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98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今日王财贵教授解答一网友关于读经的质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29 22:0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位年青朋友所提的「质疑」,本来就是些没有深入了解的「误会」,这些误会,是很容易解消的。以上两帖,已经足以说明了,原想不须再多做回应。但,因为看过这讲座的人不少,恐有此等疑惑的人不在少数,故藉此机会详答之,愿更讨论。如下:
一,云:「 星期四老师给我们看了王才贵教授的讲座,确实感受良深。」
按:说是老师给看的,猜想此君可能大学或研究所学生,又就通篇议论言之有物看来,或是教育系所之学生。听看讲座有所感而兴疑,是甚可爱的有思考力之年青人也。
二,云:「对“天地之间凡是合乎人性、顺其自然的,本来就是很简单的”这句话我是赞同的,但若以此为根据,来论证教育儿童时应顺应儿童的心理,儿童的心理发展到什么水平,就按照儿童目前的认知水平来教他。对此,我认为王教授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按:我所有的教育理论,可概括为一句话:「该怎麼教,就怎麼教。」请以此意细思之,则将无那麼多的质疑。
此君对我读经理论最大的误区是:我极力分辨「科学理解的科目」和「其他薰习(浸润)的科目」之不同,而此君又将之混同了,且犹是以「理解」为唯一之判準。我的意思是:科学的科目,以理解为标準,应到了真能理解时才能教,而且要教得真理解才有用。
而人类理解的能力,是天生的会与日俱增的,而理解后的自我表现,其兴趣是自然很高昂的。也就是说:虽然没有特别教导,人的理解力依然能自我提升,而且一个人果真能理解时,不会故意假装不理解,或逃避理解。所以,在教育的工作中,有关理解力的开发,并不是很重要的。吾人应该多多用天之力,不必著急著用人工去求其开发(因为急也没有用),这样,教育工作就能省下许多力气了。
故我并没有「低估」儿童的认知能力,我只是想「合乎」他的认知能力,甚且,我提议,要及早及时培养「天才」型的儿童,让他能尽其性的发展(这也是出於「合乎」他的认知能力的考量),则我国必能出许多科学家,而成为科学国度。至於一般百姓,其科学常识随便学学,生活上就已用不完了,科学教育之能事毕矣。
但是,科学以外的学习,则应加紧。这一方面,我却很「高估」儿童的学习能力。此君只看到我的「低估」,而没看到我的「高估」处,是买吾櫝而还吾珠也。
三,举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之说,云:「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故王教授那种消极地适应儿童心理的教学策略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的的不是简单地降低教材的难度,消极地使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而是从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上加以改造。」
按:此心理学家所言应是有道理的。但,近代的西方心理学,往往是「庸俗的学问」而已,盖心理学研究者,限於其研究的「科学化」之方法,往把人当成了「物」来研究。故所谓「心理学家」,多是眼光短浅,见识卑微之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能见树,未能见林,只能报导,不能创发(这样说,并没有特别贬抑的意思,因为这是近现代以来,所谓「专家」的特质。若非如此者,反而不堪成其为「专家」之名。故「专家」者,非「通家」之谓也。他只负责他的那一部份,至於如何合理取用,则在乎有智慧者。用老子的话说,他们所作的,就是属於「有之以为利」的学问,至於能否善用之,则是「无之以为用」的事此之谓「智慧」。所以,善用者,可生「有利」的效果。若不善用,则成偏见而反害事,这是是用者之过,非专家本身之过也。教育,是「通家」的事,非「心理学家」之所长也)。例如,以本文所引用这位心理学家的论点,其所注重的犹然只在「理解力」的范围内,未能论及「全人格」之教育成长。现在,姑且只就理解力而言,他说:「教学之功在将学生从第一水平拉升到第二水平」,此意甚善。但,我们可不可以进一步这样想:生命的意涵本来就是多向的,丰富的,在整体的生命表现中,有没有别的路径,可以将理解能力更简易的不只拉到第二水平,甚至第三四水平?要拉高「理解力」,是不是只能在「理解力」范围之内工作?又,要拉高理解力,是不是一定要以「教师辛苦的教学」来做?还是可以放归给儿童自己来做?而为家长教师者,除了理解力的教导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以上这几个问题,是哲学家才能看到的层次,一个没有哲学素养的心理学家是看不到这一层的。他们的眼光常常是狭隘的短浅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
以上这些考量,以及何以会有这样的考量,都在演讲中,一再强调了,那是我讲话的重要精神,何以反而忽略了。(这种与眾不同的思考模式,有的人可能须要多听几次,才会明白。泛泛而听,即刻反应,难怪把珠玉视为顽石了。)
