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常看到网上一些妈妈提及对早期识字阅读对孩子想象力发展的负面作用. 就我对同同这不到三年的早期阅读、音乐、美术的启蒙教育,谈谈想法。 到现在还记得,三岁时母亲就拿着谱本每天抽空到保姆家教我识谱、唱歌。当时父母分居两地,母亲一人带我和姐姐,又要工作,于是把我寄放在她单位旁边的保姆家。九岁时正式师从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学扬琴。五岁开始母亲便经常带我背着画夹去美术馆参观、临摹。这是我后来选择建筑学专业的重要原因。 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和我自己本身对绘画、音乐方面的特长和偏爱,在同同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每天不管多忙,晚饭以后都雷打不动地给他弹扬琴,其中“渔舟唱晚”是固定曲目。到孕育6个月时,散步时我会给他唱音阶,每唱一声,都会停顿一下,想像着肚子里的同同在跟唱。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也会唱很多歌给宝宝听,英文的多点。睡觉前把耳机放在肚子上,给宝宝欣赏古典音乐。那时大着肚子仍每周去图书馆借很多名画、插花等艺术类书籍,阳台上种了很多花草,过年时我怀同同8个月,还学着银行里的红包装饰做了一对红包风铃挂在厅里。那时没读什么早教的书,只是凭着直觉和来自母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认为做这些,自己陶醉,同时也为肚子里的宝宝创造一个绝佳的体液生长环境。 同同出生以后出乎想像地容易照顾,偶尔有点想哭,只要听到我的“渔舟唱晚”马上平静下来,渐渐安祥地睡了。8个月他会扶着家具站以后,只要听到音乐,无论古典音乐或现代乐,他就会兴奋地扭屁股,摇头晃脑,或用一只脚踏着打节奏。音乐胎教的效果的确明显。 不到一岁时我在电脑里装了一个抽象画的屏幕保护,每天同同从保姆家接回来以后,都会要求看那些画。每看一幅,我会把画的题目(我自己取的)说给他听。那时并没有接触DOMAN的右脑闪卡教育,但恰巧因为屏幕保护换片的速度很快,大概一秒一张,我们就这样快速地浏览。现在想来,倒正好是训练了同同的右脑。 同同16个月时我回到他身边,把强化语言学习定为第一重点。口语和书面语,每天大量地说、读给他听。所以他的口语发展也比同龄宝宝早。记得在他19个月时,我买的积木中有一组是金字塔的组建,我们玩了一阵。一天早晨起床,床单松了,还没来得及收拾,同同跑过去,把床单从中间揪起来,兴奋地对我讲:“Mommy, pyramid! pyramid!!!" 当时我被他那自发地想像力和创造力感动了好久。语言的发展难道没有促进他表达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吗?同同17个月已经学会认1-10的数字,26个字母。从此对数字、字母痴迷。经常把桌上掉的面条,或者正在吃的薯条,拿来拼数字、字母的形状。在没有任何人提示下,把数字“5”倒过来再翻过去,告诉妈妈他的新发明:“Mommy, number '2', this way (is) number '2'!" 类似的还有“6”与“9”的转换,都是他自己玩数字玩出来的花样。后来受到 HI5里的启发,用自己的身体和姿势做字母,有时自己不够用了,拉着爸爸、妈妈一起躺在床上拼 “H”、“A”、“T”、“V”、“L”,等等。学习知识给他的生活增添了无比的想像发展空间和快乐。有人讲提早教宝宝“圆”,会阻碍宝宝的想象力。但我想只要我们进可能让宝宝接触很多的丰富的东西,看丰富的图画和事物,并多和宝宝说说他看到和听到的事物,宝宝的想象力是不会被局限的。有一次,同同拿着一块圆饼干,告诉我:“Circle!" 我问他:“Any other things you can see from this biscuit?" 他停顿了一下, 说:“Full moon,... coin,... Pizza Hut,... button,...hole!"我提醒他:“Do you mean round hole?" "Yes!"