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卢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宏毅:《千字文》讲记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6:46:26 | 只看该作者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下面是春秋五霸登台,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第一个就是齐桓公。齐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第一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好、有渔盐之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的素质和修养高。上文提及,姜太公帮助武王统一了天下,被封在齐地,姜氏一系发展出的文化,代表了传统的道家文化。周公被封在鲁地,周氏一脉保存了周代的人文文化,发展出后世的儒家文化。因此,后世有用齐鲁文化一词,代称中国传统文化。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用管仲当宰相发展经济、富国强兵。齐国临海,于是就晒盐捕鱼,又发展商业,使齐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类似今天的美国,难怪孟子、荀子等知名人士都要先来齐国看一看。

  "桓公匡合"中的匡是匡正,合是汇合。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论语》里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像现在的联合国大会,他是秘书长,与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济弱扶倾",要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要扶植将要倾覆的周王室。周朝到了末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如此,这杆大旗还是要举着,所以要扶倾。

  齐桓公并没有说空话,他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的联军,征伐南方的楚国,迫使楚国订定了盟约,阻止了楚国的北进。齐桓公在位43年,先后纠合诸侯26次,真正是匡合天下、济弱扶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6:46:51 | 只看该作者
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这里出场的是商山四皓和傅说,五位志士能人。

  绮是绮里季,加上东园公、夏黄公、用里先生,一共四个人。秦朝末期,天下大乱,这四个德高望重的老头儿,为避乱世隐居在商山,所以人称商山四皓,皓是皓首白头,胡子眉毛都白了的意思。楚汉相争,刘邦想请他们出来辅佐自己打天下,无奈四个人都不干。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立了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就是后来继位的汉惠帝。

  刘盈生性若弱,否则也不会让吕后反了天。刘邦死看不上这位太子,就想废了他, 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了眼,就找张良出主意。张良就想方设法,请出商山四皓与太子刘盈同游。刘邦看到后,说:"羽翼已成,难以动矣"。于是就打消了换立太子的念头,刘盈才才保住了太子位。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就是历史上的汉惠帝。以绮里季为首的商山四皓,帮助汉惠帝夺回了他太子的位子,故称"绮回汉惠"。

  刘盈保住了太子位,吕后可恨死了如意和戚夫人。刘邦死后,吕后便做了太后,她令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在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作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吕后知道后,就毒死了赵王如意并下令斩断戚夫人的手脚、挖眼熏耳、喂以哑药,丢入厕所,称为"人彘",并带儿子汉惠帝前来观看。刘盈一边痛哭,一边指斥吕后说:"你如此残害戚夫人,狠毒如此,实非常人所能为"。惠帝身心受到极大刺激,从此一厥不振,没几年就死了,死时年仅22岁。

  "说感武丁"的故事见于《史记殷本纪》。傅悦是继伊尹之后,商朝第二位奴隶出身的贤臣。傅说是古代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出身奴隶,曾在傅岩山一带劳动,因发明了"版筑法"(干打垒筑墙)而闻名遐迩。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位君主,在位59年。继位前,武丁被父亲送到下面去体验生活、增长才干,故而结识了傅说。傅说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武丁继位做了商王,很想振兴殷商,苦于没有良相辅佐,就想到了傅说。但怎样才能让大臣们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他说: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上天给我派了一个能臣,帮助我复兴殷商。这个人现在傅岩山修路,长得什么样子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商朝人都迷信,敬重鬼神,对武丁所说坚信不己,就在傅岩山找到了傅说。

  傅说被拜为相,辅佐国政,实行了"治乱罚恶、畏天保民、选贤取士、辅治开化"等一系列政治措施,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由于傅说是通过托梦,感传给武丁的,所以是"说感武丁"。

  傅说年老后,武丁赏赐了很多财物,让他安度晚年,并辅导王室子弟们读书明理,颇受后人尊敬。山西省平陆县至今还保存有傅说当年的版筑遗址、傅说庙、傅说墓等古迹,供后人凭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6:47:29 | 只看该作者
俊乂密勿,多士寔宁。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仁人志士的勤勉努力,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俊乂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人才,在古代"千人之英曰俊,百人之英曰乂"。一百个人里挑出来一个精英叫乂,一千个人里挑一个出来的叫俊,《尚书皋陶谟》里有"俊乂在官"的话。密勿是勤勤恳恳的意思,《汉书刘向传》里有"密勿从事"一句话。

  "寔宁"的寔字,现代简化字将其等同于"实"字,但两个字并不完全相同。实字的繁体形"实"是会意字,从宀、从贯。宀代表房屋,贯代表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为实。因此实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是真实、确实。

