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362|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轉貼]孩子是否该学"奥数"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29 22:4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帖是对华山书院一家长提问及回应的系列转帖)
  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我家孩子现一年级,学校公布了奥数班的电话,让报班学习.我是反对学奥数的,但家人都支持报名学习.这件事情,大家怎么看?如有反对学习的文件,请发给我的邮箱.lizehui_lzh@163.com   谢谢.

2007/05/17   發言人:  赵升君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我不知该不该学奥数,但我只知道中国数学课程比科学发达国家深三到五年,青少年奥林匹克数理金奖几乎都被中国囊获,但不知什么原因,青少年这么厉害,中国却不出科学家.
就说我们自己吧,毕业以后就从没看过数理书,不要假造天才了,可怜的家长,可怜的孩子,可怜的中国.
走上不归路的中国教育啊,你何时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归来吧,浮躁的社会,醒醒吧,一相情愿的人们.

  
2007/05/19   發言人:  读经家长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我想请问赵老师,我个人认为奥数的学习对开发孩子大脑的灵活性也有一些好处的,读经加上奥数的训练是不是对孩子更有好处?真的完全不必学习奥数吗,以后会不会文科方面比较强,理科方面就会相对弱些?我更注意文理并重.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希望赵老师或各位老师有更好的建议给我,盼回复,谢谢!   
發言人:  赵升君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我个人认为奥数的学习对开发孩子大脑的灵活性也有一些好处的".实际上,中国几十年来,上到教育部,下到老百姓,都是这样认为.但我说的是,我们要看一下结果,结果就是中国数学课程比科学发达国家深三到五年,青少年奥林匹克数理金奖几乎都被中国囊获,但不知什么原因,青少年这么厉害,中国却不出科学家.这是事实,不是我偏激.我们要反省.事实如此,不承认吗?
我不是说数学不重要,但要按教数学的规律去教,不是想当然的去教.现实上中国人都重视奥数,但结果就是全民恐惧数学,国民没有科学精神,所以我们不要再一相情愿了,尊重事实,好好去看看科学发达的国家是如何学科学的吧.成见谁都有,但反省事实,超越我见却是更大的智慧.
  
2007/05/20   發言人:  读经家长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赵老师你好!看了您的回应就在想,那我们中国的孩子该怎样去学习数学呢?学数学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具体的年龄段该学怎样程度的数学?我们中国怎样教才能出得了科学家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2:43:04 | 只看该作者
2007/05/20   發言人:  赵升君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补充一下,就好象树苗需要养料总是没错,但需要多少是要按树苗的客观需求来定,而不能以主观的求好之心来定.
人类应该学数学,逻辑总没错.但如何学,何时学,学到什么程度是要按人类心智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安排,而不是根据自己主观的想法安排.
大体上,数学的进度的安排是要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规律来落实.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安排
  
2007/05/20   發言人:  赵升君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把数学的程度降下来,就可以出科学家了.
因为中国数理的程度比科学发达国家深三到五年.可谓拔苗助长.再加奥数岂不是吊苗助长了吗.
我不是反对学科学,而是反对不按理性应走的路学科学.
你的想法中国教育一直在变本加厉的试,但我们看到的结果呢?反省我们自己喜不喜欢科学就知道了,确然明白之事还要辩吗?   
  2007/05/21   發言人:  李泽辉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赵老师,您好:
  我正在努力地不让我家孩子上奥数和一年级班的英语口语大赛,中国的教育,现在是直接在摧残着我的孩子,上学占用了大好时光,孩子的时间无谓地每天浪费,我就这样看着这种现象的发生,而无法改变,我常常自己一人哭泣:天啊,天啊,救救我---
2007/05/21   發言人:  读经家长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赵老师您好!我女儿现在背完了<论语>和<大学>现在正在背<中庸>,而且她还挺喜欢做奥数题,认为奥数需要动一番脑子才有意思,才有吸引力,学校里学习的数学还认为对她来说太容易.她是认为奥数这东西挺好玩的.我想请问老师您认为这种情况是让她学好,还是只要学学校里的数学就好了?说明一下,我是在家自己跟她做的,并没报过什么奥数班.如果您教数学您认为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学数学的重点在哪方面?我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到底该怎样去学习数学,您要提供一个可运作的方案来才行啊,光说要按理性的方向去做,那到底怎样做才算理性呢?请赐教!   
  2007/05/21   發言人:  赵升君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看看中国的奥赛班,少年科技大的孩子,现在在哪?据说,杨震宁十三岁就懂高等数学,但他父亲总说,不着急,慢慢来.科技要有一生的研究精神.大科学家哪个是奥数出来的,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哪个有研究精神.
再者,出科学家是要培养天才而不是假造天才,事实上,一般人都不是天才.
孩子是吸收累积的年龄,不是表现的时候,中国人二年级写日记,三年级写作文,但到大学毕业,文才又在哪呢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怨天尤人徒增烦恼而无益,读经在家自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退一步讲,即使不成功,也不吃亏,反正我们早已体证了应试教育是不成功的.

