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江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简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14:58 | 只看该作者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墨西哥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艺术批评家、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天赋超群,才华横溢,在当代拉美和世界文坛享有盛名。1914年3月31日出生在墨西哥城。父亲是记者、律师,曾任墨西哥革命中著名将领埃米利亚诺•萨帕塔的驻纽约代表;母亲是西班牙移民后裔、虔诚的天主教徒。帕斯的祖父是记者和作家,拥有收藏丰富的图书;祖母是印第安人。
    帕斯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自由与宗教气氛的家庭中度过的。他从五岁开始上学,受的是法国和英国式的教育。此外,他从小就跟姑妈学习法语,并开始阅读卢梭、米什莱、雨果以及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帕斯14岁入大学哲学文学系和法律系学习,不过这完全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他本人更愿意走自学之路。在祖父的书斋里,他大量阅读古典和现代主义诗人的作品,后来又接受了西班牙“27年一代”和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的影响。17岁时他便与人合办了《栏杆》杂志,并担任主编。两年后又创办了杂志《墨西哥谷地手册》,介绍英、法、德等国的文学成就,尤其是刊登西班牙语国家著名诗人的作品。193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野生的月亮》。当时帕斯对哲学与政治颇有兴趣,阅读了大量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作品。1937年他曾在尤卡坦半岛创办一所中学,以使当地农民的子女受到教育。他在那里发现了荒漠、贫穷和伟大的玛雅文化,这便是他第二部诗集《在石与花之间》创作灵感的源泉,该诗集直到1941年才问世。对帕斯来说,193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他在西班牙参加了反法西斯作家代表大会,在那里结识了当时西班牙和拉丁美洲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巴列霍、聂鲁达、维多夫罗等。会后,他曾同西班牙诗人阿尔维蒂等一起赴反法西斯战争前线工作。同年,阿尔托拉吉雷为他出版了诗集《在你清晰的影子下及其他关于西班牙的诗》;回到墨西哥后,他又出版了《不许通过》和《人之根》。1939年他出版了诗集《在世界岸边》和《复活之夜》。此后,帕斯的创作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回到墨西哥后,帕斯积极投入了对西班牙共和国流亡者的救援工作。在此期间他先后创办了《车间》和《浪子》杂志。这时,在对待斯大林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态度上,帕斯与聂鲁达等人产生了分歧。1944年赴美国考察研究,在那里创作了《孤独的迷宫》并结识了艾略特、庞德等诗人。从1945年起,帕斯开始从事外交工作,曾先后在法国、瑞士、日本、印度任职。1953年至1959年他回墨西哥从事文学活动。1960年又重返巴黎;1962年他再次到新德里,出任墨西哥驻印度大使,直到1968年为抗议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辞去这一职务。从50到70年代是帕斯的创作走向成熟的年代。经过反复探索与反思、批判与吸收,终于形成了他融合欧美、贯通东西、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既流动着古印第安文化的血液,又跳动着欧洲超现实主义的脉搏,同时具有印度佛教的神秘色彩。他的诗集主要有《假释的自由》、《火种》、《东山坡》、《清晰的过去》、《回归》、《向下生长的树》等。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
    帕斯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其中重要的有比利时国际诗歌大奖(1963)、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1981)和诺贝尔文学奖(1990)。
    (江湖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15:4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巴金
     巴金(1904~), 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17:39 | 只看该作者
(加拿大)白求恩
       诺尔曼·白求恩 (Norman Bethune) 1890年3月4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镇,1916年获多伦多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随加拿大志愿军参加西班牙革命,协助反法西斯的共和军作战,共和军战败后返回加拿大。1938年春来到中国革命根据地延安,担任军医,援助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后抢救伤员时感染病毒,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其遗体最初葬于河北唐县郡城,1952年迁葬于河北石家庄烈士公墓。
   
      白求恩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研制并改进了12种外科手术器械;1938年建议加拿大建立社会医疗保健系统;第一个将流动血库应用于战场,并亲自在战地完成了数次输血手术。加拿大医学界称白求恩为医学天才。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撰写《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人民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1940年,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建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2001年9月18日,白求恩铜像在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落成揭幕。铜像高3米,重1.83吨,所刻画的白求恩身着八路军军服,左手扶着药箱,右臂搭在右腿上,坐在一块岩石上,两眼注视着前方,体现出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18:1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白寿彝
