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牛阿(A)房(páng):佛教指地狱里的牛头鬼卒。也作“牛头阿傍(páng)”、“牛首阿旁”。 [62]偪(Fù)阳:春秋国名。《春秋•襄公十年》:“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谷梁转》作“傅阳”。汉置傅阳县,地在今山东枣庄市南。 [63]偪(bī)臣:权重逼君的贵臣。“偪”同“逼”。《墨子•亲士》:“偪臣伤君,谄下伤上。” [64]绿(lù)营:清代除原来有八旗兵外,又另募汉人编成军队,用绿色旗,称为绿(lù)旗兵或绿(lù)营兵。 [65] 采绿(lù):《诗•小雅•采绿》,“绿”即“菉草”,又名王刍。花色深绿,古时用它的汁做黛色着画。 [66] 绿(lǜ)衣黄裳(cháng):古人称上衣为衣,下衣(像现在的裙子,男女皆服。)为裳(cháng),或称内衣为衣,外衣为裳(cháng)。《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相传这是卫庄姜伤己之诗。古人以黄为正色,绿为间色,间色为衣,黄色为里,比喻尊卑倒置,贵贱失所。后因以“绿衣”为正室失位的典故。——参阅《汉语大词典》 [67] 绿(lù)竹猗猗:《诗•卫风•淇奥(yù)》:“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菉草;竹,萹竹,也叫萹蓄。 [68] 绿(lù)耳:也作“绿駬”、“騄耳”、“騄駬”。古骏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后因以泛指骏马。 [69] 绿(lù)惠:菉草和惠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掩以绿惠,被(pī)以江离。” [70]绿(lù)图:《墨子•非攻下》:“河出绿图,地出乘黄。” 绿图,即箓图,上天赐予帝王的符命文书。 [71]朝(Zhāo)歌:1、古都邑名。在今河南淇县。商代帝乙、帝辛(纣)的别都。周武王封康叔为卫侯,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皆都于此。2、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淇县。隋大业初改名卫县。——《辞海》。案:《幼学琼林卷一•地舆》:“邑号朝歌,墨翟回车。”朝歌有早晨唱歌之义,而墨子主张“非乐”、“节用”,反对奢侈享乐,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所以他一听那个地方叫朝歌,就立即掉转车子走了。 [72]朝(zhāo)阳:《诗•大雅•卷(Quán)阿(ē)》:“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山之东面。《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 [73]朝(zhū)那: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宁夏固原东南。北魏末废。西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即此。2、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治。治今甘肃灵台西北。隋废。西魏、北周时,曾为安武郡治所。——《辞海》 [74]朝(zhū)离:即株离。古代少数民族乐曲名。《周礼•汉班固《白虎通•礼乐》:“故东夷之乐曰朝离。” 《周礼•春官•鞮鞻氏》:“鞮鞻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汉郑玄注:“四夷之乐,……西方曰株离。” [75]大(Tài)山:即泰山。《墨子•非攻中》:“北而攻齐,舍于汶上,战于艾陵,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庄子•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 [76] 大(dài)王:旧戏曲小说中对山寨头领的称呼。《水浒传》第五回:“近来山上有两个大王,扎了寨栅,聚集着五七百人,打家劫舍。” [77]大(dà)王:古代对君主或诸侯王的敬称。《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史记•项羽本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78]厌(Yā)次:古县名。1、秦置。治今山东陵县东北神头;东汉始移治今山东惠民东桑落墅。一说即今山东惠民东桑落墅。西汉改名富平。东汉复故名。晋移治马岭城(今山东阳信东),北齐废。2、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治今山东惠民东南。唐以后治所屡迁,北宋迁至今山东惠民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辞海》。案:《汉书•高帝纪》:“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当之。”厌当,用迷信的方法,抵制压服将来可能出现的灾殃。秦始皇东游至厌次,次宿于此(在一个地方连续住宿超过两夜谓之次),故名之厌次。 [79] 厌(yā)当:见[78]。 [80]厌(yā)目:即压目,按目。《荀子•解蔽》:“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81] 厌(yā)焉乃扬:晋潘岳《笙赋》:“泄之反谧,厌焉乃扬。”