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成年人一样,儿童乐于应对变化、反感被他人摆弄、向往自立、试图认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享受理解和被理解。所有的人类,当他们运用自己的才能解决难题、发现新的线索、进行协调、或者克服困难的时候,会兴高采烈。教育的任务是劝说每一名儿童——他具备丰富的思想,并让他感受到创造性使用头脑时所必然产生的振奋之情。(Jerome Kagan)
一天清早,刚满四个月的女儿早早醒来,有说有笑外带尖叫。我怕吵醒了丈夫和儿子,就带着女儿下楼溜达。楼下碰见邻居一位叫曦曦的小姑娘,保姆领着她在外边遛弯儿。曦曦的阿姨和别的保姆不一样,她不爱扎堆儿聊天,而是全心全意地照看小曦曦,还喜欢追着我问,怎样给孩子添辅食、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什么的。
那天早晨,曦曦阿姨问我,“我那个在老家的儿子,让我伤透了脑筋。就是不爱学习!怎么给他讲道理,他都不爱学,成绩总也不好。不上学,我们那里的孩子都学坏,都变成小流氓了。我想让孩子有文化,可他不爱学,打他都没用,你说我可怎么办?”
我没有正面回答她,而是对她说,“曦曦阿姨,你看你手里扶着的小曦曦,她正在做什么?她在走路。而且无论你用多大的力气扯着她,她都不屈不挠,一往直前,用更大的力气挣脱你,用让你惊奇的力量,不管不顾地往前冲。对吧?”
曦曦阿姨点头称是。
我接着说,“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力量,是任何人无法阻挠的。这也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他们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热爱挑战。不懂的事情,一定要弄明白,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学,学习简直就是他们的生命。但是你说了,你的孩子不爱学,那么到底是什么剥夺了他的动力呢?”
曦曦阿姨低头看着曦曦,若有所思。
我身边的很多家长——孩子小到几个月,大到十几岁,都曾经抱怨过,“我这个孩子不爱学习!”仅听他们的描述,你会得出结论:孩子生来就是贪玩儿不爱学习的,需要大人的威逼利诱甚至拳脚相见,而且都不一定有效果。
真的吗?
Sam三岁多的时候,正是见什么问什么的年龄。别的孩子问“为什么”,Sam则问“怎么”。
一天早晨,刷牙的时候,Sam突然问我,“空气是什么颜色的?”我说,“空气没有颜色”,他接着问,“怎么没有颜色?”我知道这个时候对他解释光线折射原理为时过早,只是简单地回答,“要是有颜色,妈妈就看不清楚Sam了。”并且打开水龙头,把手放在水流里,说,“你看,水也没有颜色,是透明的,我们能看见自己的手。”他满意了。
一天下午,从儿童之家接Sam回家,走下高速公路后,Sam看着窗外突然发问,“我们怎么还是走得很快啊?”我一时没有明白他的问题,就跟着他的目光看了看窗外,才恍然大悟,“你是说,路上的白栏杆过去的很快,给你一种我们的车走得很快的感觉,是吧?”Sam说是。而后指着远处的栏杆问,“怎么它们走的慢呢?”我抱着他夸奖说,“Sam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你真有观察力!但是,虽然妈妈可以给你解释,你却不一定听得懂。你就记住这样一点吧:离你近的走得快,离你远的就走的慢。你看近处的白栏杆,不是一条一条的,而是连成了线,对吧?”Sam观察着,乐出了声。我在一边嘟囔了几句关于视觉和大脑反应时间差的话,他没理我。
一天晚上,Sam左手拿着一把扇子,右手举着一张纸巾,兴奋地跑过来,“妈妈,你看!我扇纸巾!”他把纸巾放在地板上,拿着扇子从上方扇,纸巾几乎没有动静,“怎么不动?”。我说,“你看从上边扇它不动,试试从下边扇,看看它会不会飞?”Sam把纸巾拿起来,从下方扇,纸巾飘飘然,Sam好高兴。我和丈夫对视而笑,说,他现在就在琢磨航空原理啦!
怎么能说孩子不爱学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