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01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优秀畅销书《算得快》背后的故事(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5 11:1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情可待成追忆-优秀畅销书《算得快》背后的故事

尹传红 2006年10月26日 09:37


  
  这是一本内页微微泛黄、两角起了褶子的旧书,版权页上印着:1963年5月北京第1版,1978年2月北京第2版,1978年2月北京第6次印刷。

  难以预料,在幸会《算得快》20多年后,又会与它重逢,并与它的作者一家和新、旧两个版本的编辑结下了不解之缘!

  《算得快》让我记住了作者“刘后一”这个名字。在我当年的想像中,他肯定是一位知识渊博、戴着眼镜的老爷爷,兴许还在科学院的数学研究所跟陈景润做同事哩。但没过多久我就给弄糊涂了,《“北京人”的故事》、《山顶洞人的故事》和《半坡人的故事》,作者都是刘后一,直觉告诉我,这些书都是同一个刘后一写的,因为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用故事体裁普及科学知识;故事铺陈中的人物都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特征;再有就是语言活泼、通俗、流畅,读起来非常轻松。

  大学毕业后我在《科技日报》做编辑。1993年夏的一天,一个同事指了指靠窗边坐着的一位文静的女士,悄声对我说道:“知道吗?她叫刘碧玛,她爸爸就是写《算得快》的刘后一。”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真没想到我会跟他的女儿做同事!

  碧玛极易相处,渐渐地我们就成了彼此熟识的朋友。她跟我讲了好些她父亲的故事。缘分还不止于此。想不到我先后竟然又在不同的场合结识了老版(1978年版)《算得快》的编辑郑延慧、新版《算得快》的策划编辑薛晓哲,以及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报道过刘后一科普创作成果的记者周文斌。人生可真是奇妙啊,与《算得快》相关联的这些“巧”,怎么都让我给碰上啦? 从那以后,我想拜会刘老先生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1996年夏秋之间,我听说刘后一先生病了,便再次向碧玛提出去看看他老人家。第二天,老先生让女儿捎来话说,谢谢我的好意,他很愿意见我,只是这一阵卧病在床,家里乱得很,过一段时间再说吧。然而,此后不到半年便传来噩耗:老先生在参加科协组织的一次活动时,因脑溢血突发而匆匆离去。这一天是1997年1月24日。

  不过,在刘后一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策划、编发了有关他的大半个版的纪念文章,发表在1998年1月27日的《科技日报》上,这多少让我得到了一些宽慰。也正是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对刘后一先生的品格、学识和涵养,以及多年来他从事科普创作所付出的辛劳和代价,所承受的艰难和重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郑延慧女士告诉我,20世纪70年代初她接手编辑需修改再版的《算得快》时,曾到刘后一家去过几次,发现身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的他处境十分窘迫。当时他一家5口,挤在两间大约8平方米的房子里,“除了床铺,难找别的空间。他常常只能在办公室里写作到深夜,而后就睡在办公室……一家人全靠他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生活”。谁能想到,《算得快》这部累计行销逾1000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的畅销书,以及同样也很受欢迎的《“北京人”的故事》等科普佳作,竟然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写成的。
  在女儿刘碧玛眼中,父亲刘后一是一个胸怀大志、勤奋好学而又十分“正统”的人。他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有时连课本和练习本也买不起。寒暑假一到,他就去做商店学徒、修路工、制伞小工、家庭教师等,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他之所以获得渊博的知识和后来写出大量的科普作品,大多靠的是刻苦自学。

  与刘后一相交多年的周文斌先生,以十分赞赏的口吻称道他的这位老朋友“淡泊名利”,“有一种与世无争的超脱”,但同时又直率地指出:“我觉得这些优点的另一面即是他的弱点,那就是委曲求全,不敢据理力争,不敢当仁不让。他做了几十年的科研、学报编委和科普杂志主编(《化石》)的工作,写下了数十部总计200多万字的著作,可直到退休仍还是一名副编审。这一点,我感到不公,他的其他朋友也认为不公,而刘后一本人却忍了。这是我所深为遗憾的。”

  刘后一先生长期业余从事科普创作,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然而所得到的稿酬并不多,甚至“不成比例”。尽管如此,他经常拿出稿酬买书赠给渴求知识的青少年,还曾资助了8个“希望工程”的小学生背起书包走入学堂,并将《算得快》等书的重印稿酬全部捐赠给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编辑出版的大型丛书“希望书库”。

  在一篇题为《园外园丁》的文章中,他还戏称自己当年挑灯夜战的办公室,是他“耕耘笔墨的桃花源”。字里行间也透着欢快的笔调:“《算得快》出版了,书店里,很多小学生特意来买这本书。公园里,有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这本书。我开始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与快乐,因为我虽然离开了教师岗位,但还是可以为孩子们服务。不是园丁,也是园丁,算得上是一个园外园丁么?我这样反问自己。”当年,正是了解到一些孩子对算术学习感到费劲,他才决定写一本学习速算的书,以诱发孩子们对算术的兴趣。而这,跟他的生物学专业压根就不沾边。

  曾几何时,社会上有过这样一种论点,认为人才有“潜”、“显”之分。“潜人才”对社会的奉献远远大于从社会中获得的回报,而“显人才”则恰恰相反。一切客观公正的人都会承认,“潜人才”这一称谓于刘后一当之无愧!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jjnbu + 2 + 2 精品文章!
一袋子宁静 + 5 + 5 谢谢小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12-5 14:0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2-14 09:10:15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一个《算得快》的小读者,30年前。

向刘老先生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2-14 17:19:26 | 只看该作者
偶读过,还有个叫史丰收的快算,我也读过。算得还是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2-21 22:05:06 | 只看该作者
前两年从爸爸家里翻出了那本书页发黄的《算得快》真的感觉好亲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27 21:59:25 | 只看该作者
没看过,很想看看,哪有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28 23:04:07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看过这本书。但没学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04:43 , Processed in 0.07403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