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97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经典诵读让你的孩子聪明起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17 14:0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经典诵读让你的孩子聪明起来 本报讯(记者李会嫔)昨日,河北省艺术中心,古琴悠扬、童声朗朗,来自台湾素有儿童读经第一人之称的王财贵先生畅言经典教育,告诉省会几千名家长,要通过经典的诵读开启儿童心灵,激发智慧。  ■教育时间:胎儿时期最好教王财贵认为,从有生命开始就应该教育孩子,3岁前应该让孩子听尽世界名曲,看完世界名画。 根据医学研究,人类在胎儿,3个月到5个月,就开始脑神经的发育。这时通过接收各种信息,脑神经元就会长树突,如果树突跟隔壁的神经元树突接触,叫做突触。突触是神经与神经之间沟通的管道,如果信息重复30次以上,这个管道就巩固起来,终身可以用,如果神经元根本没有受到外界刺激,它不长任何树突。读经恰恰能刺激这些脑神经之间发育。  人的右脑是专用于知识储存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右脑的东西都存在着,它就像计算机的硬盘,在你想用时,就可以调出来用。儿童在0至3岁,右脑发育成熟80%,3岁至6岁发育成熟10%,6岁以后至13岁前右脑发育成熟能达100%。这段时期孩子潜意识中耳闻目染的知识和内容往往能全盘吸收。  ■教育内容:经史子集的文言文  王财贵先生认为,孩子的启蒙教材应该是《论语》,在13岁之前应该学习的是语文、美术、音乐,其他科学的学科应该在13岁以后,理解能力增强再学习不迟。  对于语文学习的内容应该以文言文为主,文言文读懂了,白话文自然能读懂。选择教材上,《三字经》不如唐诗,四书五经可以拿《论语》开头,把儒家、道家的学习好了,其他诸子百家也就容易懂了。  孩子最初的记忆没有深浅可言的,你要把握教育的内容,越高深越好。所以,孩子的启蒙教材应该是《论语》,第二年开始读《大学》、《中庸》、《庄子》,第三年读《孟子》、《诗经》、《易经》,到了第四年以后,可以读《春秋》、《礼记》、古文选等。  ■教育方法:从经典开始教育  “教育不过通过眼耳鼻喉手,对于胎教,建议父母买两个CD机,一个放古典音乐,另一个放经典诵读。不用担心孩子听不过来,听觉是四面八方的,只要将经典重复30遍以上,他就记住了。”王财贵先生说。  “诵读经典非常简单,孩子们不会痛苦的,就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一天一百个字,一百遍,非常有效。让你的孩子聪明起来,学习不再吃力。”“这是十年以后见成效的事情。”  本来90分钟的演讲,王财贵讲了两个半小时,从台下听众的阵阵掌声我们知道,来的人都受益匪浅。讲完后,不少家长都涌到台前,向王财贵先生请教教育问题。据悉,从1994年倡导“儿童诵读经典”活动以来,王财贵先生已经演讲了一千多场。</sp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9-17 14:45:16 | 只看该作者
有同感,孩子背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9-18 01:00:34 | 只看该作者
在专家组织的答疑会上,一位家长指出,经书的有些内容是封建糟粕,会造成奴性公民,循规蹈矩的死读书会让现代人丧失宝贵的自由和创造精神。还有一位文化领域的学者说,读书一定要读原本,不能读删节本,因为孩子的思考辨别都还没有成熟,对经书偏差的理解一旦扎根,会给孩子终身造成误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9-18 01:05:57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lass="tableborder"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4" width="98%" align="center"><tr><td class="smalltxt" bgcolor="#ffffff"> “读经”会让孩子的身心受到压抑和摧残 据媒体报道,由台湾地区兴起的“读经教育”,已流传到中国内地。目前,在北京、上海、长沙、广州、厦门等地,书店里的“四书五经”和相配套的VCD碟片出现了热卖现象,一些家长纷纷把年幼的孩子送进青少年宫“读经”班,给孩子灌输一些诸如《三字经》、《千字文》、《孝经》、《易》、《书》、《诗》、《礼》、《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学”。儿童诵经工程发起人、台湾学者王财贵甚至在其著作中强调,儿童“读经”是提高语文水平、启发理性、开阔胸怀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  其实,只要回望一下中国的教育史,就不难知道旧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读经教育”。这种“经典惟上”成为教育的单一项目,不仅知识传播有限,而且让学生“食而不化”,不断耗费学生精力的同时也让其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大成果之一,就是否定了单纯的“读经教育”,直至将其完全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参照西方现代教育模式而兴起的“新式教育”。新式教育也并非完全阻断文化的传承,表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还是强调了不可缺少的“经典训练”,即在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里,选自于经典著作中的诗词歌赋和佳篇美文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也正好说明,在由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担心的文化断层与民族虚无主义的不良后果。当然,在历史的某些时期,教育系统由于受到政治运动的横加干涉,进而严重弱化乃至虚化教育中的“经典训练”现象也是存在的。比如说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所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在其持续的整整十年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见不到一篇与“经典训练”相关的古文和古诗词,以致大中学生普遍缺乏起码的古汉语知识,一旦面对古籍经书时只能睁大双眼而干着急。好在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方式,使他们有机会补上“经典训练”这一课。至于他们的后代,则有幸在中学教育阶段就得到应有的“经典训练”,走出校门之后,一般都能够阅读浅显的古文和古诗词。  “经典训练”最早是由著名学者、文学家朱自清首先提出来的。鉴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解决了“读经教育”问题,但随之出现了一股脑儿反对“读经”,弃之如敝屣的走极端现象,朱自清便在西南联大执教时发出了“中等以上教育必须进行经典训练”的呼吁,并说明“经典训练”不是恢复“读经教育”。恢复“读经教育”是开倒车,而“经典训练”是为了接通“文化脉络”,亦即“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为了澄明这一理念,他还亲自撰写了通俗易懂的《经典常谈》一书,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此书于上世纪40年代初出版后反响强烈。此后60余年间,仍然不断再版重印。  无可疑问,我们今天需要的是适度的“经典训练”,而非“读经教育”。即便是“经典训练”,也只是在初、高中以上的教育中适当进行。而在少儿中进行“读经教育”纯属多此一举,完全没有必要。毕竟少儿识字不多,理解能力有限,“读经”只会因噎废食和囫囵吞枣,不仅增加少儿的精神负担,甚至还有可能使少儿的身心受到压抑和摧残。  很显然,“读经教育”肯定是弊多利少,得少失多,因而绝对是不可取的。</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13 , Processed in 0.10272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