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5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境界,自成高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3 08:0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新教育呼唤研究型教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共11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套丛书意在鼓励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成为研究型教师,并为他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方法。不仅如此,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这套丛书更强调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在研究视野上的“自下而上”的原生态品质,以及关注和重视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文化意义上的提升。
  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反思、探究教育中潜在的或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构“理想教育”的策略。而“就方法而言,绝大多数中国教育研究采取的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理论视野,而且常常是在研究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内部交流中进行”(《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因此,正是原生态的教育科研,才是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真正所需要和应首倡的教育科研。
  身处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围绕自身教育实践所开展的教育科研,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研究”,源于“教育生活”并服务教育实践。教师每天置身于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面对各式各样的教学问题,实践演练各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不断经历着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较之专家学者,一线的教师更了解教学的本质,更能掌握教育生活中的对象、内容、以及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是课程与教学革新的实践者,是自己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惟有教师最广泛、最直接、最主动地参与教育科研,藉由反思性的行动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与反思批判能力,才可能促使教师产生专业成长的自觉,而所谓“教有专长”也才可能伴随着教师的成长,有所革新,获得进步。并且,也正由于教师的研究面对的是个性纷呈的学生和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通过他们的研究,通过他们的眼光和声音,人们能够更好地观察教育的“生活世界”。这些自下而上的、由问题而至课题的,及时、真实、生动地“反映”并“反思”教育现状的研究,也许尚显粗糙,也许不够分量或规范,然却自有其“境界”,更有可信度和可资决策的价值。   由于这种“关注”,“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才体现了其自身的价值:不仅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尊重与亲和,也是对整个教育科研的一种建设与期待。   教师成为研究者,对于教师个体来说,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文化的提升。在教育科研中,教师具有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教师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享受到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发展新知与技能的喜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教育科研提供了机会,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能够检讨未被考验的理论,弥合理论与实际间的差距,进一步了解学校和教学的复杂性,提高教学的品质。藉着教师即研究者的精神,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持续地成长与学习,使自己的教育实践更上一层楼。
  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科研本身具有一种“解放”、“自主”的意图与特质。它能促使教师质疑、检视平常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与现象;透过系统的观察、探究、反思,增强教师对学校、教室的生活世界及教学现象的认知,让教师在进行评估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时,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教师愿意为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改进负责任,成为具有反思探究能力的“专业人员”,不再消极地执行专家学者或行政人员的教育意图,而能逐步建立起教师个人的专业自信,自主促进教育教学的革新。亦如这套丛书所倡导的那样:当研究成为教师个体的文化品质,教师从事科研将不再只是教师职业的补充,而成为了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方式,体现出教师作为人、作为教育实践者所拥有的自觉与自主。   那么,如何使得教师有效地开展研究,成为研究者、体现专业自主的能力与文化品质呢?如何使得教师所作的“原生态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效而不致陷入“非研究”的泥潭或成为一种纯粹经验性的活动呢?
  尽管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焦点是探究的对象,但若没有方法或者方法论的指导,教师的研究恐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更遑论体现教师专业自主的能力与文化品质。因此,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同样关注方法、效率和结果,重视“用何种方法去做”、“如何做”,“做得怎么样”之类的效用问题。   不仅如此,从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对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指导的实际需求来看,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导的确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金洲博士在序言中所说:“在最近几年与中小学教师的联系与交往中,我深深意识到,他们对方法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迫切需要能够指导他们实践行为的方法引导。面对诸多问题难以找到适用的方法引导这一状态常常困扰着他们,使得研究无法与实践结盟,有时空有研究的愿望,却苦于没有切实可供利用的方法。”   事实上,不少理论研究者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也编撰出了一些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论著,但总体说来,这些论著或因理论色彩过于浓郁,或因对实践状况不甚了解,等等,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科研在中小学形成的巨大热情相比,我们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的研究方法指导显得不成正比。
  基于这样的认识,这套丛书从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出发,选取常用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如校本研究、质的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课堂观察研究,以及统计分析指导、问卷编制指导、研究设计指导、研究报告撰写指导等,分别编写和加以探讨。理论间以实例、叙述间以评析,突出操作性、实用性,是这套丛书的总体风格。   这套丛书不仅选取了上述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较为常用的研究样式,而且还渗透了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等方法论思想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等不同的研究范式;不仅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如问卷、统计、观察、访谈等,而且还从整体上对研究开展的过程,从研究课题的设计到研究报告的撰写,甚至研究方法的新进展的介绍等作了纵向的梳理。期待教师在阅读每一专题后,能够对该研究方法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并且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或者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或者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兼用,开展教育科研。这套丛书也适合作为中小学校开展教师科研培训的教材使用。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不仅是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在研究方法上的指导,而且也是在观念与文化上的一种提升。它所倡导的理念,乃是“研究应当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乐趣,不再把“天天上课”看成是“一种单调的义务”;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和自身存在的价值;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凭借自己的力量,将自己和自己服务的对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与之共同构成了他自己的生活世界;也正是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必须发展自己的理性,成为自己的主人。   “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共11册)郑金洲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各册书名:《质的研究指导》、《校本研究指导》、《课堂观察指导》、《实验研究指导》(以上各册已出)、《案例研究指导》、《行动研究指导》、《问卷编制指导》、《研究设计指导》、《统计分析指导》、《研究报告撰写指导》、《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02:36 , Processed in 0.06878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