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0234|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讲<论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8 22:5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呵呵,先声明,不是田妈那样睿智的自我感悟,只是把自己发现的比较好的讲解与大家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xiyuanbb + 2 + 2 非常感谢
葡萄树枝子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22:53:31 | 只看该作者
学而第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译文】公元前490年的某一天,许多年轻人聚集在孔子家里,拜孔子为老师,准备向孔子学习,这是一次座谈会。等大家坐定后,孔子说:“你们来学习,真是太好了。人的一生都是需要学习的,人们的每个第一次都是一种学习。学习而且经常不断地调节自己,难道不愉悦吗?大家都是‘朋’,都有同样的想学习的思想,所以,有同类思想的人前来,难道我不快乐吗?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我,但我也不恼怒,难道我就不象个君子了吗?”

有子这时插话说:“我们面前的这位老师,为人能继承先人之志,而且所继承的东西亦有次序、顺序;但他却宜于约束使合规范先人留下来的东西,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不约束使合规范先人留下来的东西,而随自己意思作乱、乱作者,也是没有这种情况的。作为一个君子,是专心致力于最根本的东西的;最根本的东西能够树立起来,那么社会的道德规范、秩序才能生起。能继承先人之志,而且所继承的东西亦有次序、顺序;那么这就是能使人相互亲爱的最根本的东西了。”

听了有子的话,孔子微微一笑补充说:“用动听的言语和伪善的面目取悦于人,这种人很少很少是能够使人相互亲爱的。”

曾子这时也忍不住插话:“我每天三次审视我的身心,检查我自己为人考虑、谋划没有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没有真心诚意吗?我在传授学问的过程中,没有调节好我自己吗?”那意思就是说,老师,你看我这样做得怎么样?

孔子于是接着说:“引导、疏导一个诸侯国家,要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此项事情,而且要真心诚意;要适度、节制资用,而且爱护人民;要让万民大众在服务劳役时能够承受。”

看看大家没有吭声,孔子又接着说:“年轻的学生入于学门,就要能继承先辈之志,出在社会要有次序、顺序的分别,谨言慎行而真心诚意,广泛、普遍地爱护大众而且要亲近与人相互亲爱的道德标准。让自己的言说有丰足的力量,这样才可以来学习文化。”

子夏听了孔子的话后,思考了一会儿说:“胜过、超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首先要改变外表、表面;比如侍奉父母,要能够穷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国家统治者,要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和朋友交往,要能够说话算话,有真心诚意。做到以上几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读过书,我认为他是有学问的。”

孔子说:“你说得对,作为一个君子,如果不自重则没有威严、尊严。学问是不固定的。学问的最主要的思想是忠、信。没有哪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错误,则不要畏怕去改正。”

曾子说:“老师说得对,谨慎地对待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求那遥远的过去老祖宗的经验教训,民众的道德风尚就会向往、归附于淳厚、厚道。”

子禽这时在一旁悄悄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然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是老师有心求人告诉他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老师凭温和、温厚,善良,恭敬、谦虚,能自我约束,俭朴,能退让、谦让等态度来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别人愿意主动把政事告诉他。老师的这种能得到信任而能获悉政事的方法,与别人能获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吧!”

孔子接着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继续往下说:“想要了解一个人,必须当有其父辈在面前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其父辈没有在的时候,也要观察他的言行。如果他连续三年没有改变父辈的人生道路,就可以称为是‘孝’了。”

有子这时又插话补充孔子的话说:“社会行为规范的用处,是以和平共处为贵的;先辈的君王的治理国家的道路,是很美好的,小国大国都可以使用。有所不言说的,是知道和平共处而且也和平共处,这个和平共处的原则如果是不能用社会行为规范来节制,也就不可言说了。”

看看老师没有吭声,有子接着又说:“真心诚意的心愿如果接近于最佳行事方式,其言谈是可以反复的。如果恭恭敬敬的态度接近于社会规范和传统习惯,是远离耻辱的。婚姻的关系如果不失去其亲密亲切,也是可以尊崇效法的。”

