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4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中国文人的极端和中国诗体的变化与中医同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6 22:2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文人的极端和中国诗体的变化与中医同谈http://bbs6.sina.com.cn/cgi-bin/newsoul/研究中国诗体变化的人都可知道,中国诗歌的变化轨迹基本是:四五七言体或叫古风体——格律体——宋词体——元曲体——新格律体——自由体诗。古风体、格律体、宋词体、元曲体、新格律体共同点是:保持诗体的整齐美,讲究押韵,抑扬顿挫,音乐感强,其形式美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虽然受形式的拘束,限制了自由创作的空间,但历代不乏内容美与形式美高度统一的脍炙人口佳作。但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人在批判传统文化时走向一个极端。他们认为传统诗歌形式是女人的裹脚布,束缚了诗歌创作的自由发挥。他们对传统诗歌的形式进行改造,先是基本保留古典诗歌整齐美的合理内核,提倡写新格律诗,如闻一多的诗就是。这种诗歌主要是讲保持音尺即停顿基本一致,每行字数可稍有出入,押韵仍然保留。可是后来文人越写越不过瘾,特别是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文人,他们认为新格律体仍然束缚诗歌的自由创作,故学习西诗模式,不管音尺、押韵,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完全是天马行空,挥写自如。比如他们吹奉的艾青《向太阳》、《大堰河,我的保母》等。这种思潮泛滥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自由体诗歌虚假繁荣了一段时间,便了无生气。至今中国的自由诗歌已经没有市场了,“诗人”创作出来的诗歌,读者恐怕只有作者自己、编辑和校对工人三个人了。而那些经过千百年检验的中国传统诗歌,却依旧为人所称颂。小孩子没几个不知中国有个大诗人李白的,但没几个知道中国有个诗人叫艾青的。有许多诗人本身的经历就说明了,自由诗是没有生命力的。比如以《有的人》出名的臧克家,到晚年却作起了旧体诗词,现代诗人汪国真,又开始创作词体诗。他们一个个返朴归真了,还有高产的自由诗人所生产的诗歌,不是成为文化遗产而成为文化垃圾,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讽刺!中国有的文人,一旦出名了,便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目空一切,喜欢指三道四,口沫横飞。其实他们所学肤浅,不知天外有天。比如五四时期推崇西方自由诗的文人,他们根本不了解西方诗歌。他们读的是经过翻译的西诗(象普希金的诗,翻译得奇臭),以为西诗自由得随便。如果你英语水平高的话,去翻看英文诗,便可知根本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英文诗原著大多数都讲押韵的,他们是以英语音标元音来押韵,有的还具有整齐、抑扬顿挫美感。而且从总体水平上来说,西方的诗歌水平绝对不如中国古典诗词曲。这就是西方人称中国是“诗国”的原因(西方诗人自愧不如中国古代诗人)。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到现代文人手里便成为一堆无用的文化垃圾(却不知自己的作品就是垃圾)。多么可悲!还有那些文人,他们根本不了解元曲,元曲在古体诗词中的用字是最灵活的,因为元曲里有“衬字”的方法,可以对称地在二三句中加入几个字,甚至口语。并非象这些文人所说的那样限死在整齐美中。还有多个曲牌可以组合成一长篇戏曲剧本,这不能不说元曲不自由!一个具备诗词高素养的人,如果去比较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的水平,你会发现,新诗不单没有了形式美,就算是在内容美上新诗也远远不如古诗。古诗多能做到形神合一,以景或象表情,情境交融,炼字炼句,精炼无比。新诗呢?象泼妇骂街式的又长又臭,多无意境,既不炼字也不炼句(没有诞生一句诗眼流传开来),又不讲音韵美。他们吹嘘自由体只讲“内在旋律”,可是“内在旋律”在哪里?有诸内必形于外,我们读不出他们的内在旋律。故这种说法实际上成为玄学。新诗的作者没能觅得知音时,便高喊:“我的诗是写给后人看的,现代人的IQ还不配看懂我的诗!”芸芸十三亿人口没个IQ高过他们,除了说他们得了精神病外没有其他更适合的解释了。试想想,诗如果连基本押韵都没有还能成为诗吗?我看只能说是分行写的文体。诗之所以成为诗,必然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别之处,那就是诗是韵文!如果没有区别,那为什么要分散文、小说类呀?你可不可以将小说写成公文报告一样的么?现在有的批判中医的名人或者西医业余博士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那些文人有某些相类的地方。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医,甚至连中医里的阴阳最基本含义都不知道,就胡乱开始批判中医来。中医你懂多少?西医你又懂多少?中西医的理论优缺点你作过比较了吗?各自的擅长范围你临床上体会过了吗?三几剂药能治过西医几年不能治的病的事例你见过吗?你们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治好了就是“神话”,却不问问自己无能。古典诗不美吗?自由诗才美?就西医能治病,中医中药是安慰剂?读几本书就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了。天大的谎话!天大的笑话!自由体诗人因为没继承古典诗词的优点,不在传统的土壤上吸收养分,所以自由诗没有生命力。西医生如果不善于从传统中医里吸取养分,也成不了真正的大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9-6 22:41:35 | 只看该作者
同感。我看过鲁迅、郭沫若作的诗实在不象个样。五四时期除了徐志摩的诗还可读外,别的好象都很肤浅,味如嚼蜡。中国的文人的确有一旦成名便唾沫横飞的习惯,如靠打假出名并没有多少科技功底的方舟子与很多人对骂开来。还有一些网络“名人”,本身对医学懂个鸟,却左也批判右也批判。原来他们是靠批判吃饭的,靠批判“治病”的。这些人真可谓“大愚若智”、“大奸似善”。我见过许多西医生治肝病开中成药、小儿食积咳嗽开中成药的呢,原来是医生的不认为中药没疗效,不是医生的才认为中药没疗效。这年头判断是非真到了“不是也是,是也不是”的地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9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5 18:19 , Processed in 0.07548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