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705|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南京13岁“神童”高考674分 被清华录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5 08:4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class="title" align="center"></td></tr><tr></tr><tr><td align="center">2006年07月05日05:01深圳商报 </td></tr><tr><td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南京13岁“神童”高考674分<p style="TEXT-INDENT: 2em">将被清华大学录取<p style="TEXT-INDENT: 2em">【本报讯】据现代快报报道,记者从南京二十一世纪双语学校了解到,该校年仅13岁的男生刘昕在老家江苏淮安参加高考,取得了674分的好成绩,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p style="TEXT-INDENT: 2em">3日下午,记者拨通了“小神童”刘昕的电话。对这么小的年龄取得如此高的成绩,小刘昕自己似乎没觉得什么特别。他告诉记者,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后并没有太吃惊——因为自己估分667分,结果考了674分,超过清华大学理科录取参考线1分,他挺满意这个成绩。得知考试成绩后,他和家人就与清华招生组的老师取得了联系,并且填报了几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其中包括工商管理、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等。<p style="TEXT-INDENT: 2em">刘爸爸说,刘昕的思维比较敏捷,从小到大,儿子学习非常轻松,而且成绩一直都很好,高一高二时,每天晚上9时就准时睡觉。<p style="TEXT-INDENT: 2em">每个星期天的下午,都是小刘昕雷打不动的“游戏”时间,“我最喜欢玩角色扮演类的电脑游戏了,每到周末下午都会准时玩上四个小时,这让我非常放松。”即便是到了高三,他周末还是会按常规,在电脑前痛痛快快地玩几个小时。”<p style="TEXT-INDENT: 2em">清华大学江苏招生组组长朱宏亮教授说,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学生报了清华,但没想到他的年纪这么小。不过只要他能适应,清华欢迎他。 </td></tr></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08:53:3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class="title" align="center">哈佛女孩诀窍:认真和效率 </td></tr><tr></tr><tr><td align="center">2006年07月03日02:25深圳商报 </td></tr><tr><td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八年前,宋佳嘉放弃保送考入北大数学系,之后又考取哈佛大学数学硕士<p style="TEXT-INDENT: 2em">哈佛女孩诀窍:认真和效率<p style="TEXT-INDENT: 2em">深圳商报记者陈广琳<p style="TEXT-INDENT: 2em">【本报讯】26岁的她,现在已经从哈佛大学毕业,戴着硕士的头衔在纽约华尔街成为一名从事结构金融产品工作的金领人才。这个女孩是如何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呢?她的成功能给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什么样的借鉴?几天前,记者在深圳她的家中见到了这个哈佛女孩宋佳嘉。<p style="TEXT-INDENT: 2em">26岁的宋佳嘉,她的学习经历确实可以用“辉煌”来形容。1998年她高中毕业时,因获得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可以保送上大学,但她却偏要参加高考,结果以677分的优异成绩被北大数学系录取;在北大,她先后获得了李政道君政研究基金奖励和北京大学董氏东方奖学金,毕业时又考取了哈佛大学奖学金攻读硕士。毕业后,她又成功转型,在纽约华尔街从事起结构金融产品的工作。<p style="TEXT-INDENT: 2em">养成好习惯学习很轻松<p style="TEXT-INDENT: 2em">宋佳嘉是个四川女孩,但现在可是个深圳人,因为前几年她的父母把家搬到了深圳。<p style="TEXT-INDENT: 2em">读初中、高中,宋佳嘉一直是保送升学,成绩之好可想而知,而且她兴趣广泛,从3岁开始学钢琴,初中时还拿了钢琴比赛的二等奖;从幼儿园开始就当文艺演出的主持人,还给电影配过音;课外书就读得更多,7岁就开始看《红楼梦》,后来又迷过武侠。