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25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转帖]季谦先生谈读经教育与品德教育之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8 12:1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总能看到问类似这个问题的,故将先生最近回答的单贴出来
      思想依于人心,人心的结构和能力是差不多的,所以人类的思维有相当的模式性。有关读经与德行的问题,许多人会像 david747 所说的那样思考,其中也有模式在,亦即有一个人心的「根」在,由此根而生而长,而有结果。

    首先,人自然有一颗求完美的心,这是人向上向善的动力,可以说是一种「圣性」;但这个求完美,如不善用,会变成责备的心;求全和责备,都在「理」的层次上对人生有所希求。「理」,是纯粹的,是容易一下把握到的,但,理总会被要求要实现在「事」上而后止,而「事」是多样的,有程序的,不容易一时达成的。所以,责备一不善用,就变成挑剔批评,见「事」一时不得完美如理,就起了愤世嫉俗的心;愤嫉之极,常发狠而致鲁莽毁灭在所不惜;而这些责求挑剔愤恨及毁灭,本皆来自于「求完善」的「本心」,所以有人,甚至带动大批徒党,进行绝世浩劫,而还自以为是「替天行道」。人间一切大罪大恶从此而出。人一时昏昧糊涂,即会由善而变为不善,所谓「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不可不察。

如何善用此向往神圣之本心本意,而无差错?中庸教人要有「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宽容的雅量,大学又教人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若能于此「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譬如读经与德行两种教育,既皆有意义,皆欲匡导人心,理应乐观其并育并行,共扶圣业。若一时不能完全顾及,亦应以「本末」问题安排,徐徐而图,令得两面圆满,方是道理。若有人以「是非」问题来看待,以至读经与德行形同水火,必欲其「你死我活」,何其愚昧也!何其可悲也!

至于何者为本,何者为末?亦不是截然可判者。以人生之总体言,固当以德行为本,而学问为末,尤其「呫嗶咿唔记诵之学」,更是末中之末。然以人生之成长经历看,则要求小儿「循规蹈矩」,未必合乎人情,而「呫嗶咿唔」,乃小儿之本领,幼年不读,老来难成,所以,欲求学问,当在「幼时」以「记诵」为本也。

又,学问有两类,一者知识,二者智慧。空有知识,而无德性者,知识反济其奸。但有智慧者,必兼尊德性。读经所诵者,是智慧之书,虽未必即能开启智慧,然必增其开启智慧之契机,则无可疑也。于读经之时,可同时施行德行教育。不必停下读经,专做德行也。又,因读经而开智慧者,必然有大德,斯又有越乎「循规蹈矩」之教者矣。

又,责问教读经的人:「你是诚实的人吗?」,认为诚实了,才可以教读经。犹如责问人:「你是圣人吗?不是圣人,还敢用圣人之道教人?」注意!这是五四时代胡适之的技俩,他说:「你懂经典吗?不懂经典,还敢教孩子读经,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也是误用了「求完备」的思考模式,让中国人误入歧途将近一百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这样糊涂,这种思考法,真是可嘆!我在「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就曾经反问:「如果家长不懂经典,就不可以教孩子读经,那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懂经典?」结论当然是「永远不懂」!同理,如果一个德行不够完美的人,就不可以教孩子德行,甚至不可以教他圣人的道理(读经),那中国人何时会有德行?何时文化能够復兴?

我们推广读经,不仅是希望孩子能从经典中,得到聪明和学问,最重要的,乃在期待他立君子圣贤之志。所以实施读经的人,必定同时注意德行教育。
但不会等待大人们都成学者圣贤了,才来教读经,才来教德行。我们这一代是被牺牲了,我们的学问不好,德行不高,但我们的教育不能等。

我认为教育的最高意义,不在于由圣贤教出圣贤,乃是能由匹夫匹妇即能教出圣贤。因为教育所凭藉者,一是身教,一是言教。粗浅的看,「言教不如身教」,是不错的。但一个普通的家长老师,有何高德之行,可以做为「圣人之师」?所以,深入来看,应该说「身教不如言教」,如果此「言」是圣贤之言的话。

