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shuaig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丹荔全日读经班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5-30 23:41:34 | 只看该作者
只问读诵遍数和读诵速度,而不问背会与否,一种特别的读经方式!非常适合有贪心的妈妈如我 也免去孩子背不会之痛。很好,考虑借鉴。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千里马妈妈 + 2 + 2 同感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05:4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风中白杨 的帖子

15分是出声还是不出声?
不出声,只用眼看。按我的要求10钟看完方为及格。看的遍数达到一定数量,即可背诵又可达到过目不忘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千里马妈妈 + 2 + 2 很有收获!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21:23:1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首先祝读经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小文,小津,小宇顺利完成第二阶段学习,作为奖励每人特发礼物一份。从今天开始论语第三阶段学习,每日诵读2-3遍,英语学习1小时。
小帅易经学习告一段落,开始孟子学习计划2月,每日诵读2遍,英语学习1小时。
定购的诗经教材今天到货,以后每周六小文,小津,小帅学习诗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jenniferchina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6-2 00:20:46 | 只看该作者
您就是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里的zq朋友吧!本来是表达支持一下,后来发现你教读经的方法是很有问题的!此是以眼通法门替代老实读经,很容易出现问题的,所谓做梦幻视皆不要有意夸奖引导,读经是平正智慧之教,非神通左道可以显扬.请这位老师好好去读读《楞严经》里的五十种阴魔境界,读经非只为求背诵速度或过目不忘也,此等功利心态是成人之误导,切切戒之!另外知道您并非真正的修行过来者,此花样不可玩!!
      大道至简至平正,非玩此花样也!在佛教里对大修行人制戒神通,(所谓超能力)是严格的戒律。玩弄此光景者必惑众一时而终无善果!推广读经要易简易从,不可急躁求成,此贪心也!我已将你的这个问题向教授请教!他虽不会如我这样直接驳斥,亦必有一理性恰当之回应也!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7-6-2 00: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6-2 05:12: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津清羽 于 2007-6-2 00:20 发表
您就是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里的zq朋友吧!本来是表达支持一下,后来发现你教读经的方法是很有问题的!此是以眼通法门替代老实读经,很容易出现问题的,所谓做梦幻视皆不要有意夸奖引导,读经是平正智慧之教,非神通左 ...

会1  、2 、 3,说1 、 2、3,不会1、2、3,学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6-2 06:25:04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清羽先生,非常感谢您的回帖,但本人有以下情况说明,对任何事在未了解情况之前,请不要乱扣帽子,自说自话.
读经读经,读就可以了,至于读的方法,可以因情况会产生变化,我们一直在遵从王教授的理论,大声读,读100遍,甚至200遍,之所以让孩子们快读、在短时期内多读,是因为这几个孩子9月要上学了,想趁此时间多掌握一些,到上学的时候,让孩子们养成习惯,继续读经典,从未表明我之方法如何正确,之所以写上来,因这是论坛,大家可以提供更好的方法,本人也会视情况调整。至于全球读经网的帖子也是孩子们说了这种现象,我向大家询问一下而已。不知清羽先生为何总是说什么眼通、玩花样之类的话,本人甚感困惑,难道清羽先生有过类似的经验,知其危害,不妨说来听听。
其实本人一直觉得读经对孩子来讲,是一件很好的事,并未有什么其他想法,只是想让孩子多读一些经典,如清羽先生总是发表这样的言论,这也是一种误导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清羽先生如此妄下断语,让本人愧哉!冤哉!难道读经读出错误来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6-2 23:42:43 | 只看该作者
已经长时大量读经的孩子还要送去上学本来就是浪费时间,这样资质的孩子为什么不在家自学??这点看不透,就是尚存世俗功利心态,非志在读经所担当者,当然我这个是直言!您未必接受!
     因为您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上关于什么超能力的发帖,表达透露出有这方面的知见,故为孩子担忧,因为确实那些和读经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行的!
     这点大约是我过于对修"神通"的敏感了,因为以前确实见过因这个没弄好修成精神病的,当然他并非读经,那时全国流行气功特意功能什么的,他开始也是幻视幻听!哎~~故一看见有提超能力的就比较反感!
    不说了,您亦是聪明人,我也并非空穴来风的人!世界上的事情从来都是欲速则不达,您对孩子的要求,和我希望您对读经教育更深度的体会理解,这种种期盼都是欲速了!
想来想去还是我不大合人情,没通达情理的过错!给您道歉了!毕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接受这不上学先读经的大福报!您已经做的特别好了!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7-6-3 00: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06:49:41 | 只看该作者
周六班第三次课结束,雅峰,智达论语学而第一200遍诵读结束,下次课学习论语第二篇,小津诗经学习周南1至3篇,小文诗经学习周南1至11篇,小帅诗经学习周南至王风的1至74篇。
另雅峰现在诵读时有一些字的发音不够准确,一些音发不出来,从现在到暑假需对其进行发音和口腔肌肉的训练。

[ 本帖最后由 shuaige 于 2007-6-3 11: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6-3 10:41:4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怎样才能过目不忘2007-03-07 13:06怎样才能过目不忘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被第六十回的一个故事深深吸引:张松去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陋,便有意冷落他,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意欲显示曹操的才华。张松看了一遍后,故意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无名氏所作。”杨修不信,张松说:“如不信,我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其实张松是用自己惊人的记忆力骗过了杨修和曹操。