孔子说:“对,有子说的很对,但他说得深奥和宽泛了一点。简单一点说,作为一个君子,如果吃饭不求甚饱,居住不求很安逸,很敏捷地办事而且说话很谨慎;那么他就有了一定的道路而且是正确的。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了。”

听了老师说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子贡因为比较富有而有点不服气,便问老师:“虽然贫穷落魄,但没有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这样做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样也比不上那种贫穷落魄时仍然快乐的人,比不上那种富贵时仍然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传统习俗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象加工象牙之器,切了还要磋;或者就象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回答说:“赐呀,我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往事,你就可以从中推测出未来的事情了。”

最后孔子说:“同学们,一开始我就说了,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所以,不要害怕、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害怕、担忧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明白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xiyuanbb + 2 + 2 正在仔细研读,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22:54:20 | 只看该作者
为政第二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又有一天,师生们坐下来上课,孔子说:“搞政治、政事之类的规律,就好象是北极星居中,而其它所有的星辰都来环抱之一样。”

孔子接着说:“《诗经》三百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可以说:‘其思想没有邪念的’。”

看着大家都没有说话,孔子接着又说:“为政之道之所以要用政治理论,就是要用平等的刑罚对人,人民因此会勉励自己而没有耻辱感。为政之道之所以要认识客观规律,就是要用平等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即使有了羞耻的行为自己也会度量、衡量的。”

停了一会儿,孔子又说:“我十五岁即有志于学习各种各样的学问、知识,三十岁时,便树立了自己的思想,四十岁时,对人生我已经没有什么疑惑的问题了;到五十岁时,我才知道天道的规律;到了六十岁,我什么话都能听了;到了七十岁时,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思想,但却不会超过法度、规矩。”

这次上课因为有客人来访到这里就结束了。

孟懿子来问关于如何能继承先人之志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就行了。”

后来樊迟驾驭马车出去,孔子上车后便告诉樊迟:“刚才孟孙来问我关于如何能继承先人之志,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就行了。”

樊迟听后茫然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我们侍奉他以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他死了,我们则在埋葬他时也按照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举行祭奠的仪式时也遵照祭祀仪式的规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行了。”

孟武伯来问关于如何能继承先人之志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你的父母只是因为其憎恶,才导致你的忧虑。”

子游听说了孟懿子和孟武伯问“孝”的问题,便也来问关于如何能继承先人之志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如今讲‘孝’者,都是说‘孝’就是能养育的意思。但你看看狗呀,马呀这些畜生、宠物,皆是人们所养育,难道这也叫‘孝’吗?不慎重地对待,不敬谨地对待长辈、前辈、先人之志,如何能分别出‘孝’的真正含义呢?”

子夏此时也不甘寂寞,也来问关于如何能继承先人之志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从外表而言是很难说的,有事情了,作弟子的就来做,有酒食了,一定要先生、老师先吃,仅仅这样做就可以认为是孝吗?”

针对这些人问“孝”的问题,有一天师生们坐下来闲谈,孔子说:“我和颜回谈了一整天话,颜回都不违背我的意思,没有反对过我的讲话,看来好象是笨笨的,很蠢。但是他退下去以后会观察、审视自己的私心杂念,而且对我的言论还有所发挥、发展。由此观之,颜回并不是愚蠢的啊。”

孔子说:“看一个人为什么做这件事的原因,再观察他做这件事的动机、由来,再检察他平常是安于什么?那么,人们怎么来搜求呢?人们怎么来搜求呢?”