经典,即是圣贤之言,家长教师与儿童,同时读经,皆受经典之启发,改过迁善进德修业,将日进而不自知,此方真是「德行教育」。毕竟德行是一辈子的事,是要从内心处考察的,是不能量化的,不能只看表面的,不能以一些既定的标准来苛求,也不是当前有了一两个合乎德行的举止,便可视为成功,便可保证一生无憾的。

近年来,我们希望教读经者,同时必教德行,而期相辅相成,使天下老少渐进乎善而已。不知教德行者,何以要求读经师生必俱为圣人,苟一时不成圣人,便要排斥读经,岂非求全太过,而至鲁莽乎?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07-7-18 15:2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2:21:53 | 只看该作者
在读经专栏呆了很久,看到大家尤其王财贵老师对读经的宣传,大都以智慧的提升为主,而很少提及德行,近日常思。因常听蔡礼旭老师之《幸福人生讲座》浸润已久,很是受用!

同为提倡读经,但显然王财贵老师和蔡礼旭老师所重不同,我思此事,非一二日,今日去王财贵老师主办的“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上,看到有朋友与我有同样的困惑。这篇文章是王财贵老师针对德行与智慧教育的回答。

诚请大家发表高见!

先谢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28 20:59:22 | 只看该作者
不学礼,无以立。(弟子规)
不学诗,无以言。(儿童读经)

弟子规-〉身体力行落实的德行教育。着重在父母的身教。教儿教女先教己。

儿童读经 -〉王教授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

[ 本帖最后由 uyabo 于 2007-1-28 21:0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风中白杨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54: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uyabo朋友参与讨论,您说的简短而明确!我很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28 22:58:5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29 09:51:5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29 10:35:54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都不觉得读经和德行教育是不相干的两回事呀!德行教育在经典中是无处不在呀,《弟子规》就不用说了,整本完全就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论语》中开篇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看个人的理解了,在我的理解这就是一种包容的心态啊!不光是指朋友等具体的人际关系,也包含了对意见不同的人和事的态度。比如,后来从印度进入中国的佛教——这个来自远方的朋友,就在中国生根发芽,与儒教、道教一起形成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格局。不对不同意见排斥、赶尽杀绝,这就是包容,是德行呀!

于丹教授也说:“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就体现了一种美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其实,《论语》里通篇都是德行教育,就看读者细不细心体味了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流水 于 2007-1-29 10: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3:38: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春子妈妈辛苦转文!

春子妈说得更清楚了,我和丈夫也在家中探讨此事,也想到这一点。

希望看到更多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3:43: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闲云流水 于 2007-1-29 10:35 发表
我一直都不觉得读经和德行教育是不相干的两回事呀!德行教育在经典中是无处不在呀,《弟子规》就不用说了,整本完全就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论语》中开篇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看个人的理解了,在 ...


谢谢参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1-29 14:53:1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特别注重知行合一,知就是智慧,行就是德行,是一不是二;同样,佛学讲究觉行圆满,是一不是二;觉行圆满要福慧双休,也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是两足尊。有智慧的人必然有德行,否则智慧不是真智慧,只是世智辩聪;有德行的人也必有智慧,否则只是虚仁假义。

但是凡是教育都有方便接引的途径,所谓观机。比方王教授的读经,他说读经吧,读经你孩子上学写作文就没有问题;你考研究院写论文很通畅;你会有一个爱书的孩子;等等。我体会,并非他不了解其中的深意,可是他知道,如果他说读经吧,让你孩子变成谦谦君子,这吸引力立刻降到一半。为接引初机的方便之说,真正读起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不过我们的确该记得老子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本帖最后由 田田03 于 2007-1-29 23:0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闲云流水 + 2 + 2 说得太好了 !
风中白杨 + 2 + 2 很想评5分,可惜只能评2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5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3:52 , Processed in 0.117343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