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风中白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转帖]季谦先生谈读经教育与品德教育之关系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1-29 22:56:2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1-29 23:08:55 | 只看该作者
对于王财贵先生虽不敢妄言其他,但是这个人的确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贵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风中白杨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3:09:56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置顶

非常感谢春子妈和田妈的开示!诸位妈妈真是我师也!

相信如我一样有此疑惑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强烈建议版主将此帖置顶,让更多的人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1-31 07:32:5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2-1 11:59:50 | 只看该作者
引自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及续编:

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兹知欲居通州之意。虽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

      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惯。且无论无天姿无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而已。

      世有才高北斗,学富五车,而其所作所为,皆仗此聪明,以毒害生灵,毁灭道义者。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与大学欲治天下国家者,必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起,同一臭味。此儒门教人希圣希贤之无上秘诀。舍是而求,皆其末耳。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每一块纸方,祇写一字,不可两面俱写。若两面写,则便同记口歌矣。日限几字,每日将认过熟字,又须遍认一二过。不上年余,便认许多。后读书时,凡读过者,通皆认得,不致有祇记口歌之弊。

      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如洒扫执侍等)凡饮食衣服,勿令华美。但凡抛撒五谷及损坏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义。倘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至奢侈暴殄。

      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

      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

      又前在扬州请感应汇编十三部送人,云雷亦送一部。次日云雷至寓,令为汝带一部去。彼令送余人,言当于有正书局去请。不知已请与否。此书文笔议论,悉皆超妙。(有三几处微有碍、然大体俱好、故可取、)但不如安士全书之贯通佛法耳。除安士全书之外,当推此为第一。然此不易与妇孺开道。(光)于扬州,因见此书首未刻感应篇文。令其补刻。因寻其书,遂遇一本感应篇直讲。此书系大通家所著,其注直同白话。但顺文一念,其义自显。最宜于幼年子女。今将此寄来,以企依此训诲其子女,将来必能得实用而释亲忧矣。(王雷夏曾刻彭希涑二十二史成应录、系正史事实、最易令人警惕、止有二本、)



正学启蒙三字颂游注序(民二十七年)
  甚矣,人心之陷溺,正道之难闻也。人性本善,本具明德,由无人指示,昧而弗知。其有指者,或更增其昧,以致毕生不闻正道。故孔子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世之虚生浪死者多多也。良由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讲学者欲明圣人之道,反晦圣人之心,以不在根本上著手,而在枝末上致力。且将根本认为枝末,枝末认为根本。虽欲诚意正心,不以格去心中私欲之物为事,此心既被私欲之物锢蔽,其知见皆随心之私欲而为定准。如爱妻爱子者,其妻子再不好,总觉得好,绝不觉其不好。以心溺于爱,便无正知正见。若将爱之私欲去尽,则妻子之好与不好,如镜现相,妍媸立见矣。

      私欲既无,真知自现,则意不期诚而自诚,心不期正而自正,身不期修而自修矣。知,即明德。格,致,诚,正,修,乃明明德之工夫。五者备,而明德明。后之齐,治,平,乃亲民,而止于至善之事也。
     
      夫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诗,书,易,以及史,汉,已有其事,不过未能详言其所以耳。有此,则中下之人,知作善则降祥,作不善则降殃,有所冀慕,有所恐惧,则欲不正心诚意,冀善报而有所不能,惧恶报而有所不敢。

      今以此因果轮回之事理,为佛骗愚夫妇奉教之虚设,实无其事。又谓人死神灭,令谁受刑,及与托生。一死永灭,尧桀同归于尽。由是善无以劝,恶无以惩,以驯致于废经废伦,实行兽化。可不哀哉。
   
      易园居士,初不知佛,亦未免人云亦云。及看佛经,方知从前之谬。遂家居潜修,一乡之人,均受其化。欲为天下后世,作一明导,因著三字颂,以明佛之所以为佛,及孔老与佛同而不同,佛与孔老异而不异之所以然。以人未看佛经,不但不知佛,亦不知儒。既看佛经,方真知儒。即出世而经世,即消极而积极,佛儒心法,一以贯之。并略叙学史之要,以期大启藩篱,归于大同。

      门人齐用修,特为笺注,以期阅者悉知,于民二十年,排印行世,光曾为序。今门人游有维,以齐注太略,未阅佛经,及儒教群籍者,或难彻了。因援引经论,以畅通之,其为利益,可胜言哉。果肯研究,必期深入。从兹遵孔孟之教以维持世道,修如来之法以彻证自心。必须师三省而战兢自持,凛四勿以隐微无愧。空五蕴而一尘不立,净六根而诸相圆离。直达归无所得之地,方得圆满菩提。为调御之丈夫,作人天之导师,皆由此而基之也。



