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89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24 09:3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小巫《给孩子自由》,与大家一起交流。


立什么规矩、怎样立规矩,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情。在讲规矩之前,我们要分清这样两个概念:“需要”(needs) 和“索求”(wants) 或者“冲动” (impulse) 。孩子的需要是必须满足的,孩子的索求和冲动却是应当适可而止、有限度有规矩的。  
什么是孩子的需要?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父母经常和自己在一起,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需要拥抱、需要爱抚。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尊重,需要独立,需要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压抑地自然成长。  
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索求和冲动?买玩具、吃零食、看电视、不睡觉、弄乱物品、攻击他人、强抢玩具,等等。  
有些时候,孩子会通过索求来表达他对爱的需要,这就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智慧,来分辨什么是必须满足的需要,什么是应该规范甚至拒绝的索求。  
父母要时刻注意分辨孩子要爱的信号并且一定马上满足。一般来说,物质上贪得无厌的孩子都是因为精神和情感方面有缺失(这条原则也适用于成年人)。反过来说,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孩子,就不会在物质方面有过多的索求。  
比如,吃手是婴儿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家长应该在注意卫生的前提下,让孩子尽情地吃个够,而不应该限制或者“更正”。但是如果一岁半以后的孩子还吃手(或者以前没有吃手的习惯、突然开始吃手),就可能是焦虑的表现了。父母要做的,不是从嘴边扒开孩子的手,也不是训斥,而是检视一下孩子的生活,看看是否有给他焦虑的因素。一旦排除这些因素,孩子会自动停止吃手的。  
有些家长在限制孩子的行动时,几乎是不假思索、习惯成自然。在说“不”之前,最好想一想,如果让孩子做了这件事,会引起什么“恶果”?如果只是会弄脏衣服鞋袜,那么最好闭上嘴,让孩子玩儿个痛快,待会儿回家再换再洗就是了。玩儿水(无论脏否)玩儿泥土玩儿沙子,是孩子的需要,必须满足;洗衣服是家长的任务,有待完成。  
在某育儿杂志上,我曾经看到一期讨论如何敦促孩子午睡,一些父母写来他们千方百计让孩子乖乖就范的“高招”。Sam两岁半左右就坚决不睡午觉了,我们试了几种办法让他入睡,都没见效,也就算了,随他去。不睡午觉,也没有影响他的发育,他只是晚上睡得早一些,总体时间够就行了。  
我还看到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的讨论。我个人的看法是,超市是公共场所,自有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开架售货,为的是方便顾客,而不是可以由着性儿乱取乱放。把超市当作一种课堂,让孩子亲历亲为认知物品,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我认为,超市其实更是学习规则的良好课堂。可以让孩子看到,大家都需要遵守秩序,排队付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可以随意弄乱货物,未经付款的货物更是不应该损坏。孩子弄坏了东西,家长很气派地付钱买下,其实是一种浪费。超市不是儿童培育实验室,工作人员也没有义务接纳容忍随意触摸的小手。开架售货源于西方,在国外,超市要求家长看好自己的孩子,不允许他们随便弄乱弄坏东西。  
Sam很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带他到附近的家乐福超市购物。因为这种大型购物中心比较拥挤,为安全起见,我们让他坐在购物车上,不让他下来乱跑。他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取下来给他看,告诉他这是什么,而后整齐地码放回去。确定要买的东西,给他一两样不易损毁的拿着玩儿。长大一些,他喜欢跟着我去专门销售西餐原料的小型超市Jenny Lou’s买东西。我拿一只篮子,他提一只篮子,把他认为我们需要的东西放到自己的篮子里。有时他还真会拿来几样我需要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我不要买的。有时他抱着一样东西跑过来,“妈妈,意大利面!”如果我说“咱们不需要”,他会把这样物品归回原位。付款时,他吃着买来的棒棒糖走掉,也不在乎我是否真地买下他篮子里的货物。大概对他来说,挑选的过程比购买的结果更有趣。也有一两样他叮嘱一定要买的,一般都是些小食品,我会为他买下。这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和我们熟悉,不介意把Sam篮子里的东西归还货架,反正他力气小,挑选的物品十分有限。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 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  
*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Sam三岁后的那个夏天,有一阵子他要求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他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他不理解。我就依着他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他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他“难受、不舒服”。我告诉他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  
*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Sam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他吃青菜,告诉他吃青菜的好处,他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他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馅饼等,以此种方式让Sam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他看着眼馋。有时他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好,不得病。”  
*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 我们给Sam立了那么多规矩,他能够每天每次每一条都完全地遵守吗?当然不可能!甚至说了N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这不是他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他忘了,而是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那么强。兴致所在,他控制不住自己。体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耐心地对他讲N+1次,“不可以…”不要怕麻烦,重复、重复、再重复,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  
* 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之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曾经有几次,Sam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我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他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25日增下半部分**
Sam的爸爸对于惩罚和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曾经掌握的十分教条。有一阵子他对Sam的任何不妥行为都采取没收玩具的手段来对应。一次,Sam连续掐捏妹妹,爸爸一怒之下把他心爱的绿球劈手夺走,告诉他,如果想要球,就必须停止欺负妹妹。Sam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大喊大叫,并且更加努力地企图进攻妹妹。我对他爸爸说,“你这样做,有点儿不讲理。Sam不应该掐妹妹,是因为妹妹会疼。他应该因为爱护妹妹而不掐她,而不是因为不失掉自己的玩具而不掐妹妹。掐妹妹和没收玩具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你这么做,他不会明白道理,反而会以为是妹妹令他失去了自己的玩具,从而更要欺负妹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效果十分微弱。我也曾经按照书本上宣讲的一些做法,在Sam“犯错误”时,显出很生气的样子,试图把他关在一间屋子里,给他“time out”。结果Sam吓坏了,大哭大叫着要我抱他,却依然不能够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也就摒弃了那些书本的教导,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自己的方法。我总结出这样三个法宝:  
法宝一:孩子不讲理发脾气摔东西时,不要生气,也不要训斥他,而是迎上前去,拥抱他,爱抚他。“闹”的孩子都是在索要爱和注意,你越把他往外推,越会适得其反。Sam一般都是在饿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出现“不良”行为,我在安抚他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你肯定是饿了(困了),才这个样子,有点儿不讲理。”有时候这么一说,他就收敛起来,哼哼唧唧地往我身上一靠,“妈妈抱抱!”皆大欢喜。  
法宝二:孩子闹的你心烦意乱、恨不能扇他耳光时,不要发脾气,深呼吸,平静下来,多想想他可爱的地方,回想他平时给你的欢乐,这会给你无穷的耐心,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法宝三:要具备一定的幽默感。孩子不服从你时,不要强硬地推行你的政策,因为无论孩子多小,你都“打”不过、拧不过他。剑拔弩张之时最难实行规矩,不妨采取迂回战术,施展一下自己的喜剧才能,尤其要顺着孩子的思路说出他不遵守的理由。把孩子逗笑了,一切就都容易了。  
一天晚上Sam赖着不去睡觉,催促他,他说“待会儿”,拉他走,他干脆躺在地上嚷嚷,“我就是不要睡觉!”眼看他爸爸要发脾气,我抱着他就势滚在地上,学着他的口气,“你不要睡觉,我也不要睡觉!睡觉多没意思啊!醒着多好玩儿啊!这么多的玩具,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谁要睡觉?可是,可是,不睡觉,就没有精力,就困,就难受,就没有劲儿玩儿了。还是睡一会儿吧,让玩具也休息休息。明天一睁眼,它们还都等着Sam哪!”Sam早就被逗的嘎嘎大笑了,乖乖地爬起来跟着我刷牙去了。  
再比如,Sam有时候不愿意仔细地刷牙。这个时候跟他讲不好好刷牙将来牙会坏掉之类的道理是没有用的,小孩子心目中没有“将来”,只有“现在”。所以我和他爸爸都各自设计了一些办法,很夸张地叫他长大嘴,让我们看看刚才吃的水果(米饭、肉、甜食)是不是还挂在他牙上,看看喜爱甜味儿的小蚂蚁是不是来偷吃Sam嘴里的残留食物了,是不是误把Sam的牙床当作好吃的,别把Sam的牙吃了!哎呀!快刷快刷!哎~~!刷干净了,让妈妈闻闻,嚯!Sam的嘴好香啊!(当然这种“故事”要掌握分寸,不要什么都瞎编吓唬孩子,将来他长大了,学到了正确的科学理论,会以为你一直在骗他。)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脾气急躁的人,却不知什么时候起,在邻居中得了一个“耐心”的美名。好几次,别的妈妈对我说,“你怎么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耐心啊?我看你从来不发脾气,总是那么耐心。换了我,早就要吼了。”  
我的回答是,“我要是吼,岂不是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个“耐心”的妈妈,也就有了“懂事”的孩子。邻居们,无论老人、父母、还是保姆,都曾经向我感叹,“你们家的孩子就是懂道理,什么事情和他一说就通!”  