厌,按压。 [82] 克厌(yā)帝心:见《国语•周语下》。韦昭注:“厌,合也。”于此义《汉语大字典》音yā,《汉语大词典》音yàn,今从前者。压韵又叫合韵。 [83]厌(yā)宜:合宜。《管子•轻重》:“厌宜乘势,事之利得也。”注音从《汉语大字典》。 [84]厌(yā)降(jiàng):古丧礼,母亡,子服丧三年;父在母亡,则减一年,称之厌降。 [85] 不厌(yàn)糟糠:连糟糠都吃不饱。厌,饱。《史记•货殖列传》:“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 [86] 其厌(yǎn)如缄:见《庄子•齐物论》。 [87] 厌(yǎn)众:《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曰:‘将以厌众’。”杜预注:“以厌众心,不欲使知已降也。”陆德明释文:“厌,於冉反。”案:“厌”,《汉语大字典》音yā,《汉语大词典》音yǎn。齐国军队围攻成之前,成大夫公孙朝因不满鲁国孟氏的统治,已经暗通齐军准备投降了,这时攻击齐军不过是摆摆样子掩人耳目罢了。 [88] 厌(yān)厌(yān):安静,和悦。《诗•小雅•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89]厌(yì)浥:潮湿。《诗•召(Shào)南•行(Háng)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90] 厌(yā)禳:以巫术祈祷鬼神降灾降福,或致灾祸于人,或降伏某物。《聊斋志异•崔猛》:“崔生平不信厌禳,笑而不言。” [91] 瀼(ráng)瀼(ráng):露浓貌。《诗•小雅•蓼(Lù)萧》:“蓼彼萧斯,零露瀼瀼。” [92] 泱(yǎng)瀼(nǎng):水流动貌。《文选•木华〈海赋〉》:“涓流泱瀼,莫不来注。” [93] 解(jiè)元:唐宋时,凡举进士者,皆由州县地方推荐发送入京,称为“解”。后称科举时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元以后对读书人统称或尊称为“解元”。金代有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 [94] 解(xiè)豸:也作獬豸。神兽名。相传能辨曲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弄解豸。”司马贞索隐引张揖曰:“解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中则生于朝,主触不直者。” [95] 繁(pán)冠:大冠。汉代武官所戴之冠。 [96]繁(pán)缨:古代天子、诸侯用来辂马的带饰。繁,马腹带;缨,马颈革。《礼记•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汉语大词典》 [97] 繁(mǐn)鸟:即枭,俗称夜猫子。《楚辞•天问》:“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王逸注:“言解居父聘吴,过陈之墓门,见妇人负其子,欲与之淫泆,肆其情欲。妇人则引《诗》刺之曰:‘墓门有棘,有鴞萃止。’故曰‘繁鸟萃棘’也。言墓门有棘,虽无人,棘上犹有鴞,汝独不愧也。” [98]巧繁(mǐn):《荀子•富国》:“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王先谦集解引王引之曰:“繁读为敏。巧敏,谓便佞也。” [99] 夏(jiǎ)楚:夏,樐荆怀??D尽9攀背S米鹘萄У奶宸9ぞ摺:笠灿米餍叹叩姆撼啤R沧鳌皹楚”、“贾楚”、“槚楚”。——《辞源》 [100] 济(qí)济(qí):庄敬貌。含“济(qí)济(qí)”之词皆含有“庄敬貌”之义。[101] 有莘(Shēn):古国名。也作有辛、有侁。1、姒姓,夏禹之后。周文王妃太姒即有莘之女。故址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2、商汤娶有莘氏之女,即其国。《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即此地。故址在今河南开封旧陈留县东。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辞源》 [102] 莘(Shēn)老:指商代伊尹。伊尹曾耕于有莘之野,故称。伊尹,商汤之臣。是汤妻陪嫁的奴隶。后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ē)衡(宰相)。汤死后,其孙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三年后迎之复位。一说伊尹放逐太甲,自立七年;太甲还,杀伊尹。——《辞源》 [103] 莘(shēn)莘(shēn)将(qiāng)将(qiāng):波涛激荡的样子。见枚乘《七发》。 [104] 闻莘(Shēn)党翟(Zhái),谭贡劳逄:见《百家姓》。 [105]佷(Hěn)石:石名。在西安临潼区骊山之侧。唐皇甫湜《佷石铭》:“佷石苍苍,骊山之傍。” [106] 佷(hěn)用:刚愎自用。 [107]佷(hěn)强(qiáng):凶狠强横。佷,凶狠。 [108] 丞(zhěng)民农桑:扬雄《羽猎赋》:“丞民乎农桑,劝之以弗怠。”丞,拯救。丞为拯之初字。 [109] 承(Zhèng)县:汉代县名,属东海郡。王莽时称承治。见《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承音证。” [110] 承(Zhèng)乡:汉代诸侯国名。