三年前,我写过一篇:回归教育的方向.贴到这里,与你共勉

山东人去台湾,大方向是向南。我想自古及今乃至尽未来际,不会有人因为这个方向存在的太古老久远而否定它,背弃它,也不会因发明了火车飞机而改向北走,更不会因祖祖辈辈的向导总指这一个方向而骂其复古、守旧、顽固……地道如是,天道如是,人道又何尝不如是,亦有其永恒不变的常理常道、照理,我们也不应因圣人所示的人道原则后人遵循了三千年而改变它。但近百年来随着社会体质的改变,教育体质也得到很大改变,也就是普及了国民教育,变以往少数人有机会受教育成全民平等受教育、科技的昌明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这无疑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就如同有了火车、飞机,使山东人都有了去台湾的方便,但是“五四”至今,这些教育改革者未明教育内在规律的永恒不变性,在引进所谓先进教育模式的同时,改变了人道本应遵循的教育方向,至使八十多年的教育一败涂地,就如同在引进火车、飞机的同时,却改变了正确方向一样转去转远。五四时,一个最常用的词便是“打倒”但应知只有旧方法或可以“打倒”、“自行车”可以“打倒”换“汽车”,“汽车”可“打倒”换飞机,但是他们不明方向无所谓新旧,是不可以也绝不能“打倒”的,不是吗?打倒了“仁、义、礼、智、信”,难到换成“奸、险、刻、绝、巧”吗?打倒“忠孝”难倒换成“奸佞”吗?……不过,现在的教育在打倒正道之余正向这邪道走来,不必争论,静心看一下当今的社会风气就知道了,教学大楼、办公设施……别被这些硬件设施迷了心智,我们要看得是受教育者的仁德、素质的长进与否。这才是根本所在,一代不如一代的现实是与教育投入成反比的。是以教育改革的唯一可行之道便是回归教育本来的方向。也即恢复“儿童读经”有见识的人,定是唯道是从,定不因王老师的教授身份而把他的“读经理论”与其它教育理念等量齐观,换言之“读经理论”是道,是方向(不管何人提出)而西方近几百年来乃至近代所有教育理论只是“术”(方法)而已。况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时,亦不过布衣而已!但夫子“述而不作”的见识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本有的方向。后世尊为圣人,而今王财贵老师所倡“儿童读经”无疑是继孔子之后再一次为人类重新指明教育方向之导师,足以启万世之法程,实教育之司南(此乃本人之名言,必为当今后世所公认)。是以王财贵老师的“读经理论”不是发明了一种教育方法而是找回了教育本来的方向,人类唯有依之而行,才有共同的前途,贤者以为然否。方向即明,让我们带着地图(王老师的理念)走下去吧,不要站在地图边想道上的困难吓自己了(哈,又不失为名言一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2:43:39 | 只看该作者
2007/05/21   發言人:  赵升君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数学属于认知科学,人的认知能力又有差别,教数学的标准就是孩子自己基本能看的懂就可以让他往下学,我是反对超出孩子的认知能力学科学,不是反对科学.
基本上,小学,初中数学只能叫算术,因为骨子里无非是四则运算,小学是自然数四则运算,初中是整数四则运算,孩子聪明够的话,把这原理讲给他,让他自学即可.
至于具体,要因人制益,没有一定.这不能有成见在胸.自己能看懂就让他往下学,这原理总没错
但有一点,算术不是数学.四则运算,没有必要那么早下这么大工夫,浪费时间.现在不学,长大再学更容易,但读经现在不抓紧,长大就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2:44:46 | 只看该作者
2007/05/21   發言人:  赵升君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西方的年级是不和人性的,你能让同龄孩子吃一样多的饭,穿一样大的衣服吗?同样,一样的年龄教一样的课程,合理性又在哪呢?
不是三年级该怎么教,而是要根具他的认知程度教.不管大人有没有这能力,都不如让他老实大量读经最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2:45:09 | 只看该作者
2007/05/22   發言人:  讀經工人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趙老師三年前的文章,寫得很好啊!
(呵呵.王老師看了一定感到很痛快!說:知我者莫若趙升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2:46:08 | 只看该作者
2007/05/22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应该不应该学奥数?奥数是什么意思?   
內文:
一,趙升君君之言,乃見本之論也。

二,有關科技及知識,尤其是數學之學習,是近代學校教育的主題,家長關心注目之所在,不解此疑,萬民不安,帖文朋友之擔心,乃必然之事也。但,如何看待此問題,則很少有深入探討之者,大部份的人都在惶惶亂亂中,過了他的孩子學習的年齡,一轉眼,孩子十八歲了,大學入學考試考完了,這個擔憂才結束。擔憂之結束,並不是解決了問題,而是「可以不理」那問題了,好像學數學科學是為了老師學校學的一樣。所謂「大惑終身不解」,正此謂也。而政府數十年來,明知百姓困苦於此,而或不曾關心,或雖關心亦仍一籌莫展,可哀也夫!