所以孔子接着说:“蕴藏、蕴积着古代或者过去了的经验,就可以知道新的方向,这样的人就可以值得效法了。”

看着学生们都不说话,孔子又接着说:“作为一个君子,不要成为一个有固定形态的人。”

子贡于是接着问关于什么是君子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先听他说出他的建议、主意、计策后,觉得可以,便随从他。”

子贡没弄懂,满脸茫然。

孔子因此又说:“作为一个君子,为政要周密、严谨,不要随随便便地与别人的意见相合、合同。而小人就不同了,可以与别人嘻嘻哈哈打成一片,思想上不必周密、严谨地为人。”

孔子又说:“作为君子,学习了然而却不进行思考,则等于没有学。如果仅是思考而不学习,则就有危险了。”

孔子又说:“治理、加工不同的事物的另一方面,是胜过、超过一切的。”

学生们仍是沉默寡言,孔子无奈地又说:“使用这样的教育方法,比如女星,你们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听说子张这个同学想要学习求取官禄的学问,孔子便说:“做官为政应该多听别人的意见,对有疑问的事要想办法挖掘它的深层的东西,谨慎地少说其它话,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如果你多看而挖掘其深层的东西则有危险,谨慎地去做其它事,则会减少悔恨。言语少则无过失,行动少则无后悔,这样官禄薪俸就在其中了。”

师生们的闲谈就此不欢而散。

又有一天,鲁国的国君鲁哀公来问孔子:“如何为政则民众能信服?”

孔子恭敬地回答说:“举荐、选拔正直公正之人,废弃并辨别出不正斜曲之人,则民众就会信服。如果举荐、选拔不正斜曲之人,而废弃并辨别不出正直公正之人,则民众就不会信服。”

季康子也来问关于为政的问题:“使人民大众恭敬、敬谨,并忠诚的以劝化教导,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管理、治理人民大众首要以庄重严肃的态度,人民大众才会恭敬而敬谨。继承先辈志向且仁慈和善,人民大众才会忠诚于你。选拔、举荐善良而教育教化不能够善的,则是劝化教导的办法。”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去为政呢?”

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继承先辈之志是什么?继承先辈之志就是与兄弟好友互助合作,把有关的思想推广到政治上,也就等于参与了政治。为什么非要去为了‘为政’呢?”

见这个人不吭气,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信誉,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样可以为政,就如同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行走呢?”

听到孔子对为政很有见地,子张这个同学便来问:“先生,十代以后的盛衰和礼仪制度可以知道吗?”

孔子回答说:“殷朝是沿袭了夏朝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且有所减少和丰富,这是从社会的进步可以知道的;周朝是沿袭了殷朝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且有所减少和丰富,这也是从社会的进步发展可以知道的。其他或者有继承周朝的社会,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看,即使百代以后也是可以知道的。”

孔子继而针对子张说:“不是自己的祖先之灵而去祭祀,是巴结、奉承的行为。见到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22:54:50 | 只看该作者
八佾第三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有一天上课时,孔子谈到季孙氏时说:“八个佾的祭祀队伍舞蹈于庭院中,是可以忍受的吗?这是谁都不可以忍受的。”

鲁国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氏,他们三家以为歌舞《雍》,便是通达天子的权力之路。孔子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诗经》上已经说了,辅佐、扶助计度于法律、法度之公平、公正,唯有天子才是和睦而美好的。怎么能够在这三家之堂上体现出来呢?”

孔子接着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与别人相互亲爱,礼仪、礼貌、礼节等社会行为规范对他有什么用呢?一个人如果不能与别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音乐对他有什么用呢?”

这时林放问孔子“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太大了,礼,与其过分夸张地讲礼,宁可自我约束不放纵。失去了的,与其变动来变动去,宁可急速紧迫地追回。”

对这个问题,孔子补充说:“那些边疆的少数民族虽然有领导人,但还不如中原各民族没有君王的好。”

听说季氏要去祭祀于泰山。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告诉冉有:“观察一下女星,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叹道:“呜呼,竟然去问泰山,难道他还不如林放吗?”

这时可能有人在说:“他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关我们什么事?争论他干什么?”

