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 定
1.每天花半小时;
2.每天读1段(特别短的,每天读2段);
3.每段读20遍(读到第10遍时试背一次,读到第20遍后正式背一次);
4.每天读之前,对意义进行简单讲解,讨论;
5.特别长的段落,另行处理;
6.一年完成。
【约定说明】
缘起
- 这个约定,缘起于2004年上半年的一天。晚饭后,小学4年级的女儿按照老师规定,在家背诵语文课文。
- 课文是《家乡的桥》:“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密如蛛网。小河长,小桥多。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家乡的桥都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
- 很无聊是吧?大约15分钟,一篇300余字的课文背了下来。
- 这篇课文对她意义何在?文字很美?讲了很有价值的道理?都不见得。很可能,明天语文课上背过之后,它就失去了意义。
- 于是便想,有这点时间,与其背2天后失去意义的课文,不如背20年后对她还有点意义的课文。
- 于是便在脑海里搜索,搜索半天,最后沉淀下来的,也就是《论语》。
想法
- 大概21000余字的《论语》,很容易读?但如果只是循着注释粗粗浏览一遍,即便很认真,也象没读一样。
- 大概500来段语录的《论语》,每天读个一段两段,要读半年一年,值得吗?感觉下来,情愿每天少读一些,每段多读几遍,其他书不知道,就《论语》来说,应该值得。
- 会因此赶不上时代吗?我们每天十几二十小时紧赶慢赶地追逐时代,稍息片刻,带一份闲情,看看过往风景,应该不至于落伍。从另一角度讲,多少还有点奢侈。
- 能坚持吗?我们现在都很少老老实实、有始有终地读一本书了,不妨就以此作为每天的修身课,考验一下自己的意志。何况,很多没义的功课也坚持了,这应该也行。
- 对大人来说,惭愧得很,古训久已忘怀,借此机会复习或警策一下自己,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
说法
- 讲解和讨论,尽量停留在平常的、情景的、动态的层次,不去上升到深奥的、理论的、封闭的体系──不然的话,女儿听不懂,孔子也不同意。
- 平常的:孔子的特点,就是平常。常是日常,平是平等。围绕日常的道理,孔子从不作惊人之语,也从不高高在上显得高深莫测。我们也尽量这样,就如《论语》所呈现的,平白如水,如见其人。
- 情景的:孔子的风格,是喜欢聊天。《论语》不是孔子一个人在家里写的格言集,其中每一句话都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我们也尽量这样,给出一个情景,避免没有来由与对象的高谈阔论。
- 动态的:孔子的心态,是开放。《论语》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孔子讲的道理,都是与特定对象的一种互动,在互动提供一个领悟的平台,没有固定结论。我们也尽量这样,重过程的互动,不重结论。
看法
- 一段很可疑的文字,被广泛引用──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1988年于巴黎召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提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一段很可靠的文字,不太被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谈“中国哲学”时,直言不讳地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 诺贝尔奖获得者宣言,我们很愿听,但真实性据说已遭到怀疑。退一万步讲,即使那份宣言真实可信,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类似的话,前清的遗老遗少也许讲得更加到位。黑格尔的话不很中听,但可能是真理。孔子确实没有黑格尔那么理性。他讲得对:孔子是实际的,他属于世间。
- 前者很伟大,后者太理性。还有一种比较切近的看法。日本作家井上靖在撰写他那部名为《孔子》的小说时,曾说:“无论是执笔阶段,还是创作前研读《论语》阶段,我的心情始终是愉快的……”井上先生不是预言家,也不是哲学家,他是个生活者,所以怀着一种“心情”在阅读──相信这是非常个人的心情,平和,感性,并且愉快……
- 我们也是生活者,我们也很简单。阅读《论语》的过程,可以很阳光,很生活,很有韵律感──是不是有助于培养一种积极的、明朗的人格?或者,朦朦胧胧分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结果
- 孩子有没有受影响?半年多下来,倒是她不断的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令人不得不用另一种眼光打量《论语》。
- 至于她自己,感觉上,既没受到正面影响,也没受到负面影响。除了偶尔蹦出一两句“见贤思齐”、“当仁不让”之类,她还是迷她的QQ,迷她的SHE,令人稍微感到一点震撼的,是学了不到一半,突然结合现实冒出一句结论性的话:我发觉,仁人都是很傻的……
- 孩子自有孩子的判断力。相信许多道理,会在今后的道路上自己去体会,就象我们今天仍旧在不断体会一样。
- 所以,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例言】
- 全书采用对话形式解说。尽管受到实际对话过程的启发,但这不可能是一份实录。
- 为便于阅读,本书收录《论语》全文,并加注汉语拼音;古今字、通假字随正文加圈标识。
- 对话过程中,将必要的讲解内容穿插其间,包括白话译文、字词注释、人物生平、历史背景、文史常识、相关词语解释、造句等。白话译文尽量采用直译,以便对照原文。
- 解说以有助理解《论语》原文为目的,不作过多义理阐发;东拉西扯部分,出于启发思路的目的,未必可作结论,却是理解《论语》的途经之一。
- 孔子的言行,《论语》之外,尚有其他许多文献亦有记载,因真实性大多可疑,故本书基本围绕《论语》本身进行解说,除了必要的史实,一般不涉及其他诸书。
- 书中人物插画,以人物在《论语》中的出场次数多少为序;书后四则附录,便于解说时对照与查考。
- 历来关于《论语》的著作多不胜数。几乎每一章的字词、义理及背景,均有不同说法。本书解说以明白晓畅为原则,有吸取前贤的成果,有不同于前贤的看法,限于体例,不一一列举考辨。
- 主要参考书目:《论语》注译部分,包括何晏/邢昺《论语注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等;孔子及弟子生平部分,包括《左传》、司马迁《史记》、崔述《洙泗考信录》、钱穆《孔子传》、匡亚明《孔子评传》等;汉语拼音注音,主要参考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论语辞典》等。
[ 本帖最后由 虹晴湖 于 2007-4-16 21:1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