三,吾於去年,有「數理讀經之構想」一文發表於讀經通訊第四十四期,或可對此問題作一較詳盡之說明。明白了數理教育之本質,則任何家庭皆可因孩子的現況作調整,不要緊張,任何孩子都喜歡數學科學。只是,您必需真懂教育是「教人」,而不是「教機器」。是教活的人,而不是工廠製造成品。是教一個天下父母所生的真孩子,而不是教一個為了「學校排名」為了「科學救國」而可以任意百般折騰的假孩子。

四,大家可以到本網「讀經通訊」欄裏找到這篇文章,乃至於許多有關討論教育本質的文章,大家的教育問題自然就少了。為了方便起見,我把這篇文章轉貼在這裏,各人隨意自在用之。教育本無定法,個個孩子本自不同也。


「數理讀經」的構想          王財貴(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副教授,華山書院院長)  

       「讀經」的教育,其實不是什麼特別的發明,它只是出自於一個理想:讓教育回歸它的本性,回歸它的自然。而教育如果教的是人,則應該回歸到「人」之學習的特性上來。我們曾標舉教育應追求的的四項目標:「在最恰當的時機,用最簡捷的方法,教最高明的教材,以培養最優質的人材」。總之,即是一句話:「該怎麼教,就怎麼教。」我認為這種理想,可以應用在各科目上,所以方便地說,各科目都可以「讀經」。

       本來,吾人所推廣的讀經是從語文教育開始的,其主意是「在兒童期之內(時機),反覆誦讀(方法)經典之作(教材),以達成語文文化教育功能(人材)。」此外,與語文相類似,著重反覆「灌輸」的教育,在藝術的涵養與鑒賞方面亦有「音樂讀經」和「美術讀經」的提出,因為它們都是屬於「浸潤型」(或謂「滲透型」)的學問。(乃至於「德性教育」,亦屬於「浸潤型」,它是實踐方面的浸潤。)

      所有科目中,與「浸潤型」相距最遠的是「結構型」,此則以數學為代表,數學涵幾何,而應用於各種自然科技性的科目,統稱「數理」。中國古來並未注重這方面的開發,自從西學東漸,國人為了迎頭趕上西方科學成就,乃大力提倡數理教育,亦是理性的應有要求。但由於不明本性,其教學之心態、時機、教材、教法等未能切中本性,遂讓學生倍感艱難,成為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上自國家,下至家庭,投入大量心血,而成效依然不彰,我稱為「科學教育的失敗」。

      我常說:如果識其本性,教育本來就是很簡單的,學習本來就是很快樂的,培養人才本來就是很容易的。數理亦有其本性,苟能依其本性而教學,自是簡易而有效。故若要改善數理教育,首在識其本性。我認為數理教育至少有如下的基本性質,需要吾人省識:

       一,數理的能力是人類本具的:數學、幾何、物理、化學這些科目的基礎在邏輯,而邏輯本來是人類知性所自發的思考之能力。牟宗三先生繼承康德對知性的研究,發現數學起源於邏輯的步位相,幾何起源於邏輯的展佈相,數學與幾何整個系統的推演,不出於人類思辨理性的自我運作,它們本來就是人類心靈自己建構起來的。以數學幾何去面對自然萬物,即成物理化學,及一切科技。所以數理科學的能力是與天俱來的,順著本能而教,理應簡易,何有困難?順著天性而學,理應可樂,安有痛苦?柏拉圖深通此理,曾說:「給我一個僕人,也可以把他教成數學家。」西方人之所以成就科學,必定已相當地把握了數理教育的本性,中國人若能把握此本性,當然也可以有科學的貢獻。

       二,數理能力發展是有一定順序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把人類認知的能力的發展,分為感覺動作(一至三歲)、運思準備(三至六歲)、具體運思(六至十一歲)和抽象運思(十一歲以後)四階段。可見思考能力雖是人類的天性,但其展現,是按部就班的,從具體到抽象,從直覺到反省,從淺度到深度。而具體練習,即已藏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只要一個能正常生活的孩子,都在默默中進行著數理及思考的學習。尤其是語文的表達,從語法到語句,隨處隨時都在運用思考,都隱含了邏輯的訓練。如果說數學是邏輯抽象表現的代表,則語文乃是邏輯具體表現的代表。而人類首先發展的能力是語文,吾人應在這時特別注重語文的教育,語文能力增強了,時機成熟時,自然可以輕易轉為數理能力。近百年來,我國語文教育亦違反語文學習的本性,造成極度的失敗,不僅語文能力低落了,間接也影響到數理的成就。又,由於太過強調數理教育,遂把數理教材提前加深並且加快進度,違離了人類思考能力自然的發展程序,嚴重打擊了全國學生的數理興趣,並且白白浪費了全國學生的聰明才智。

