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28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转帖】买台钢琴并不难,但为什么让孩子学琴,怎么学琴,你考虑过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7 17: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天赋错觉——我的孩子能学琴吗?  怪象实录  “我的孩子能学琴吗?”  “这孩子手的条件能不能学琴?”  “老师您给孩子鉴定鉴定,他有没有学琴的天分?”  很多家长在考虑要不要让孩子学琴的时候,总要问这一类的问题。言外之意是:学琴是需要很高的天赋和特殊的条件的。  怪哉!难道学琴真的需要特别的天赋吗?天赋就是手指头够不够长吗?  为什么父母们总会提这样的问题?是谁给琴童戴上了神秘的光环?  错觉揭秘  在中国,很多年来,学琴是一件百姓们望尘莫及的神秘的事情。它似乎只是两类人的特权:富贵子弟和音乐天才。在学琴(特别是学西洋乐器)的孩子中,出自艺术之家的占很大比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是中国琴童的主体。这些孩子的音乐才能的平均水平,远远高于普通家庭孩子的平均水平。这就是大部分人对琴童的印象。  所以,当更多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开始学琴的时候,父母们总会不自觉地用这个印象来对照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能学琴吗?  其实,如果揭去学琴的神秘面纱,我们会发现,这里真有不小的误解:  ●许多人认为,学琴要求有修长的手。其实,这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成见。比如,弹钢琴更需要的是手掌的宽和厚,而细长的手指在键盘上反而是笨拙的。  ●手的自然条件只在非常高深、复杂的乐曲演奏中,才能表现出必要的优势,而对学琴制约最大的,不是手的自然条件,而是音乐才能方面的条件。  ●而无论是手的自然条件还是音乐才能方面的条件,对孩子的制约都不在于能不能学琴,而在于能学到什么程度。  ●只有当你希望孩子成为职业演奏家时,才需要考虑有没有音乐天赋或特殊才能的问题。如果仅仅把学琴当作业余爱好,那么大多数人都有学琴的条件。这个条件并不比学手工、写字所要求的更多:只要孩子的手没有生理缺陷,智力发展正常,都可以学琴。  流传甚广的天赋错觉,将一大批孩子拒绝在音乐大门之外,使他们失去了接受良好音乐教育的机会;而由天赋错觉导致的苛刻要求,使父母们对孩子学琴的效果失去了信心,从而让孩子过早地终止了学琴。这样,很多“能学琴”的孩子,就变得“不能学琴”了。  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学习至少一种乐器,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有好处的。学乐器能够让孩子体验到音乐活动的乐趣,以更深的层次、更广的文化视野享受人类创造的音乐艺术的伟大。不能享受听觉的美,将是人生的一个巨大缺陷。</span>此帖由 有趣 在 2006-08-07 17:13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7:11:27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怪圈之一:教育性  在中国,孩子们所有的学习,甚至玩耍,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意义。  学乐器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却发现,结果往往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教育目的之一:开发智力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关于练习器乐比其它活动更有助于智力发展的严谨的科学证明。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说学琴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更直接的方法训练大脑的思维。  ●是否学过乐器与孩子的学习成绩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任何一个学习成绩组,学过乐器和没学过乐器的孩子的比率都相差不多。  教育目的之二:培养孩子的毅力、自觉性  ●自觉性与毅力来自于目标吸引力,和对行为结果期待的强度。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在一项自己毫无兴趣、也不理解其意义何在,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面前,会有顽强的毅力。  ●并不是做困难的事情就会培养人的毅力。毅力是被目标吸引力唤起的,而回避困难是人的本能。将学琴当作一种苦刑来培养孩子的毅力,不仅基本出发点是错误的,而且会在教学的很多环节上导致决策的错误,进而全面破坏学琴的状态。如此一来,能否达到培养毅力的目标,就更令人怀疑了。  教育目的之三:培养自信心  ●事业的成就并不必然带来人格的健全发展,高超的演奏技能也不一定能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情操。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情操,是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  ●由于孩子学琴,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公开或潜在的冲突。