  "寔"是通假字,既通"实"字,也通"是"字,此地的"寔"就是代词,通"是"字,有兹、此的意思。

  "多士寔宁"的意思就是,天下赖此多士以宁,这句话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如此众多的能人志士、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正是依靠了他们,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总结以上六句话的意思,就是:

  春秋时期,齐桓公多次纠合诸侯,

  救济弱小的国家,扶持将要倾倒的周王室。

  汉惠帝作太子时靠了商山四皓,才幸免被废黜,

  商君武丁因梦境所感而得贤相傅说。

  这些人物才能出众,勤勉努力,

  正是依靠了这样的贤士,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6:47:57 | 只看该作者
晋楚更霸

  五霸的头一名是齐桓公,第二位就是晋文公了。孔子对这二位的评价是:"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晋文公的经历非常坎坷,因家庭变故在外流浪19年,饱尝人间冷暖。所以他的为人处事,用诡诈计谋的时候多,谲就是诡诈。齐桓公就不是这样,世家贵族出身,为人处事都有绅士的派头。

  晋文公,名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他在外避难十九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即位,时年已经62岁了。在位期间,他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出避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襄王回国,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极盛时的晋国据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的一部分。直到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才有赵韩魏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大战,楚国战败,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五霸之中的楚国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所以发展很快。在春秋时代,历史资料里留下了170个国家的名字,楚一国就先后吞并了170个国家中的40个。

  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执政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秦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6:48:21 | 只看该作者
赵魏困横

  "赵魏困横"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和连横的策略。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都是战国时代人,同是鬼谷子王诩的学生,而且是肄业,没有正式毕业的学生。孙膑、庞涓走了军事路线,苏秦、张仪走政治路线。半吊子学生本领都如此,可以想见鬼古子的本领学问得有多大。

  苏秦第一次的游说失败,回来后"头悬梁,锥刺骨"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三略六韬等谋略学,一年以后再次出山。这次他改变策略,先从弱小的国家开始游说,说动了赵王、燕王,燕国更是提供他全部活动经费。最后连南方的楚国也被说动,结果是"并相六国",当了六国的辅相。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一起上。他提出的"合纵"战略受到普遍欢迎,六国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着留给苏秦。合纵的结果是"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战国策》)。苏秦后来在齐国被人刺杀而死,其弟苏代、苏厉继续他的路线。

  六国合纵之后,秦国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四面围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变这一局面,但苦无良策。就在这时,张仪拜会了秦王,陈述了"近交远攻、远交近攻"的连横破纵之策,秦王闻而心悦,肃然起敬,特拜张仪为上卿。

  张仪是魏国人,本是苏秦的同学。他胸怀大志,审时度势,善于通过权变立于不败之地。张仪的连横策略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友好,谁也不要侵犯谁,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样既不友好,而且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六国被张仪连劝带哄地说服了,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就像二战前的欧洲国家与跟希特勒签订友好条约一样,苏秦的"合纵"就被拆散了。秦国随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惠文王曾御诏"张仪为秦建功树勋如天之覆地之载,日月常昭,永著千秋",封张仪武信君、采邑五城。

  "连横"实施以后,秦国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被困于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上。秦占据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赵占据今天河北南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魏在河南北部、山西西部和南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6:48:52 | 只看该作者
假途灭虢

  假途灭虢的故事见于《左传僖公五年》。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其实在三年前晋侯就向虞借过道,攻占了虢国的领地下阳,此次是第二次借路。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看出其中有阴谋,就力谏虢公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劝谏虢公说:虞虢两家表里相依,是腮帮与牙床、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晋侯的贪心不能放纵,晋侯的野心不得不防。虞公说:不会吧!晋侯与我是同姓同宗,哪能害我呢?宫之奇说:晋虞虢三家都姓姬,你们都是同一个祖宗。晋侯能忍心灭虢国,就不忍心灭虞国吗?虞公又说:不会吧!我祭祀很虔诚,鬼神一定保佑我的。宫之奇说:鬼神亲德不亲人,不修德政的祭祀是没有用的。

  虞侯不听劝谏,宫之奇说:虞国算完了!于是就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兵的路上就把虞国也给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6:49:20 | 只看该作者
践土会盟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晋献公晚年,景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19年,才有机会重会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他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636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战。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识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僖公28年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也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就这样,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的第二位。

