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442|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 奥数正在成为陷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10 22:0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4年2月4日,连续举办了19届的北京市中小学生迎春杯数学竞赛以网上开赛、学生自愿参加的新面貌露面,使得迎春杯彻底摆脱了名次、成绩以及竞赛与升学挂钩的负担。当日就有媒体欣慰地报道说,奥数成绩不再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

  几年前,为了给学生减负,教育主管部门曾“封杀”了北京所有的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学校。这次迎春杯的名次、成绩与升学脱钩,无疑是有关部门打算给“高烧”了几年的“奥数热”降温的有力举措,希望借此将奥数引导回促进中小学生喜好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正确轨道。但就在开学前的这个双休日,记者就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个奥数教室门口听到了两个小学6年级家长的对话:

  “你说咱们多倒霉啊,辛辛苦苦学了6年,不就为了进个好学校吗?我们孩子本来就不爱学,这回迎春杯说脱钩就脱钩,咱们不是白学了吗?”

  “迎春杯不跟升学挂钩了,还有别的‘杯’呢!到时候学校还得看奥数成绩,我觉得下了功夫就有用,不学的还是吃亏。”

  看来,奥数进入中小学升学考试,才是导致“奥数热”的根本原因。要让家长们摆正心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专家:奥数钻进了牛角尖

  早在2002年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国内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就对目前的低龄化奥林匹克数学热现象提出了批评。王元、杨乐等数学家认为,“奥数”本是一项很好的培养学生学数学兴趣的课外活动,但“奥数”班只是教给学生技巧性的东西,而这些技巧性的东西有时并不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更不能提高数学能力,有时甚至会造成钻牛角尖。高中阶段年龄稍大的同学,如果对数学有兴趣,进而阅读相关书籍并参加比赛,是自然正常的。但现在许多地方从小学、初中就开始办班,进而上升到办校,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同学感到枯燥,甚至对数学失去兴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教材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降低教材难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讲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小学不提倡给孩子过早定向,学生把减负下来的课外自由时间用在学“奥数”等上,势必会减少孩子接触社会、走向自然的时间,容易把孩子变成只会做题的书呆子和考试工具,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心理学教师初晴认为将奥数扩大化的错误倾向让大多数中小学生心理上无所适从。不少家长无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动辄就把孩子往奥数班里送。过度的学习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孩子心里难免有怨言。由于奥赛题难度较大,学生经常受到心理挫折,容易产生挫败感,对其人生成长极为不利。

  老师:普及奥数就是误人子弟

  “奥数是被社会的各种追求功利的价值取向催热的。”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周继光尖锐批评道:“奥数对极少数酷爱数学并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即使是这些学生,在初中、小学时也并不需要另外再学什么‘奥数’,只须灵活运用课内所学的数学知识,再适当看些数学课外读物(不是习题集),即可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能做出奥数题的学生未必聪明,由于没有接触过而做不出的学生未必将来不是尖子。不恰当的超前训练不仅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而且会使绝大部分学生从此惧怕数学而远离数学,甚至厌恶数学。”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的校长肖明华是从教多年的奥数高级教练,他认为奥数是思维的体操,是以数学为载体对孩子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学奥数对学生深入学习数学有帮助,但奥数成绩并不能完全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潜力,大面积的学生学奥数,不是好现象。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奥数,家长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及时走出“奥数热”的误区,别让孩子为升学、读名校而死啃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错过孩子特长教育的最佳时期。现在大学里很多学生多科功课挂“红灯”,并非他们在初、高中阶段基础知识不扎实,而是因为他们读中小学时是在父母、老师的强迫下学的,根本没有找到读书的快乐,所以一到大学就想轻松,产生厌学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普及奥数就是误人子弟。

  上海交大职工子弟小学的沈国珍校长也教过奥数,她认为奥数本身没有对错,但不能过“度”。她强调并非所有的数学老师都能教奥数、并非所有的奥数教材都能用来学奥数、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奥数。家长应该明白,只有那些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孩子才适合学奥数。对于这些确实学有余力的孩子,学奥数具有激发兴趣、训练思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作用,这些比学奥数本身更重要。而现在学习奥数所带有的功利色彩过重,而且有向幼儿园蔓延的趋势。许多学生课内的知识都消化不了,也去学奥数,这只能给他们带来太多不成功的体验。