我的教学策略是:从人生的整体性来全面的考量,採取最简易最高效的方法,而非「简单地降低教材的难度,消极地适应儿童心理」而已。
我也想从教育体制来改造当前教育,但这是很无奈的。所以只从教育方法来改造,希望水银泻地,四处开花,则体制不改亦已改矣。
四,云:「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确是应该改变一下教育观念,抓紧对青少年尤其是对儿童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按:在此论点上,我还要再度声明:我主要并非为「抓紧对青少年尤其是对儿童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而来,因为我不是「民族感情主义者」。乃是「该怎麼教,就怎麼教」,如果传统文化应该教,就教,用经典教,意义最高,成果最好,就用经典教。如果只是背诵经典,能有涵盖的效应,那就背诵。如果不认同以上诸理论,就不须,也不可以跟著我的理论教传统文化经典。不过,不按我的理论教,而老实做体制教学的老师,也应自知他为什麼要教那些东西,而且要自知为何一定要那样教。如果大家都能思考了,能明白自己所以施教育道理了,则大家都各行其是,我是都赞同的。如果那位老师思考过了,依然认为教小猫小狗是好的,则他去教小猫小狗,也是值得尊重的,不一定要教文化经典。我所担忧的只是:当今有多少老师家长,自己思考过,明白自知为何他要教小猫小狗的?
五,云:「没有看到有那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过了学习的最佳期,个体将没有任何学习的必要。举个对语言学习的例子。在对语言获得的研究中,心理学家J.Werker 发现,8个月是婴儿区分不同音位的关键期。这说明过了这个关键期,对言语的感知将会比较困难。但心理学家Jusczyk&Aslin 发现,6-7.5个月婴儿开始意识到重复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这说明在个体的发展中,在很小的时候对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对语言的学习,先天的因素与学习的关键期固然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后天的努力与锲而不舍的练习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也就是说老天爷在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却在同时又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但王教授在论述对语文的学习时,完全没有考虑后天的努力,过分而绝对地强调先天的因素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
按:有些学习是可以终身的做的,譬如「思考」「理解」,所谓「科学」的学习,这种学习,「后天的努力」佔很大的比率,而且似乎愈长大愈容易学,所以就不要急。有些学习是有「相当关键期」的,也就是说,在关键期内,较容易,错过了,较难而已;而有些学习似乎有「绝对关键期」,错过了,一辈子绝无可能。这都要分开而论。我演讲所说的,主要是针对「语文」,其实,「文」之学习的关键期,应是「相对的」;而「语」的学习似乎是有很强的「绝对性」,此君既学教育,应知「狼人」的故事,错过语言学习期,则永不能再得。但,语言的学习,可以放归日常生活,所以讨论「语的学习」,意义不大。我演讲中,最主要的是在说「文」的学习,而文的学习,确有其相对的关键性。我说十三岁以后,这种天生的大能力:「老天收回去了」,甚至说「没救了」等等,是强调的语气。并非排拒一切学习之功能也,希望善听之。又希望更多了解一下读经的推广,我亦时时致力於「成人读经」,所谓「全球读经,论语一百」。话不能一时讲尽,敬祈善会之!不要反应太快,把人看得太肤浅。。

六,云:「这种消极的教育思想,肯定会对许多来北师大深造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搞语言教学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上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按:此君多虑了,其思考亦太直接了。我觉得我的语意,只会让老师家长对现在还有救的人,警觉而努力。并不会妨害及於那些「没救」的一代。原因是:第一,反正他们本来也是这样过日的,并不会因为我说他没救他才没救,故无所谓「负面影响」,因为本来他们就已经在负面里了,何又来个「负面」?第二,我这样的说法,是天地间本来的道理如此,如果有人接受了这个刺激,反而立志奋发,则亦可有一些「事倍功半」的成效,这也可以算是推广读经的功劳也,否则连理都不理已经八十几年了。故我的理论是「立於不败之地」的,只会產生积极的作用,绝无负面作用,请勿为此担忧。而且,现实上,自从我推动此理论以来,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成人都已开始读经了,而且有意想不到的进步,人人自庆自幸,请此君上网看看,便可解忧也。但请勿因此又质疑说:「你看,成人不是也大有可为吗?」须再往前一步看,这些读经长进的大人,正个个深深后悔何以错过最佳时机呢!