孔子说:“君子是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论的话,也是在陈述自己的意见。相互谦让而登阶上堂,说完话后下堂来饮酒,就是这样的争论也是君子的争论。”

子夏这时打断了关于季氏要去祭祀于泰山的问题,问孔子:“‘迷人的笑好漂亮啊,美妙的眼睛眼波流动啊,这样的质朴我以为就是绚丽灿烂多姿啊。’这三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做完彩画之事后,再看其素色。”

子夏又问:“这就是礼之后的精神吗?”

孔子回答说:“开始赞许称誉者,是你卜商,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够说得出来,但它的后代杞国的礼不足以证明就是夏朝的礼;殷朝的礼,我能够说得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的礼不足以证明就是殷朝的礼。这是因为文献不足的原因。如果文献足够的话,那么我就可以证明他们继承的就是夏朝和殷朝的礼了。”

孔子接着说:“现在的国君在主持禘祭仪式时,主祭者端上一鬯酒奉献神祗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因此我不想看下去了。”

于是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道理,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个道理的人看整个天下,就好象把天下所有的都放置在这里一样。”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祭拜祖先时,就好象祖先真的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要是不亲自参加祭祀仪式而让人代祭,那就等于不祭。”

王孙贾来问孔子:“与其讨好巴结奥神,宁可讨好巴结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不是这样说的。如果得罪了上天、苍天,那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祭告了。”

孔子接着说:“周朝是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的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拥有着多么繁荣丰盛的文化啊,我是随从周朝的。”

孔子到周公庙去,每样事情都要问一下。于是就有人说:“谁说那个鄹人的儿子知道‘礼’?你看他,什么都不懂,进入到大庙里,每样事情他都要问。”

孔子听说后,说:“我这样做就是‘礼’”。

孔子接着又补充说:“猜度、陈述自己的意见不要死守着那表面肤浅的,因为每个人的着力点不是同样的标准、准则,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子贡想要把每月初一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掉不用,孔子便告诉他:“赐呀,你爱惜那头羊,我爱惜那种礼。”

孔子接着又补充说:“侍奉君主尽到做臣的礼节,别人以为这是巴结、奉承吗?”

本节课就到此结束了。

  

有一天鲁定公问孔子:“国家的君主役使、使唤臣子,做为臣子侍奉君主,应该怎么做呢?”

孔子回答说:“君主役使、使唤臣子要用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做臣子的则要用尽心尽力的忠诚来侍奉君主。”

孔子接着又说:“《关睢》这首诗,表现出了爱情的快乐但不过度,虽然哀婉但不伤感。”

又有一天鲁哀公问宰我,关于土地神、谷神之社稷的问题,宰我回答说:“夏朝的人用松树来栽种在社稷坛上,殷朝的人用柏树木来栽种在社稷坛上,周朝的人用栗树木来栽种在社稷坛上。周朝的这种说法是,让人民在战争时能象栗树一样坚实。”

孔子听说后,说道:“已经成就的事就不说了,正在行动的事也不要直言规劝了,既然已经过去的,就不要再责怪了。”

联想到这个问题,孔子便对同学们说:“管仲的气量、度量是很小的。”

有人便问道:“管仲能自我约束吗?”

孔子回答说:“管仲娶了三姓的女子,而且其馆舍之使用不善于整理、整顿,怎么能称得上是自我约束呢?”

又有人问:“然而管仲懂得礼吗?”

