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075|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理念] 【推荐】萧愚的新作《卡尔威特真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4 23:2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不需要神话(《卡尔威特真相》前言)
在今日的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神话经济与我们如影随形。神话经济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欺骗,产品明明是不值一文的垃圾,却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无限夸大,给消费者造成神奇的印象,从而上当受骗。最近,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从8月1号起,所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将暂停播出介绍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原因便是,这些电视购物节目的很大一部分都包含有欺诈内容。
那么,教育领域有没有类似的神话呢?不仅有,而且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我国流传甚广的卡尔威特。
我们先看两则为《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撰写的书评:
“这本出自19世纪一个睿智乡村牧师之手的教育史上的奇书,用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力。你也可以将你的孩子造就成一个健康快乐的天才。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这是证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神奇和伟大的最好例子。为什么诸多神童同时集中于哈佛大学,世上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偶合现象,这全是受益于《卡尔威特的教育》的结果。这本书出来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烦恼。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
“跨越三个世纪、畅销全球的教育经典!中国大陆销售已超过2,000,000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XXX、北京师范大学教授XX、哈佛大学教授塞德茨、剑桥大学教授苏奥雷斯、爱丁堡大学教授贝洛夫联合推荐!本书在德国、英国、日本都曾引起极大关注!它一直倍受各界教育专家的充分赞誉!它培养了塞德茨、威纳、巴尔等无数天才!它理应为你所知!!!”
看完这两则书评,读者是不是觉得很有电视购物广告的味道。一本书简直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疗法,甚至具有低智儿变天才的神奇疗效。这种夸大其词的书评充斥着报端、网际,对读者的误导与危害不亚于电视直销广告。
我在写完《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真相真相》之后,便开始着手调查、研究卡尔威特。在《”哈佛女孩”真相》一书中,我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在早期教育这个领域写得太弱,只有短短的一千来字。我对“哈佛女孩”现象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她如何进入哈佛大学及其中小学教育方面,因为我对这两个领域比较熟悉。可实际上,“哈佛女孩”现象影响最大的还是在早期教育这块,她直接点燃了国人对于早期教育的热情,也直接捧红了卡尔威特。
不可否认,《哈佛女孩》一书对国人重视早期教育有着一定的启蒙作用。但问题是,当一样东西变成神话,开始与商业结合的时候,其副作用便开始显露出来。下面有个现成的例子。
2005年5月前后,媒体曝出一则惊人的消息。北京某机构推出了一项培养神童的“计划”,称只要孩子从小接受他们的培训,10岁时就能赶超一个大学生。记者发稿时已经有160多个孩子参加了该“计划”,其中最小的只有9个月,最大的也不超过10岁。这个所谓的“计划”培养的主要是1—6岁的孩子,学习课程包括大学微生物学、化学、植物学等。授课老师是正在高校就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根据师资配备不同,该计划被分为四个等级,收费从每年2万元到13万不等。这个“计划”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计划”的发起者说,“对培养天才持怀疑态度的家长,建议你们去看《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天才:用卡尔威特法则培养出的哈佛孩子》、《早期教育与天才》这三本书,”他还自信地补充,“相信你们阅读这些书后的体会比我们还深刻!”
今天,无论你走入任何一家书店,都会在显眼的位置上发现各种版本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在美国已经绝版的书,在中国正在发扬光大,其受到的待遇超过了所有教育名著。
但是,在这些书热销的同时,似乎很少人去追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些书中大肆吹捧的神童们成年之后怎样了?也许很多人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些神童成年后必定一帆风顺,或者,这些神童成年后怎样与其早期教育无关。我想,不管这些观念正确与否,我们起码应该了解这些神童成年之后的一些事实,尤其是当这些神童成年后的境况大多可用悲惨和不幸来形容时,我们更应该去关注他们。毕竟,人生是长跑,起跑领先不代表最后夺冠。
在写作《”哈佛女孩”真相》一书时,我遇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哈佛女孩”是个正在进行时的现象,没法做盖棺定论的评述。
但是,面对卡尔威特以及众多卡尔威特法则培养的神童,我却有了一个很大的便利,那就是,这些人都是200年前和100年前的人物,他们都已经成为历史,成为古人,我们可以从其一生的角度去考察他们教育的成败得失,这是多么珍贵的“教育化石”!
