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45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功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 专家:王宝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5 18: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人父母者,都期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能够立足社会,获得发展,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过高质量的生活,幸福地度过一生。但是,太多的家长有教育不成功的忧虑和失落,孩子总不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花了不少的精力与财力,成效甚微,甚至每况愈下。有的家长,由于孩子的不良表现,整天处在苦恼之中。那么,成功的家庭教育有那些关键因素呢? 人格的力量——家庭教育中的人格影响与人格培养
    教育家、革命家徐特立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两位教育家的名言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下一代的优良人格,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核心都是培养优良人格。按照多种工具书的解释,人格包含两个基本的含义,一个是道德品质,一个是个性品质。社会上通常所说的人格,是这两方面含义的综合。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人格。一个人,不管他哪方面有专长,如果人格不良,他不可能是高素质、高品位的人;而从小培养优良人格恰恰是促使人向高素质发展的基础因素。从家庭教育来讲,家长的人格对孩子的直接影响以及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人格培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有人会问,家长的人格有缺陷怎么办?我们认为,人无完人,有人格缺陷的家长,甚至有罪错的家长,应该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前提下,用“坦诚分析”的方法,告诉孩子,分清是非,引以为戒。为人父母,不文过饰非,不怙恃缺点与错误,这本身就是人格修养的表现。还有人会问,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怎么办?对孩子追求知识、发展智力产生影响的首先不是家长的学历、文凭,而是家长对文化的态度,家长是否求知若渴,是否爱动脑筋。家长不断从道德、文化等方面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
    家长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的同时,要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培养上。人格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有独特的优势。笔者提出一个人才公式:人格+ 知识 + 能力 + 健康 == 贡献 + 财富。前面的四项内容是人才的基础素质,核心是人格。家长最能够发挥教育影响作用的显然是人格。其次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保证孩子的健康。至于知识教育,家长能够起一定作用,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即使是文化水平很高的家长,如果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知识,没有教学方面的经验,也很难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知识教育。
    然而,从目前的家庭教育状况看,太多的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知识教育上。孩子上了小学中年级以后,有的家长对教材上的内容已经“无能为力”了,于是天天“催学习”就成了家长的“必修课”。这是一个误区,应该走出这个误区。
按规律办事——事半功倍的教育
    谁都知道,规律是不饶人的。按规律办事,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必然受规律的惩罚。据调查,70%家庭的家庭教育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违背规律的现象。孩子发展不好,是规律在惩罚我们。当然不光是家长的责任,还有学校、社会的责任。那末,家庭教育的主要规律是什么呢?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供家长参考。
       (一)情感与理智结合
    在家庭教育中,情感冲击理智的现象太多了。我在调查中遇到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小男孩,问他家长教育他的情况,他带着不耐烦的口吻说:“我妈有病。”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我考了一个高分,我妈妈抱着我亲半天;要是考得不好,就把我推到床上,给我几巴掌。你说我妈是不是有病?”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家庭教育中情感冲击理智的现象太多了:简单的以分数论奖惩;失控的训斥甚至打骂;讽刺挖苦;总说孩子不如别人;溺爱、娇惯、放任;给孩子的学习层层加码等等。
    理智的家长教育孩子总是思考在先,避免随意性,避免信口开河,避免随便动怒。爱孩子,应该注意表现的分寸。宋代名人司马光说过:“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妈妈的,都爱孩子,值得忧虑的是,知道爱孩子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做父亲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育理智,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娇惯与溺爱,克服盲目的严格与严厉,克服各种非理智行为。现在,学校教育中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家长也要理解、贯彻这样的教育观念,凡事都要想一想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二)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孩子年龄再小,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是社会民主精神的一种反映,也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观念。可以这样说,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教育的实效性,在于引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尊重,培养自尊;自尊,产生自信。孩子有了自尊,才能自觉的进行自我教育。许多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没有自尊,于是没有了“要强”的动力,自暴自弃就成了必然趋势。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就要让孩子成为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家长要处理好自身的多种角色关系。从亲情角度说,是孩子的父母;从教育角度说,是孩子人生的导师;从家庭活动角度说,父母与孩子都是平等的参与者;从游乐的角度说,是孩子的玩伴;从学习的角度说,是孩子的学友、诤友,有时候,家长要真诚地向孩子学习;从家庭民主角度说,父母与孩子是互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现在,许多家长只做“严师”,总是居高临下,孩子心里不服气,是难以有好的教育效果的。尊重人格,不能迁就、放任。明辨是非,批评缺点错误也是尊重的表现;反之,迁就、放任是不尊重的表现。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学习气氛,家庭的精神生活。一个充满爱心、互相体贴、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使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家庭的学习气氛浓厚,精神生活充实、品味高雅,能促进孩子渴望求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应该指出,有的家庭“战争”不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会由恐惧走向厌烦,甚至怨恨。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无心向上。有的家庭家长失于规范,嗜好不良,甚至低级趣味,玩物丧志,只能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埋下不良的种子。