他大声地肯定。同同19个月开始,我给他看了许多世界名画,而且以现代、后现代大师的画居多,因为我自己本身偏爱凡高、莫奈、毕加索的画。20个月我带他去科学馆参观,在麦当劳里用餐时他兴奋地叫:“Monalissa! By Davinci!"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在他对面的墙上,的确挂着一幅达芬奇的手拿薯条的“蒙娜利莎”宣传画。 后来当他看到在JURONG POINT购物中心的麦当劳里,墙上挂的他没有看过的毕加索的画时,他也一眼认出,“Piccaso's painting!" 同同迄今已看过5000多张百科图卡(多是电脑POWER POINT 做的),内容包括:地理、人体器官、美术、体育、音乐、动物、植物、天文等等。 平时读书同同也不是每次都去读文字,同一本书,他有时反而喜欢对着插图自我发挥地说个不停,我也并不求他一定每次都读文字,看他自己编得高兴,我有时也帮帮腔。我们有时也借一些无字图画书,我看他读得一样津津有味。 在同同27个月时,由于我们去咨询的时间刚刚错过一个幼儿小提琴Group Class 开课,而下一班还没定什么时候开。考虑到同同当时自己读书已读得不错,读书、学东西时注意力集中时间也很长,给他报了单独课程。虽然当时音乐学校老师提醒我:太小的孩子会觉得单独课程很枯燥,即使三岁的孩子都坚持不到一个月。果不其然,第一节课才上到一半,他就拼命开门向外跑,生气老师不允许他动教室里的钢琴。事实证明,小小孩学琴,要考虑他的心理年龄特点,以群体课启蒙为佳。 于是2004年一月开始,他参加了新的一界铃木小提琴班,遇到一个有二十年铃木教学经验的专门从事幼儿小提琴教育的老师。之前我反复研读了铃木镇一的“幼儿才能教育”一书,对这位世界驰名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颇为欣赏和崇敬。以他的思想去看待早期教育,我悟出了对孩子全面、整体人格培养的方针。从最初以我每天坚持练琴,给他做楷模,熏陶、诱导他开始,到现在同同每天一到晚饭结束,就主动提醒妈妈:“妈咪,我们练琴吧。”从他的表现看得出,练琴对他来讲,是件和读书一样每天必不可少、令他愉快的活动。铃木的方法,把小宝宝快乐的引入音乐的殿堂。也让妈妈和宝宝一起学习多一种乐器。虽然妈妈会更忙,仍是非常愉快的经历! 最近他自发地爱上了画画儿,虽然我这个当妈的忙得还没把这项内容正式纳入我的“教学大纲”。他画的棒棒糖,棒棒上那几个同心圆画得好得让我难以相信是一个完全没有练习的刚满三岁小朋友的手笔。而这还是他偷偷拿着妈咪为他写卡片的马克笔在妈咪不在时画的,完全自创,然后得意地向我展示。接下来又画了鱼、雨景等,都让我连忙问老公,他是否有教他。(其实我心里很明白,他是不会教他这些的。因为他把这些归于我的任务。)看来我的引导已置后于他的发展了。太不称职了。 同同尚小,以后的发展未可预知,但我始终坚持,无论学什么,都要设法让他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引发他的兴趣,让他快快乐乐地学、做。我也从不担心现在的学习会阻碍他以后的成长。相反,我相信,阅读、学琴和见多识广,必定会在帮助他更好地发展大脑的同时,带给他探索新知的乐趣!只是我们要注意,在开发一方面能力的时候,不要忽视和废弃其他方面的发展。 我们并不期望宝宝成为全才,只是尽可能在他大脑飞速发展的时期,给他丰富的信息输入和探索机会,开发他的潜能,尤其是右脑的能力,打个好的基础。给他接触各方面东西,从而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去深入。 [ Last edited by zhoumanlin on 2004-3-22 at 02:35 ] 经过八个多月和同同一起学习小提琴,在音乐乐器教育上又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对音乐教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一帖: http://kids.novee.com/showthread.php?t=266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