可宋佳嘉并不以为自己是个神童,她认为自己之所以学习和兴趣不冲突,主要是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的教育得法,让她养成了做什么事都专心致志的好习惯,因而效率特别高。<p style="TEXT-INDENT: 2em">宋佳嘉说,从她小时候起,她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就教育她,做一件事要集中精力,加快速度;但不能马虎,要高质量地完成。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宋佳嘉做起什么事情来都一心一意,效率也特别高。<p style="TEXT-INDENT: 2em">理性选择学习生活<p style="TEXT-INDENT: 2em">宋佳嘉至今还记得,3岁时爷爷给她买了一台钢琴,但爷爷告诉她,并不是一定让她长大后成为钢琴家,只是以此培养她的文学艺术修养而已。她的父母也告诉她,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一个好成绩,而是为了今后更好地投入工作。高中毕业时,本来宋佳嘉可以免试读大学,但她觉得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经历,于是她放弃了保送的机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p style="TEXT-INDENT: 2em">当时的高分生几乎都选择了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而她也对文史哲、经济及计算机都比较感兴趣,而且兴趣还在变化,因而对专业难以取舍。最后,她选择了数学系,理由就是数学可以较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这是终身受用的。<p style="TEXT-INDENT: 2em">大学毕业考取哈佛,她攻读的还是数学。但毕业后,宋佳嘉却又决定从事结构金融产品的工作。对此,有人认为她花费在数学上的时间浪费了,但宋佳嘉却认为,学习数学的那几年,她的逻辑及思维系统性得到训练,可谓受益匪浅。她始终认为,学习是为生活和工作服务的。她对自己进行理性分析:活泼的性格使她不太适合做研究工作,她喜欢与人打交道,而且一部分数学知识可以应用到金融方面。于是,她选择了金融业。<p style="TEXT-INDENT: 2em">看到好东西就想移植到中国<p style="TEXT-INDENT: 2em">2004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宋佳嘉先后在普华永道纽约部和瑞士信贷投资银行纽约部,负责结构金融产品的定价和评估工作,许多金融产品及业务她都非常熟悉。这时,宋佳嘉有了新的想法:把这些好东西移植到中国去。<p style="TEXT-INDENT: 2em">宋佳嘉告诉记者,在美国的几年里,她几乎一看到好东西,就想着用到中国。比如,在美国,门把手一般都是上下两个,上面的是为正常人使用的,低一些的则是为了方便坐轮椅的残疾人士。于是,她就想在中国推广这种做法。在美国从事金融工作两年多,她发现许多先进、成熟的金融产品,中国国内现在还没有,或处在萌芽阶段。能不能把它们移植到中国来?这次回国探亲,宋佳嘉通过各种途径与金融界人士接触,就是希望让这些先进的金融产品早日进入中国,她自己则从顾问或咨询的角度,为中国培训金融人才。<p style="TEXT-INDENT: 2em">考取哈佛她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诀窍,如果有,那就是做事认真,提高效率,做到了这两条,哈佛就变得既不神秘也不遥远。</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08:55:53 | 只看该作者
每年看到这些优秀的学生总会在他们的经历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我发现凡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学习都不是很费劲儿的事情。并且都非常自信,有自己的主见。于是,我经常在想,在多多还小的时候我这个做妈妈的,应该做些什么……欢迎大家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7-5 14:51:01 | 只看该作者
又是一代神童,但愿不要过早陨落(退学或者出家)对于神童,我没有丝毫羡慕,我只有担忧,希望“神童”一路走好!此帖由 明天穿袈裟 在 2006-07-05 15:01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7-5 14:54:3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许多神童都有相同的特点。他们的智力水平也许远远超出了他的生理年龄,但心理发育远不成熟;加上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光环下,尤其是他们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过度关注和褒奖,人为掐断了他们正常地从少儿到青年的成长规律与周期,一帆风顺地在人工“温室”里长大,所以遇到挫折自然会出现抵触情绪。这些性格上后天形成的弱点,决定了昔日的神童今天却“败走麦城”。  据说,现在不少人为让时令水果尽早卖出好价钱,竟然使用激素来催熟。如果说,这些有毒有害,被人为催熟的水果可以倒掉的话,那么,一些同样也是被人为催熟的神童,我们还能像倒坏掉的水果一样“倒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7-5 18:21:16 | 只看该作者
