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6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21 23:4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很多朋友告诉我,教育丛书里育儿手记类书籍最好读,读起来既亲切有共鸣,又生活化不费脑力。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和小巫初相识是在育儿网络上,读她的网上文字总有痛感,也有快感,以及莫名的亲切感,虽然她的文字总不免引发网友的剧烈辩论甚至板砖大战。很长时间以后我才知道,我们是真正的师出同门,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系,这也许就是那莫名亲切感的由来吧,本科四年的专业训练,到底是会在心里留下些痕迹的,于是尊称她为师姐,交往逐渐多了起来。慢慢熟悉起来,就知道她文字带来的那些痛感到底是什么。她是在国内上完北大的本科出国的,“享受”了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全部过程和荣耀,在美国读教育学硕士,有机会系统研读了从古希腊开始的整个西方教育体系的发展脉络和精深著作,随后在美国的两所大学任中高级管理职务,近距离接触来自各国的年轻学生。这样的一种经历过后做母亲,在育儿实践中经过缜密思考后形成的文字,往往直刺我们教育过程中最薄弱最不经琢磨的一环,从而引起我们内心的震痛。本科时我们的老师就曾经说,读到痛处,停下,思考,那是你的心伤。所以每次读到小巫文字中的痛,我就停下,琢磨,这是否就是我在教育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这一带痛的思考,就自然产生出思维驰骋的快感。小巫的这本育儿手记就给我这样的感觉,在关于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保姆生病上幼儿园的描述中,她将时下流行的蒙台梭利和苏格拉底联系起来思索论述,把弗洛伊德理论细细分析,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西赛罗昆塔卢梭杜威和老子孔子朱熹毛泽东恰到好处地请来引证同样的问题,足足带给读者一种引发深入思索的阅读快感。顺着这些思考的话头琢磨下去,当然读者不一定会认同作者的全部观点和做法,但这个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思索,最终从阅读一本普通的1~3岁半早教手记,上升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自由和规则”这些深刻而理性的话题的过程,就是阅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之一,也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为什么这么说?教育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应该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良好的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刻的把握。每一位父母心中都会有一个具体的理想,比如孩子的身体健康,比如孩子的性格随和开朗乐观,比如孩子学业有成、事业辉煌、富有爱心、阅历丰富。但绕过这些外在的表现,不知有多少父母能够在孩子初生伊始,就真正静下心来思考,我对孩子的教育中,最根本的、我最想留给她/他的是什么?无论孩子一个月还是90岁,身体健康还是残疾,一帆风顺还是经历灾祸?常常听到过来人这样的说法:你们这些孩子一两岁的父母哪里能感受?我们在孩子小时候也像你们那样想,孩子最重要的是快乐,到了上小学,就完了,中国国情嘛,你能让他傻快乐到全班倒数第一吗?全班都会弹钢琴拉小提琴,大不计的孩子也会吹个口琴,就你的孩子跟傻子似的啥也不会?!所以与其到时候着急,不如早些开始。同样,很多家长在接受大量西方育儿理念的时候,也会不停地发出疑问,这个理念到底符合不符合中国的状况,我照着做到底是成全了孩子还是害了孩子?然后在育儿的实践中,就会出现家长时而激进、时而犹豫的育儿状况,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教育方法。这正是家长没有真正思考过教育的整体性的结果。没有对教育进行本质的把握,家长常常会这样走一程变一程,随波逐流,或者被一些口号式的倡导所迷惑,在教育的过程中随时更改指导方针。因为不是出于认清教育的本质后主动选择教育方式,很多家长就会在处理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出现相互矛盾的做法,扼杀了婴幼儿自身成长的巨大潜能和本性中的真善美。而接受大量杂乱无章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孩子,不仅心生疑惑迷茫,只能被动地适应家长传递出的教育信息,更无法主动确立自我的完整人格,一个接受被动教育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很难真正独立自主,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巫的这本书恰好引着读者去思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之后隐藏着的教育问题,给大家一个东西方教育理念冲撞与对比下的全面的思考视角,鼓励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人之初,就思考出自己的教育大方针,指导着今后的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具体实施教育计划。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不仅读来有趣,而且引人入胜。</sp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4-26 14:06:38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很喜爱小巫,认同她的教育理念。在李跃儿教育论坛上,有小巫的专栏,好东西多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6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6:02 , Processed in 0.09971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