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6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求助】请问:原来这里不是专门有讨论读经的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9 15:4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得原来这里专门有读经的讨论,现在怎么找不到了?还有相关的读经内容下载也找不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6-9 16:15:48 | 只看该作者
慎言儿童“读经” ——儿童读书问题答问录 问:叶之青 答:王宁  古代诗文不是“经”,读古代诗文不是“读经”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优秀文学遗产,不是为了仿古,学生写“古白话”不值得提倡   最近,报上、网上出现不少关于儿童“读经”的宣传,据称有人将推出一个“庞大的”计划:“让中国孩子读四书五经”,并称“目前全国已有100万孩子加入了读经的行列”。与此同时,一篇“高考作文通篇古白话”,“考生语言功夫之老到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南大愿破格录取”,也被吵得沸沸扬扬。这自然让人想起新文化运动前后的“废经”与“读经”之争、白话与文言之争。现代人要不要“读经”?儿童要不要“读经”?学生作文用“古白话”值不值得提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史博士生导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王宁教授。   问:现在“读经”之说是怎么来的?您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对海内外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的情况也了解较多,能否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   答:由于北师大中文系与香港教育界的合作关系,我们曾到香港做过一段汉语言文字的教学工作,与台湾的学术界也常有交流。据我所知,近年来倡导“儿童读经”,始于台湾的某些人,至少在1997年就有台湾人在香港提倡了。他们所说的“读经”,有的是指诵读没有注释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有的是指读儒、道、释的“经典”,也有人是泛指读一点古代诗文。近些时候大陆的人提倡“读经”,有人说是“读四书五经”,也有人说是读《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史记》乃至《唐诗三百首》等古代诗文。到底“经”是什么,必须首先正名,要提倡读它,又不知道它是什么,必然造成认识上的一些混乱。这个问题,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说明白的,现在有些报纸引用我的话只是取其一端,因此,我很感谢《中国教育报》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全面地说明自己的意见。   问:您认为“经”本来指什么东西?儿童是否适合“读经”?   答: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经”,例如“四书五经”、“十三经”,是一个历史概念,指的是经过汉宋等历代经师阐发意义的先秦儒家经典。如果“读经”指的是这个“经”,显然是不妥当的。在“小学堂读经”被废止将近九十年之后,又要提倡“读经”,甚至说“让中国孩子读四书五经”,就会让人以为又要“复古”了。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另一个说法把诸子百家甚至一切古代诗文都称作“经”,这不符合学术上一贯运用的“经”这个术语的内涵。这些古代诗文,传统的说法合称“经、史、子、集”,今天我们采用一种中性的说法,一律称作“古代文献”。如果把“提倡读经”改为“提倡诵读优秀的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包括散文、韵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说得比较准确了。   中国古代文献是可以也应该读的,建设中国新文化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尤其是在社会风气比较浮躁、需要更多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提高全民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古代文献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具体说来,读什么,怎么读,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要有不同的读书目的,自然也要有不同的读书要求。   问:既然“经”即儒家经典也是古代文献,为什么不能提倡让儿童先读这部分文献呢?   答:“古代文献”是指现代人研究和认识自己民族历史的史料,章太炎主张“六经皆史”,就是从研究历史文化的角度来阅读和研究这些古籍。具体到“儒家经典”,那就有特殊的内涵了。从汉代始有的“五经”之称,到宋代的“十三经”,先秦儒家典籍被称作“经”的不断加多,之所以叫作“经”,是因为历代统治者把其中的内容看作一种思想伦常的规范,通过历代儒家经师的解释和阐发,使这些典籍本来的一些内容,附加上“修齐治平”等特殊含义和一些封建思想。“经”实际上包括“经文”与“经解”两个方面。