TO多多妈妈:这两天看到一本好书《人生设计在童年》,很受震撼。其中有很多观点很受启发。推荐你也看看。BTW:我是你的粉丝,也是多多的粉丝。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7-5 18:22:02 | 只看该作者
就是在坛子里找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08:59:31 | 只看该作者
《人生设计在童年》这本书我也看过了,的确是本好书。关于所谓”神童“的说法,更多是媒体喜欢的一种炒作方式吧,标题越惊人看得人越多,网络媒体尤其是这样。其实也就是一些智力水平超出同龄人可以早一些上大学的孩子们。我是在工作中实实在在接触过不止一位这样的”神童“,并且我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真的都非常非常的优秀,性格也都很正常甚至比一般人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楼上”<span><span class="normalname"><font color=\"#000000\">明天穿袈裟</span></span>“有些以偏盖全了。其实那几位失败的”神童“不是被他们的聪明和学业扼杀的,更多是被媒体的炒作和家长的错误思维扼杀。我这么说也不是很厚道啦。出家也并不是说就一定算人生所谓的”失败“吧。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观罢了。并且出问题的这几位也只是个案,并且正好是媒体所喜欢的个案而被广泛传播罢了。现今我们的孩子所面临的竞争是比我们小时候激烈不知道多少倍。因为所有的孩子的水准都上升了。至少在我所见,现在学前早期阅读根本不算什么新鲜事儿,大把大把的孩子都可以在上学前认识千把百字,以至于一些重点小学从小学一年级入学就开始阅读大部头名著。及到小升初更是景象壮观。(”小升初“盛况我的博客上有最近一次的真实记录)这是中国的现实,绝大部分孩子都一定要面对,我觉得做为家长,不应该以一句”给孩子快乐童年“就逃避掉早期教育的义务。而应该更积极认真的探索方式方法,从小帮助孩子建立起学习的能力和信心,这应该于孩子一生都有重大意义,不光是考学一方面。并且从我的经验看来(毕竟也三十好几了,同龄人该显山露水的也都显得差不多了),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优秀,进入社会后继续优秀的机率远远高于在学校成绩很差的学生。我们必须得承认,学习好也是能力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非得和学校教育过不去。而更应该多一些考虑怎么样帮助孩子在这种规则下胜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09:14:3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border="0"><tr><td class="font" valign="bottom" align="center" height="50"><font color="#05006c"> 平静里乍现光芒 广东2006年十大高考状元解密    </td></tr><tr><td><hr size="1" /></td></tr><tr><td align="center" height="30">新闻摘自:<font color="#990000"> 中国招生信息网</td></tr><tr><td class="font">新华网广州6月28日电(记者 吴俊)并非来自显赫的家庭,没有太过不同寻常的经历,一路平稳走来偶尔显山露水终于一鸣惊人……广东省今年出现10个总分为900分的高考状元,近距离地接触广东2006年新揭晓的十大高考状元,可以发现性格迥异的十个青年身上能找到一些共同之处 。坚持学科全面发展,平衡持中,不偏颇、不执拗    在这十大高考状元当中,广州占了3个,茂名2个,深圳、汕头、珠海、肇庆、梅州各1个。他们绝不是《流星花园》里飞扬跋扈的都市阔少,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庭和非同寻常的人生境遇,只是安静地埋首于书桌的方寸之间或者徜徉于校园的林荫路上完整地走完自己的高中三年,然后等来了这个虽有惊喜但仍在意料之中的分数。 汕头市金山中学的陈洁是三个“女状元”之一,今年18岁的她举止言笑给人的感觉很轻松。陈洁说,她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区办企业的职工,母亲是个家庭主妇;父母平时对她的学习成绩并无特别要求,只是要她学习愉快。她自己在学习中,始终坚持的学习态度就是要实现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不短腿。陈洁喜爱文科,这次语文取得了高考单科第一名的成绩。但她对数学也兴趣盎然,她今年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希望在经济研究中既严谨又不失文采,实现数理与文学的平衡。 