孔子说:“作为诸侯国的君主在门前立了屏风照壁,管仲也同样立了屏风照壁。作为诸侯国的君主为了两国的友好,家里置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在家里待客也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孔子告诉鲁国的大师乐,说:“关于音乐的问题是可以这样知道的,一开始,就如同闭合、收拢的样子,然后跟随着音乐的发展,就好象很美,是那种闭合中的美,蒙蒙胧胧的美。然后好象很清晰、很分明的美,就好象在寻求内在的事理一般,这样就成了音乐。”

卫国一个地方的驻守边疆的官员想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来到我们这个地方,我没有不得到见面的。”孔子的弟子们便与孔子一起与他见面。谈完话出来后,这个人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诸位何必害怕、担忧你们的老师失去官职呢?   我们现在这个天下没有‘道’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会以孔夫子做为木铎似的敲响以警醒众人。”

孔子在谈及到《韶》乐时说:“韶乐美极了,也善良极了。”在谈及《武》乐时说:“武乐美极了,但没有尽到善良的内义。”

孔子说:“居于高位的领导者们心胸度量都不宽宏,执行社会行为规范而不尊敬社会行为规范,在处理丧事时心情不沉重、内心不悲哀,这些行为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22:55:32 | 只看该作者
里仁第四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有一天正式上课了,孔子一开始便说:“内在的、内心的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才能成为美好的。选择、挑选不停止于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上,怎么能得到知识呢?”

接下来孔子说:“不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不可以长久地停止于约束的;是不可以长时期地停止于快乐的。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安于与人相互亲爱的,有知识的人是有利于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的。”

所以孔子接着说:“唯有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才能团结和睦于人,才能有羞耻羞愧之心于人。若是有志于与人相互亲爱,也就没有羞耻、羞愧了。”

轻轻舒缓了一口气,孔子接着说:“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都想要拥有的;但不是凭正道、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要停留在这个富贵上。贫穷与低贱,是每个人都羞耻羞愧的;但不是凭正道、正当的方法得到它,是去除不掉的。作为一个君子,若是去除掉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凭羞耻之心就能成名?君子没有在吃完一顿饭的时间里违背与人相互亲爱的原则,即使是仓促之间也是这样,即使是在受磨难、受挫折之时也是这样。我没有见过喜爱、喜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羞耻于不与人相互亲爱的人相互交往的。喜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没有比这更尊崇的了。羞耻于不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其在与人相互亲爱的问题上,是不会使不与人相互亲爱的问题加在自己身上的。有能够一整天都把精力用在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上的吗?我没有看见这种精力不足的人。大概是有这种人吧,但我没有见到过。人之所以有错误,就在于只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观察其所犯的过错,这就可以知道其与人相互亲爱的问题了。”

所以,孔子接下来又说:“如果清早就能听说自然之规律的道路的道理的话,那么晚上死去了也不遗憾。”

“有文化知识的学士有志于自然之规律的道路的道理,而羞耻于丑陋的衣服和丑陋的饭食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们讨论的。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所得的,也没有什么不得的,唯有人与人之间的最佳行事方式与人们之间的和同。君子心里想的是人生的规律,小人心里想的是自己的田土。君子心里想的是法度,小人心里想的是聪慧。放任于利益而言说,就会有众多怨恨。能够以社会行为规范及谦让为国家着想的,有这样的人吗?不能够以社会行为规范及谦让为国家着想,那么社会行为规范对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呢?”

看到同学们都没有回答,孔子接着说:“不要担忧害怕没有地位,担忧害怕的应该是怎么样立言、立德。不要担忧害怕没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追求有所为便可知道了。”

临到下课的时候,孔子对曾子说:“曾参呀,我的这个‘道’一直是贯通下去的呀。”

曾子回答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回答说:“老师的这个‘道’呀,就是尽心尽力地宽恕、体谅也就是了。”

休息了半个时辰,又上课了,孔子说:“与君子谈话可以告诉他人际之间的最佳行事方式,与小人谈话可以告诉他利益的问题。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与他平等,见到不贤者就从自己内心审视一下自己看是不是与他一样。就如同侍奉父母,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好的行为,就应该细微、隐微地规劝,规劝以后,父母的思想不通,不听你的话,你还要尊敬他们而不违反自己的规劝本意,虽然劳烦而不怨恨他们。父母要是都健在的话,做儿子的就不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即使非要出去,也必须有一个好的方法、办法,以安置好父母。如果连续三年没有改变先辈的人生道路,就可以称为是孝了。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的年高而担心。”