我很羡慕张松那过目不忘的本领,总希望自己哪一天也学会这一手。后来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语多夸张不实,便长出了一口气,觉得过目不忘可能并不存在,哪有看一遍就记住的道理?才不信他!可是随着年岁增长,读书渐多,发现其实古往今来能过目不忘的人是大有人在。三国魏时的王粲,据说有一次与朋友们看了路边的一块碑文,朋友们有意要考他一下,叫他把刚看过的很长的碑文背诵出来,他果然背得一字不差。《晋书》里记载,苻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唐朝有个学士叫常敬忠,10多岁时已经把五经背得滚瓜烂熟。有一次,唐玄宗叫人对他进行考试,拿出一本非常罕见的万言书,要他阅读10遍后背诵出来。结果,常敬忠读到第七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南宋楼钥《攻愧集》中记姚颖“五岁读书,过目不忘。十岁能属文,试乡校占前列。郡博士疑之,别命题使试于前,应手成章,时号神童。” 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中记著名史学家万斯同“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八岁在客座中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失一字。”据说现代史学家郭沫若与陈寅恪都过目不忘,陈老直到晚年十三经还“大部成诵”。不单是男人呢,还有女子:《象山先生全集》中之《孺人吴氏墓志》云:“孺人讳爱卿,吴公茂荣讳渐之长女也。幼有异质,女工不学而能诗书,过目不忘,公大奇之!”

上面举的例子只是一小部分,可是足以让我不得不相信过目不忘的人确实是存在的。但这并不能使我高兴起来,因为这些过目不忘的人不是“聪辩明慧、下笔成章”,就是“生而异敏”、“幼有异质”。一句话,他们都是“神童”啊!我生性愚钝,看来不可能过目不忘了。不过有一个例子倒是使我稍稍振奋了一下,黄宗羲《明儒学案》卷56载:“黄道周字幼元,号石斋,福之镇海卫人。家贫,时时挟策远游,读书罗浮山,山水暴涨坠涧中。溯流而入,得遇异人,授以读书之法,过目不忘。”这可太神奇了,读书之法有“异人”传授,真是令人心向往之。可是这“异人”在哪里呢?是不是掌握了这种“读书之法”的所有人都可以达到过目不忘?我开始幻想哪怕古往今来有一个愚钝的人可以过目不忘,我都相信这种读书方法是存在的。终于找到了:清全祖望《鲒崎亭集外编·吕语集粹序》中记:“宁陵吕先生新吾,明隆万闲醇儒也,所著有呻吟语一书。……予尝读姚江黄氏《明儒学案》,言先生少时甚鲁,读书不能成诵,乃一切弃之,澄心体认,久之豁然自是,遂过目不忘。有是哉!从事于口耳之无益,而深造嘿成之神也。”再看下一条,张穆《阎若璩年谱》:大清顺治七年庚寅(1650),先生十五岁。阮应韶《笔训》云:“吾父尝言少时与阎百诗先生同受业于靳茶坡先生之门,同学日暮抱书归家。阎天资鲁,独吟不置,必背诵如翻水乃已,后发愤将书拆散,读一页辄用麫糊黏几背,既熟即焚去,终身不再读。一夕,胸前膈下豁然洞开,若有声震耳,后视书,一过目即成诵。”由此可见,过目不忘并非“神童”的专利,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首先必须“一切弃之,澄心体认”,煞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弄明白所读之书的意义,只有理解才可再谈背诵;其次,要“独吟不置,必背诵如翻水乃已”,人一己十、人十己百,不背下来誓不罢休。经过个这个痛苦的磨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胸前膈下豁然洞开,若有声震耳”,自是遂过目不忘耳!

其实人脑的记忆容量是相当惊人的,据研究相当于5亿本书的知识总量。与其说某人是记忆超人,还不如说他们发掘了自己的记忆潜力。作为记忆物质基础的大脑,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是不大的。人们的记忆力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记忆潜力的发掘程度各不相同。上面所说的那个痛苦的磨练过程其实也就是人发觉自己记忆潜力的过程。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一书中就曾说:

我曾经听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讲他小时的读书。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师是不讲的。每天上一课,只教会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背出。因此,像梁启超的“六岁毕业《五经》”,即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岁能缀千言”。因此,《唐才子传》里讲的“六岁善辞章”、“七岁能赋诗”,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岁七岁时,熟读的诗和唐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的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

我向政协委员张元善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他说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记住的生字是点,记住的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结构里会具有不同的用法,记住了一个字的一个解释和一种用法,碰到了这个字的解释和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读一课书,记住了这课中的生字,记住了这课书中的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懂得这课书中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字,在别课书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假如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还不够,不够解决一个字的解释和用法的多种变化。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开始读时不懂,读多了渐渐懂了。

记忆是跟聪明挂钩的,这不是说只有聪明的人才可能会记忆,而是说只有善于开发自己记忆潜能的人才会变得更加聪明。“一旦豁然贯通”而达到过目不忘是要经过一番苦练的。朋友们,不要抱怨自己不是什么“神童”,也不要苦于没有好的方法指导你读书,只要肯下辛苦去练习,将某些书熟读成诵,是人人都能够“豁然洞开”,过目不忘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千里马妈妈 + 2 + 2 谢谢,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6-12 11:46:19 | 只看该作者
熟能生巧,这是真理,dddddddddddddddd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18 , Processed in 0.081146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