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鲁迅是新文学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在大半个世纪的“造神运动”中,鲁迅成为高不可攀的偶像人物,但他不是完人,他也有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缺憾,他的病态情感比常人更为明显,在他之后的“后鲁迅时代”也有着一系列的后遗症。关键词:鲁迅质疑后鲁迅时代j]MK!b9J"C\3T人一旦成为圣人,就显得拒凡人于千里之外。鲁迅是谁?鲁迅是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他的骨头是最硬的。在很多人眼中,鲁迅就是完人,鲁迅就是圣人。可这正是鲁迅的悲哀,在一系列的造神运动之后,鲁迅被奉上神坛,成为一件斗争工具,从而一步步远离我们。*?Lh_ NDQm走近鲁迅,不仅要看清楚其伟人的优点,也要看清楚他的粗疏、枯燥黑暗、多疑、善怒,甚至他的杀伤力,他的二重性格。孔庆东说,圣像一旦熄灭了光环,得到的决不是亵渎,而是由衷的敬仰和礼赞。我想这就是我们要走出被光环所包围的鲁迅的真正原因。只有全面,才能真实。唯有真实,才能感人。批判鲁迅,决不是要站在反对鲁迅的立场,而是要从全面了解的角度出发,去了解一个更为真实,更有血肉的鲁迅。 一.思想家的质疑和知识分子的定位i]@F r PEz @在鲁迅所有的头衔中,有一个头衔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我窃以为言过其实。确实鲁迅对中国的贡献决不局限于他的文学,他的思想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但我还是认为,作家和思想是不能划上等号的。我试着在他的著作中找出他的思想精髓,我看到了“以笔为旗”、“以笔为枪”、“痛打落水狗、毫不妥协”,还有绝望、愤怒……“痞子”王朔在文坛横空出世后其调侃的语气一直不为人所认同,就连鲁迅他也不忘调侃,但我认为在他的文章中还是有让人信服的地方。像所有被推到高处的神话人物一样,在鲁迅周围始终有一种迷信的气氛和蛮横的力量,压迫着我们不能正视他。他是作为一个不可言说的奇迹存在的……我以为我了解他的思想,实际上我没有读过他的任何著作,一些专用于他的句子使我觉得不必深究,“一个也不宽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不就是思想吗?……大家纠缠、感慨、为之涕下、激动不已的大都是他的品格,最厚道的文章也只是对他可能具有的思想进行猜测,想像这样一个为世不容、痛苦敏感的智者内心一定是“漆黑一团”,这个逻辑似乎是说,对生活、社会、人群极度绝望本身就是深刻的思想。我不是太明白这个逻辑……坦白说,我不知道鲁迅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① 在这里,王朔表明了他的观点——我不认为鲁迅是个思想家。而鲁迅生前唯一审批过的一篇关于他的论文是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文章里对李长之批判他思想方面的问题鲁迅是不置可否的。 H,['A z c5NJ然而鲁迅不是思想家。因为他没有深邃的哲学脑筋,他所盘亘于心目的,并没有幽远的问题。他似乎没有那样的趣味,以及那样的能力。倘若以专门的学究气的思想论,他根底上,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常说不能确定对不对,对于正路如何走,他也有些渺茫。他的思想是一偏的。他往往只迸发他当前所要攻击的一方面,所以没有建设。即如对于国故的见解,便可算是一个例。 o2n'EGF }3`f 我一直认为,鲁迅的思想是深刻的,但他还达不到思想家的标准。一个思想家,必须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的哲学上的认识,他必须为世人提供全面系统的对于这个世界的崭新的理解和解析。总之,它必须是一个体系性的思想者。让我们想想尼采,想想叔本华,鲁迅确实称不上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如果我们用鲁迅是思想家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必然会相信,思想家不仅仅是要思考,而且是要去影响、解救世人的。但我们也必须知道,对于正路如何走,他也有些渺茫。鲁迅经常把自己文艺启蒙和国民性批判的事业比作一个医生的工作,在弃医从文之初,鲁迅所理想的工作是一个完整的医生工作。所谓完整的医生工作就是说,这个医生既是病人所患何病的诊断者,同时,也是这个疾病的治疗者。但鲁迅后来却把“治者”的角色推给别人,而自己却安居在一个很边缘的角色位置上——“诊者”。②'U+y'} q-mDC对于鲁迅知识分子的定位,我们很有必要来一个重新的认识。