      三,數理能力與大腦神經有關:依照智能醫學的研究,人類思考能力的發用與大腦神經的數量及神經的聯結,有直接的相關性。一般說來,大腦神經發達者,思考反應敏銳,反之,則為遲鈍。所以想要數理能力好,應事先建置一個優良的腦神經系統,以為預備。而人類腦神經的發展,主要是靠後天的訊息刺激。發展的潛力,在原則上雖是無窮無盡;但發展的時機卻有限,其時機起源於胎兒,愈早可塑空間愈大,愈晚則愈僵固,到十三歲大體藍圖底定,成為一生思考能力僅有的供應場。因此,要數理能力好,最主要應不在於孩子入學以後如何加強數理訓練,而是在於機會未喪之前及早拓增腦神經的建置。可以說:「是聰明的頭腦使數理好,而不是數理的訓練使頭腦好。」猶如先要建了高速公路網,才可以讓車子跑得順暢,而不是放了許多車子去跑,就可以跑出高速公路來。沒有暢通的高速公路網,在顛簸的小徑上,只好跑些少量的機車和自行車。放入大車子,立即塞車或翻車。沒有好的頭腦,小學數理或許還能應付,到了中學大學,就思考不來,只好厭學放棄了。所以,在人生整個教育歷程裏,數理教育是後起的依賴性的教育,不是先在的根源性的教育,我稱為是「開用」的學問,不是「建體」的學問。尤其在十三歲之前,是腦神經建置的黃金時期,這時,訓練人類心智的主題,不應在於數理思考的精密播弄,而是讓語文與藝術等訊息的大量往來。「以人文帶動科技」,這不只是在學問價值上如此,即使在教育養成上,亦應如此。

      四,數理的學習特重個別性和偶然性:雖然數理本身好像是明白的,但人類為何會瞭解數理,且是如何瞭解的,這是人類永遠無法反身明白的。吾人只能在懂了後,才明白自己懂了,至於原來為何會不懂?又原來不懂的,何以又忽然懂了?又何以有的人懂得快,有的人懂得慢?又,早期學得快的人,是否就永保持領先;現在比較笨拙的,有沒有忽然「飛躍」起來之時?這些都是人類永恒的疑問,「懂不懂」,實在是每個人生命中的祕密,它是很個別的很內在的。數理既以「懂不懂」為標準,則幾乎是不可以教的,尤其不可以眾人一起教,把許多學生集合成一班一起教學,是近代學校體制很不得已的錯誤。數理一定要自己懂了,才算懂,自己會的,才愉暢快,讓人教往往教出壓力來,所以數理最需要提倡主動學習。老師所教,只不過是以自己懂得的方式依理順序說明,以喚醒學生,至於學生為什麼有的懂,有的不懂,是老師管不到的。所以有效的數學教育,應該「能力分班」,最好是「個別教育」。也就是盡量依其能力,放給他自主學習。學得好的,應讓他自己再往前進,以免擔誤他的聰明;學不好的,千萬不要責備他,因為這是個別頭腦裏面的事,在此,有人生無窮的悲苦與無奈,要善於鼓勵與等待。老師盡其引導說明,學生盡其學習努力,就已達到教育的目的了,強求是沒有用的。

        五,數理不應是教育的主軸:生命固然是一個整體,學問本來也應是個整體,但若分科來看,則當有其輕重本末之分。從對整體人生價值的啟發來排序,人類最重要的學習,應在於品德和智慧,其次在於語文,其次在於史地及藝術等各類與人生直接相關的學問,最後才是數理與科學。有品德智慧者,自會盡力追求其屬下的各種學問;而語文,上輔品德智慧,下攝各類知識,是一切學習的預設學科,是人文教化之本質學科。數理與科學對提升人類生活的方便性固功不可沒,但一般人只要習得日常的四則運算,即可過現代化的生活。至於科技專家的培養,到十八歲再加強訓練即可,不需要從小那麼辛苦地學那麼深的數理。而真正科學的發明進展,是科學家之事,科學家是由數理天才培養出來的,不是任一個人憑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再說,學校分科教育裏的數理成績,只是思考力訓練的參考數值之一,一時數理成績不好,不代表將來不能頓悟飛躍;一向數理成績不好,也不就代表思考力不好,更不代表人生的失敗。一個家長太過份要求孩子數理功課,將使這個孩子自早喪失思考的興趣和能力。一個國家太過強調壓迫數理教育,將使這個國家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國家。整個世界醉心於數理而不知回頭,將把人類推向自我毀滅之途。

依照以上的認識,吾人可以以「讀經」的精神,從數理的本性中建立一「數理讀經」的觀念,其綱要如下:

        一,在基本學理上,數理科學理既根源於邏輯,又其學習以理解為標準,故教材的編寫,客觀上應遵循邏輯法則,步步為營,說明清晰,系統整然;主觀上又要合乎人類理解力的發展程序,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二,在教學心態上,因為數理的自然與簡易,所以對它不必先存恐懼之心。尤其是家長老師,要以光明愉悅的心法來面對孩子的數理課程,以鼓舞其信心與興緻。

