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fsmzl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育儿百科(出生,婴儿,儿童...数百个问题,应有尽有)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9:23:08 | 只看该作者
从婴儿啼哭判断语言天赋


德国科学家发现,每个婴儿哭喊时声调的变化不一样,婴儿啼哭的声调变化越丰富,以后的语言能力就越强。反之,单一的啼哭声则预示着这名婴儿以后学说话会困难大一些。研究证实,新生儿在刚出生一周内啼哭的声调越丰富,他在一岁半时就越能本能地学会说更多的话。

  德国科学家研究目的在于开发出早期治疗的概念。如,对于那些哭喊声调变化单一的幼儿,可以提早尝试进行音乐方面的训练,以帮助其提高语言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9:23:34 | 只看该作者
护理专家教你聆听婴儿的“哭声”


在学会说话之前,哭声是婴儿唯一的“语言”。但许多年轻的父母对婴儿的哭闹却不知所措。医院护理专家表示,不同的哭声代表婴儿不同的心声,年轻的父母要学会聆听。
  专家认为,婴儿的哭声代表着多层面的信息,可以表达婴儿的生理需求、心理反应和病理状况等。据此,婴儿的哭可分为生理需求的哭、心理需求的哭和病理状况的哭3种类型。

  生理需求的哭往往是以下原因造成的:尿布脏了或湿了、喝奶时间到了、渴了、太热了或太冷了、太吵了、光线太亮了或太暗了等。对于婴儿这些生理需求的哭泣,只要满足婴儿的要求即可解决。

  那些所谓“磨娘精”、难带的婴儿的哭,往往是心理需求的哭,这些婴儿由于性格比较敏感或坚持度高、适应性差而容易受惊吓、黏人。心理需求的哭声比较小,有时还会盯着大人或伸出双手,就表示他只想要抱抱,想要有人陪他玩,这时只要逗着他玩就可以了。

  如果婴儿哭声比平常尖锐而且凄厉,或者哭泣伴有蹬腿动作,显得烦躁不安,这时就应该警觉是病理状况引起的哭泣。肠胃道系统、呼吸道、皮肤方面、脑部问题、泌尿生殖系统、重金属和药物中毒、大人吸烟或吸毒等都会引起婴儿的异常哭泣。

  专家提醒,和婴儿打交道最多的是父母,因此父母应学会聆听婴儿的哭声。当婴儿哭泣时一定要弄清婴儿的哭属于何种原因,如果属于生理或心理需求的哭泣,则应用关爱的态度去安抚和满足他们,如果是疾病引起的哭泣,则必须立即请医生诊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9:24:01 | 只看该作者
宝宝的哭声你可懂


新生儿哭吵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两种。非病理性哭吵可包括“冷、热、饿、尿、便、困、怕”等。病理性哭吵指异常的啼哭,如感染,疼痛等。

  对寒冷的反应:哭声低、乏力,皮肤出现或紫绀,严重时苍白干燥,全身蜷曲,动作减少。此时,妈妈可将宝宝抱在自己怀中或加盖小被子。

  对热的反应:哭声响亮、有力,皮肤潮红,额面部可以看到轻度出汗,四肢活动,严重者可出现轻度发热。此时,妈妈需要将小被子松解或移开,出汗多者需擦汗换衣。

  对饥饿或口渴的反应:这时哭声洪亮、音调高,而且有规律,同时头部左右转动。此时,妈妈可试探性地碰触宝宝的嘴唇,如果宝宝立刻含住奶头吸吮起来,则给予喂奶,孩子吃饱后就不会再哭了。

  对尿湿或解便后的反应:哭声常突然出现,有时很急,下肢的活动比上肢的活动要多。解便前有时有面色涨红用力状。此时,可更换尿布,并注意小屁股的清洁与润肤,以防止尿布皮炎的发生。

  对困乏的反应:如果宝宝累了,却又不容易入睡,会出现哭吵,哭声响亮,双手揉搓面部,尤其是鼻子和眼睛,此时,妈妈轻拍宝宝,注意拍打的节律,并随着宝宝哭声的时有时无,越来越轻,拍打的节律也越来越慢,直至宝宝睡着。

  对惧怕的反应:对突然出现的声音或体位变化或其他外界刺激的反应,先出现受惊吓的表现,如双臂举起,拥抱状或哆嗦一下等,哭声随后立即出现,哭声急,面部涨红,此时妈妈如给予轻声安慰拍哄,哭吵可较快消失。