他只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对于怎样引导沉睡的民众走出“铁屋子”,他也是迷茫的。他很出色的完成了“诊者”的角色,但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这不是全部。!| nL;Z(H3c1~8bCm如果以启蒙者的执著与艺术的殉道加以衡量,鲁迅有更大的遗憾。鲁迅办《新生》失败与辛亥革命失败后,并没有将启蒙进行下去,他在寻求自我麻痹的法子。在抄古碑与读佛经中,默默忍受下去,即使面对袁世凯称帝,张勋拥戴皇帝复辟,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也无可奈何活下去。二.文学创作上的缺陷 在整个20世纪,长篇小说在中国都可以说是一个空白。而作为20世纪中国最为伟大的作家——鲁迅没有留下光彩夺目的长篇小说,不仅可以说是鲁迅的遗憾,更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遗憾。这对一个享誉世界的文豪来说不啻为一种缺陷,甚至说是失败。可在大半个世纪的谈论中,我们似乎对鲁迅的这种缺陷视而不见,盲目地走进造神运动的陷阱中而失去应有的批判力。鲁迅临终前曾对冯雪峰说他希望能再活十年,每年都要写出一部长篇来。可是现实没有如果,他那篇构思已久的关于三代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迟迟不见动笔。李长之在《鲁迅批判》中说道:“他缺少一种组织的能力,这是他不能写长篇小说的缘故,因为长篇小说得有结构,同时也是他在思想上没有建立的原故,因为大的思想得有体系。王朔在《我看鲁迅》中用接近调侃的语气批判鲁迅没有长篇小说,他说:“在某些方面,我的思想很保守,譬如作家这个称呼,我一直认为必须写小说才配这么自称。(诗人单算,他们可以直接叫诗人)……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我坚持认为,一个正经作家,光写短篇总是可疑的,说起来不心虚还要有戳得住的长篇小说,这是练真本事,凭小聪明雕虫小技蒙不过去……鲁迅没有长篇,怎么说都是个遗憾,也许不是他个人的损失,而是中华民族的损失。以他显露的才华,可以想象,若他真写长篇,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我认为王朔就像那个说皇上没穿衣服的小孩,说出了多年来大家想说却又迟疑不决的事情。而美裔作家哈金更是直陈鲁迅没有“伟大中国小说的意识”。他道:“没有伟大的文学信念往往会给写作造成重大失误。鲁迅认真地写小说只写了七年,只出了两个短篇集子(《故事新编》不是纯文学创作)。对小说家来说,七年时间至多只不过是个开端,都不足以全面掌握小说的技艺。设想如果鲁迅当时怀有伟大的中国小说的意识,他就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写小说,就会给我们留下比那些杂文更有意义的伟大作品。”③在这里哈金说出的是鲁迅创作上的失败,直接指出鲁迅没有高远的文学信念。U7g{"|i ?c'{p也许该有人问了?为什么一定是长篇小说才可以反映一个作家的真实水平?但我认为,长篇小说是最能接近普通大众,他强烈的故事性,宏大的故事背景最能感染读者。而且小说对当时的中国有特殊的作用,具备着其它文体所不具备的功能。梁启超曾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详细的论述道:“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并接着说到小说影响人心的四个层次,即熏、浸、刺、提四种境界,并指出:“有此四力而用之善,则可以福亿兆人;有此四力用之于恶,则可以毒万千载。”可惜的是鲁迅除了那篇《啊Q正传》的中篇小说外,并没有留下福亿兆人的长篇小说。 三.病态的情感及后鲁迅时代鲁迅的病态情感似乎长久以来就为人所诟病,后期的“鲁学”者们偏爱于将其解释为“大爱产生大恨”。确实,鲁迅热烈地爱着,也热烈地恨着。对国民性的痼疾、对于不良倾向、对于中国陈腐的俗气,他都鞭辟入理,吹毛求疵。但是在他灵魂深处“粗疏、枯燥、荒凉、黑暗、脆弱、多疑、善怒”甚至他的二重性格却似乎不能用大爱来简单概括,而更应该在他童年的经历和求学的经历中去寻找。 他永远对自己的敌人尖刻、仇恨、极尽讽刺,鲁迅对复仇有着理性的认识,他在《杂忆》一书中写道:“报复,谁来裁判,怎能公平呢?”便又立刻自答:“自己裁判,自己执行;既没有上帝来主持,人便不妨以目偿头,也不妨以头偿目。”鲁迅成了现代中国的“复仇之神”。而最能体现他这种病态情感的当属与文人的争吵之中,虽然那些论争直到目前为止鲁迅还是有很多坚定的支持者,但他将徐懋庸给他的私人信件未经同意地发表出来,还斥责人家“徐懋庸之流”,“恶劣青年”,“奴隶总管”,至少有缺长者风度。“他还偏听偏信,将邵洵美说成是捐班,花钱雇人写文章,害得她一辈子吃冤枉。”