       三,因為數理思考的運作要靠腦神經系統,應在其腦神經發展的十三歲之內給予最大量且最優質的訊息刺激。即在此期間內,應特別注重文字和美育讀經,一方面為人文文化的教養打根基,一方面為數理科學的思考作準備。

        四,因為思考發展是由具體到抽象,由渾沌到清明,其歷程緩慢長遠而神祕,非人力所可控制。故數理的教學應從生活開始,尤其幼稚園與小學生以遊戲的心態實施,主要是讓孩子玩。玩得好,固好,玩得不好,也無所謂,因為這時不會的,長大以後不學也自然會了。不必急於求成,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

       五,因為數理是以理解為準,理解是內在而具有連續性的,所以最好是採取自學的方式,老師一概不教,只是備問。其次是半自學方式,老師只是略作引導與解難,多給學生自省的空間,不可以教太多。教太多,現在好像懂了,其實不是真懂。則縱使一時能勉強過關,終留下將來蹶腳落馬的因子,而一蹶則很難復振,縱使想補救,已無時間重來一次。

       六,因為理解深具個別性,所以數理應注重其個別的差異,採取個別進度,各進於其所當進,各止於其所當止。若學生已經會了,即應鼓勵其自己前進,不要等待,直到他不會的地方暫時停下來,待機再進。若學生還不會,應降低其學習內容,不可硬撐硬趕。因為不管多麼用力撐趕,終歸是無效的,只有斲喪其對思考學習的信心而已。

        七,當前我國體制內的數理教材,小學一二年級尚合乎一般的認知程度,國內約有二分之一的孩子,可以自己學習;三四年級教材難度漸漸拔升,超出科學國家的水準,但依然有三分之一的兒童可以自己學習。這時,如不讓他自主學習,而由老師來講授,則其聰明將日漸消磨。到初中高中的內容各再突拔一次,青少年就不堪其難了。若一時體制難改,則有兩種方法可以面對。第一是兼顧法:一個自小讀經,或曾進行「早教育」,略能識字而有相當閱讀經驗的兒童,其腦神經的架構比較精密,也有相當的文字理解力。應從幼稚園或小一小二的開始,鼓勵他嘗試自行看書上的說明,自己作習題,從眼前會作的開始,會作的自己作,不會作的問老師或家長,不要等學校進度,一路學上三四五六年級,乃至初中高中課程,培養一生真正的思考能力與習慣。第二是擱置法:因為既已知道讀經的高度語文教育之中,己蘊蓄了高度思考的潛力,思考力不一定要經由數理來訓練;又,科學的興趣和能力在大量閱讀中已有良好的培養,不一定要經由學校的科學功課來達成。而且人類的思考力和知識的吸收能力將隨年齡而增長,所以小學階段的數理功課幾乎可以擱置,專心致力於讀經及閱讀,盡力增長德性、定力及聰明,到了十三歲以後,以兩三個月的時間專心學習,即可輕易而愉快的學完小學體制內六年全部的數理課程,以後視情形再往前進。

        八,由於數理科學根源於邏輯,建議國家或個別家庭,在孩子十三歲以後,授與邏輯之學。

        九,凡有高度成就的數理學家與科學家,必定帶有天才成份。而其天分往往在兒童少年期即已展現,但如不善於培養,將隨其年紀之增長而日漸磨損消逝,終於等同常人。故我國如欲成為科學國家,應注重發現數理天才,給予特別培養,而不是一味加重一般學生的數理功課。

        十,思考與數理既是人類理性的內容,原則上應努力將之盡量開發出來,以盡人生之本份。但人之能力與時間有限,數理與科技又不是人生之主科,故如能學好,固是可喜;如已盡了力,還學不好,亦不必引為大患。人生應以德性實踐為要,以語文與藝術教養為要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jenniferchina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2:47:10 | 只看该作者
“奧數”與教育
丘成桐

  我在美國看到很多年輕學生,“奧數”念得很好,競賽也得高分,後來成為很好的數學家。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學習“奧數”完全憑著興趣,是業餘的,在念完所有學科之後,再去參加“奧數”比賽,成績好不好對他們並不重要。

  可是據我瞭解,國內的“奧數”不是這樣。很多小孩子為了上大學拼命地念,幾乎花了全部學習時間。因為,中國名校可以免試召收拿了“奧數”金牌的學生。

  所以,全國為“奧數”瘋狂(眾笑)。瘋狂的原因不是對數學有興趣,而是為了學位,或者為了家長的要求。我想這對小孩子是一種心理的摧殘。我希望小孩子能夠愉快地成長。

  並不是說我們中國的年輕人比不上美國的年輕人,而是我們的教育方向不是根據興趣來培養,是為家長、為老師、為大學、為了文憑服務。我看 很多大學生,到了念大學的時候,就沒有在中學時用功。現在考試的負擔越來越重,小孩子考完試以後,就不願意再花時間去學有趣的知識,這是不好的事情。

  我從前在香港念的一個中學,曾培養了很多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有的還拿了諾貝爾獎。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們當時為了興趣而學習,所有的學生都能通過高考,學生的水準遠遠超過高考的要求,因此有很多人成為有貢獻的專家學者。