  宝宝吃奶时边吃边哭,除了感冒时鼻塞外,尚需注意是否有母乳过少或奶嘴开口过小,此时,可见宝宝吸吮几口才吞咽,数分钟后即出现哭吵,哭几声后再吃,反反复复。出现这种情况时,爸爸妈妈可在喂母乳后加喂配方奶,或适当将奶嘴开口开大,以挤压后奶汁流出顺畅为合适;母乳过多或奶嘴开口过大时,宝宝也会哭吵,此时,宝宝每次吸吮后马上吞咽,偶有呛咳,这时,妈妈可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乳房,使乳汁流得慢些或换奶嘴。

  其他非病理性哭吵也可见于解便前,肚子胀气,衣服过紧,蚊虫叮咬,异物夹入衣物(如细线,小刺,针等),体位不适等,妈妈可仔细观察,及时调整。

  病理性哭吵多为持续性,剧烈。任何感染都会引起新生儿不舒服,从而引起哭吵,如口腔炎、中耳炎、肺炎、败血症、腹膜炎、腹痛、肠炎以及尿路感染等时都会出现哭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9:24:5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安抚新生儿哭闹的良方


初当母亲,看到婴儿哭叫不停,往往不知所措。在此,有一个好方法:把正在啼哭的婴儿抱起来,让他的头部贴着母亲的左胸。这是为了让婴儿听到母亲的心跳声。据说出生后约一个月左右的婴儿听到这种声音后,马上就不哭了。

  婴儿在母胎内已听到过这种声音。他的听觉机能在胎儿期的后期已开始发育。婴儿在子宫里能听到母体内有各种声音,如心脏跳动的声音、血液流动的声音、胃消化食物的声音。婴儿听惯了这些声音,对此十分熟悉。婴儿出生之后,对这些声音仍记忆忧新。所以,当他哭叫不停时,抱他起来紧贴母亲的左胸、让他听到母亲的心跳声,回忆起自己在胎内时的安详状态。于是,婴儿像着了魔似地马上安静下来,一会儿就入睡了。当然,这个时候,向婴儿的背部轻拍几下就更好。因为大动脉通过子宫附近时,婴儿经常感觉到那拍动的声音。另外,抱起来之后,摇动几下也很好。根据对母亲摇动频率测示的结果,一分钟摇动七十次,对婴儿是最舒服的。遗憾的是,以上所说的方法只适用于一个月左右的婴儿。因为一个月之后,从外界接受到的刺激会不断增加,例如亲肤、说话等现实的刺激逐渐进入大脑,而胎儿时期留下的记忆就逐渐地消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9:25:27 | 只看该作者
宝宝为什么哭?


面对宝宝哭个不停,爸妈常没了耐性,甚至拿出‘数到三,就给我停止’的法宝。到底宝宝为什么哭?可不可以温柔以对?且看:

1.因身体不舒服而哭

新生儿的哭,是他在“说话”,表明“我需要被照顾”。不过,当他用哭来招引爸妈对他的照顾后,只要让他的不舒服感消失,比如喂饱他、帮他脱去一件衣服等,他就乖乖不再哭了。

有时候,小baby身体上的不舒服,任凭他“说”个不听,爸爸妈妈左检查右检查,就是不能明了,在这种情况下,实在不能怪他上个“磨娘的孩子”。

2.因心理的需要而哭

宝宝慢慢长大后,除了身体的发展外,心理也快速成长,哭的原因会越来越复杂。

他会因为想要爸爸妈妈跟他玩、想要抱、突然看到奇怪又有声音等原因而哭,也回因为爸爸妈妈的离开而哭。

更大以后,他会因为想拿的东西拿不到,玩具不见了,或坏了、想自己拿汤匙、吃东西爸爸妈妈不给,或忽然看到一个陌生人而哭。

当然,他很小的时候,就会因为爸爸妈妈骂他处罚他而哭。

3. 请容许孩子哭

哭,是孩子最现学会的一种沟通方式,借此来表达他的需求。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爸爸妈妈可以教导他,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明需求。但是,孩子跟大人一样,有挫折、伤心、妒忌等负面的情绪,会有哭一下的需要;而孩子也跟大人一样,需要的是好的抒解或调试的方式,而不是旁人的喝止:“不许哭!”所以,陪伴孩子成长的大人,当孩子哭的时候,请给予温暖的接纳与关怀,帮助他找出原由,再跟他一起找出解决的方法,从小给孩子良好的情绪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9:26:07 | 只看该作者
宝宝走路太晚了吗


  看见隔壁家同年龄孩子已经开始走路了,而自己家这个,却怎样也迈不开一步,真是急死人了。作者以多年门诊经验,提供父母孩子为何晚走路的原因,解决了这些因素,也许孩子马上就可以稳健的踏出第一步呢!

