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8-5-28 11:56: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uge57 于 2008-5-27 22:47 发表
不知Sally妈妈读过这个贴吗?


没有,第一次看这个帖。
关于学费的问题,可能在大学里存在,中小学不存在吧。现在小学里完全不收费,只收一天3。5元的伙食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8-5-28 12:10:1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孩子对学校的看法和观点,我的判断,绝大部分是因为袁老师施于的影响。袁老师自己也许是无意的,可是在我看来,孩子所受到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你不但间接地否定学校教育(某种程度上,全盘否定),在很多时候,在孩子面前直接地批判学校教育。孩子何等聪明,她们不知道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其实是别人的。
恕我直言,很多时候,小逸就处于这种状态。
我家晴晴,因为从小并不是有个性的人,跟我一样,很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和思想,因此,在这方面她表现得尤其明显。
这是我近来非常真切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8-5-28 12:35:58 | 只看该作者
最近一直在想一些问题,实在想不通。
人需要个性,需要到什么程度?
情商决定成功,这个情商其实从某个角度讲,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比如“人缘好”“团队协作”,这是需要有“从众”行为的,否则就不称其为人缘好或有团队精神了。
有些话说出来,于我自己平常的为人习性,觉得是种冒犯。但是为了孩子,我觉得需要说真话。
比方说袁老师和黄老师,其实都是非常有才的,而且心地善良,让人尊敬。但是在融入社会上,这方面我觉得是有所欠缺的。
孩子对社会的态度,就是这个年龄段形成的。这时候有意无意地加给孩子负面的对待社会的信息,于孩子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最近晴晴在各个方面体现出对学校的敌意,对学校孩子、教师的缈视,会不会跟袁老师的态度相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8-5-28 13:48:58 | 只看该作者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这本身就是人性.

我本人是喜欢上学的(大多数时候老师喜欢,同学也喜欢请教我问题),所以坚持孩子要上学.也许袁老师自己不喜欢上学(书读得太多),所以给孩子传输的思想就是学校不好

不过个人有个人的情况,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但是不管上不上学,家长都是最关键的.

袁老师推荐的那本书<四年级决定一生>,正在看,还没看完,不过想起自己的四年级.那时侯父母工作调动,从边远3线企业到大城市,从一个厂矿子弟校进入大城市的一流重点小学.从4年级到小学毕业,是我最厌学的时期,也是唯一一段没有得到老师喜欢的时期.但是没有良好基础的4年级不能阻止我在初一重新成为应试优等生,而这些应试成绩根本不需要熬夜到深夜什么的. 我想这应当得益于我所接受的早期教育.别人还在认字学拼音的时候,我已经在查着字典看三国水浒了.因此我认为6岁前才是最重要的.

Angella已经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上不上学,关系其实并不大.但是Sally看来并没有,因此Sally确实应该好好规划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8-5-28 14:31:28 | 只看该作者
jiangying,一直很尊重你的意见,长久没有照面,感谢你以上这段话。我句句琢磨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15:32:11 | 只看该作者
回想起来,我很喜爱文革那时的学校,好多年不用去上课,后来复课了,也不用上太多的课。因此,基本是自学,学自己喜爱的东西。可是现在的孩子,万无这样的福分,时间和精力,全被占了。

如果Sally回学校,可以想象,钢琴是难于再有那么多时间去练,书也没有那么时间去阅读,因为整天有上不完的课和做不完的作业。就冲这一点,她会不再喜欢学校。当然,生活在我的英语角,我的一些想法和说法也会影响她,Angella也会影响她。但想到她以后还是要回学校,所以,我倾向于她回学校去考试,以便随时接轨。

对于Angella,我更着眼于未来与社会的接轨。良好的个人心理和坚实的学问基础,这是一个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最需要的,而这些在现今的学校却得不到多少,去不去也就无所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8-5-28 16:00:32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有个想法,希望袁老师能把挂在博客上的文章重新谋划出版,实在是非常有价值的出版,而不仅仅是有出版的价值。希望袁老师认真考虑。

[ 本帖最后由 zhy2001 于 2008-5-28 22: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8-5-28 22:34:2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们教育事业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问题之严重性、严肃性已成为民族之痛!

也许有人觉得我危言耸听,那就让我们看看以下事实:

毕业就失业!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从89年之后,政府不再包分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变得越来越严重。刚开始的时候,尚未扩招,问题还不严重,时至今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2006年的时候,有的地方大学生甚至喊出了“零工资就业”的口号。

大学生本是天之骄子,而且我国每万人的大学生也不过是120人左右而已,在这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些高技术人才本应该炙手可热才行,为什么反而不如民工、技术工吃香呢?!

心理问题严重。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自杀、杀人、打架群殴、早恋、堕胎事件层出不穷,年年都有,到处可见,人们听得几乎都麻木了,也见怪不怪了。但我不禁想问,这本是一群最理性、最有智慧、也最温和有礼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问题?!