家长焦虑、孩子痛苦、老师不满,形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学琴人际氛围”。而且,学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种不良的情绪氛围的长期持续,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非常不利。  ●不能想象,一个人在经常的失败和否定性的评价中会获得自信心的发展;更难想象,一个长期生活在责备、训斥,甚至谩骂中的孩子会形成良好的性格,发展起我们所希望的“情操”。  音乐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弹奏乐器的过程,也伴随着操作的快感。因此,音乐教育应该是更愉快的教育,是给孩子的童年增色添彩的教</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7:12:00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不出错”情结——学琴究竟有多难?  怪象实录  孩子们学琴,经常会出错,有时甚至一错再错。当孩子老是犯同一个错误,“屡教不改”时,爸爸妈妈就坐不住了:  “这孩子,平时还听话,怎么一学琴就出错,而且怎么说也不改!”  “你这么不用心,将来能干什么?”  “你成心和我作对是不是?”  ……  调查发现:孩子练习不顺利的时候,往往是爸爸妈妈先急了起来。孩子出错对父母心情的影响,似乎比对孩子本人的影响还要大。  孩子们究竟为什么总容易出错?真的是他们不用心、不专心吗?  为什么我们批评他、严格要求他,却没有什么用呢?  难度解读  其实,弹琴需要孩子的小脑瓜紧张而快速地运转。这些运转究竟有多复杂,你知道吗?此时,这个小脑瓜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  钢琴  1.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识别音符;  2.双手迅速而准确地移动到要弹奏的琴键上,然后让应该弹下去的手指头弹下去(父母可以试一下,让10个手指迅速地按一定顺序按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控制每一个弹下去的指尖要站立起来,既不能塌,也不能勾,手腕要放松,但不能垮;  4.注意整个手掌要与键盘平行(这可不是我们平时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下,手是有些外翻的);  5.注意弹下去的声音的大小、进行的流畅;声音要饱满,既不能虚,也不能砸;  6.手指抬起来的状态也是需要注意的,否则声音就会粘、拖、混;  7.要注意监听,音和节奏是否有错,当然这还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分辨音高的能力,很多孩子就是因为根本就“不辨音律”,或者根本没能力分心,来监听音是否错了,才不知道自己弹错了音。  这一切,几乎都需要在一瞬间做到!在这一瞬间,大脑所要作的所有这些处理的复杂程度,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而且,这时已经需要去识别下一个音或一串音了。  而且,老师还会要求孩子在弹奏的同时大声唱出旋律,并且在心里数着拍子……  小提琴  1.首先要注意姿势,姿势不对,拉出的声音就不好听;  2.琴上没有音高标记,全得靠自己的听力来分辨音高;  3.如果想要指法比较简单,就拉G大调、D大调,但这些调式有些音需要升半音,不容易掌握;如果拉不需要升降音的C大调,指法又不规则,位置不好记,也不容易掌握;  4.六、七级时的双音,八级后的跳弓,都是很难掌握的技巧;  5.表达情绪等所要求的弓子的压力、接触点等都比较玄妙,任何一个老师都无法指导得很清楚,更多要靠孩子自己的感觉。  现在,你还觉得,弹、拉一首曲子不出错、达到演奏要求,有那么容易吗?  如果我们并不打算让孩子搞专业,就要在自己心里,把进度、成绩和“不出错”放在次要的位置。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样使学琴在适度的努力下继续下去,并且让孩子从中获得快乐。  我们心中急躁的时候,提醒一下自己:会一门乐器的演奏技能,并不是我们让孩子学琴的根本目的</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7:12:37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怪圈之二:专业化  “我们孩子就是业余学学,不搞专业。”很多琴童父母如是说。但是不知为什么,大家却常常陷入专业化的怪圈中。  “指尖!指尖!注意指尖!”“手腕别拱!”“手腕别塌!”“手要放松,但不要垮!”  ……  这样的话常常充斥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可是,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很难听从这些指令,而且,孩子们原本对学琴的兴趣,常常会在这些指令中被消磨掉。  哪里出了问题?  根本问题恐怕在于,在中国刚开始兴起的业余学琴市场上,父母不知道业余学琴究竟该如何学,很多老师也不知道教业余学琴的孩子究竟该如何教。  误解之一:“学琴都得这样,没有办法。”  很多父母觉得,这些专业化的要求是学琴所必需的,不这样,那学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打乒乓球只是为了玩,那么你会逼着他每天做成百上千次的挥拍练习,要求他姿势绝对标准吗?  显然不会。既然如此,那么对待乐器学习为什么不能这样呢?  误解之二:专业演奏就是要指法正确。  这是绝大多数父母,甚至是一些老师的误解。  实际上,专业化的要求远不止于此类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音乐表现方面的要求,比如:每一个声音的发音质量、和声的整齐、和声连接的平稳、乐句的呼吸感、旋律进行的表情性、音乐发展的结构布局、句法与分句的奏法、风格、声部间的平衡与主次把握……等等。  