七,云:「我支撑他的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1)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虽然不够严密。但是他后面的非科学就不一定按照科学办法了的教学方法,我就无法理解了。虽然对音乐与美术这样的非科学科目不按照科学的方法教还勉强的说得过去,但是像语文这样的语言科目,若不按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语言发展的特点来教,确实很难让人信服他的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按:前文说过,此君把最重要的地方忽略了,或许不是故意忽略,乃是他「无法理解」。则我的演讲对他的用处太少了,真是可惜啊!不过,这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在今日漫天铺地而来的「主流」「教育理论」之下,一个学教育的人,要转过头来是比一般人更费劲的。既然已经说得那麼清楚了,还无法理解,恐怕再说也是多餘的了。只好请此君慢慢转转看。说到:「确实很难让人信服他的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有效不有效,上智之人,可以从理论推知,中人以下,亦可以从「实践」的结果察看,读经之推广非只一天两天,已经十几年了,受此教育影响之儿童,已有数千万之眾,何不请从课堂书桌走出来,四处去看看,做个「田野」的调察,「数据」的统计,即不必「臆测」其是否「有效」了。
八,云:「若按照王教授的这种教语言科目的观点,教育技术学将无任何存在的必要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像何老师搞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根本没有任何实行的必要,因为非科学的科目是不必用科学的方法教的;更没任何教的必要性,因为个非科学的科目是不用教的,白话文不用教,儿童都懂,文言文虽然要教,也只要对学生说:“小朋友,跟我读”就能搞好教学。」
按:如果世界之事,本来应该如此,而且确实是如此。亦即:第一,理论讲得通,第二,实施结果完全证实。为什麼还要依「主流的」「先入为主的」「大家都这麼做的」「我平常不这样想的」等等理由来质疑呢?这样的「心结」都打不开,怎能研究「学问」,怎能成为一个「教育家」呢?
并不可以直接就说:「教育技术无任何存在的必要」,也不可直接说:「何老师搞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根本没有任何实行的必要」(我不懂何老师的教学法,今只就理论之形式论)。但,这不是「有效」「无效」的「是非题」。乃是「多效」「少效」的「策略」「选择题」。请此君之思考范围稍稍充拓一点,方可做出选择,并参酌用之。
九,云:「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教授“儿童诵经论”的理论基础是极不成熟的认知心理学观点(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来教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小朋友,跟我读”是换汤不换药的行为主义做法)。」
按:说我的理论,「极不成熟」,此判似乎重了一些,不过,我还是笑纳。谁又成熟了呢?如果成熟了,何必三天两头教改教改改来改去呢?我只是尽一已之诚而已。但把我的理论归入「认知心理学观点」,则可能有问题,基本上,我是反对「认知心理学」掛帅的,我主张将「认知心理学」应被圈在一个小起方(认知科目)应用之,不应令其氾滥。我的「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是全面性的,故有的应浅就要浅,有的应深就要深,并不是什麼都浅化顺应。又,我也是反对用「行为心理学」来全面解释人生的,因为人不是动物,人的心理反应不只是刺激反应,人是有灵性的,是智慧的存在。「小朋友跟我唸」,只是语文学习的必要如此,这是顺乎语文学习的特质的,并没有把科学也用「小朋友跟我唸」。此君误会大了。
十,云:「说实在的,虽然对王教授“儿童诵经论”的理论基础有一些疑问,但我觉得确实非常有必要响应王教授的号召,加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只是复兴的方法要作一些改变。」
按:若此君响应的,只是「復兴文化的号召」,则是小焉看读经理论了。我们所做的是对整个人性的反省,对全人类教育理论的改革,所在意的。是对各民族文化的承继和重铸。
而我们认为復与文化的根基在语文的復兴,而每个民族都应先復兴其民族的语文能力。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所以才以中华语文的復兴开始。若此君有更良好的其他方法,可以復兴中华文化,或人类文化,必请告知,我自明日开始,即不再说读经教育,而是拜此君为师,终身跟随此君,以免长坐「极不成熟」之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4-8 17:14: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4-9 20:15:27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我支持读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4-9 20:31:45 | 只看该作者
也深深感谢支持读经教育,有见识于此根本于天下国家民族之大义大利的诸位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56 , Processed in 0.08345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