  今天河南省荥阳县西北还有一个践土台,就是当年践土会盟的遗址。盟是会意字,其字形下面是个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古人是歃血为盟,歃血是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以后发展成在嘴唇涂上牲畜的血,现代是割自己的血喝血酒,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以上几节讲的故事为了证明,春秋五霸有谋臣,战国七雄有策士,以示群英荟萃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6:49:49 | 只看该作者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这两句话引出历史上的另外两个名士:萧何与韩非。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国良相,曾与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原是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都有记述他的事迹。司马迁评价他说:"以文无害奉法顺流",因萧何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故称"何遵约法"。

  公元前二○七年八月,刘邦进兵武关,赵高杀了秦二世,派人来接洽投降的事,条件是要封他为关中王。刘邦没有答应,赵高不久也被秦王子婴杀死了。十月,刘邦进军咸阳附近的霸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亲自到霸上向刘邦投降。刘邦一进阿房宫就不想再出来了,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刘邦才回兵霸上。《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只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负责制定法律。《汉书刑法志》说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律乃承秦律,秦律又是商鞅根据《法经》化法为律以后,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朝初兴之时,本应一切从简,所以立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韩弊烦刑",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学派的大家,关于他的身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得非常清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於秦,不能自脱"。

  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韩王,无奈韩王不纳。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的权势来管理部下,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富国强兵,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文人用文字钻国家法律的空子,游侠靠武艺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宠信那些徒有虚名的文人,形势危急时,又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养的人并不是所需要的,而要用的人又不养,所以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他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始皇一见如获至宝,立即攻打韩国,为的就是要韩非。

  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即与他日夜长谈,非常喜欢他。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还没等始皇重用韩非,李斯、姚贾等人因嫉妒而毁谤韩非,说:"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现在大王要吞并六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的。如果大王不用他,再放他回去,这是自种祸根啊,不如以过法诛之!给他随便加个罪名,处死算了。"秦始皇以为此话有理,就下令有司给韩非定罪。李斯乘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述说是非,又见不到。韩非悲愤交加,在狱中服毒自尽而亡。秦王下令后即悔,马上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子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司马迁说他"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部《说难》的专著,但他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所以称为"韩毙烦刑"。弊就是自弊,自己倒毙、死亡的意思。

  这几句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

  赵国、魏国首先受困于连横的策略。

  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

  结果连虞国也一起给消灭了。

  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歃血会盟。

  萧何遵奉汉高祖简约的律法制定九章,

  韩非却自死在他自己主张的苛刑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6:50:48 | 只看该作者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

  前面说到的都是文臣,现在开始说说武将了。"起翦颇牧",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将,就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位。白起、王翦是秦国的名将,廉颇、李牧是赵国的名将。

  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有战神之称,秦国眉县(今陕西眉县东)人。十六岁从军,历经70余战,从无败绩,是秦国的军事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后受封武安君。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故六国之兵闻白起之名而胆寒。据梁启超的说法,战国时代在战场上的直接死亡人数,大约有两百万左右。白起一个人领兵就屠杀了一百六十五万,可以想象他率军打仗有多么凶猛。象秦国与赵国长平一战,纸上谈兵的赵括统帅赵军,白起统帅秦师。赵适哪里是白起的对手,败得一败涂地,四十五万赵军人当了俘虏。如何处理这么多的人是个大问题。白起最后说,挖个坑埋了!可怜四十五万人全部被活埋,此后的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国抗衡了。

  王翦也很了不起,他是关中频阳县(今陕西富平县)人,曾率军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等国。最后又以秦国的优势兵力灭了楚国,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有《将相和》的故事,说的就是老将廉颇嫉妒丞相蔺相如。蔺相如的出身没有廉颇高贵,也没有什么功劳,只是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完璧归赵,才当了丞相。他因此看不起蔺相如,不但言语冲创,走路也是每每蔺相如给他让路。有人问起此事,蔺相如说:我并非怕他,而是怕将相不合,给外寇以可乘之机。老廉颇听到后很惭愧,亲自负荆请罪,才有将相和得故事。

  李牧是赵国守边抗击匈奴的名将,曾奉命常年驻守在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年一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人。"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 ,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他戍边保民的战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6:51:32 | 只看该作者
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这四位将军作战最高明,用兵最精当,他们的威名远播到沙漠边地,连塞北的胡人也敬佩不已,所以称为"宣威沙漠"。他们的肖像被画师用丹青妙笔画下来,永垂青史,就是"驰誉丹青"。丹青本是作画用的颜色,此处有载入历史画卷的意思,因为汉朝有为功臣画像立卷的习俗,例如汉宣帝时将有功之臣的画像藏于麒麟阁,汉明帝时将这类画像藏于云台。

  以上四句话,白话意思就是: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用兵作战最为精通。

  他们的声威远扬到北方的沙漠,

  美名和肖像永远流传在史册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35 , Processed in 0.07550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