不过,这个想法令人振奋,但操作起来却让我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正因为这些人是“古人”,而且是“洋古人”,所以资料难觅。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在线图书馆以及留美,留德好友的帮助下,总算获得了还算满意的成果。
现在,我可以为读者还原一些广为流传的教育神话了。
在这些神话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卡尔威特。这个神话是说:卡尔威特的父亲,也就是老卡尔威特,通过自己独创的教育方法,把一个先天低能的孩子培养成了各方面都很卓越的天才。
而调查显示,卡尔威特出生时既非白痴,成年后也非天才。在度过一事无成的60余年之后,直到晚年才在罕有好运的眷顾下取得一些成就,而这些成就简直是对其父亲早年给予他的教育莫大的讽刺。其个性方面的特点,想必很多读者更加关心。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他的个性与他所受的早期教育一脉相承,真实的卡尔威特比神话中的卡尔威特更加符合人类百多年来总结出的教育规律。
第二个神话是斯特娜夫人及她的女儿维尼弗雷德,斯特娜夫人创造了自然教育法。按照神话的描述,斯特娜夫人通过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同样将一个普通的孩子造就成了举世瞩目、各方面都很优异的天才。
而调查显示,这个天才28岁时便因承受不了社会压力逃之夭夭,销声匿迹。她的母亲二十余年的心血仅是为大众制造了一个可供观瞻的虚拟教育偶像。读过她的故事,想必读者对教育的复杂性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
第三个神话是十一岁便进入哈佛大学的西迪斯。他的父亲写作了《俗物与天才》一书,同样将西迪斯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教育。
而调查表明,这个神童是一个比方仲永更极端、更典型的版本。他曲折的成长过程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而面对他的悲惨结局,恐怕每个家长都会不寒而栗。而由于此人是有史以来人类智商测试最高的人,所以关于他的资料非常丰富。我会给大家作详尽的转述。
第四个神话是后来成为大科学家的维纳。他14岁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在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他同样被描述成一个早教成功的典范。
对维纳调查的突破口在于一本美国新近出版的关于他的传记,这本传记用了一些最新的资料,描述了他不幸的家庭生活,进而把他定义成一个十足的悲剧人物。而其悲剧的根源,其早年所受的教育脱不了干系。
第五个神话是穆勒。他是与卡尔威特同时代的英国神童,历来被成为人造天才的典型,也是《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推崇的早教成功的范本。
对穆勒的调查其结果也并不让人惊奇。就其个人生活而言,他拥有一个比小塞德茨更糟糕,比维纳更不幸,比卡尔威特更多波折的命运。研读他的材料,会让我们更加理解教育中“平衡”二字的珍贵。
实际上,如果我们追根溯源,以上五个教育神话都与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有很大瓜葛。在这本书中,木村久一为了证明自己“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学说,几乎用了全书的篇幅介绍了上述五个受到过早期教育的神童。而且,这些神童不仅是木村久一最为得意的论据,也是后代许多教育理论家证明自己早教理论的工具。
但是,木村久一这本书严格说来并非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该书充满了想当然的主观臆断。诚然,西迪斯,维尼,维纳都是与木村久一同时代的人物,他面临着与我写作《“哈佛女孩”真相》一书时同样的难题。但是,与我的“质疑”立场不同的是,他通篇都在立论,也就是说,他在用一些还没有成熟的例证去构筑自己“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理论,这的确是学者的大忌。
比如,他在说到西迪斯,维尼弗雷德以及维纳的未来时写到:他们现在活泼健康的像水里的鱼儿,而他们将来也必定会非常幸福。这种逻辑简直像极了电视直销里卖假药者的腔调。
总之,看着自己辛苦得来的调查成果,我感到由衷的欣慰。我认为,这些文字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够让我们看清楚神话背后的真相,避免把一些很大程度上失败的、悲剧性的人物当成教子榜样,进而把一些有很大缺陷的教育方法当作教子真经。
我觉得,凡此种种的教育神话,除混淆了天才与教育的真实联系外,也同时遮蔽了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即孩子情绪能力、人格、社会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际上在早期教育阶段与智力开发具有至少同等重要的作用。
我希望,读过这本书后,一些朋友能够全方面的审视早期教育的诸多理论,避免在教育孩子这个关系重大的问题上走弯路。
这些年来,随着我对诸种教育问题思考的深入,我越发觉得教育实际上是一项平衡的艺术。虽然不可否认,上述教育神话的缔造者在孩子的智力开发方面有着一些正确的思路,可是,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而种种教育神话的最大问题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神奇”的效果,把教育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项内容推向极端,涸泽而渔、拔苗助长。我衷心希望每一位读过本书的家长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教育越少神话色彩,便越难偏离正确的方向。也许大家读过这本书,会对这个说法产生更大的共鸣。