比如说,《诗》首篇《关雎》,从文学上看是一首反映男女爱情的民歌。可是汉代的经师说:“关雎,后妃之德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这是适合封建统治者需要的解释。类似的东西在这些书里面随处可见。新文化运动反对读经,正是反对经书里那些毒害人民的封建意识。把古代的作品一律看作封建糟粕,一见文言文就喊“打倒”,固然是一种“左”倾幼稚病,但是把经书里的封建糟粕诸如特权等级、专制独裁、阴谋权术、歧视体力劳动、压迫妇女、愚忠愚孝等等,不加批判地接受下来,危害应当更大。有些古人做了坏事还振振有辞、加以辩护,例如《论语》中记载孔夫子的话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种不辨是非、讲情不讲法、论亲不论理、十分不健康的内容,难道都是好东西吗?又如《仪礼》(即汉时“五经”之一的《礼》),讲的是封建时代等级森严的繁文缛礼,如果是学者把它作为古代文献来读,作为史料,可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但是如果是儿童把它作为“经”来读,意识里无形中就会承认封建宗法制度的合理性,这是有害的。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用以“重整文化断层”的,必须是古代文献中的精华。   钱玄同说过:“……二千年来用汉字写的书籍,无论哪一部,打开一看,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此等书籍,若使知识正确,头脑清醒的人看了,自然不至堕其玄中;若令初学之童子读之,必致终身蒙其大害而不可救药。”钱玄同的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对古代典籍一概否定,确实有些过头,带有片面性,这是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论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偏颇;但是,后面的部分,却大体不错,尤其是最后一句,对现在仍有警示作用。我们应当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总之,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倡一种东西一定要提得准确,读古代文献,就老老实实说读古代文献,而且要说明,选择优秀的文献去读。不要不加限制语,去喊“读经”,又特指“读四书五经”。“让中国孩子读四书五经”——这种提法的确值得商榷。还有的人,缺乏基本的经学、文献学常识,故弄玄虚,胡乱炒作,这就会对一些盲目性较强的家长和学生产生误导。   问:儿童不适合“读经”,那么古代文化的精华部分,如何继承?   答:儿童读古书,应该有选择,用专家研究整理过的本子,有老师或家长的引导。   古代文献的作者,很多是大学问家、大文学家、大思想家,他们不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深刻的思想,而且有极为高超的驾驭文言的能力,他们所作的诗文有很多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堪称佳作,极有魅力,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学习这些文言文,可以使我们更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的发展更有信心,很多前人的思想,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和吸取的价值。但由于古书中精华与糟粕杂糅,孩子们入世不深,阅历不足,分辨能力不够,一定要在老师指导下阅读。具体说,现行课本及经教育部门审定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籍,已经包含了不少古代文献、古典文学作品。这些都经过专家认真筛选,选取思想性和文学性均佳的部分,又加以注释,吸收了前人和当代研究者的成果。能把这些都读好,对一般的少年儿童来说就够了。这些都读过之后,如果有些孩子特别有兴趣,阅读能力也很强了,又有了一定的辨别鉴赏能力,也不妨多读一点。但这不适合大面积提倡。至于一开始就让他们读“原著”,“读经”,不但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问:从内容上说,儿童不适合“读经”;但从语言形式上有人认为从小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好处,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答:以前我们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差,的确与起步的年龄段较晚有关系,现在主张早一点阅读,提倡适当地熟读背诵,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待基础教育问题,牵涉近两亿的青少年,最好不要乱提不准确的口号,新闻单位更不宜出于报纸发行的商业需要,在基础教育领域随便去搞新闻炒作。   中小学要读文言文,特别是14岁以前,孩子背诵能力最强的时候,多背一点文言文,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可以贮存语料,形成语感,的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中国人有文言阅读能力,对全民素养的提高确实大有好处,而这个基本功,在小学时代获得,比长大了再硬记,真是不知道要方便多少。思想的贫乏和语言的贫乏往往相伴,没有一点古代的文化底蕴,很难有准确的判断力、审美观和欣赏能力的。如果我们没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遇见文言文就如同遇见“天书”,对文言比对英语还生疏,怎么能正确对待自己民族的历史?