  所以,無論“奧數”也好,考試也好,一定不能夠摧殘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以後,你做什麼事都會容易,也一定會成功,沒有興趣你做什麼都不會成功。

  “奧數”我覺得應當廢除,同時我們要儘量想辦法去培養我們學生對學問的興趣。

  特別是成為研究生後,做學問就需要更大的興趣。對“龐加萊猜想”有貢獻的好幾位幾何學家,他們都經歷過許多辛苦。事實上這些辛苦他們有 時並不覺得,反而越戰越勇。就像下棋,如果你喜歡,看到那個棋越難你就越高興。每一次攻克難題的時候,你的高興程度就更大,這是很重要的。

  很多中國的學生對表面的成績看得很重很重,就是為了外在的原因:為了考試,為了讓父母高興,為了要得到一個好的學位。

  剛才劉克峰講我小學的時候逃過學,我是逃過學,也得到過很多教訓。14歲的時候我父親去世。這對我有很大的打擊和影響,是一件很悲哀、 很慘重的事情。就是因為很悲哀、很慘重,我明白了應該怎麼去對付最困難的時候,怎麼學會在最困難的困境下生存。所以,後來我做學問的時候,遇到困難不怕, 遇到其他人無理的攻擊我也不怕,這是從困境裏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我看到自己的學生,有的很能幹,是第一流的學生,遇到困境的時候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任其發展繼續下去,這可不好。我們不但要你學會 在失敗的時候怎麼生存、怎麼繼續。從失敗裏吸取經驗的方法,這也是一個做學問成功的人最終要做的。不但要學習成長,也要學到受打擊的時候怎麼成長。我想大 家年輕的時候要懂得這方面的事情。所以多交朋友,多交老師,多接受他們的教訓,多看不同的或者是其他學問的創造。吸收不同的學問,曉得不同的經驗。所以在 災難來臨的時候,你知道怎麼應付,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2:49:02 | 只看该作者
【更多報道】
http://tech.sina.com.cn/d/2004-12-25/1700484901.shtml
数学家丘成桐棒喝奥数热:奥数扼杀好奇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5日 17:00 金羊网-羊城晚报

  今天上午,20位享誉国际的华裔数学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广州大学城,并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国际数学大师、世界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为大学生作专题讲座。

  昨晚,华裔数学家们为来自广州、佛山、珠海、清远和江门的40名优秀学生代表现身说法,畅谈“数字人生”。

  得过奥数金牌差点难以毕业

  目前,中国已是国际奥数竞赛中的“霸主”。但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对奥数热却“当头一棒”:数学奥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

  “奥数即使得金奖,也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不代表就有研究能力。数学是做研究,研究 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丘成桐说,“曾有几个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得过奥数金奖,到我这里来,结果学问狭 窄,考试还行,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

  “奥数只是在做题目,跟真正的研究可以说截然相反。”中科院院士石钟慈对目前奥数成风的现象深表忧虑,“比赛侧重的都是技巧性问题,那只是会‘变戏法’的数学而已,失去了真正的数学那种纯粹的美。”

  著名数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侯一钊教授直言不讳:奥数只是在训练技巧,失去了数学应有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早逼孩子成名学问心理失衡

  丘成桐说,在国外,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自由的,是培养兴趣的活动,和国内的层层 选拔、严格的强化训练不同。国内很多出色的中学生,拿个奥林匹克奖,就可以保送到北大清华,于是他们费了很多努力,自以为水平已经很高,忽视了基本训练, 到了大学连基础的微积分都不会。他认为,国内现在很多学校应对奥数比赛的训练方法,是在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奥数热”的祸端之一,就是中国人太重名利,很早就逼孩子成名,做天才。丘成桐认 为,这给孩子造成很大负担。“我有一个学生,马来西亚华人,21岁就是博士了。很小就成了马来西亚的天才。但是人沉默寡言,后来进精神病院了。为什么?他 一路被压制着光读书,没一个朋友,最后终于受不了。”

  “其实,成才需要时间,何必强迫孩子早一两年成名,闹得学问和心理都不平衡?”丘成桐认为揠苗助长反害了孩子。

  中美学生相比创造力人家强

  中美两国学生数学水平的比较,成为当晚对话的焦点。

  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曹怀东教授说,比理论基础,美国学 生的平均水平的确不如中国学生;但要比创造力,中国的尖子生就远比不上美国。“我在美国接触到许多来自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他们训练有素,基础扎实,但 就是缺乏自己找难题、攻难题的能力”。

  对此,丘成桐认为,中国的学生急功近利一点,比较重视就业前途。美国学生接受的是通才教育,自信心很强。国内很多学生不够博,思想不够活跃,常被所学专业捆住,对不“对口”的工作有心理障碍。缺乏创新精神,成为捆绑中国孩子全面发展的“病灶”。