这本书是利用业余时间写就,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希望读者到我的博客中与我交流,并提供宝贵的增补资料,尤其是那些身在海外,有条件在海外图书馆浏览的读者。
我的博客地址:<font color=\"#666600\">http://blog.sina.com.cn/u/1198419194</div><div><font color="#666600"></div><div><font color="#666600"></div><div>萧愚 2006-8-1</div></div></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8-7 13:53:47 | 只看该作者
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呀~~握手!这篇文我已经发在鼠目寸光了,非常有启发性,强力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8-22 12:10:18 | 只看该作者
以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观点来扬自己的名罢了,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一样事情能够以好、坏来绝对区分,作者却想要做个明确划分,这种思维就是典型的应试救教育下的思维。其作品我不敢赞同。  作者揭露这个真相,那个真相,可我看他的这几个真相只是强调他们的处世失败,作为失败的终结,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只不过他们站的高,大家看到了而已,同样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小人物多的很(中国网上聊天那么多的人,而参加沙龙、社团的人很少,不是一个说明么),而外界(新闻、小报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刻意为之的中伤,那更是非一般人能承受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只是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欠缺而已。而我看“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家木木上哈佛”这些书上都很强调心理素质教育这一块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一本书是完全对的,完全适合作为永恒的规范去做的。而对育人这个更人复杂、精妙的事,就更没有什么成材养育规范可执行。每一本书都有其强优点,这也正是世上最聪明的犹太人每年都要读几十本书的原因。吸取众家之强,然后把马克思普遍原理与本家具体实际相结合去做才行,针对自己孩子去设计方案。放任自流是绝对没有好收获的。我本人就是例证。   如果这些“真相”作者真的写了“我是“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的话,我鄙视他,也为北大对他的教育感到悲伤。如果北大的教育有不妥之处,作为北大的人你只有理由拿出你的观点、证据去帮北大完善,让后进的小师弟、小师妹能得到更好的成长。你没有在外发牢骚的资格。如此做只能说明:其一你不行,拿不出有力的东西去帮北大;其二,北大毕业后的你没有得到你认为北大能带给你的荣誉、金钱、地位,你失望,你牢骚;其三,打着骂名校来成名,这跟原来的骂名人,名著来成名、捞一把类似,是个没有创意的人。  同志们啊!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书都来自美国、日本或其他一些发达的欧洲国家,看看他们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培养出的学生,我认为这些教育书还是很好的。早期教育我们还是应该支持做,共享更多的好书、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同时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能针对孩子的特点、个性有的放矢进行训练、培养。中华复兴还指望着他们呢!别误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8-28 22:27:32 | 只看该作者
相信它!但不盲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1-29 10:48:36 | 只看该作者
萧愚是一派胡言,我感觉他根本不懂孩子,只是想标新立异,想成名而已.我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觉的写的非常的真实和科学,在玩中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而且老卡尔威特自己就非常出色,知识面非常宽,不是每个父母能达到的,所以他培养的孩子很出色是很自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12-5 12:23:48 | 只看该作者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12-5 12:35:09 | 只看该作者
:) :)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12-7 22:57:10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进来观摩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12-10 09:17:27 | 只看该作者
me to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12-15 15:54:56 | 只看该作者
多听听各种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39 , Processed in 0.27022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