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9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轉貼] 父母影響幼兒10大壞習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 15:2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轉貼] 父母影響幼兒10大壞習慣

根據研究發現,父母改正孩子不良習慣的方法,多半不是採取斥責就是教訓,有時甚至會帶點羞辱的口吻,可惜對孩子而言,這種教育方法大都不具效益。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雖然大人說的話他們不一定會聽,但是照顧者們是他們學習融入社會最初的模仿對象,孩子一定會仿效您的行為,因此照顧者需仔細留意自身言行,以及孩子們常接觸的環境、人事,即便是照顧孩子的保母或長輩也需仔細挑選,避免孩子習得不良習慣!

偏食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即使是成人,依舊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有人不吃芹菜或榴槤;有人重口味或不吃辣等,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須什麼都吃的情況下,本身有偏食習慣的照顧者不僅沒有正確的行為示範,對孩子教養也失去說服力,孩子會納悶:「為什麼媽咪叫我不要偏食,可是她都不吃?」,接著「那我也不要吃」的想法會在孩子腦中油然而生,進而以實際行動去表現。

這樣糾正準沒錯

A:避免在孩子面前強調「偏食的惡習」,如爸爸不吃紅蘿蔔,夾菜時對他說:「你不吃這個,不夾給你了!」如此孩子會注意。
B:避免讓孩子察覺照顧者有偏食惡習,與孩子一起吃飯時,如要挑菜,應避開孩子眼光,不要讓孩子看到。
C:如果孩子不小心學得您偏食的惡習,建議讓他吃其他替代的營養東西。

亂丟東西、不會物歸原處

易犯指數★★★★

原因剖析

當有客人要來拜訪時,相信很多人家中會開始一團亂,忙著收拾東西,東塞西藏的情況,連一旁的孩子都一團霧水。會有這樣的窘況,主因是平時不良惡習所導致,不少人貪圖一時方便,東西用過隨手一擺,才會使得環境變得如此凌亂不堪,看在孩子眼中,自然就加以仿效,玩具玩完不收,絆倒經過的人;衣服亂丟,要穿時找不到等情況,更是三天兩頭上演。然而,大人們東西亂丟,不會物歸原處的不良習慣不僅對自己不方便,更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

這樣糾正準沒錯

A:如果要亂,維持某一個特定範圍內,如在自己房間裡,避免讓孩子看到,在孩子活動及視線範圍的空間內應保持整潔。
B:當您在收拾時,要提醒孩子,告訴他:「媽媽有用過東西後都會收,所以你也要用完就收」。
C:教孩子學收納時,可多準備幾個箱子,讓孩子學習分類歸箱。如外面貼有積木圖案貼紙的箱子是收積木的;貼娃娃圖案貼紙的是收玩偶的;分門別類的收拾,可讓孩子即使亂丟,也是丟在箱子裡。

教養錦囊:

孩子的行為大多有目的,如果他們的行為目的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力,那麼大人的種種反應,會增強鼓勵孩子不良習慣的重複出現。

不遵守交通規則

易犯指數★★★☆☆

電視看太久

易犯指數★★★★

教養錦囊

如果你看到孩子的不良習慣,實在無法自制,想教訓或痛責孩子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儘速地離開現場。切記!這種方法並不是一蹴可及的,不要嘗試一次就心灰意懶,必須持之以恆,才能收到宏效。

亂丟垃圾

易犯指數★★★☆☆

三分鐘熱度

易犯指數★★★☆☆

無視規則

易犯指數★★☆☆☆

打斷談話

易犯指數★★★☆☆

不當餵食及不良衛生清潔習慣

易犯指數★★★☆☆

生活小惡習

易犯指數★★☆☆☆

教養錦囊
不去刻意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涯,只是從旁扮演輔助的角色,讓孩子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才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 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為真認為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為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產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為問題。