  数学大国之梦奥数不能成就

  一位来自佛山的学生代表,道出了不少数学“尖子们”的心声:“老师上课说的,我们都懂了,想研究深些的问题,却只能靠自己看书理解,效果很差。”

  如何治愈尖子“吃不饱”的难题?石钟慈院士开出了一服药方:名师辅导+灵活学制+集中辅导+自己思考。他认为,学校自主权太少,课程死板是导致学生思维出现僵化的重要原因,“课程、学制设置要灵活,适当地允许跳级,不能搞‘一刀切’。”

  “名师名校,加上兴趣与自信,数学的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数学家侯一钊也现身说法。但石教授却对部分学校为“提高水平”,在中学教授微积分的做法表示否定。他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做法。

  “奥数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让孩子多看几本名人传记,对培养孩子对数学、对基础科学 的兴趣则大有裨益。”丘成桐认为,年轻人要有偶像,但不能只有歌星、影星,也要有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辛周平说,自己就是看了当年媒体对华罗庚研究成 果的报道,受吸引踏上数学“不归路”的。(记者 孙朝方 实习生 邓旭如 通讯员 沈卫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2:49:37 | 只看该作者
丘成桐:奧數培養不出大數學家
http://edu.anhuinews.com/system/2005/04/21/001244524.s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04-21 10:09  中安網 

 光明日報4月20日消息 丘成桐,生於1949年,原籍中國廣東,後來遷居香港,1966年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1971年獲美國伯克萊加 州大學博士學位。1987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數學教授;1987年至今,任哈佛大 學數學教授。1983年,34歲的他榮獲被稱為世界數學領域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至今仍是華人中惟一獲得此獎者。1994年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 士。

教育週刊:丘教授,作為著名的數學家,您對與數學有關的問題的認識是比較深刻的,同時,您又一直從事著教學工作,對教育事業有著深刻的領會。最近北京等城市對遍地開花的奧數班全部叫停,那麼對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在數學教育中的作用,您有什麼看法?

  丘成桐:我有一些學生是在“奧數”比賽中拿過金牌的。可以說,“奧數”對培養學生 對數學的興趣有一定的好處,在美國,也有許多高中生參加這個比賽,我鄰居的兒子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和中國的學生不一樣,他們學習“奧數”純粹用業餘時間, 通常是利用寒暑假的功夫去參加集訓班。他們學習的出發點也完全出於興趣,不像中國,學習“奧數”就像是在培養奧林匹克運動員,這樣的培養方法局限性很大, 只讓孩子學 習數學方面的知識,其他方面的知識很少學習,知識面很窄,而且他們用來與朋友交往的時間也很少,大部分人幾乎沒有朋友,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我曾帶過 一名博士後,這個人12歲就考上大學,20歲就拿到博士學位,但不到兩年後就發瘋了,後來又想自殺。原因就是他沒有一個朋友,從小就很少與人交往,十分孤 獨。

  教育週刊:這真的很讓人遺憾。但是在中國,大部分人很少慮及這樣的後果,很多人認為只有精通“奧數”才會邁進數學的科學殿堂,果真是這樣嗎?

  丘成桐: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組織者是一個幫助中學生的國際組織,他們都不是一流的數學家,所做的也只是引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對發展整個數學沒 有起到什麼作用。在數學界看來,“奧數”就像是報紙上的娛樂版,看過之後也就扔到垃圾筒裏了,根本不可能拿到課堂上去講的。另外,“奧數”的題目不考微積 分,於是許多學生就不去學微積分。但微積分是現代數學的基礎,不學好它,怎麼可能成為好的數學家呢?我的導師,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在南開大學任教的時候,經 常碰到一些孩子拿著“奧數”的題目慕名來請教他,但他看了看說:“不會做。”我在哈佛有許多從中國內地考去的學生,其中有些人就曾是“奧數”金牌得主,但這些在中國被視為數學天才的學生,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做研究,他們全部是在重新訓練後才得以開始數學研究的。

  教育週刊:這樣說來,“奧數”與“數學研究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您剛才提到中國目前培養“奧數”選手的局限性很大,請再詳細談談。

  丘成桐:一個優秀的數學家往往也對其他學科有著很好的研究,但目前中國學習“奧數”的孩子往往只受到這一個科目的訓練,其他學科則被拋在一邊, 這是非常盲目的。另外,出“奧數”題目的很少是一流的數學家,他們出題很偏,在研究數學的人看來,學生解決非一流數學家出的很偏的問題,並沒什麼了不起 的。更糟糕的是,參加“奧數”的學生們養成了一種解決人家出的問題的習慣,而不是自己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這使他們在創造性和主動性上非常缺乏。而在實 際的研究中,我們更注重一個人是否會主動發現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奧數”只涉及了數學中很窄的範圍,學生搞到最後對數學沒有了興趣,而在數學研究中,興 趣是至關重要的,我做一個研究項目往往要5到10年的時間,如果沒有興趣,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教育週刊:在中國,“奧數”的學習還有其功利主義的一面,您對此怎麼看?

