岁”,而父母则对此感到茫然。孩子上大学走时,不少父母千叮咛万嘱咐,送了一程又一程,甚至有的家长陪着孩子住校。孩子走后,父母独自呆在家里,心里空荡荡的,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甚至忧心忡忡,寝食不安,其实这就是“空巢”期的典型症状,它严重影响着父母的身心健康。
  四、离异的痛苦
  在商品经济的浪潮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欲望需求、人际关系等发生了急剧变化,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1994年《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报道:中国有2.7亿个家庭,家庭离婚率为1.54%。据此推断,每年约有40万个以上的家庭解体。广州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当今的离婚率比80年代初上升了185%。孩子是父母离婚大战中的直接受害者,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要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毫无疑问,轻率的离婚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但离异后,双方受到的心灵创伤和育儿的艰辛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可以说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盲点。离异后带着孩子的一方为了给孩子撑起一片绿荫,那种既当爹又当妈的滋味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了孩子的温饱、安全和发展,他们费尽了心机,怕孩子受歧视、遭欺负,怜悯孩子已失去的父爱或母爱,于是他们加倍地给予和付出,尽量去抚平孩子心灵的创伤,甚至有的怕委屈了孩子而不愿再婚,独自承受着舆论的压力和感情的煎熬。
  当然离异者由于过大的心理压力,其感情不稳定,极易出现两极化。一方面可能对孩子更加溺爱,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潜意识中,把孩子视为前夫或妻的影子,将离异归因到孩子身上,使孩子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离异者痛苦如斯!然而在婚姻的面纱遮盖下,还有多少个凑和型的家庭?一方有了外遇,或双方感情确实已经破裂,但为了给孩子以完整的爱,他们独饮痛苦,苦苦地支撑着这个家!
  此外,大概是受“隔代亲”的社会心理的影响,当今祖辈爱孙辈的情感异常突出。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出现“爸妈打,爷奶护”的局面,使父母感到左右为难,也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总之,独生子女是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有现象,从长远计,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其潜在的忧患更不容忽视。当务之急是使独生子女的父母从重压下解脱出来,还他们一颗平常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培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摘自《心理世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liumimi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6-4 15:46:09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有道理,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6-4 16:0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听语漫步 的帖子

严重同意
生个二胎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6-5 11:16:4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几篇文章令人回味无穷,有些让人深思,有些确实应该反省。 现在每天都在思考孩子的问题和自己教育方面的问题,不断的反省自己。 希望我们每天都进步!对社会和自己都是最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6-6 11:31:25 | 只看该作者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出现“爸妈打,爷奶护”的局面,使父母感到左右为难,也增加了教育的难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6-6 13:35:2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从根本上说"只生一个好"是极端错误的.
而作为基本国策,绝对是缺少人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6-6 13:35:5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从根本上说"只生一个好"是极端错误的.
而作为基本国策,绝对是缺少人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6-6 18:29:36 | 只看该作者
是啊,现在都觉得一个孩子不知道怎么养活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6-14 13:11:46 | 只看该作者
"怕孩子学坏,怕孩子生病,更怕孩子成不了大器……"
孩子可怜,家长也可怜!
可是试问有几个家长能走出这种怪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10-29 18:29: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beibeiying 于 2007-6-6 13:35 发表
其实,从根本上说"只生一个好"是极端错误的.
而作为基本国策,绝对是缺少人性的.....

所以米过说咱没有人权~~~
当爹娘真不容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4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5 18:06 , Processed in 0.07957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