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68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残忍作文课”给孩子心里播下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19 21:2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一堂残忍作文课”,是创新,还是情妇撒娇故事的翻版?
杭州的特级教师王菘舟,在小学六年级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们写下5位自己最爱的、最割舍不下的亲人,有的同学写上“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表妹”等等,然后王特教要孩子们“拿起你们的笔,划掉一个。划去后等于这个人不存在了。”孩子们知道“划去后……不存在了”等于从纸上“杀死”。既然是最爱的亲人,“杀死”谁都很痛苦,孩子们不愿意了,王特教要孩子们必须作出痛苦的选择,于是,这些孩子们几乎都是在一片哭泣声中,按照王特教的要求,做出了三次痛苦的选择,用笔“杀死”了3位自己最爱的、最割舍不下的亲人。
无疑地,王特教的这个命孩子以笔作刀、残杀亲人的恶作剧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和谴责。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王特教这堂“残忍的作文课”是可取的创新和探索。就此,笔者想谈三点看法:
其一,王特教并没有创新,只不过是把几年前流传社会的一个小故事翻一翻,再搬到课堂上而已。这个故事是,某情妇在其情夫面前撒娇,测试她在情夫眼里的份量。情妇问曰:“你爸、你妈、你妻、你子,还有你面前的我,同时掉进大江里。而你只有能力救起一个人,你救谁?”其情夫尚有良知和博爱之心,说他要拼尽全身之力,救出所有的人。要说,这个答案也是很好的,可情妇还是不依不饶,逼着情夫作出唯一的选择。现在,我们把王特教的这堂作文课与这个故事作一个比较,不难看出二者是何其相似乃尔。如果王特教这堂课也算创新的话,那这个情妇撒娇的故事就可以列入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了。
其二,王特教忘了“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这是鲁迅先生对古今中外最基本的教育思想的总结,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再到陶行知的“爱满天下”,从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爱的思考》到法国文学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无不说明“教育植根于爱”这个真理。别林斯基说得更明了:“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为一个著名的特级教师,这堂残忍的作文课,显然经不起“爱的教育”这个尺度的鉴别。笔者搞不清楚,王特教这堂课是要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立场坚定”的情感,还是要教学生从小学会“残杀亲人、同室操戈”?如果这两点都不是的话,那笔者不妨想远点,是不是要刻意培养一批“刀笔小吏”,将来可以“以笔作刀”,演绎出新的“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去血斑斑”的事实来。如果这样,那真的要喊一声“罢”了,中国从来就不乏这方面的人才,岳飞、袁崇焕、彭德怀等屈死的冤魂还少了吗?小小年纪连自己的最爱的、最割舍不下的人都可以“毙”,那他“成材”之后,一朝“刀笔”在手,还有谁人他不可毙、不敢毙?如果这三点都不是,哪又是为什么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王特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究竟播下的是什么种子,将来收获的又是什么?但愿他今天种下的蒺藜,明天收获的是豆。为什么一定要孩子面对亲人,做出如此选择?“是亲人,我都要”,就不行了吗?别说孩子,请王特教自己做做这样的选择,在你“爸、妈、夫、儿、女”中“毙”掉四个,你“毙”谁?童心纯净,童心无欺。这堂课成功与否,孩子们的哭泣声就是最好的回答。现在有些“教育家”连孩子圣洁的童心都想强奸,还谈什么和谐教育;连起码的“爱的教育”准则都抛在脑后,还奢谈什么教育创新。这样的创新不要也罢,反人类的思想从来不会后继乏人的。
其三,王特教是著名特级教师,对教育事业肯定贡献殊多,理所当然地值得尊重。但是这决不是说,他的每堂课都是成功的。任何一个人都难免有失误,怕就怕失误了,还自认为正确,还搡捅别人当正确的方法去学习。若此,对于人微言轻的普通人尚不至于造成大的影响,对于声名显赫的王特教那就会造成灾难,因为“著名”实际上就是“品牌”,而品牌的特点是“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缺一不可。笔者所担心的正是这个“忠诚度”,即广大的老师对王特教的盲从意识,盲目跟着仿效他的如此“创新”,产生“名人谬误易流传”的效应。为此,本文在这里要对王特教和忠诚王特教的老师们泼一瓢冷水。其实当下中国的著名特级教师也好,教育家也好,都不可盲从。有人说,“当下中国没有教育家”,对这种打击一大片的说法笔者并不赞同,笔者的基本估价是,当下的确有不少的教育家、著名教师等荣誉称号里含有很重的水份,甚至还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水货。笔者就曾领教过某教育家的“水”了。去年,就有一“教育家”剽窃本人的文章,不是小剽小窃而是大抄大袭,从观点到句子整段整段的抄袭,然后拿到某大报发表。也是无巧不成书,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笔者发现了,笔者当时就很纳闷,怎么会有人对我这个无名之辈的拙作如此高看和厚爱,此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带着这个狐疑在网上一翻,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原来他还是当代中国的教育家,其大名赫然挂在中国教育先锋网“中国教育家频道”内(至今仍在)。我当时想,这“教育家”都抄到我的头上,也定然是连我都不如的空有其名的“教育家”。于是本人按图索骥,跟相关报社取得了联系,报社也说他是个名人。我说教育家也好,名人也好,以我过去的经验,大凡抄袭过我的作品的人,一定还会抄袭别人的作品。有关报社一查,果然如此,发现此“教育家”抄袭别人作品达二三十篇之多,于是该报社对这个“教育家”提出了严肃批评。本人也没有去纠缠这个“教育家”,听毛主席的话,允许人犯错误,也允许人改正错误。笔者之所以在这里举此一例,就是希望我们的老师克服盲从心理,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千万别以为教育家、著名什么的就一贯正确,就值得盲目仿效,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孩子们。
gao0499