  宝宝放开手自己走的第一步,无疑的是最重要的发展里程碑之一,也是大部分的父母们最兴奋期待而永难忘记的场景。但是,在等待这一刻来临前,期待中满怀焦虑之情,亦是颇为煎熬的,尤其当周遭朋友们的孩子在较早年龄时便会走路时,更令有些父母不易释怀。以下我们提出几个重要原则与观念,也教导父母如何协助宝宝走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9:26:37 | 只看该作者
宝宝有自己的时间表

  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表现都不相同,每一位都有各自的独特表现,独自走路当然也不例外。当这一天到来时,与宝宝的智能、体位大小以及父母的亲职能力都没有关系。孩子们不会「故意」晚学会走路,而父母亲也不能改变成加速宝宝学走路的速度。因此,我们首先提醒的是,不必过于心急,但是要保持密切注意,看宝宝是否有合宜的独自行走反应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9:27:24 | 只看该作者
大部分宝宝在12~14月大时学会走路

  根据过去的婴儿发展研究文献,以及粗动作发展专书"Motor Assessment of the Developing infant",绝大多数学者专家都同意,约50%宝宝在11.5个月可以放手走,而90%可以在14个月大独自行走,而100%都可以在18个月大自行走路。

  当然在这长达半年之久的期间当中,孩子们的表现差异甚大,有的在前一天还是「爬虫类」,隔一天就变成「北京猿人」;有的则虽然早就想放手一搏,但常走一下就跌倒;有的便十分享受已会走的自由与乐趣,老是要大人带他出去走动。

  父母们要牢牢记得,这一范围并非金科玉律,因为每一位宝宝仍有其独特发展时程表,只是仍然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范围罢了!只要没有不当的外因阻碍宝宝独自行走,便不必过份担心;但若已过18个月大,而无法独自走路,也应尽速和专家医师们谘商,确认有无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碍因素需予以调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9:27:45 | 只看该作者
冬天宝宝较晚才学会走路?

  临床上,我们的确看到以上现象,远在1975年时,美国儿科医学会杂志中,就有文章指出这一观察,显见东西方的家庭都可能面临同一问题。至于原因何在?经分析检讨,吾人知道走路是一种粗动作发展的表现,与神经系统成熟度及双脚与脊椎的协调功能息息相关,因此冬天成长的宝宝,会表现得较晚行走,并非他们神经系统有问题或发育过慢,而是外界因素,尤其是"天寒地冻"下的衣物束缚所造成。

  在高纬度国家,尤其暖气设备不佳的地区,的确父母们不得不然,以免孩子们遭受风寒之苦;但是,在台湾若四季如春的情况下,仍硬是放不下心中块垒,以大人对寒冷的感受,限制孩子的发展,便是得不偿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9:28:16 | 只看该作者
学步车会使宝宝走路及发展变慢?

  此一答案接近正面肯定,大部分的有关研究,倾向诉求学步车会剥夺会走路前幼儿的各项学习发展,此一限制并不只在粗动作发展而已。一项来自儿童发展与行为杂志的文献指出,针对109位婴儿,区分为有使用学步车及不用等两组,以比较其动作及心智发展情形(在6~15个月之间)。结果发现,使用学步车组的婴儿,有较慢的坐、爬及走路表现,并且在贝氏量表的动作发展(PDI)及心智发展(MDI)两项指针中,都得分低于未使用学步车组婴儿。并且这些延迟的效应,与学步车种类、使用时间与频率,都有关连性存在。

  我们也要藉此郑重呼吁父母们,应给予发展中幼儿足够的空间,以充份表现他们对环境探索的兴趣,使其粗动作、细动作及手眼协调有更好的练习机会,而不该为一己大人的方便,而剥夺孩子的学习机会。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就学步车的安全性而言,在全世界各国,都有伤害及死亡案例的报告,因此此一安全性考量,更不可轻忽,仍应使婴儿在带养者目视之下,在一个足够宽广空间中自由爬行、扶着走,再进一步等待独立行走的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8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4 05:10 , Processed in 0.18302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