复李德明居士书二(民国二十四年)(原名炳南)
  谚云,天下本太平,唯人自扰之。智者以智扰,愚者以欲扰。欲扰之祸虽烈,人犹得而知之。智扰,则非具超方知见者,不得而知。既不知为扰,则反以为德,此吾国开自有天地以来之大乱之所由来也。学说误人,深可畏惧。文王泽及枯骨,不数百年,而杀人殉葬之风,遍于天下。穆公为秦之贤君,尚杀百七十七人殉葬,而子车三子,亦不以国之贤臣以免。其不贤者,所杀之多,更何忍言。

      自佛教东来,大明因果轮回之事理,而后世南面称朕者,亦不敢为。纵暴恶之君,犹欲为之,决不敢以此为荣,及以多为贵也。设使世无佛法,其人民孰能得其令终哉。

      吾固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程,朱天资超迈,窃取佛经之义以释儒经。又恐人学佛,特倡异义,谓佛所说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实无其事,不过藉此以骗愚夫愚妇奉彼教耳。且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又神既飘散,又有何人复托生乎。此事在佛法中为极浅之事,在国家社会为极要之事。彼既提倡因果轮回为虚谬,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徒抱定正心诚意,为教民治国之本。而不知无因果轮回,则正心诚意,与不正心诚意,有何分别,不过一空名而已。且实既无有,又谁顾此虚名乎。自此以后之理学,无一不偷看佛经,无一不辟驳佛法。

      由不提倡因果,则治国治民治心之根本,反视作迂谈谬见。数百年来,犹能维持者,尚有礼教之仪型在。及至欧风东渐,则完全随欧风以披靡矣。以无因果轮回之根本,故致放僻邪侈,无所不为。在程,朱当日之本心,乃借毁佛以护儒,而不知毁佛即成毁儒。如今五经四书,乃成犯禁之书,而大小学堂皆不许读,此明证也。儒,释本同源,认心性为身形之异端,而谋为灭除心性,则先灭身形矣。使二子有灵,当不以己所说者为是,而悔无所及矣。然此种话,似疏而实亲。读书人于此关头认不清,则看佛经,即生信仰,看理学辟佛之书,亦生信仰。理欲交战于一心,欲自利利他,大有障碍。故为略说其弊,以期推类悉知耳。

      庄厚泽,年已六十五岁,而欲以粥饭庸僧为师,故为取法名为德扶。谓以因果报应,信愿念佛,为自扶扶人之法。俾一切同伦,生为圣贤之徒,没生极乐世界。方长隆,字寒泉,以无躁竞之清心,普润一切,故名德泽。战之一字,关系甚深,人欲,天理之际,若不以力战,则理被欲蔽,俾理必隐而欲必著矣。孔子四十不惑,乃理胜而欲伏之时。七十所欲不逾矩,乃天下太平,了无战事矣。孔子曰,我战则克。孔子一生,未操兵权,何得说我战则克之话乎。乃孔子教人克念作圣之微旨也,故为取名德克。圣人垂衣拱手而治天下,其要只是无欲,无欲则无战。有欲则长战,直至自他同归于尽,方肯死心。否则,必欲人亡而我独存,决不肯念战争之惨而暂息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风中白杨 + 2 + 2 受教!多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2-2 13:01:04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所凭藉者,一是身教,一是言教。粗浅的看,「言教不如身教」,是不错的。但一个普通的家长老师,有何高德之行,可以做为「圣人之师」?所以,深入来看,应该说「身教不如言教」,如果此「言」是圣贤之言的话。”

王财贵教授也是注重德行的,只不过在他看来现在的家长老师没有高的德行来对孩子实行身教,只能用圣贤之言来进行言教,待孩子长大能领悟其中大圣大贤的道理,能做一个高德之人,故让父母老师一同读经,提高德行。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5 金币 +19 收起 理由
jenniferchina + 5 + 5 我很赞同。
风中白杨 -2 + 2 谢谢参与!
mayavati + 10 + 10 我很赞同。
depingpan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2-9 06:35:44 | 只看该作者
是啊,我也身身感到目前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缺少一种身教的自身修养,但是不关怎么样,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就是一个进步,也是对儿童教育的希望.
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教育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2-26 15:27:58 | 只看该作者
读经与德行两种教育,既皆有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4-30 00:02:20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我天天在这里潜水,这里的好文章真是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7-18 15:19:3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3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4:13 , Processed in 0.09372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