[ 本帖最后由 tjxdq 于 2006-11-19 21:35 编辑 ]

20041149321819262.jpg (8.34 KB, 下载次数: 0)

20041149321819262.jpg

20041149321819262.jpg (8.34 KB, 下载次数: 0)

2004114932181926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11-21 10:09:26 | 只看该作者
字太小,看不清啊字太小,看不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3-18 18:34: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ppmm 于 2006/11/21 10:09 AM 发表
字太小,看不清啊字太小,看不清啊

给你个字更大的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一堂残忍作文课”,是创新,还是情妇撒娇故事的翻版?
杭州的特级教师王菘舟,在小学六年级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们写下5位自己最爱的、最割舍不下的亲人,有的同学写上“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表妹”等等,然后王特教要孩子们“拿起你们的笔,划掉一个。划去后等于这个人不存在了。”孩子们知道“划去后……不存在了”等于从纸上“杀死”。既然是最爱的亲人,“杀死”谁都很痛苦,孩子们不愿意了,王特教要孩子们必须作出痛苦的选择,于是,这些孩子们几乎都是在一片哭泣声中,按照王特教的要求,做出了三次痛苦的选择,用笔“杀死”了3位自己最爱的、最割舍不下的亲人。
无疑地,王特教的这个命孩子以笔作刀、残杀亲人的恶作剧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和谴责。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王特教这堂“残忍的作文课”是可取的创新和探索。就此,笔者想谈三点看法:
其一,王特教并没有创新,只不过是把几年前流传社会的一个小故事翻一翻,再搬到课堂上而已。这个故事是,某情妇在其情夫面前撒娇,测试她在情夫眼里的份量。情妇问曰:“你爸、你妈、你妻、你子,还有你面前的我,同时掉进大江里。而你只有能力救起一个人,你救谁?”其情夫尚有良知和博爱之心,说他要拼尽全身之力,救出所有的人。要说,这个答案也是很好的,可情妇还是不依不饶,逼着情夫作出唯一的选择。现在,我们把王特教的这堂作文课与这个故事作一个比较,不难看出二者是何其相似乃尔。如果王特教这堂课也算创新的话,那这个情妇撒娇的故事就可以列入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了。
其二,王特教忘了“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这是鲁迅先生对古今中外最基本的教育思想的总结,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再到陶行知的“爱满天下”,从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爱的思考》到法国文学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无不说明“教育植根于爱”这个真理。别林斯基说得更明了:“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为一个著名的特级教师,这堂残忍的作文课,显然经不起“爱的教育”这个尺度的鉴别。笔者搞不清楚,王特教这堂课是要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立场坚定”的情感,还是要教学生从小学会“残杀亲人、同室操戈”?如果这两点都不是的话,那笔者不妨想远点,是不是要刻意培养一批“刀笔小吏”,将来可以“以笔作刀”,演绎出新的“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去血斑斑”的事实来。如果这样,那真的要喊一声“罢”了,中国从来就不乏这方面的人才,岳飞、袁崇焕、彭德怀等屈死的冤魂还少了吗?小小年纪连自己的最爱的、最割舍不下的人都可以“毙”,那他“成材”之后,一朝“刀笔”在手,还有谁人他不可毙、不敢毙?