盖与承治、承县为一地。《汉书•匡衡传》:“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东海郡西汉时的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沂、费县、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承乡、承县、承治当位于这一地区。 [111] 承(Chéng)盆:春秋人名。 [112] 枍诣承(Chéng)光:枍诣、承光皆汉楼台名。见张衡《西京赋》。 [113] 承(zhěng)蜩:《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承蜩,犹掇之也。”郭庆藩集释:“承,读为拯。拯,谓引取也。” [114] 承(zèng)含:《礼记•文王世子》:“至于賵赙承含,皆有正焉。”郑玄注:“承读为赠。”陆德明释问文:“賵赙琀襚,赠丧之物也。” [115] 并流承(zhěng)之:《列子•黄帝》:“(孔子)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殷敬顺释文“承音拯。《方言》:‘出溺为承’。” [116] 承(chéng)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赠送宾客。承,奉;将,送。《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117] 若山之承(zhěng):《墨子•尚贤中》:“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高亨新笺:“承疑当读为峙。峙,立也。”“承”,《辞源》音chéng,《汉语大字典》音zhěng。 [118] 承(zhěng)之庸之:《书•虞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孙星衍注疏:“承,同烝(zhēng),进也。”《汉语大字典》音zhěng。 [119]承(chéng)浆:穴位名。下唇中央的凹陷处。汉刘熙《释名•释形体》:“口下曰承浆。浆,水也。” [120]《楚辞•九章•思美人》:“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王逸注:“承,一作蒸。”闻一多新义:“承,当作蒸,气上行曰蒸。”“承”,《汉语大字典》音zhěng。 [121]厉(Lì)山:地名,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相传炎帝神农起于厉山。厉国,春秋时国名。故地在今厉山。《左传•僖公十五年》:“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杜预注:“厉,楚与国。义阳随县北有厉乡。”《汉书•地理志上》:“厉乡,故厉国也。”颜师古注:“厉,读曰赖。”案:厉山之厉,《辞源》《汉语大词典》音lì,厉国、厉乡之厉,《汉语大字典》音 lài。厉国、厉乡因厉山而得名,故皆依《辞源》《汉语大词典》注音为lì。 [122] 厉(lì)与西施:《庄子•齐物论》:“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陆德明释文:“厉,如字,恶也。李轨音赖。司马彪云病癞。”“厉”,《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皆音lài,义为癞疮,《辞海》无注。案:《齐物论》的思想是“齐物”,即是非、生死、美丑都没有什么区别。西施为著名美女,庄子认为极丑恶的女人与西施也是一样的。丑恶的人不一定就是生癞疮的人。厉的本义为“砺”,即磨刀石,砺石粗砺,引申为粗,又引申为丑恶,故“厉与西施”之厉应从陆德明释文“厉,如字,恶也”,音lì。 [123] 厉(lì)夜生子:《庄子•天地》:“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陆德明释文:“厉音赖。”《汉语大词典》音lài,义为生癞疮的人。其余诸辞书无注。案:生癞疮的人生子不会生癞疮,丑陋的人生子却可能丑陋。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译为“丑人”。参阅注[121],“厉”音lì,义为丑人。 [124] 厉(lì)风:中医病名,即疠风,麻风。《汉语大词典》:“厉风,即疠风。”“厉”注音lài,而疠注音lì。厉风之厉《辞海》音lì。 [125] 厉(lì)人:《韩非子•奸劫弑臣》:“谚曰:‘厉怜王。’”“厉”指麻风病人,“厉怜王”意为麻风病人怜悯被劫杀的君主,认为比自己还可怜。“厉怜王”之厉《汉语大词典》音lài,参阅注[123],“厉”当音lì。 [126] 漆身为厉(lài):《史记•范睢(雎)蔡泽列传》:“(范雎对秦昭王说)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为厉,被发为狂,不足以为臣耻。”司马贞索隐:“厉音赖,癞病也。言漆涂身,生疮如病癞。”案:漆树所产之漆,触之可使人皮肤溃烂如癞疮。商纣王杀比干,观其心,箕子惧,遂漆身为厉,被发为狂,以避其害。 [127] 踏莎(suō)而行:踏莎行,词调名。唐韩翃诗:“踏莎行草遇春溪。”词名本此。莎,莎草。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纺锤形块茎,称香附子,可入药。秆直立,三棱形。 [128] 莎(Shā)车: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莎车县一带。“莎”,《辞源》音suō,《辞海》音shā。 [129]莎(shā)鸡:虫名。