盛夏的一天下午,我带着Sam,小林带着她的二女儿芊芊,还有另外一位邻居带着她的女儿宝宝,到小区的会所里给孩子们买冷饮,。我们大人坐在沙发里聊天,孩子们吃着冷饮,楼上楼下跑着玩儿。吃完了冷饮,我们三个大人还在聊天,孩子们就把沙发旁边展示格里的小广告卡片拿出来,一张一张地发给我们。我们自顾自地说着话,漫不经心地从孩子们手里接过画片来。  
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待到我们再次关注孩子们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把小卡片扔的满地都是,花花绿绿一片狼藉。我们几个大人赶紧跳起来,忙不迭地叫孩子们和我们一起把卡片分门别类,归回格子里。我们这边收拾着,那边Sam却把更多的卡片隔着楼梯栏杆扔到楼下健身房。我叫Sam别扔了,和我一起收拾,他断然拒绝。宝宝妈说,“你再扔,要打屁股了!”我说“那我自己下楼收拾去。”  
我把楼下的卡片收拾完,上楼来看,Sam仍然在不断破坏另外两位妈妈收拾的成果。宝宝妈明显地有些不耐烦,勒令Sam停止,Sam不听。我把Sam抱起来,对他说,“刚才妈妈和两位阿姨聊天来着,没有跟你玩儿,所以你把这些卡片到处乱扔。现在妈妈抱抱你,你就别扔了,好吧?咱们一起把这些卡片归位。”  
宝宝妈问我,“你怎么不批评他?”我说,“这不是他的错,是我没有给他注意力,他这样做,就是要我注意他。”  
芊芊妈在一边开玩笑地问,“小巫你们家有藤条吗?”我说,“我可不打孩子。打孩子是最最愚蠢的做法,它不能解决问题,却只能告诉全世界:我这个家长是个十足的笨蛋,我已经无计可施,只剩下打了!”  
宝宝妈说,“那你也应该惩罚他,让他知道什么是错误的。”我说,“Sam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惩罚他没有用,消除不良行为的最佳方法就是抱住他。”  
宝宝妈评论道,“你这个思想很西方的。”  
我带着Sam回家,听到身后小林对宝宝妈说,“她可真有耐心,我就没有她那么好的耐心哎…”[ Last edited by rt6630 on 2004-3-25 at 17:27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3-24 09:5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3-24 10: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3-24 12:30:44 | 只看该作者
好,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3-24 14:30:5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见解很高受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3-25 10:29:08 | 只看该作者
1、分清“需要”(needs) 和“索求”(wants) ;
2、所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
3、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
4、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有我的育儿,有很大的帮助,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4-3-25 16:44:04 | 只看该作者
是啊,我也是很受启发,才推荐给大家的。
对孩子急不着,只有耐心耐心再耐心,还要多动脑筋呢。
作父母不容易呀。