纵观十大高考状元,他们大都来自普通的工人家庭,粗茶淡饭,培养出金榜题名的状元。而这些孩子的心态大多也平衡持中,不偏颇、不执拗,是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  注重基础知识,用“计划”约束“年少轻狂”在与十大状元的接触当中,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计划”。广州市二中的程琳是另一个“女状元”。她说,应考少不了一份科学合理的计划。她的做法是,分阶段“消化”,有侧重点“强攻”,计划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注重基础知识,不要在基础薄弱的时候刻意抓偏题、怪题。其中,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很关键的,对各个科目的均衡进步影响最大。 梅县东山中学的状元钟海旺已报了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他将成为状元的原因归结为“计划加总结”。他每个星期都订有计划,而且对计划完成情况都要进行分析总结。高考前一个月,他又订了“冲刺计划”,在短时间内,成绩又有提高。而且每次考试,都作分析,检查不足。他生活有规律,每天5时45分起床,晚上10点钟准时睡觉。 十八、九岁的孩子,正是思绪最活跃、情感最丰富的时候,用“计划”来规范不羁的情绪,是成就状元的一条必经之路。但年少毕竟轻狂,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调整计划,效仿圣人“一日三省吾身”的修炼之路。学习很自觉,但绝不死啃书本,用丰富的想象开启活跃的思维这些“状元”没有一个是“书呆子”。就连看起来最乖的“乖乖女”陈洁,其语文老师林运轼的评价也是:陈洁对学习很自觉,但又不是死啃书本的书呆子。 被保送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状元谢博则兴奋地谈到,他喜欢玩喜欢一切,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背个双肩包游遍天下,记下途中所见、所想。报考了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状元钟海旺更富于想象,说他将来发明的机器人,能早上叫人起床,帮人买菜、做饭……为人类带来福音。来自珠海一中的状元卢炜还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地报考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名“女状元”当中的陈雪华。她所在的广东实验中学的老师评价说,“她是一个低调的孩子,但她绝不是传统的乖孩子。”据蔡老师介绍,陈雪华思维活跃敏捷,在班上极少与老师同学沟通,但却活跃在班级的留言板上,浏览网页每每会发现她不同凡响的语录,其中包括她对班级管理等事情发表的独特看法。 总之,这些天之骄子们乍看上去都是貌不惊人,他们所经历的求学历程也大多波澜不惊。但正是这一份波澜不惊的平常心态,以及在平常里持续不断的一天天努力的累积,让他们得以在平静里乍现光芒,成为令人羡慕的高考状元。</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7-6 22:51:11 | 只看该作者
szanny+2006-07-05 08:55+pid898469-->引用: szanny @ 2006-07-05 08:55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898469">查看原帖[/url]  每年看到这些优秀的学生总会在他们的经历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我发现凡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学习都不是很费劲儿的事情。并且都非常自信,有自己的主见。于是,我经常在想,在多多还小的时候我这个做妈妈的,应该做些什么……欢迎大家补充:)
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看看这些优秀的学生,都是智商.情商均很高的孩子,这和家长的引导肯定有关,而且是至关重要,要不然,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怎么会差别那么大呢?特别喜欢七田真书里的一句话:大意是培养孩子目标一是有健康的身体,二是良好的教养,三才是好的成绩.总是给自己的懒惰找理由,说杜曼.蒙特梭里等等不过是一种方式而已,重要的是教会她方法,如那句古话: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想也是,论坛里的如杰杰,同同,田田,小楼家的宝宝,等等,即使不杜曼,相信也是最优秀的.所以,真想重过一回0岁,让我妈妈把该教的都教给我.这样一来,我也可信手沾来的教宝宝了JOKING<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holdo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00 , Processed in 0.08646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