為人父母的,真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小孩的影響



對孩子讚美與肯定

重  點  分  享

不吝給予讚美,時常鼓勵與肯定,人本教育的紮根,就從你我開始。   
一個人不管其課業、知識多麼優秀,如果做人方面乏善可陳的話,也不算是真正成功的人;反之,在知識上普通,但只要待人處事均得宜的人,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有用的人。
單靠數落和責罵是培育不出有用的人,必須以肯定、讚美和有愛心的教導,才能開啟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樂樂的成功大道。
美國新澤西州的亨利‧哥達特教授曾使用精神電氣現象的能量測定器,來證實誇獎比責罵更有效果。他一直以此測定器研究孩子課業和疲勞的關係,結果發現誇獎對消除疲勞非常有效。
從測定器明顯可以看出,對誇獎用功或寫作業而疲勞的孩子說:
「哇!你做得很好!你真能幹!」
結果因為疲勞而下降的測定器熱量曲線一下子上升。反之,也看到責罵或嘲笑時,那曲線會明顯下降。也就是說,測定器的指針明顯地告訴我們,一方面透過誇獎可以消除疲勞,使用功的效率上升;另一方面,責罵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而已。
根本沒有所謂的壞孩子,每一個孩子原本都是好孩子,他們擁有上帝所賦予純真潔淨的心靈,只不過受到某種阻撓無法發揮其善良的本性而已,我們必設法使其發揮本來之善性,只須以寬容、溫情去教導,孩子自然而然會變成善良的孩子。所以在訓練孩子時,要信任他、愛護他,如此才有可能使孩子正直地成長。

「以愛培育出愛,以恨培育出恨 」

這話非常有道理,尤其是在幼年時期,正是奠定人之性格的重要時期,在此時期凡是能充分獲得父母的愛而長大的孩子,會成為對人溫和的人;反之,在此時期若沒有充分獲得愛的人,自然會成為心理扭曲會憎恨之人


用同理心聆聽


茱莉八歲的女兒蘇珊,不太適應她的新眼鏡,她的一些同學不斷的取笑她。蘇珊第一次從學校哭著回家,因為同學嘲笑她,還叫她「四眼田雞」。茱莉為女兒感到很難過,她不喜歡看到女兒受傷。於是,她安慰女兒:「他們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妳戴眼鏡看起來很好看呀!不要理他們。」 茱莉失敗了,她的安慰似乎沒有讓蘇珊覺得比較好,而且,來自同學的嘲笑持續不斷的發生。
幾天之後,茱莉再試著讓蘇珊相信:不管那些女孩們說了什麼,都不需要為此難過,結果,蘇珊對著她大叫:「妳一點也不瞭解!」就跑走了。 茱莉嚇了一大跳。「剛開始,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會這麼生氣,」茱莉說,「我想,我是在幫她的忙。但是,後來我才明白她是對的。我並沒有真的傾聽她受傷的感覺,我只是試著要讓它們離開而已。」
一會兒後,茱莉走進女兒的房間,並在床上坐了下來。

茱莉:孩子,我想被嘲笑和被叫四眼田雞的感覺真的很不好。
蘇珊:是呀,如果我哭了,他們還會變本加厲。
茱莉:我知道,當我在妳這個年紀的時候,每次我哥哥都嘲笑我,我愈哭,他們就會更故意。我想,下一次妳可以說些什麼,讓事情能變得好一點。

接下來的半小時裡,茱莉和蘇珊一起想了一些對策。「剛開始真的很難。」茱莉承認。「我真正想做的是,在我女兒的四周裝上一個保護套,這樣就沒有人可以傷害她了。但是,唯一有幫助的事情,就是承認蘇珊受傷的感覺,並幫她找出如何自己站起來的方法。」

用同理心聆聽,讓孩子知道你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用同理心回應的過程,是一個學習而來的技巧。除非它是我們自己受教育過程中熟悉的一部分



[養兒育女]如何跟孩子溝通


對於如何養兒育女,我自信略可勝任,但是一碰到必須與子女溝通時,似乎就沒轍了。也許這與我從小就生長於一個不善於互相談心的家庭有關,養成我習慣「愛子在心口難開」,喜歡「守著陽光守著他」,只知道「默默養他長大也不厭倦」。

  至於孩子的委屈、不滿、緊張、焦慮、心事,我就一概不知了。老實說,我還是有心想和他們溝通,企盼能走入他們的心靈世界,只是,只是……,試了幾次之後,我放棄了,不知道你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輕鬆自如的跟孩子溝通?


