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00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家庭教育理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3 19:2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担当起家庭教育的神圣职责
教育孩子是学校里的事吗?
谁应该对孩子负责
    2001年2月下旬,一桩特殊的悲剧震惊了某地,当地媒体以"是网魔害死了我的孩子"为题报道了此事:
    初一学生冯某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知识面广,小学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课余在棋类,英语学习等方面都获得过令人羡慕的好成绩,初一时还代表学校参加过市中学生计算机操作比赛.可是,后来小冯迷上了电子游戏,常常泡在网吧里不回家,最长的那次竟呆了30个小时,常常要父母把他给找回来.
    这天是星期天,午饭后,小冯出去了,晚饭时还不见人影.父亲去各个网吧找他,近午夜时终于在某个网吧里找到了小冯.父亲一个巴掌打了过去,嘴里骂着,把儿子拎了出来.父子便一人一辆自行车骑着回家.路上,父亲一直训斥儿子.途经一座桥,小冯突然停下车越过桥栏跳入江中.虽经尽力打捞,还是没能挽留住一条鲜活的生命.
    儿子死了,父亲悔恨万分:"再也见不到冯某了,他还只是个孩子!我总觉得欠了他很多很多呀!"父亲指责网吧让儿子着了魔,"网吧管理太混乱了......我的儿子死了,家庭落得这个地步,网吧若不管理好,还会出现类似情况,实在太可怕了!"
      为了减轻失去儿子的痛苦和内疚,这位父亲采取一种自欺欺人的方法,归咎于网吧管理的混乱,可以理解.可是,这场悲剧留给别的家庭的教训,绝不应该仅仅是这样的结论.
      事情的发生总有一些外因内因在起作用.和小冯处在同样大环境的孩子还有好多,为什么这样的悲剧偏偏发生在小冯身上?所以,值得研究的是小冯生活的独特环境因素特别是家庭环境因素,当然也包括小冯个人因素,如个性等.而孩子的个性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并且主要是由家庭培养的.
      从这场悲剧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冯的父亲是爱孩子的,也懂得教育孩子的重要,但是却缺乏教育孩子和相关能力.
      小冯从一个很不错的孩子到着迷网吧,怎么发生的?什么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父亲不知道;儿子对父亲的打骂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一声不吭?为什么会一头跳进江里去?父亲也不知道.显然,这位父亲缺乏感知,分析孩子真实状况的能力.
      父亲因为儿子迷恋网吧而焦虑,但对自己的焦虑缺乏认知,更谈不上应付焦虑的能力,所以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时毫无选择和控制,无法预知可能产生的后果.看来,这位父亲还缺乏认识,把握自我的能力.
      除了学习,孩子需要游戏,休闲,孩子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是否能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网吧对于孩子的意义究竟如何?如何让孩子接受计算机等新生事物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又能避免它的消极影响?这些问题,父亲可能从未想过,所以,这位父亲还缺乏正确认识环境并调节环境对孩子产生影响的能力.
      父亲不知道成长是需要通过孩子的自我体验经过内化来实现的,不是完全可以由家长的意愿左右的.无视孩子的成熟水平和年龄特征,无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内心感受,单纯强调父亲的家长权威,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使孩子走向反面.应该说,这位父亲缺乏对家庭教育的真知灼见和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
      看来,懂得教育的重要,不等于懂得正确教育孩子.所以,真正关注孩子,关注孩子的教育,必须先搞清楚一些基本问题.如:孩子是怎么长大起来的?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究竟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是怎样发生作用的?等等.只有明白了这些基本问题,我们才可能知道,要正确教育孩子,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susan_1201 + 2 + 2 好文章,爱不等于会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11-3 22:59:48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顶。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1-4 00:40:3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1-4 00:44: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1-4 03:28:4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总是要等到大祸酿成才悔恨万分,而对孩子平时的生活细节熟视无睹。

预防胜于治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11-4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想看下文,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19:29:28 | 只看该作者