看到同学们都仔细听着,孔子便接着说:“古时候的人不轻易发言,是因为羞愧自身的行动赶不上言语。能自觉约束自己过失的人,是很少的。君子要少说话而行动上敏捷。一个人的人生规律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有其相同的思想行为。”

最后子游发言说:“侍奉君主而善于计算,是自取其辱也。对待朋友而善于计算,是要疏远关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22:56:14 | 只看该作者
公冶长第五

【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甬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有一天没有上课,师生们聚在一起闲聊,孔子在谈到公冶长的时候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虽然他曾经坐过监狱,但那不是他自取的罪过。”于是后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在谈到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的才能不会被废置不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就会免遭刑罚及死刑。”于是后来就把自己的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在谈到宓子贱的时候说:“君子啊就象这个人。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这个人从哪里取得这样的品德呢?”

听到孔子对以上三个人的评价,子贡很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看自己的,于是子贡问:“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是一个器物。”

子贡又问:“是什么器物呢?”孔子说:“是宗庙里盛黍稷的祭器之瑚琏。”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呀,能与人相互亲爱但是不会花言巧语说话。”

孔子回答说:“为什么要用花言巧语说话呢?与人对抗以口快舌利为胜,每每惹人讨厌。如果不知道与人相互亲爱的道理,用花言巧语能行得通吗?”

孔子让漆彤开去做官。

漆彤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自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闲谈了一会儿,孔子说:“正确的道路看来是行不通了,不如乘坐木筏浮游于海外。能够跟从我的,好象只有仲由了。”子路听了后很高兴。

孔子又说:“仲由这个人嘛,勇气、勇力都超过我,但却不会选择取用原材料。”

这时孟武伯来访,他问孔子:“子路这个人有与人相互亲爱的精神吗?”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了一遍。孔子于是说:“仲由这个人呀,若是拿一个有兵车千乘的诸侯国来给他管理,他可以治理军事赋税之事;但他有没有与人相互亲爱的精神我真的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冉求这个人呀,拿有千家的城镇,有百乘兵车的小诸侯国来给他管理,可以让他当这个官,至于他有没有与人相互亲爱的精神,我也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公西赤这个人呀,让他束着腰带站在君主议事的朝庭上,可以使他与来来往往的宾客谈话,至于他有没有与人相互亲爱的精神,我也不知道。”

这时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之间,谁胜过谁?”

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怎么敢与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老师讲一分就能知道其余十分;我端木赐听老师讲一分则只能推知两分。”

孔子于是说:“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呀!”

师生们都在兴致勃勃地谈话,而宰予却在睡觉。

孔子说:“腐朽之木是不可以雕刻的,粪土一样的土墙是不可以粉刷的。于宰予何必谴责他呢?”叹了一口气,孔子又说:“当初我看一个人,是听他的言谈然后相信他的行动;如今我看一个人,是听他的言谈,也要看他的行动。从宰予的事情上,我改变了看法。”

有人说到坚强不屈的问题,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坚强不屈之人。”

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

孔子又说:“申枨这个人也有欲望,有欲望的人怎么能坚强不屈呢?”

子贡在这时插话说:“我不希望有人把事情强加于我,我也不想把事情强加于别人。”

孔子说:“端木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子贡有点不服气,便换了个话题说:“老师的学问文章,我们可以听得到老师讲解;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论述,我们所听到的都不是根本的东西。”

在这天的谈话中,子路一直没有吭声,于是就有人评价他,子路凡有所闻,在没有行动之前,害怕又有所闻的。

子贡总想难倒老师,便问:“孔文子为何要谥号称为‘文’呢?”