怎么能学到历史上的民主性精华?在语文教学里,学习文言作品是很必要的,反对学习文言文是没有道理的。   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中小学课本里有相当比例的文言文。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既能继承优秀古代文学遗产,又能得到古代语言文字的训练,作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但学习经过专家选择审定的文言文,包括学习《论语》、《孟子》的一些选篇,跟“读经”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问:您刚才说到学习文言文,正好最近江苏一位考生用所谓“古白话”作文,据说“让阅卷老师一致拍案叫绝”。这就有一个学习古代语言与模仿古代语言的关系问题,请问二者是什么关系?   答:一个高中生能以《三国演义》的故事为基础,模仿《三国演义》的语言写一篇浅显的文言文(报上说是“古白话”),当然不是坏事,如果写得好,模仿得像,也可以给他鼓励,因为这说明现在的年轻人还能喜欢一些古典名著,而且能读出一点味道来。但是,这是一篇高考的作文,我们以作文“满分”来“鼓励”,尤其是通过新闻来大肆宣传,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很有力度的提倡。可以想见,明年高考,肯定会有一大批孩子去模仿某一部名著、运用文言来写作文。在这种导向的作用下,花上一年时间去刻意模仿,会有一大批孩子写得比这篇更好。请问,我们是否也都给满分?这样去提倡中学生用《三国演义》的语言写作文,难道是一种语文教学应该发展的趋势吗?   我国古代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文化现象,叫做“言文脱节”,人们口里说的是白话,但文人写文章,却要用仿古的文言,也就是先秦口语书面化流传下来的语言,具体说,就是《左传》、《孟子》、《史记》等用的语言。直到清代,我们看到康熙、乾隆批的奏折,好多是:“知道了”、“照办”,那不是典型的白话吗!可是你去读桐城派的散文,那是和《左传》、《史记》完全一样的语言。这种现象是历史的现实,我们必须面对,所以才要学习阅读文言文。   我们要不要提倡中小学生去写文言文呢?我认为,没有必要。书面语言要与口头语言一致,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所以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针对古代“言文脱节”的弊病提出“我手写我口”。如果给一篇浅显文言文高分,同时大肆炒作,无形中是在提倡,就是有害无益的。如果有个别的孩子从小有条件,自己又喜欢,能写文言文,这对产生文言阅读语感是有促进的,做老师的和做家长的都无须去禁止。但是,文言文要写到《三国演义》那个份儿上,意思不大,写到《左传》、《史记》、《孟子》和唐宋八大家那样的精粹,不是一件容易事,是要花力气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让孩子们花那么多的力气去学习写文言,难道是与时代精神符合的吗?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为了普及教育,为了文化、科技现代化,我们好不容易实现了用白话写作,实现了言文的一致,这是一种进步,再来重新提倡学写文言文不是一种倒退吗?继承传统不是复古,学习古代不是要现代人去模仿古人。   话说到这里,我想还要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古代语言和现代汉语的关系。文言和白话是沟通的。很多文言词义,已经不能单独使用来造句了,但是它们在构成双音词的语素里仍然保留。比如,“肇”在古代有“开始”的意思,这个意义保留在《尔雅》的第一条里,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单独用了,但是,“肇事”、“肇祸”,报纸和法律文书还经常使用……这种例子数不胜数。想把古今截然分开是很困难的,没有一点文言的常识,很难深入了解现代汉语。但是,文言不是现代人的口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来表达现代思想。不信请一位惯用文言写东西的大人用文言写一个计算机的使用说明,写一篇讨论市场经济的论文,写一篇让现代人信服和感动的申诉书……肯定是非常费劲的,效果也不会好。硬要去写,必然会弄得半文不白,糟害了思想,也糟害了文章。对一般人,文言文学到可以阅读已经足够了。至于研究古代历史、哲学、文学、语言的少数专家,他们是专业人员,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熟练程度,完全应当有更高的要求,那是另一个领域的问题,不必在基础教育范围内讨论。   《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16日第5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6-10 16:09:07 | 只看该作者
还在啊,只不过去那里的讨论人是越来越少了。看下面网址:http://www.etjy.com/forumdisplay.php?f=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6-11 12:41: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两位,其实我也赞成有选择的给孩子读点古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1:41 , Processed in 0.08076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