     白寿彝(1909-2000),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河南开封人,回族,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1938年到1949年,白寿彝先后任教于广西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学校,讲授治学的材料和方法、中国上古史、中外交通史、中国史学史、春秋战国史和伊斯兰文化等课程。1949年7月,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此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并长期担任历史系系主任职务。
    白寿彝曾创办多种杂志并担任主编。他主编的《史学史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主要著作有《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回族人物志》、《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等。编有《回民起义》、《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朱熹辨伪书语》等著作。论文集主要有《学步集》、《历史教育与史学遗产》、《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白寿彝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论集》等。《中国交通史》是国内至今唯一的有关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历史著作。《中国通史纲要》有英、日、西班牙、法、德、蒙、罗马尼亚等多种外文版本,中文发行量近百万册。他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他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本世纪最大规模的史学著作之一,也是本世纪最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之一。他在全面研究通史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体大思精”的编纂设想,并约请全国五百余名专家学者历经二十余年,终于在1999年完成了这部卷帙浩繁、体制完备,反映了最新的中国通史研究成果。(江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18:41 | 只看该作者
(法国)保尔·艾吕雅
     保尔·艾吕雅(Paul Eluard,1895-1952),法国当代杰出诗人,一生写诗和战斗,参加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及反法西斯斗争。出版诗集数十种,主要有《痛苦的都城》、《不死之死》、《公共的玫瑰》、《丰采的眼睛》、《诗与真》等。他是诗坛圣手,他以生活为诗,以诗为生活,终生激情不减,诗作以千首计。本集选出的精品,足以代表诗人意象奇隽、意境悠远、朦胧、情意缠绵的风格,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青睐。(蒋海燕)
   
    Born in 1895 at Saint Denis, on the outskirts of Paris, Paul Eluard published his first book of poetry at eighteen, when confined to a Swiss sanatorium for tuberculosis. There he met Gala, the beautiful Russian woman he would marry in the midst of the war, four years later.
    Capital of Pain, comprising many of the poems written between 1921 and 1926, is widely considered Eluard's finest surrealist achievement. The collection was acclaimed as the unified exponent of Surrealism's creative intentions.
    "Of all the surrealist poets, Eluard is unquestionably the clearest in his poetry and in his vision. He is in some senses a simple poet, and certainly he is a poet of a simple, luminious love in all its purity and its order. But more significantly, he is a surrealist poet, faithful until the end of his life to the play of dualities which give to surrealism its genuine profundity and its unlimited potentiality of expansion."
    (江湖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19:15 | 只看该作者
(德国)保罗·策兰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生于一个讲德语的犹太家庭,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策兰本人历尽磨难,于1948年定居巴黎。策兰以《死亡赋格》一诗震动战后德语诗坛,之后出版多部诗集,达到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度,成为继里尔克之后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蒋海燕)
   
    附录:
   
    Poeta francés en lengua alemana, de origen rumano y judío. Su nombre de pila era Paul Antschel. Nació en Chernovtsi, Rumania, el 23 de noviembre de 1920, en el seno de una familia judía. En 1942, mientras estudiaba en la universidad de su ciudad natal, sus padres fueron deportados y murieron en un campo de concentración, mientras que él fue recluido en un campo de trabajo. Tras ser liberado en 1944 se trasladó a Bucarest, donde trabajó en una editorial, pero abandonó Rumania en 1947 para pasar una breve temporada en Viena. En 1948 se trasladó a Francia, obtuvo la nacionalidad francesa y dio clases de alemán en la Escuela Normal Superior de París. Celan tradujo al alemán las obras de Arthur Rimbaud, Ósip Mandelstam y otros poetas.