误解之三:如果孩子认真、努力,都会达到正规化的要求。  要做到上面提到的专业化要求,不仅需要刻苦、努力、认真,更取决于孩子有没有能力驾驭这么复杂的操作和心智活动。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音乐能力的差异是很大的,能达到演奏家能力的人是凤毛麟角,即便能达到专业演奏能力的人也不是很多,而大多数普通孩子的绝对能力是达不到这种复杂操作的要求的,无论他们付出多大的努力。这是父母们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  试想:让一个孩子去做一件他几乎做不到的事情,这会使他遭受多大挫折,对他产生多大压力,会在多大程度上消磨掉他学琴的乐趣。在高度压力下从事一项自己毫无兴趣的活动,会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带来广泛的不良影响。  如果你和孩子都觉得痛苦,就到了该抬头看的时候了:看看学琴的目的达到了没有,如此学琴的结果是否已远远偏离了你让孩子学琴的初衷。  督察当道——孩子学琴,我该做什么?  怪相实录  你是琴童的父母吗?下面这些关键词,是不是像极了你的生活?  你准备送孩子学琴吗?下面这些关键词,也许能引发你的思考:孩子学琴,我该做什么?  ●秘书:虽说报名学琴的是孩子,但拿着笔记本苦记技术要点和练习曲目,追着老师勤问不已的往往是家长。反观孩子,秘书的“敬业”,让他们往往更习惯于——本人到此一游,闲杂事交予“秘书”处理。  ●纠察员:琴童身边通常有这样一位极其尽职的纠察员家长,只要孩子弹奏错了音,他(她)就会翩然而至,一阵“你怎么这么笨”“怎么这么不用心”等细心“指点”,直至看着孩子弹奏准确无误才罢。  ●急先锋:孩子弹错?急!不愿意弹?急!只弹喜欢的曲子?急!孩子弹琴时,一马当先抢在前边“着急”的,通常是父母。  ●追梦人:从孩子开始练琴起,父母就怀抱梦想:孩子身着礼服,在华美的金色大厅里技惊四座,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王子(公主)……当然,另一些父母的“梦”就现实些:有了这个特长,至少孩子升学时,考试能加分。不管哪个梦都“任重而道远”,“帮助”孩子认真学琴自是上策。  怪哉!到底是孩子学琴,还是父母学琴!  真情告白  父母扮演孩子学琴急先锋、纠察员、追梦人、秘书等角色,施行“督察”之行,通常会有如下理由:  理由1:孩子是帆,父母是舵。  培养孩子成才是父母的义务,父母一定要负起监督的责任。孩子太小,还吃不了苦,父母有必要严格督促。  理由2:好习惯自小养成。  学琴不比其他,对基础的要求非常高。如果细节上不严格把关,养成一些坏毛病,改起来会很困难。  理由3:天赋不容错过。  孩子音乐智能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一旦错过了就太可惜了!   理由4:投入岂能不问回报?  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在音乐学习上,如果不认真学,真是不划算呀!  理由5:面子也要顾及。  孩子要是弹不会,到老师那儿也通不过,孩子和我的脸上都没光呀!  事实当真如此吗?  怪相脆脆拍  事实1. 督察当道,大大破坏了孩子学琴的情绪氛围。  其实很好理解,如果父母自己在做事的时候,领导或同事在旁边不断地提醒、警告,厉声训斥,你的心情会如何?  事实2. 学到一定程度后,父母无力纠察。  纠察员父母火眼金睛,监督有力的情况,往往只能停留在学琴之初。当学琴达到一定程度后,父母就表现得无能为力了。如果这时候孩子没有养成练琴的习惯,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往往就在此时发生,出现了父母管不了,又不能不管的恶性循环。  事实3. 事事包办,包办了孩子学琴的责任感。  如果从学琴当初,注意识谱、音准、指法、动作等等要求,就由父母全面“包办”,那么学琴出了问题,孩子就不会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这也许是孩子后来练琴不用心的重要原因。这样的现象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当老师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扭头看向家长,然后委屈地说,“爸爸没说”、“妈妈让我这样的”。  事实4. 尊严无法代替。  很多父母是因为怕孩子和自己在老师那里出现难堪,而不得不做孩子的秘书和纠察员,帮助孩子学习。但问题是,如果孩子自己都不在乎在老师那里通不过,那父母代孩子学习,能使他成为努力学习、有出息的孩子吗?往往父母替孩子维护尊严,只能使孩子丧失尊严。  事实5. 高期望无法让学琴快乐。  这类父母,不自觉地将孩子的学琴赋予了社会竞争的色彩,寄予了对孩子未来美好人生的高度期待。学琴,成了一项关系到孩子未来生存的严肃问题,从而导致了极高的压力状态。  事实6. “只埋头拉车”,看不清学琴初衷。  很多父母最初并没有想得太多,但开始学琴后,“要学就要学好”的心态就占了上风。看到的都是毛病、错音,导致孩子痛苦、自己着急,再也想不起来当初为什么让孩子学琴</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8-20 21:12:37 | 只看该作者
说得极是,有时我扮演的就是其中一个角色,让有趣这么一点,真得要换位想一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7-12 11:14:5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的很好,有几位父母是能放得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8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2 11:04 , Processed in 0.16055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