在与梁实秋的那场著名对骂中,他把和梁实秋的文学争论问题上升到人身攻击,并直指梁实秋是“资本家的走狗”。而他讽刺梅兰芳的艺术是“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而且最普通的艺术也就是男扮女装。”④并由此联想到太监。尽管我们可以用历史性去理解鲁迅的斗争性;尽管我们可以用事物的两面性容忍鲁迅的尖刻——决绝的性格是思想深刻的必然负面;尽管我们可以拿鲁迅自己所说的“取大略小”小的品评标准宽之宥之;尽管……但是,如果一个“更”字,一个艺术上人格上的“更”字,来要求鲁迅的话,这个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毕竟还是有刺可挑,毕竟他还不是高耸云端的神圣。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然而鲁迅至死也未放弃复仇之念。他在去世前的44天带病写下了《死》一文。文章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热时,曾想起了欧洲人临死时的宗教仪式─与别人互相宽恕;他联想到自己“怨敌可谓多矣”,然而他决定“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而鲁迅留给我们什么呢?无可否认,他的精神遗产永远激励一代代的中国人,但敬文东也说过:“我们从鲁迅那里学到最多的是——说来好笑——就是骂人和讽刺的艺术。而张闳在《走不近的鲁迅》中则更语出惊人:最让人感到难堪的是,鲁迅也是“文革”时期的思想偶像之一。他的思想与“文革”造反哲学之间的关系暧昧。尤其是在“文革”高潮期间,鲁迅著作是惟一允许公开阅读的文学读物。鲁迅的言论(特别是其晚年的杂文)与马恩列斯毛的语录一起,被红卫兵和造反派的“大字报”大量引用。在“文革”后期的批孔运动中,鲁迅的反传统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挥。然而,为什么鲁迅的言论放在那些“大字报”中竟然是那么的恰如其分?为什么造反派会从内容、文体乃至句式上,都不约而同地模仿鲁迅而不是别的现代作家呢?难道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巧合吗?难道鲁迅仅仅是一个被造反派“利用”了的思想家吗?4E]h[K9qb我想这不是争论到底鲁迅的思想被“文革”所利用是不是鲁迅的错的时候,而是我们要想为什么在“后鲁迅时代”,这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会被别人利用从而成为一种斗争的工具?为什么我们不能想想他的精神遗产带给我们奋进力量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几代人偏激的思想,“一个也不宽恕”的复仇心里?为什么在这个“后鲁迅时代”,我们要对鲁迅的思想要全盘肯定,而不能对其思想加以批判继承? 7~P9n.X&^,N?结论:在写作的过程中,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时时陪伴着我。对于我来说,鲁迅仍然是伟大的,他仍然是值得我们热爱和学习的。但这种爱却是理解了人之为人——他的优点、缺点。他的爱,他的恨,他的成功与失败之后的爱,是一种更加亲近的爱。用鲁迅在《战士和苍蝇》的话来回赠鲁迅: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4Q t2a2v]8I[l4g Vz-bhf]@.QFZ8`Sr5^注释: ①王朔《我看鲁迅》 原载于《收获》2000第三期L(e&x0pc o②曹禧修《“诊者”与“治者”的分离——论鲁迅现代知识分子角色的再定位》 原载于《文学评论》2006第三期i"G's:k)RXeC③ 哈金《伟大的中国小说》 原载于《南方周末》 2005年10月14日!w'M/s3l7w7o④ 房向东《鲁迅与他“骂”过的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5第一版BP4HH9y&r d Wm3M],s ]A+E参考文献:[1]《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社1981年版*s _K0cV*\*ryw[t [2]高旭东《世纪末的鲁迅争论》 东方文学出版社 2001.10版-\P(k/|M&TH#rw(Y[3]李长之《鲁迅批判》 北京出版社 2003.1版S_1U3x#z[l"U+np[4] 敬文东《失败的偶像——重读鲁迅》花城出版社2003.8版a k)\:f2Q"QIK [5] 房向东《鲁迅与他“骂”过的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5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