  沈校长尤其呼吁教奥数的教师要研究教学技巧、寻找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思维训练,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从学习中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能促进课堂的学习质量。现在缺乏有关部门对奥数教学的监督与评估,应该有类似资格证书似的管理。

  南京师大附中数学教师董林伟认为,现在很多学生把数学看得太难,学得太苦,这是因为大家在学数学时陷入了过于抽象、复杂的“陷阱”。如果不加选择,让几乎所有学生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行过量、大范围的奥数训练,会摧残学生,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空间,让学生从小就觉得数学很苦很难,这对数学教育十分不利。

  家长:不敢不让孩子学

  之一:为了孩子将来能上重点中学而不得不让孩子很小就开始学奥数。这样的家长占绝大多数,而且意志最坚定,态度最坚决,投入最舍得,陪读最甘心,也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意愿,最不顾及盲目追随奥数热造成的不良后果。

  之二:担心孩子没有“数学脑子”,希望孩子在奥数班学点数学思维。对孩子能学到多少、能坚持多久没有过多的考虑,持“走着瞧”的态度,什么时候不爱学了什么时候撤。他们给孩子的压力不会太大,但也基本没有对孩子的辅导。

  之三:孩子因为奥数考了好成绩上了好学校的家长,有一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幸运感和“修成正果”如释重负的欣慰感。他们往往充分肯定孩子从奥数中得到的收获,比如学习能力、意志品质、思维的灵活性等,其中一些孩子仍在更强的竞争环境中跋涉着。

  之四:对奥数热不以为然却被动地推波助澜。有些孩子过分注重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课内相对简单的有些基础题反而做不出,数学成绩并未提高,家长难免抱怨奥数题“把孩子的思路都搞乱了”。

  之五:既不赞同奥数热,又无奈地加入到奥数热的大军中的家长也有相当的比例。他们认为只要高考的指挥棒不变,奥数还会热下去,与其几年后花大钱、找路子、托关系为孩子上学头疼,不如把反正要花的赞助费提前投入在孩子的培训上。南京的一个数学系毕业的家长明言自己反对孩子那么小就学奥数,但“儿子刚上五年级,数学考试卷里就有奥数题,考试分数关系到孩子的尊严,不学行吗?”

  孩子:奥数是一张绿卡

  因为奥数课上学的内容比老师课上讲的内容深,喜欢奥数的孩子会觉得上奥校是一种荣誉,比如平时数学课的应用题有的人还没明白题的意思他们马上就能算出来,还有好几种解法,就会觉得特有成就感。孩子们会很羡慕上奥校的同学,而且一个班里如果大多数人都上辅导班,不上的就不是合群、落伍,成绩跟不上自己也没面子。

  关于学奥数的苦与乐,北京三帆中学初二数学班的孩子们如是说:

  王一培:奥数是一张绿卡,对升学帮助很大。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我曾在家长的竭力要求下学过又中断过,并对那些痴情于数学的人觉得不可思议。直到我遇到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她让我完全被那些巧妙的方法所迷住,不知不觉中领悟着其中的规律,品尝到求知欲得到满足的莫大快乐。

  当然,听说别人出去玩儿时,也有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但当你一个人静静地完全陷入某个题的思考,不停地演算时,却并不感到寂寞。拿到奖牌时,连我都很惊讶:我竟是获奖者中惟一的女生。这与天赋无关,只是兴趣的力量。

  孙公晨:在奥数班里我开始学得并不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完奥数题,因此不能同小朋友一起玩,使我感到学习奥数很难,并很痛苦。

  在奥数班里学习时,经常遇到“买卖问题”,我始终不明白。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买冬储大葱,他们要求葱白与葱叶分开卖,但总价不变,卖大葱的当然不答应。我想这不正是我在学的“买卖问题”吗,当时我就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为什么卖大葱者不答应按这种方式卖葱。这件事使我体会到奥数及其应用就在我身边,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奥数的应用,这使我开始对奥数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坚定了我学好奥数的信心。