    Su primera colección de poemas, Amapola y memoria (1952), incluye su poema más famoso ‘Fuga de la muerte’ (1948), una descripción del campo de exterminio nazi de Auschwitz-Birkenau. Su poesía, influida por el surrealismo y rica en imágenes bíblicas, expresa su sentimiento de lo absurdo de la vida moderna y la dificultad de la comunicación. Celan se quitó la vida arrojándose al Sena, el 20 de abril de 1970. Cambio de aliento (1967) y Hebras del sol (1968) son otros dos libros importantes suyos.
    (江湖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20:00 | 只看该作者
(法国)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 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尹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分被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 手,负责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 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女诗作《婊于镜》(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于》(1961)、《歌饲和乐谱》门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江湖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20:34 | 只看该作者
(南非)彼得·霍恩 彼得·霍恩(Peter Hom,1934- )是南非著名的左翼诗人、批评家、学者,他生于捷克,长于德国,青年时移民南非,1967年创办先锋诗刊《俄斐》,探索植根非洲本土的现代诗歌道路。早期作品沉郁、内省,后来抛弃唯美和修饰的主流诗学,以一个国际主义知识分子的姿态,为南非抗议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朗诵诗和传单诗,被誉为“南非的聂鲁达”。(江湖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21:10 | 只看该作者
(西班牙)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 Picasso,Pablo 西班牙-法国画家。1881 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穆然城。自幼喜好艺术。在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因不满学院派保守的教 学方法而离开学校,并积极参加当地文化名人的沙龙聚会。当时流行的各种艺术流派,诸如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对他都有吸引力。
    自画像创作1900~1905年是他创作的早期阶段。作品初用蓝色调,后又用粉红色调,描绘充满孤寂、悲怆的贫困者、残疾人、江湖艺人等。代表作《熨衣服的妇女》、《喝苦艾酒者》、《杂技演员之家》等,均属批判现实主义范畴,含有浓重的悲剧成分和民族特色。1904年前后的巴黎之行,使他眼界大开,那里的新艺术思潮及其探索成果,给他以刺激与启发。
    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表明其创作已转入立体主义阶段。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公开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进行挑战。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环境描写,只有几个面的结构。这类作品在不模仿客观物象 的表面情况下,同时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并将拼贴方法引进绘画。代表作有《小女孩和曼多林、《卡恩韦勒像》、《静物与藤椅》等。
    1915年以后,他开始对J.-A.-D. 安格尔精确而细致的素描感兴趣,画风也由立体主义转向新古典主义。1922年的《竞跑》、《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肖像》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宏伟的气势,是这种转变的代表作。《坐着的女人》 西班牙内战时期,他始终站在共和国一边,反对佛朗哥政权。当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的格尔尼卡镇滥杀无辜平民的消息传出后,他创作了壁画《格尔尼卡》,表达了他的悲愤之情。
    在德国纳粹占领法国后,他坚持爱国主义气节,在巴黎闭门作画,拒绝法西斯利诱。1944年他参加了法国共产党,表示要把绘画当做武器,用以抵抗和打击敌人。大型油画《尸骨存放所》就是通过对纳粹集中营的描绘,表示了对法西斯兽行的愤怒谴责。
    20世纪50年代初,他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他的一幅《鸽子》版画,被选为巴黎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会标。这期间他的重要作品还有《朝鲜的屠杀》和《战争》、《和平》等,不仅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侵略,而且用象征性的语言描绘了好战者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及人类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亚威农少女》成就毕加索毕生致力于绘画革新,利用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创造出了很有表现感的艺术语言;他的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赠给法国政府。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 (江湖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21:3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毕淑敏 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江湖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1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23 , Processed in 0.08877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