  丘成桐:首先,前些年國內媒體對“奧數”的炒作,加劇了家長和學生對它的追捧。之後,一些著名高校對“奧數”金牌得主免試錄取,進一步加大了它 的吸引力。但是,在美國,“奧數”的獎牌不足以作為那些一流大學免試入學的理由,反而是一些小的高校把這個獎牌作為免試條件。我也不會因為學生擁有“奧 數”金牌,就一定會接收他。中國目前將“奧數”弄得很功利,使那些“奧數”金牌得主自以為已經很了不起、很成功,他們覺得“奧數”就是數學學習的目標,一 旦成功,得到了免試和榮譽,就不想再學數學了,這樣的狀況使中國沒有一種為了數學而數學的氣氛,而沒有這個氣氛,沒有了以興趣為基礎,就不可能培養出大數 學家。

  教育週刊:在您看來,興趣是學習乃至研究的關鍵。

  丘成桐:是的,中國要出大數學家,就要有真正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和老師。

  教育週刊:那麼“興趣”的關鍵是什麼?

  丘成桐:是思想的自由。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自由培養興趣,讓學生自由發展的想法。很多方面就是一味地灌輸,讓學生沒有自由思想的空間,從 而讓他們喪失了對學問的判斷力。就拿武俠小說為例,我不明白為什麼國內那麼追捧金庸,而對其他文學幾乎沒有什麼興趣,沈從文的文章,為什麼就沒有人去討 論,真的讓人莫名其妙。

  教育週刊:是的,很多孩子學習“奧數”,並不是他們個人的自由選擇,更談不上以興趣為先了。請您談談為什麼在中國人身上有這麼濃厚的“奧數”情結?

  丘成桐:還是缺乏自信。整個社會包括媒體都要注意缺乏自信的問題,不能總是用這個獎,那個獎,尤其是國外的什麼獎作為標準評價一個人的功過。而 我們知道,對20世紀貢獻最大的愛因斯坦,基本上沒有拿過什麼獎,他的最大成就——相對論也沒有獲得過什麼獎,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最偉大的科學家。一個科 學家如果一輩子的願望就是拿獎的話,他不可能獲得成功。(王慶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2:50:11 | 只看该作者
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第一大國為何難登數學高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 14:29 中國青年報
http://tech.sina.com.cn/d/2004-12-20/1429479860.shtml
  “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眾多數學家指出:應試教育泯滅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

  “‘奧數’賽上的獎牌多多,並不代表就是數學強國。”在第三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來自全球的華人數學家、學者針對在國內已廣遭詬病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賽熱”,再潑冷水。

  此屆大會彙集了全球700多位華人數學大師,可謂盛況空前。記者在與數學工作者的交 談中,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對中國數學研究事業的擔憂:人才斷層,缺少領袖人物,世界一流成果鳳毛麟角。“除了華羅庚、陳省身、陳景潤、馮康,我們已說不出 20多年來中國在世界上有哪些‘叫得響’的成果。”一位國內學者對記者說。

  在我國,從邁進學校大門開始,每一位學生都將與數學相伴,數學作為中小學教育的主課 受到高度重視。近年來,面對升學壓力,各地又興起“奧數班”,許多中小學生時常奮戰在數學“題海”中。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我國中學生獲得的金牌總 數常常高居榜首,是名副其實的數學“奧賽”第一大國。

  然而,有識之士卻因此為我國數學研究的前途捏著一把汗。專程與會的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坦言,中國數學研究水準與世界水準“有相當的距離,尤其是在前沿領域”。而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茨獎得主丘成桐更直言“差得還很遠”。

  浙江大學數學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及數學系主任劉克峰對記者說:“對此,也常有人感到不解。可是你看看,國內那些中學階段的數學尖子,到了大學還有多少人在繼續鑽研數學?”

  一位美籍華人數學家認為,作為一個擅長數學的民族,在國際數學“奧賽”上摘金奪銀固 然可喜可賀,但問題是中國之所以能在數學“奧賽”上年年豐收,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選手都是層層選拔,並在賽前經過嚴格的強化訓練。“在國外,參加‘奧賽’ 是自由的,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重視,組織這麼好。”

  “除了‘奧賽’,現在的中小學數學教育,側重技術性訓練,培養的是應試能力,得獎就是好學生。”劉克峰認為,這種應試教育,多半是對同一題型反復練習,使不少原本喜歡數學的學生變成了做題機器,在機械性的“重複”勞動中泯滅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對數學的興趣。

  “缺少興趣培養,是國內基礎數學教育的最大失誤。在數學領域,興趣是成功的關鍵。所有在數學上有所建樹的人都是源於興趣。”丘成桐說,沒有濃厚的興趣,就不會對數學癡心不改,鑽研精進。

  “數學教育的關鍵,不在於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拿了多少獎,而是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丘成桐指出,數學研究很重要,是提升整體科技水準的基礎,也是營造全社會科學文化氛圍的關鍵,直接關係到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強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5:54 , Processed in 0.081590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