有些人会说,这些都是低层次的大学生所为,那就看看高尖端领域:49年之后,我们的教育培养过几个国际认可的科学家(更别谈哲学家或思想家了)?今天国际知名的华裔科学家,有几个是在49年之后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

究其原因,问题的根子直指教育。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甚至教育体制根本就不是在创造人才,而是在泯灭人才,创造蠢材!

目前大陆的教育,总的来讲,有以下五大“特色”:

1、灌输式教育:

这是曾经一度成为GCD赖以自豪的教育模式,因为这里隐藏了GCD政治洗脑的工具。在填鸭式教学的方式下,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和方法,死记硬背、书蠹题海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而自由的想象则是离经叛道,是坚决被禁止的行为。

GCD在创造了大量的头脑竞赛金牌后,我们却悲哀的发现民族的素养不但没有得到提高,
甚至越来越低。

2、轻人文重理科:

文科是很难表现成绩的科目,它的意义在于提升社会的人文思想,例如艺术、哲学以及对社会、人类发展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这些并不完全从学校里学习就可以掌握,而是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得以升华的学科。人文价值的观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有力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所在。理科教育的是已经被科学家证明过的知识,只要通过记忆并加以反复的练习就可以掌握,是很容易通过学习就提高的课程。

这个教育特色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GCD对教育事业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也包含着GCD恐惧崇尚自由、民主的人文思想。很显然,GCD希望培育的是没有人文思想的工作机器。
3、政治意识强烈:

在所有的教材里都要显性或隐性的歌颂GCD,是中国教育的另一大特色。在五、六十年代,我们甚至能够从理科的书籍中接触大段的语录、标语或关于阶级斗争的语句。尽管在文革后,教材剔除了相当多的显性语句,但仍有相当多的隐性语言充当洗脑的工具。小学里的的语文书、品德课、甚至美乐都隐含着对GCD的赞歌。

4、严进宽出,制造废物

这是一个极其奇怪、错误的教育政策,以至于成了我们的一大特色。这个政策的实际结果是:高考成了学习的终点!在考上大学的一刹那,就意味着你已经是一个“人才”了,而大学生活则提前变成了社会体验。这完全不符合大学设立的初衷,本来是为了社会培养高精尖的人才,但结果却成了制造“废物”的加工厂。这里的“废物”并不是特指某些大学生,而指的是本该成为思想精英集散地的大学学校,却无法创造一个富有进取心的学习环境,最后只能沦为平庸的结局。

5、教育不公平,有地域歧视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几乎所有的大学对不同地区的考生分数线是不同的。我很奇怪,这样的话高考统考的意义何在?!本来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不高,很少有好的高等学校(好的大学大多数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不同的录取标准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学生更难获得良好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并不是学生不努力的结果,恰恰是一种地域性的歧视造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8-5-28 23:25:06 | 只看该作者
这些主要是高等教育的问题,和基础教育阶段不上学关系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8-5-28 23:37:32 | 只看该作者
楼上文章的作者,明显是对GCD有微词的.
对存有偏见立场的言论,最多只能看一半.

那种无法自主地要跟主流对立的人,我觉得他是比较痛苦的.就像人际关系,当你太有个性,永远跟周围的人群有距离,或者你在某个集体中,却永远特立独行的,我觉得这样的人无论如何,不是我所要期待的人生。我宁可我女儿是人群中不起眼的但是笑容灿烂的平凡人。
当你要忍不住评论某件事,探究某件事,或止也止不住地想挖掘或证明什么,那理由和原因,总是因为关切。就像我有时候难免有点冒犯袁老师,只是因为,希望我的女儿所接受的,能跟我所期待的、社会所期待的接近于一致。
我最近确实心心念念一些无法消除的念头,这些念想让我这么不执着的人,似乎都变得执着起来了。

我现在的问题集中在俩:师者的观念(成人的观念),该当以何种形式影响孩子?当你想将你的判断和态度加给孩子,想让孩子接受你的思想的时候,你是否要经过非常慎重的考虑。

另一条,对于主流的东西,永远不要急于反对。
当然我知道,袁老师说在他这个年纪,要接受什么,要改变什么,似乎都已经不可能。可是当你确定了是非,对错,黑白的时候,难道也固守非、错和黑么?对于一些东西,我希望能够用我没有思想、缺乏逻辑的执着,引起袁老师一些思考。

当然,学校教育是有很多弊,同样在家教育也有很多弊。只有永远有开放的心灵,包容的心胸,真正立足教育本身,永远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在家教育的弊,让教育回归教育,不让教育成为诸如学校教育那种功利的牺牲品,体制的牺牲品甚至作秀的牺牲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风中白杨 + 2 + 2 对于主流的东西,永远不要急于反对。是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11 , Processed in 0.14163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