影响孩子成长的三大因素

教育家认为,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有三大因素:遗传,环境影响和教育.也有教育家说成是两大因素的:遗传和环境影响.这是把教育看作环境因素之一.
    遗传  观察一下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家庭,遗传对孩子的影响显而易见,孩子的容貌,身高,体形乃至神情,气质,总是带着父母亲的痕迹,有些疾病也是遗传所致.遗传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好像真有一只造物主的手,把有关父母的一些神奇密码在孩子出生时就编定.假如排除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密码就会让孩子按照预定的轨迹发展.
    遗传究竟是怎样对人产生影响的?遗传究竟对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作用有多大?这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问题.
    近年,关于生物基因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基因遗传学甚至已经关注人类是怎样从细胞发展到思想的.
    过去的理论研究认定基因只是与生理相关,而有关人的思想行为等是后天习得,基因无法遗传.近年,欧美有的科学家通过人类迁移引起人种的基因变化的研究发现,基因中的多巴胺与人的好奇心,好动,吸烟酗酒等寻求刺激的行为有很大关系.日本,中国等亚洲人的基因中多巴胺很少,而南非洲一带人的基因中多巴胺竟高达63%.多巴胺的多少造成亚洲人安静,善于通过思考来学习,而非洲人爱动,他们在打猎,体育等方面胜于亚洲人,却不擅长思考,他们必须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学好.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与哈佛大学,都柏林大学的专家在2002年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黄种和白种的婴儿出生时不仅体质上存在差异,气质上也存在差异.气质是先天因素,具有稳定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是属于"本性难移"的部分,不会发生反差很大的改变.这就是说,中国孩子是"天生"比美国和爱尔兰的孩子要乖,在自我安慰能力方面要强.而这个研究结论和30年前美国科学家对1周岁的亚裔,欧裔婴儿进行的比较式研究的发现不谋而合.这个研究说明,人的个性与遗传相关.
    所以,这些科学家认为,人的差别,有一半来自生物基因决定的遗传,一半来自环境影响,这里讲的环境影响,包含教育.
    我国教育理论界也承认遗传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环境影响和教育,特别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时,大力开展优生优育优教活动,在尽力控制乃至消除遗传的消极作用的同时,强调优化养育和教育,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随着生命科学和教育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实施教育改革以来,教育界开始意识到遗传对于人的发展起着基础材质的作用,由遗传带来的个性特质对于环境和教育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主体,重视个性化教育.有专家认为,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实质上就是实现个体遗传素质的社会性开发,以及社会需要对相应个体再创造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教育等等现代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现代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科学依据的.
    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是指时代,社会各阶段,国家的性质和政策,社会价值观,民风民俗等等人文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带给人的影响.
    有一则民谣说"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北的黄土埋皇上",说的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风俗民情培养出不同的人才,就好像寒冷的北方种出的大豆高粱优质高产,移栽到南方,质量和产量就大不如原产地,南方美果橘移栽到北方,就成了苦涩的枳一样.
    出生在旧社会的人,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对现在的生活往往感到满足,而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对现在生活的满足程度,就与他们相差很远.同是眼下的生活,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就是因为这两代人曾经经历的不同的环境影响,使他们的生理,心理,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乃至命运等等"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代沟",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像气候上的自然灾害或风调雨顺对地里的收成有着几乎决定性的作用一样.
    教育  所谓教育,是指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我国历来是个重视教育的国度,教育的祖师爷孔老夫子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它的作用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狭义教育的范畴,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影响巨大,它甚至走出了国界,成为世界公认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有组织的教育,教育就是全部生活带来的影响,生活即教育,就是指广义的教育.换句话说,广义的教育就是环境影响.
    但是应该看到,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之间非单纯的包容关系.例如,在对待孔子学说的问题上,即使是在中国,祖师爷的经典学说,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解说.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前半期,中国社会大搞阶级斗争,孔老夫子被"彻底批判",大学停办,"交白卷"成为时尚,而到了70年代后半期,中国社会向经济建设转型,高考恢复,学子们趋之唯恐不及,以致演变成学历化社会.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表明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等重要因素的制约而独立发挥作用.所以,说到底,教育是环境影响的表现形式之一.(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susan_1201 + 2 + 2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54 , Processed in 0.089206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