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03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先顺从再适应?孩子4岁为何家长不教知识就恐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29 15:4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7年 03月 23日 16:48    深圳新闻网

    孩子4岁,家长不教知识就恐慌 坚持能力教育的爸妈为啥反而自卑
    春节农村亲戚的到访,让杨欣感到一阵恐慌。
    一个问题,3+5等于几?在全家人的注视下,两个4岁的女孩见面后的比试开始了。农村女孩眨了眨眼睛,立刻回答等于8;再看杨欣的女儿,掰着大人伸出的两只手,还没数完一只手的手指头。
    3岁以后,杨欣的女儿似乎是无师自通地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这让杨欣一家非常欣喜,但是本着快乐教育的原则,杨欣并没有刻意去教孩子认字,幼儿园也是如此。
    但是亲戚家的小孩不仅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还会写一些简单的字,认识的字更多。杨欣的女儿现在显得像个“文盲”。
    一贯奉行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理念的杨欣,焦躁又无所适从,“上学后,她这样是要在竞争中落败的”。
    幼儿四岁,家长骤变 “能力主义者”成“知识主义者”
    新学期开始不久,杨欣在送女儿上幼儿园时,家长之间见面谈得最多的是:你的孩子在学什么,报了什么班?
    杨欣突然意识到4岁多的女儿快上学了。“上好小学要考试,上好高中要考试,高考更要拼成绩”,“得让小孩从小就有竞争力和竞争意识”……各种提醒开始给她“洗脑”。
    过去,杨欣还能坦然回答什么都没学,因为她不想让孩子从小过多地学知识类的东西,一切以能力为主。但提醒的人多了,杨欣就不那么坦然了。

杨欣有一位朋友,孩子四五岁之前,多元智能、全面发展、快乐人格,讲起孩子的教育一套又一套,孩子也确实被教育得聪明活泼大方懂事,非常让人佩服。但是孩子一过4岁,这位朋友像是突然变了个人,周六、周日都带孩子上各种班,平时晚上还要在幼儿园上课,简直把孩子弄得比准备高考还忙。    杨欣知道像这种孩子一到四五岁,一下子就从“能力主义者”变成“知识主义者”的家长不在少数,甚至有的家长让孩子一周上7个课外班,外语、识字、珠心算、绘画每天都有课,似乎想让孩子上学前懂得一切知识。
    那位朋友说:“唉,这也是没办法,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现在每家都是一个小孩,每家的父母都在下功夫教育自己的孩子,别人学了很多东西你不会,不是明显地落后了吗?”
    为此,杨欣和朋友争论过:“幼儿阶段,是该让小孩掌握能力,还是掌握知识?对于这一问题,不管是教育专家,还是社会舆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当然是前者,能力是工具,能力强了学习知识的速度、效果都会提高。而且专家们还会给出更有理论依据的回答:学习知识和能力并不是互相矛盾的,所谓要玩中学,学中玩,相辅相成。”
    但是朋友几句话就把杨欣给打击回去了:“知识可以比较出来,能力难有标准,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真正的能力教育?现在上小学都在考知识,连上一个好幼儿园,都会进行考试。这时候,面对几十比一,甚至是上百比一的录取率,能力早已经退让于知识而甘居第二位了。”
    杨欣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也准备给女儿去报个班,学个琴。