*觀念交流道

  我們的老祖宗,最喜歡說:察言觀色。

  如果將這句話轉折到如何與子女溝通的話題上,其實也相當有意思。察言觀色,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詮釋,叫做「敏感度」。這是與子女溝通的首要條件,唯有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察知孩子的喜、怒、哀、樂的父母,才有機會與他溝通。比如說,孩子板著一副老K臉回家,就應該猜測得到,一定受了委屈,如果此刻能心有靈犀的問他:「是不是心情不好啊?」孩子一定會深感窩心。

  一來代表「關心」,二來則意謂著「瞭解」。一個「關心」和「瞭解」的人,孩子自然可以對他無話不說。

  其次,應該懂得「傾聽」。光會察言觀色可是不行的,你還必須有「心」傾聽孩子心中的話,即使那段話又臭又長又難理解,你也必須洗耳恭聽,那樣孩子才有被「接納」的感覺,以後也才能跟你一五、一十的「打開天窗說亮話」。

  「尊重孩子」也是溝通中不可免的要素。所謂尊重,最簡單的解釋是,相信孩子「句句實言」、「皆無戲言」及「不須避言」。這樣孩子才能在毫無挫折的情形下,和你暢所欲言。

  另外,還必須懂得孩子「面具下的語言」,譬如說,孩子告訴你,他看到一條狗像汽車那麼大,其實真正的意思是,期盼能見到一條像汽車那麼大的狗;當他說,說謊的孩子鼻子不會變長時,則有可能意謂著,他曾對你說謊,或他正想說謊。如果孩子的話中玄機,父母都能有所瞭解,相信更容易和孩子開懷溝通。

  其實,與孩子溝通,並不一定非以父母為主線不可,有時候只要聽聽他、看看他、摸摸他、贊同他、鼓勵他,孩子亦可「主動」說出很多心底話。


如何有效處理孩子頂嘴

                          讓孩子自然成長

無論是哪一個年齡層的孩子,口語上不禮貌的表現對家長、老師來說都是相當困擾且令人沮喪的行為問題,不但會阻礙親子間正常的溝通管道,對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與心智發展更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處理孩子頂嘴問題的專家要分享一套簡單明確的四步法,除了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問題更有助於恢復親子關係的不平衡發展。
孩子會頂嘴的原因:因為他想證明自己很重要,所以經常會透過一些爭取權力和引人注意的行為讓自己在家裡佔有一席之地。另一個原因則是家長不良的示範。父母有時候在對另一半、家人或朋友說話時態度很不禮貌,且為了控制孩子的行為 表現,也常口出穢言或予以嘲諷,孩子因此也有樣學樣的開始頂嘴。

處理頂嘴的四步法:

1.判別頂嘴的行為:孩子的行為讓家長覺得傷心、難堪、惱怒或無助,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是頂嘴。

2.選擇應付的代價:家長必須立即且合邏輯地選擇應付的代價來制止孩子頂嘴的行為。

3.將應付代價付諸實現:要能立刻執行才有效,不要跟孩子說「下次再這樣我就怎樣怎樣」。

4.對孩子的憤怒抗議置身事外:家長要對孩子憤怒抗議置身事外,要表現出一副亳無興趣的樣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自己抗議行為不但無法達到目的,也無法引起父母的注意或擁有力量向父母報復。如此一來便可修正孩子為尋求歸屬感和重要性而跟父母頂嘴的錯誤行為。

營造沒有頂嘴問題的家庭環境──

盡可能多花點時間待在家裡。
愉快地迎接每個回來的家人。來個擁抱、說些問候的話。
關心家人近況或工作的進度。
在家人生日或其他重要節日準備特別的餐點或有紀念性的小禮物。
把晚餐變成很重要的時間。讓每個人分工合作準備晚餐,如果平日的時間實在無法做到,則可以事先計畫準備豐盛的週末餐會。
確實將家裡工作與責任分配給每一個人。
在能力範圍之內改善會使家人不開心的行為表現──例如孩子頂嘴。
瞭解家人對自己的重要性。想想每一個家人曾經帶給你的快樂與幸福。




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從錯誤中學習

文/沈蔚穎 專家/高麗芳 學前教育專家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為他好,但粗暴的責罵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麼你給他一點「顏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為界限,明確什麼事情是可以,什麼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為,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為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為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為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麼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為。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為。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為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 :「我比您小,您為什麼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為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為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麼錯就要受到什麼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為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為,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為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為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為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為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為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為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為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5-2 16:19:34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0:14 , Processed in 0.11065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