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51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乌鲁木齐有个"坏孩子妈妈联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18 23:5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多个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这件事大大震撼了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们。震撼之余,家长们开始反思:“坏孩子”真的很坏吗?于是,乌鲁木齐市“坏孩子妈妈联盟”诞生了。妈妈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寻找新的教育方法。  “坏孩子”的爱心唤醒家长  从上幼儿园开始,调皮、好动的小龙就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随着年龄增长,厌学、任性、说谎、胆怯、暴力倾向、成绩下降、迷恋网络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在了小龙身上。小龙的妈妈程秋杰说:“我们也对孩子又打又骂,把他看成‘蹲监狱的坯子’。”  2005年底的一天,学校来电话说小龙又逃课了。程秋杰说:“孩子回家后,我爱人把他摁倒在地用皮带抽。孩子没有哭,反而大声质问:我学习不好并不代表我坏。你让我站起来,我让你打,我是个男人!只要打不死我,我再不踏进这个家门,我们从此断绝关系!”  再“坏”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心头肉。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打骂过他。他们还买来电脑,装上宽带网,让孩子在家里上网。小龙再也不去网吧了,也开始和父母说心里话。 今年2月21日,新学期第一天,小龙连续两个晚上没有回家。23日,孩子一回来就告诉妈妈,十几个和他一样的“坏孩子”在轮流照管一个流浪儿,这两天他“值班”,陪着那个孩子在一个地下室里住了两个晚上。  程秋杰夫妇跟着小龙来到了流浪儿童彭小军(化名)的“窝儿”——一楼阳台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用土块和水泥围起来的空间。彭小军已在外流浪半年多了。社区里学习成绩不好的“坏孩子”们收留了他,还给他找了这个住处,并轮流带食物给他吃。平时常同小龙一起玩的“坏孩子”们,最大的也只有15岁。  抓住那根断掉的“风筝线”  程秋杰说:“看了当时的情景,我既吃惊,又感动,决定要完成孩子们的心愿,彭小军今后由我管,我要帮助他找到亲人!”  两个月前,37岁的程秋杰辞去了工作,做起了儿子的“专职教师”。想到有许多妈妈正经历与“坏孩子”无法沟通的痛苦,程秋杰决定成立一个民间组织,帮助家长减轻负担,使更多的“坏孩子”健康成长。  程秋杰的想法得到了20多位“坏孩子”妈妈的支持。今年3月,这些妈妈们成立了“心康少儿兴趣研究开发中心”,并在民政厅等政府部门办理了相关手续。她们称自己的组织为“坏孩子妈妈联盟”。  她们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协作、社交、适应以及坚持的能力。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联盟”的一位妈妈说:“以前孩子是断线的风筝,现在,我抓到线了。”  是谁造就了“坏孩子”  是谁造就了“坏孩子”?有专家指出,一些学校的不当教育、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的娇宠或暴力是主要根源。  某些老师往往会给部分孩子贴上“标签”,例如坏孩子、笨孩子、差生等等,专家认为这是非常有害的,是对孩子人格的摧残。不谙世事的孩子往往会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朝着“标签”所预期的方向发展,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预期自动实现”。(编辑:王斯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23:56:45 | 只看该作者
  《少年儿童研究》2006年第7期有个专题:“坏孩子”是坏教育造就出来的,里面有程秋杰的口述文章《为什么他成了众人眼中的“坏孩子”》,写的就是她的儿子小龙的成长经历。  要改变孩子,就要从父母主动改变开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00:03:0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0" width="97%" align="center" border="0"><tr align="center"><td class="p3"> 坏孩子妈妈联盟让社会蒙羞 </td></tr><tr align="center"><td><div><hr width="100%" size="1"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666666">——发布时间:2006-5-25 22:20:12 , 浏览人数:563</div></div><div align="center"></div></td></tr><tr><td></td></tr><tr><td>                 文/赵炳臣 20多个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这件事大大震撼了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们。震撼之余,家长们开始反思:“坏孩子”真的很坏吗?于是,乌鲁木齐市“坏孩子妈妈联盟”诞生了。妈妈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寻找新的教育方法。(新华网乌鲁木齐5月17日) 为了挽救自己的孩子,“坏孩子”妈妈不得不结为联盟,而偶然的发现才爆出“坏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才给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们以震撼。涉世未深、懵懂可爱的少年,刚刚入世就被定义为“坏孩子”,虽然“坏孩子妈妈联盟”的诞生开始让家长们寻找新的教育方法,但我们需要思考,是谁催生了“坏孩子妈妈联盟”?“坏孩子妈妈联盟”让谁蒙羞? “坏孩子妈妈联盟”让学校教育蒙羞。长期以来,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拼中,素质教育往往处于劣势,常常让位于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按照既定模式去塑造孩子,按照既定目标去培养孩子,成为教育的主导性内涵——这种状况从高年级延伸到低年级甚至幼儿园。于是,“好孩子”就是听话、学习好,“坏孩子”就是不听话、调皮,这几乎成了为教育者默认的共识。这样以来,那些不“听话”的孩子自然成了不雕朽木,实在没有“塑造”价值的,便被“淘汰”出校园之外,推向社会。懵懂年少的孩子,身心正处在旺盛发育期和可塑期,一旦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教育”就只会离他们越来越远。 坏孩子妈妈联盟”让家庭教育蒙羞。受传统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影响,以家长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历来存在两个极端,即溺爱和棍棒。没有哪一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溺爱和棍棒都是对爱的曲解。与传统文化中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不同,家长要有对孩子的平等的尊重。这样的尊重,是建立在了解孩子本能、本性的基础上,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是一种排除了晚辈长辈含义的平等沟通与交流。因为孩子与家长可以分晚辈长辈,而人的成长规律却不分晚辈长辈。任何时候,任何人,包括家长,都不能把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东西强加于他,否则,就会貌合神离或公然对立。孩子是风筝,家长是线,溺爱和棍棒往往会让孩子成为断线的风筝。 “坏孩子妈妈联盟”让社会环境蒙羞。如同成人一样,孩子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资讯发达是进步,但不良文化却不是进步;经济发展是进步,但全社会的趣利化却不是进步;高楼大厦是进步,但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在减少却不是进步……今天,如果让一个未成年人独自上街,家长最担心的,恐怕除交通事故外就是怕孩子在外面学坏了。社会环境啊,哪个家庭没有孩子?但哪个家长能放心孩子?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天性,成人无须灌输、压制、强迫,教师的作用,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在教育方法上,成人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去代替儿童的思想和感情,要把孩子看做孩子,成人既不要把儿童当作待管教的,也不能把他作为成人的附属品。法国艺术家罗丹也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如果你没有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只因你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的教育正常了,就不会再有“坏孩子妈妈联盟”的尴尬。 </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7-29 20:30:2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3-20 00:26:41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不好的孩子,教育是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5-18 09:39:42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是关键,可是教育应该有个尺度,重了不行,轻了又不管用,这个尺度可不好掌握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19 , Processed in 0.10837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