处于一种教育体制下只能先顺从再适应
    知道了杨欣的选择,朋友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战友而高兴,相反同情杨欣的孩子:“又多了一个负重的孩子!”
    可是杨欣的同事、一位初中生的母亲知道杨欣开始让孩子“学习”后,非常明确地告诉杨欣:“你的做法是对的。”
    这位同事前几年也是一直坚持自己的教子理念,让孩子自由快乐成长。幼儿园、小学都没有刻意让孩子学什么。儿子爱航模,就给他报了一个课外班。那个小男孩也非常聪明,小学毕业考入了一所不算最好但也是重点校的中学。母亲也挺满意,认为自己一贯坚持的做法没有失误。但是上到初中二年级,母亲发现不对劲:孩子没有剑桥英语的考级证书、没有奥数比赛成绩、没有特长生加分,而且单看分数也不是最好的。
    “没有一位家长在让孩子上普通学校还是重点学校、是上大学还是半途而废的选择面前无动于衷,不可能完全做到坦荡。”于是母亲放弃了当初的坚持,孩子开始补习英语,上数学提高班,还开始吹起了长笛。
    这位母亲感叹:“一种教育体制形成了,个人是没法扭转的,所能做的首先是顺从,再者是适应。”
    也许是为了寻求一种解释和安慰,这位同事又找出许多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转变是对的:“我发现,许多有成就的人在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时,都说当时非常痛恨家长,说别的同学都在玩,而自己还要学习,但是在他们获得成就之后,首先感谢的都是自己的父母,感谢父母当年对自己的严格教育,才让自己从小打下了非常好的功底。”
    虽然如此,杨欣还是困惑在能力与知识之间。
到底什么是芝麻 哪个是西瓜
    杨欣的女儿上的幼儿园是一所公办示范园,虽然收费高些但离家很近,杨欣开始很满意。可是上学期开始,这所幼儿园明确提出要办双语幼儿园,虽然提高了收费标准,孩子倒多了起来。幼儿园的园长由此总结出了一点:适者生存,幼儿园办园要适应家长需求。
    但是学了一个学期,女儿除了进幼儿园时流利地用“Goodmorning”向老师问好,好像没有看出学了什么回来。
    还是跟农村亲戚家孩子的对比,让杨欣思考这样的教育对孩子到底有无作用。
    一次在外面吃完饭,杨欣开车带这两个4岁的小姑娘回家。平时只坐过摩托车和拖拉机的农村小女孩非常兴奋,看着两边亮闪闪的路灯高兴得大喊大叫。杨欣的女儿非常奇怪这个小伙伴的行为。车一发动,杨欣就开始放一张女儿常听的英文歌曲盘,女儿跟着含糊不清地唱着。
    汽车一转弯到了一段稍安静的路上,这时大家抬头看到了天空上一轮弯弯的月亮。农村小孩立刻有感而发:“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虽然普通话不太标准,但是有板有眼,诗歌的韵律感很强。这让杨欣想起女儿已经很久没有念过诗了,自从上了双语班,在幼儿园里老师常教的是英文,在车里听的也是英文歌曲,就连放碟看动画片,也会有意识地放英文碟。女儿在3岁之前就会背20多首唐诗,还有许多小歌谣,但自从“主攻”英文之后,女儿很少再随口念念叨叨了。
    想起前不久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抨击现在的父母,因为没有成熟的英语使用环境,小孩子过早学英语只能是“瞎闹”;联想到女儿因为学外语少了那么多学习优美的中国诗词的机会和时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个想法开始强烈地占据了杨欣的头脑。
    “语言学习关键是环境”,杨欣自己印证了这句不知被多少人说过的话。可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杨欣不敢做实验。一位朋友告诉她,好的中学在挑选学生的时候,当然先看分数,之后看计算能力,也就是数学成绩或是数学竞赛获奖情况,若是条件相当,就看特长了,英语好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胜出因素。
    “其实现在的各种考试对孩子而言,不都是捡芝麻丢西瓜吗,何止是英语?”听了朋友的话,杨欣知道自己根本无力扭转什么。(记者 李新玲)

[ 本帖最后由 亭亭妈咪 于 2007-3-29 15:4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3-30 16:03:53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制度不改变,这种捡芝麻丢西瓜的状况很难改变!这就是家长和孩子们的无奈,也可以说是老师们的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3-30 22:5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亭亭妈咪 的帖子

嗨!关键是没人敢放手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3-30 22:5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亭亭妈咪 的帖子

现在比拼的都是上好的学校
上好的大学
花时间在什么上就会什么,否则就不会,人学东西就是这么个情况,为了上好学校,就要顺应好学校的招生标准,这就导致中国的孩子都像是用一个模子打造出来的一样。家长虽然愤怒,但是却无力与环境对抗,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从党试验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3-31 18:08:50 | 只看该作者
哎.我的孩子也是这样,一回老家和村子里的孩子比较,特别是加减,认字,都不如人家孩子,但是这么小的孩子教这么多,多累呀~怎么办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4-3 10:57: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棒宝贝 于 2007-3-30 22:50 发表
嗨!关键是没人敢放手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


真是一针见血!个人的力量难以抵抗潮流的力量!就算孩子小的时候可以,但大了就未必能撑得住。人生处处是考验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4-3 23:51:35 | 只看该作者
same feeling her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4-4 01:55:55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所以说,没有能力就最好是同流合污,而不是特立独行。

楼上文章里的那个爸爸,并不了解他真正需要什么,就盲目地去搞什么素质教育,那还不笑死人。

其实怎么教孩子都不会差,但父母自己的价值取向,却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4-4 10:10:26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很有感触
女儿刚四岁,现在俺也有类似的焦虑
看到别的,甚至比她小的孩子能认千把百个字,而俺家小丫头却大字不识几个时,这种焦虑感就更让俺无在自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4-4 10:22: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亭亭妈咪 于 2007-4-3 10:57 发表

真是一针见血!个人的力量难以抵抗潮流的力量!就算孩子小的时候可以,但大了就未必能撑得住。人生处处是考验啦。


曾经听过一个讲座:
一名成功的妈妈,一直坚持给孩子进行完全的素质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到了中学,为了避开中国的应试教育,毅然带着孩子去了新西兰
孩子在那里很独立,而且表现得非常出类拔萃
孩子不仅上了新西半最好的大学,而且在读大学时,还兼职做报社记者,并且有机会采访了新西兰的总理
后来妈妈回国,孩子一人在新西兰创业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而我想说的是:要么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可以给孩子创造完全的条件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要么看看自己的钱包,然后向传统的观念妥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6 08:45 , Processed in 0.07968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