孔子说:“孔文子这个人敏捷而好学,能不怕羞耻而向地位低下的人询问请教问题,所以谥号称他为‘文’也。”

为了再说明“文”的意义,孔子举了子产的例子说:“子产这个人有君子的四种道德品行。他自己的行为是很谦虚谨俭的,他侍奉君主是恭敬有礼的,他养育人民大众是给人民恩惠的,他役使人民是符合最佳行事方式的。”

孔子又举了一个例子说:“晏平仲这个人善于与人交往,交往愈久,别人愈尊敬他。”

为了使同学们能认识到真正的君子,孔子举了一个相反的例子说:“臧文仲辨别占卜用的大龟,用隆起的龟背为准则,华美而尖锐,怎么称得上他知道占卜之事呢?”

子张不甘寂寞,便来问孔子:“楚国的令尹谷於菟三次出仕为宰相,均无欢喜的表情;三次停止担任宰相之职,均无恼怒的表情。每次卸任,一定要将任上原有的政事全部交待给新上任的令尹。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这就是他忠于职守。”

子张又问:“他这样能算是仁吗?”

孔子回答说:“还没有知道仁是什么,怎么能算得上是仁呢?”

子张又问道:“崔子杀了齐庄王,陈文子知道后,把有十乘车马的家产都抛弃而离开齐国。到了别的国家后就说:‘这里的当权者和我们的大夫崔子一个样。’于是又离去。到了另一个国家,他又说:‘这里的当权者和我们的大夫崔子一个样。’于是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这个人算是很清白的了。”

子张又问:“他这样能算是仁吗?”

孔子回答说:“还没有知道仁是什么,怎么能算得上是仁呢?”

有人说到鲁国大夫季文子做事情谨慎小心,凡事都是再三考虑,才有所行动。孔子听说后,说道:“再次考虑,这就可以了。”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则能发挥出他的知识;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则好象很愚蠢。他的那些知识是别人可以学到的,而他的那种愚蠢却是别人都学不到的。”

这是孔子借宁武子的事情来说明前面的话题。这次谈话到此便结束了。

  

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有一天听到人们议论纷纷,便说:“回去吧,回去吧!我的那些学生弟子狂放不羁然而却倨傲怠慢,五彩缤纷的各种各样的言论都有,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判断是非曲直哩。”

回来安顿好以后,有一天师生们又聚在一起,孔子说到古代的圣贤时说:“伯夷、叔齐他们两人不念过去的憎恶,哀怨是用在于仰望、冀求之上的。”

孔子又举了一个例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爽直?有人向他求讨一点醋吧,他去向邻居求讨来给了这个人。”

所以孔子说补充:“ 用动听的言语和伪善的面目取悦于人,用十足足够的恭敬对待人,左丘明羞耻于这样做,我孔丘也羞耻于这样做。心中埋藏着怨气而象好朋友一样对人,左丘明羞耻于这样做,我孔丘也羞耻于这样做。”

颜渊、子路在孔子旁边陪立着。

孔子说:“何不各人讲一讲各人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意有车马有衣有轻软的皮袄和朋友一起分享,即使丢弃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颜渊说:“我愿意没有什么杀伐杀灭善良的人性,没有什么强制给予的劳作。”

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的志向是什么。”

孔子说:“我愿意让年老的人都能安居,让朋友之间都能相互信任,让年少的人都能得到关怀。”对颜渊、子路的志向问题,孔子评论说:“在已往过去的人和事中,我没有看见过能够见到自己的过错而自己和自己内心打官司斗争的。”

孔子说:“在一个城镇里,必然会有忠、信和我孔子一样的人,只不过他们不如我孔子一样爱好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secretgarden114 + 2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22:56:46 | 只看该作者
有喜欢的朋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12-9 07:58:45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喜欢,自成特色,佩服千里马妈妈的用心,
是以后学习很好的参考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12-9 08:30:4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有FLASH就更好,最好还有背景音乐,让小孩子更容易记住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12-9 10:28:54 | 只看该作者
期待千里马妈妈的下篇啊,我正在找呢,多谢了,要不给个解释下载的连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2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49 , Processed in 0.11447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