又名络纬,俗名络丝娘、纺织娘。《诗•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辞源》 [130] 不羹(láng):《辞海》:古城名。春秋楚地。《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楚子城陈、蔡、不羹。”有东、西二不羹城:东不羹在今河南舞阳西北;西不羹在今河南襄城东南。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舜徽按:‘羹字古音当读同汤。今俗称肉汤,即羹字也。《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陈、蔡、不羹。’《正义》云:‘古者羹臛之字,亦音为郎。’然则羹固有郎音,重读之则为汤矣。本书水部‘汤,热水也。’自为一切热水之称,与羹臛无涉。今俗作汤,乃音近假借。’” [131] 叔孙婼(Chuò):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左传•昭公七年》:“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三月,公如楚。叔孙婼如齐莅盟。” [132] 泷(lóng)泷(lóng):水声。苏轼《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 (Yé)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谷中暗水响泷泷,岭上疏星明煜煜。” [133]泷(Lóng)廉太郎:日本作曲家、钢琴家。生于1879年,卒于1903年。 [134]傍(Páng)州:唐代州名,在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境。 [135] 姓氏读傍(Bàng):傍作姓氏,《辞源》《辞海》音bàng,《汉语大字典》音páng,《汉语大词典》无注。唐代有傍企本。 [136]《诗•小雅•北山》:“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彭彭,忙忙不得停止的样子;傍傍,紧张而无休止。 [137] 傍(páng)戟:背戟,犹言倒戈。《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浦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傍”,《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páng,《辞源》《辞海》无注。 [138] 神(Shēn)荼(shū)郁垒(lǜ):亦作“荼与郁雷”。传说中能制伏恶鬼的神,后世遂以为门神,画像丑怪凶恶。《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已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辞海》 [139] 荼(Yé)恬:汉代人。见《汉书•江都易王刘非传》。 [140] 茶兴荼(chá)亡:荼是茶的古字,茶兴而荼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之七•荼》:“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唐书》原注:自此后荼字减一画为茶。”宋杨万里《〈颐菴诗稿〉序》:“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 [141] 诸侯御荼(shū):玉器名,圭属。《荀子•大略》:“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杨倞注:“荼,古舒字。玉之上圆下方者也。”——《汉语大词典》 [142] 仓颉(Jié):也作苍颉,传说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世尊称为颉皇。 [143] 颉(Xié)卫:古代有贤人颉卫。见《通志•氏族略四》引汉应劭《风俗通》》。 [144] 顾氏颉(Xié)刚:即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史学家。颉颃有刚直不屈之义。《淮南子•修务训》:“则虽王公大人有严志颉颃之行者,无不惮悇痒心而悦其色矣。” [145]颉(jié)皋:即桔槔。一种汲取井水的工具。 [146] 颉(jié)桥(jiāo):即颉皋。 [147] 颉(Xié)利:唐代东突厥可汗,姓阿史那氏,名咄苾。唐皇甫松《怨回纥歌》:“收兵颉(Xié)利国,饮马胡芦河。”后用以借指外族首领。宋杨万里《十山歌呈太守胡平一》之十:“早个使君归鼎轴,为禽颉利击单于。” [148]颉(xié)羌:古时泛指外族首领。 [149] 颉(Jié)籀颉(Jié)篆:颉籀,古代字书《仓颉篇》和《史籀篇》的并称。也用以泛指古文字。颉篆,指秦代丞相李斯所作《仓颉篇》中的小篆字体。秦始皇削平六国后,统一文字,采纳李斯的奏请,"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宦官)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文字多取《史籀篇》,字体都用秦篆即小篆。 [150] 羊肠颉(jié)曲(qū):曲折的羊肠小道。清厉鹗《东城杂记•僧了心》:“由烟霞岭得支径,徜徉而上,松篁葱蒨,羊肠颉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