    家庭物质环境,指家庭的物质条件,物质生活。不管财富多寡,不奢侈浪费,不盲目贪图享受是非常重要的。尽量为孩子创造简朴的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有人讲,“再富不能富孩子”是很有道理的。现代的“纨绔子弟”,是家长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物质环境”造成的。懂教育的“有钱人”是不会为孩子乱花钱的,更不会让孩子乱花钱。中国有句古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创造生活环境也要讲理智。
       (四)研究孩子的个性特点,按需施教
    一个孩子一个样,教育孩子不能随便“从众”,也不能盲目“攀比”。现在出版的家庭教育书籍,有不少是个案的经验。写孩子上哈佛的,读博士的,对家长很有诱惑力。家庭教育“个案”性很强,同样的现象,原因不同,教育方法也不会完全相同。所有的书,只能做家长的参考,不能照搬任何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自己“创造”的。
    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不断满足孩子发展中的正当的需要。要教育孩子,必须研究孩子,自己孩子的生理特点,个性特点,智力特点,都应该很好的琢磨琢磨。研究孩子,才能知道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孩子总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出他的需要。物质的需要容易辨别,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不正当的,对于正当的需要,给以必要的满足,不正当的需要不予满足,并讲清道理,不能随便迁就。孩子的心理需要、精神追求,不容易把握,往往是在谈论学习、谈论理想、谈论人和事、谈论影视文艺作品、谈论自身优缺点、写作文、写书信、写日记时流露出来。家长要留心捕捉孩子表达的信息,进行思索,看看孩子追求什么,需要什么。满足切近的、正当需要,是教育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许多家长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无视孩子的需要,这是违背规律的。一位留学美国的博士对我说,她的母亲从她上小学时就对她说:“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孩子,上学以后,拿出70%的精力认真学习,学出样来;拿出30%的精力好好玩儿,玩而出水平来。你就是一个好学生。”这位母亲是了解孩子的需要的。
        (五)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
    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中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越来越少,批评越来越多。有的孩子从中年级以后,耳边响着的只有批评的声音,表扬已经跟他无缘了。这种处境的孩子,往往对自己失去信心,容易有“得过且过”的想法。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如意,产生“月晕效应”,别的什么优点也看不见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多面的立体人,优点必然存在,新的优点也不断产生。家长之所以“一叶障目”,有两个原因,一是眼睛只盯着学习,不顾其它;二是以自己期望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这样,孩子永远是批评与惩罚的对象。家长只要想一想,别人只用一个项目、一个高标准评价你,你会如何?每个孩子都是“唯一”,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起点。孩子身上任何一点小小的优点、长处,都是值得“珍视”的。看待孩子必须有客观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要竖比,不要横比。
    孩子都有成就动机,你肯定他的一点成绩,他心里会产生新的成就动机,小的成绩会逐渐变成大的成绩。这就是激励的作用。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欣赏孩子,激励孩子,就是一点一滴的在“成功”上做文章。
    孩子也需要批评与惩罚。批评、惩罚也是教育。现在,有人主张把批评与惩罚置于教育之外,是不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批评与惩罚。缺点错误,应该批评,要分析原因,要讲道理,批评的方式应易于孩子接受,引起反思。家长要学会和风细雨、寓贬于褒、充满期待、同心同理式的批评,而且要与孩子共同讨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措施;坚决避免劈头盖脸、暴风骤雨、讽刺挖苦、随便揭短式的批评。适度的惩罚也有教育作用。何谓“适度”,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自信,使孩子能够进行自省、自我教育为原则。这需要家长谨慎从事,不可多用,不可滥用。滥施惩罚会使孩子产生反抗、仇视、自弃心理,导致教育失败。
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大至整个国民教育,小到一个孩子的教育,都是系统工程。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仅靠家庭教育肯定不行。随着年级升高,学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学高年级以后,社会的影响又越来越大。
    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地与学校配合,不断了解学校教育的计划与要求,特别是班级的教育计划与要求,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平时,应利用多种方式与班主任、课任教师交流沟通,按时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学习。凡是需要家长参与孩子所在班级活动、需要家长为班集体出一把力的时候,一定抱积极热情的态度。
    学校的水平不同,班级的情况也不一样,家长切忌在孩子面前贬低学校、贬低老师。像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一样,多看学校、班级和老师的优点,对于缺点,采取客观的分析态度。要认识到,任何学校、任何班级都会有发展好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发展好的可能。这样认识问题,对孩子的情绪有积极的影响。反之,家长的“负面”舆论、“负面”情绪会大大影响孩子争取进步的积极性。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庞庞 + 2 + 2
wpopw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12-5 19:44:06 | 只看该作者
难得好文章,细细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2-5 20:05:42 | 只看该作者
做家长的要多看一些这样的文章才行,这也是一个学问,可从中学到不少的教育方法,让你的孩子得到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2-5 21:31: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2-6 23:15:19 | 只看该作者
这样语重心长,娓娓道来,真是为了家长着想,为了孩子们的前途着想,不象现在社会上很多唯利是图的商人,东炒西炒的弄些东西来骗钱。这样的文章应该加精华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12-7 10:13:32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并学习中!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12-7 12:1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hxc 的帖子

好文章,收藏了。准备反复阅读。最近发现家有学童,读此类文章得有读圣经的精神,每天要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12-7 14:11: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12-10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需要好好学习,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12-10 20:11:4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收藏.在情绪不稳将要失控时读读,会起到消防员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8:15 , Processed in 0.137133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