其实耐下心来,孩子的心理也很有意思。昨天晚上,我儿子非要用奶瓶喝奶,拒绝用杯子,因为他小牙上的洞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以前又得不耐烦了。但是经过反思之后,想了一个办法。假装答应了他,然后告诉他要是用奶瓶喝了小洞会越来越大的,对牙齿不好,问他还用不用。他犹豫了一会儿说还用。然后喝的过程中就不时地停下来让大家看他的洞有没有变大,我们都夸张地说有点。后来他喝完了还让我们看,我们说是大些了。他就担心起来,本来应该洗了,哼哼唧唧地不去。妈妈问,那明天还用么。他说,不用了。但是还不肯去,趴在妈妈怀里。其实他是后悔了,有些担心加上害怕。然后就安慰他,没事的没事的,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你,就是好好刷牙,多漱几次口。他仍然不肯,这时眼泪快要下来了。最后,他央求妈妈用小杯子再喝点。后来就少泡了点喝完了然后又让妈妈看,妈妈说没事。他才完全放心,让妈妈牵着手去洗了。看来,对孩子真是得多动脑筋才行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4-3-25 16:49:23 | 只看该作者
引用:rt6630发表于2004-3-25 16:44:
是啊,我也是很受启发,才推荐给大家的。
对孩子急不着,只有耐心耐心再耐心,还要多动脑筋呢。
作父母不容易呀。

其实耐下心来,孩子的心理也很有意思。昨天晚上,我儿子非要用奶瓶喝奶,拒绝用杯子,因 ...

小家伙真有意思呀。

你说他牙上有洞,不是真的吧? <img src='images/smiles/redface.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img src='images/smiles/redface.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img src='images/smiles/redface.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o' />  

我们上周刚去弄了2颗牙,好在不利害。补一下孩子一点都不疼就完了。    

真是洞就要去看看呀。 <img src='images/smiles/redface.gif' smilietext=':o'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o' />   <img src='images/smiles/redface.gif' smilietext=':o'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o' />   <img src='images/smiles/redface.gif' smilietext=':o'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o'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4-3-25 17:04:09 | 只看该作者
是啊,我也觉得特别有意思,以前不这样,你越说他,他越强硬,还说自己不怕。 <img src='images/smiles/wink.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img src='images/smiles/wink.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呵呵,是我表述得不太清楚。
确切地讲,是两个相邻的牙之间。原来以为是缝隙,仔细一瞧是牙边上有点点蛀,不是很厉害。而且两个牙都隐隐约约地有些阴影,不象旁边的牙那么透明。可能是前段时间吃糖太多,晚上洗漱再喝奶的缘故。

要是再厉害了我也想着带他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4-3-25 17:26:28 | 只看该作者
╭════════════════╮
                  ║  ¤╭⌒╮ ╭⌒╮欢迎光临       ║
                  ║  ╱◥██◣ ╭╭ ⌒╮漆园小生欢迎你!║
  ╭═══════┤ ︱田︱田田| ╰--------------   ├═══════╮
  ║              ║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19 , Processed in 0.08062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