  何天怡:在家长的软硬兼施和重点初中的强大诱惑下,我懵懵懂懂地拉开了奥数的大门,有过泪水,有过愤怒,也有过放弃。记得最深刻的是一次因为满胸做不出题的怒气无处发泄,撕烂了一张自己引以为豪的水粉画,发誓再也不做奥数题了。但当看到别人优异的奥数成绩时,我会眼红,我会妒忌,于是便把这些化为动力,把先前发过的誓言抛到了九霄云外。捧起皱巴巴的奥数书,挑灯夜战。老天是公平的,给了我失望也给了我希望。当我苦思冥想终于做出一道题时,那种兴奋不已、欣喜若狂的感觉是我始料未及的。

  陈爽: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与奥数结伴走过的六年岁月,有苦有乐。最大的苦就是做题。为了“应付”竞赛,题是不能不做的。一做便是数十道乃至上百道,每道都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坐上一整天也司空见惯了,怎么能说不苦?但那么多新知识,比别人提前几年就学会了,难道不让人高兴吗?做题虽然辛苦,可想起自己做出一道难题,脸上不免要露出微笑。在竞赛中,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令别人刮目相看,那是何等骄傲的事。这些不都是学习奥数的乐吗?

  背景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罗马尼亚数学物理学会邀请东欧国家中学生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从此每年一次,至今已举办了43届。

  举办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发现人才,开拓数学的未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些题目即使数学家也感棘手,仅有运算能力和应试经验远远不够,还需要高度灵活。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通过这样高水平的比赛可以及早发现数学人才,然后进行培养使其脱颖而出。

  二是加强青少年的交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中学生们,代表着各国青少年数学的最高水平,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促进数学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交流还可以加深友谊,一旦播下友谊的种子,一定会开花结果,将来在国际舞台上,他们互相协作,组织跨国科学攻关,也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梦。

  奥数进入中国后,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双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和发现优秀的数学特长生,推动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最近几年,不少中学为吸引优秀生源,把奥数竞赛成绩作为升学的一个条件,在部分学生和家长中产生了误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3-11 08:47:2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同意楼上~~~~
     现在有许多家长,一味让自己的孩子学奥数,孰不知自己的孩子连双基都没能掌握,犹如建设一座“空中阁楼”,能成吗?
   奥数可以作为拓展孩子思维的一种手段,但不要反“双基”而为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3-11 09:18:0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教育现象不是因人而教,而是大家看到别人这样我们就要一哄而上,不然就觉得自己不会教育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3-11 11:26:24 | 只看该作者
或许随着升学压力的减轻,家长们会放松心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3-11 11:38:12 | 只看该作者
奥数学一学也挺好。但不是为了考试。为了考试而学习难免会有点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3-11 12:18:04 | 只看该作者
只有真正地用奥数培养思维能力,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而现在那些奥数班以及竞赛早已有些变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3-11 12:22:37 | 只看该作者
掉进这个陷井真是悲哀,是中国的教育体制造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4-3-11 12:25:1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教育体制造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4-3-11 13:05:17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主的意见,但是小升初却在考这个!你如果不让孩子学,就意味你可能进不了好学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3-12 12:25:21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黑体">义务教育应由政府埋单,但在农村则是农民出钱,即便在城市,义务教育也不纯粹
  张念前是在兰州贩菜的陕西农民。今年春节过后,他和妻子就为孩子的上学问题发愁。找了好多学校,人家要么直接拒绝,要么提出数千元的费用。眼看就要开学了,他只好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
   张念前至今也想不通,他的孩子为什么非要到户籍所在地上学?实际上,与他拥有同样疑问的人多得难以想像。据有关部门估算,现在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1亿人左右。其中,面对子女上学问题的人绝非少数。
  如今,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代表、委员热切关注的焦点:义务教育应该回归“义务”。

  国情决定的特别形式
“农村的义务教育,没有体现‘义务’教育的真正含义。”来自安徽霍山县的文家庭委员大声疾呼,“我认为,义务教育的概念,一是指学龄孩子有义务接受教育,二是公民有义务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三是国家和政府有义务向适龄儿童提供教育。”

  “同是义务教育,城市的国家办,农村的农民办,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便面临着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的危险。”许多代表、委员都谈到了这一话题。