如果这三点都不是,哪又是为什么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王特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究竟播下的是什么种子,将来收获的又是什么?但愿他今天种下的蒺藜,明天收获的是豆。为什么一定要孩子面对亲人,做出如此选择?“是亲人,我都要”,就不行了吗?别说孩子,请王特教自己做做这样的选择,在你“爸、妈、夫、儿、女”中“毙”掉四个,你“毙”谁?童心纯净,童心无欺。这堂课成功与否,孩子们的哭泣声就是最好的回答。现在有些“教育家”连孩子圣洁的童心都想强奸,还谈什么和谐教育;连起码的“爱的教育”准则都抛在脑后,还奢谈什么教育创新。这样的创新不要也罢,反人类的思想从来不会后继乏人的。
其三,王特教是著名特级教师,对教育事业肯定贡献殊多,理所当然地值得尊重。但是这决不是说,他的每堂课都是成功的。任何一个人都难免有失误,怕就怕失误了,还自认为正确,还搡捅别人当正确的方法去学习。若此,对于人微言轻的普通人尚不至于造成大的影响,对于声名显赫的王特教那就会造成灾难,因为“著名”实际上就是“品牌”,而品牌的特点是“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缺一不可。笔者所担心的正是这个“忠诚度”,即广大的老师对王特教的盲从意识,盲目跟着仿效他的如此“创新”,产生“名人谬误易流传”的效应。为此,本文在这里要对王特教和忠诚王特教的老师们泼一瓢冷水。其实当下中国的著名特级教师也好,教育家也好,都不可盲从。有人说,“当下中国没有教育家”,对这种打击一大片的说法笔者并不赞同,笔者的基本估价是,当下的确有不少的教育家、著名教师等荣誉称号里含有很重的水份,甚至还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水货。笔者就曾领教过某教育家的“水”了。去年,就有一“教育家”剽窃本人的文章,不是小剽小窃而是大抄大袭,从观点到句子整段整段的抄袭,然后拿到某大报发表。也是无巧不成书,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笔者发现了,笔者当时就很纳闷,怎么会有人对我这个无名之辈的拙作如此高看和厚爱,此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带着这个狐疑在网上一翻,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原来他还是当代中国的教育家,其大名赫然挂在中国教育先锋网“中国教育家频道”内(至今仍在)。我当时想,这“教育家”都抄到我的头上,也定然是连我都不如的空有其名的“教育家”。于是本人按图索骥,跟相关报社取得了联系,报社也说他是个名人。我说教育家也好,名人也好,以我过去的经验,大凡抄袭过我的作品的人,一定还会抄袭别人的作品。有关报社一查,果然如此,发现此“教育家”抄袭别人作品达二三十篇之多,于是该报社对这个“教育家”提出了严肃批评。本人也没有去纠缠这个“教育家”,听毛主席的话,允许人犯错误,也允许人改正错误。笔者之所以在这里举此一例,就是希望我们的老师克服盲从心理,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千万别以为教育家、著名什么的就一贯正确,就值得盲目仿效,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孩子们。

想离线看就下附件

[ 本帖最后由 xddxdd 于 2007-4-21 12:49 编辑 ]

crzwk.zip

提示:如不能下载请穿越到老儿教
非老儿教一年级以上会员,请先申请帐号

2.97 KB, 下载次数: 8, 下载积分: 金币 -1

残忍作文课离线浏览包TX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4-6 19:22:4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教授确实不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4-6 20:1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10:37 , Processed in 0.100105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