  在农村,义务教育由农民自己“埋单”,教师的工资、学校建设的费用、学杂费用等,实际以各种税费的形式落到农民肩上。即便是在城市,一个孩子每年的上学费也动辄几千元,义务教育并不彻底、纯粹。如今,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又产生了新的盲区。

  但同时,代表、委员们也承认,这种不彻底的义务教育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长期以来,我国国力有限,而需要教育的人口太过庞大。尽管这种特殊方式有失公允,却基本解决了普及教育问题,在提高国民素质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86年4月12日,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2001年的第一天,中国向世界宣布,我们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至2002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

  这表明,绝大多数适龄孩子享受到了教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回归”可行性有多大

  但是,教育的飞速发展并不能成为回避问题的借口。

  任玉岭委员说:“农村义教的核心问题是经费不足,尽管近年来把教师工资、办学经费由农民自筹改为‘以县为主’,但由于全国50%的县是财政赤字县,绝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义教经费,仍然是‘农村教育农民办’,问题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柏均和委员、李必成代表、鲍隆清代表……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义教的投入,尽快研究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使我国逐步走向彻底的、全面的、公平的义务教育。

  照这个“药方”,毫无疑问能彻底解决义教的普及,体现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但矛盾在于,以现有的财力,这份普及义教的大“单”,国家能不能“埋”得起?

  李利君委员算了一笔令人信服的账: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财政收入明显增加,2003年全国财政收入21691亿元,较上年增收14.7%,而近年全国义务教育每年的杂费(学费的最大头)总收入不超过400亿元,这在财政收入中不过九牛一毛;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保持不变的基础上,400多亿元的杂费由各级财政分摊后,我国就可以基本实现对所有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还可通过其它渠道,如发行教育债券和义教彩票等来补充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所需的财力缺口,或者将现有的各项彩票收入按一定比例划归资助义教的专门基金。”李委员说。

  如何走向彻底的“义务”

  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再大的成果一平均就变得很小,而再小的问题合起来就是天大的问题。在解决义务教育的投入上,也必须考虑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毕竟,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国家,急需用钱的地方太多太多,不只是一个义务教育在等待解决。

  代表、委员们当然清楚这个现实。正是立足这个现实,他们选择了“步步为营”的路子。

  文家庭委员建议首先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文委员说:“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可分步实施、逐步推广,可先在部分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试点,试点可考虑在中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进行;在免费的项目上,可先减免学费、书本费;第二步减免杂费和提供生活补助费;试点成熟后,面向全国推广。”

  为了让“同一蓝天下”的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文委员提出了四点建议: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城乡教育统筹;出台对公款招待征收20%的教育税,全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发行教育彩票,筹集农村基础教育资金;鼓励企业、个人捐助和到农村去兴办基础教育。

  任玉岭委员提出的办法是:对各省、县的人均财政进行定量分析,划分出义教投入“以县为主”、“以省为主”、“以国家为主”三个层次,解决义教难题。

  李利君委员提出的对策有三:分步实施,逐步推展;合理分摊费用;用法律保障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

  特别是在解决费用上,李委员的建议十分具体,从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地(市)级财政,到县级财政、乡政府,各据不同能力负担不同义教费用;总的考虑是,对东部发达地区,实行原则上的由各市县承担本地义务教育经费。

相关资料(官方数据): 
———1949年以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薄弱,教育发展最高的1946年,全国只有幼儿园1300所,小学28.9万所,中学4266所。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截至1998年底,全国已有幼儿园18.14万所,在园幼儿2403.03万人;有小学60.96万所,在校学生13953.80万人;普通初级中学63940所,在校生5363.03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39万所,在校生938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535所,在校生35.84万人。

  ———如果将各地2000年~2002年3年的9年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平均值分成高、中、低3类,高类是在80%以上的省份,中类是在60~79%的省份,低类是在60%以下的省份。按这种分类,我国有8个省区属于低类地区,包括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云南、海南等省份。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基础教育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承担,政府的投入一般都在85~90%以上。2002年,在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政府占的比例仅为76.7%,这一比例显然偏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6 05:42 , Processed in 0.120863 second(s), 2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