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53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母加油站] 【转帖】给孩子的信2―爸爸亲手给你摘去枷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1 02:3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孩子,当你来到人世的一霎那,就被打上“中国人”这个终身符号了。每一个人出生都会被打上某种符号的,这些符号不一定是国家名称,更准确地说是一些文化类别符号。  我相信每个人出生的瞬间都是空白而平等的,但是接下去的染色过程使个体区别开来。曾经有人把中国文化戏称为“酱缸”文化,其实所有以地域或者文化划分的类别都是一个个颜色轻重不一的酱缸。所以人出生之后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泡酱缸的过程,染上的色彩就是人的识别符号了,这种染色要比出生证上的“国籍”字样更加准确牢靠。  可是不同的酱缸成分不同确实有优劣之分。甚至在同一个酱缸里头都不是色彩成分均匀的,这就给人们趋利避害权衡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爸爸在这个大酱缸里面泡了许久,对酱缸里的色彩成分和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让你走上更美好的人生道路,我想有必要将我所知道的酱缸情况和你交流。  孩子,你正泡在标签为“中国文化”的大酱缸之中。之所以称得上“大”酱缸,是因为它的容积、泡它的人数乃至形成的时间长短等等数据都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然而你不要因为所在的酱缸比别人大比别人老而沾沾自喜,这实在是没什么好值得高兴的。  这个历史古老的大酱缸难免有不少渣滓沉淀物,沉淀物多了就令酱缸混浊并且更加粘稠起来。这缸里面有不少脸色发黑者自豪地说这里就像老火汤一样,粘稠就证明味道好火候足沉淀的都是宝贝。我真担心他们是把老火汤和洗澡水搞混淆了喝。因为我觉得这个大缸分明就是大澡池子,许多人泡在里面快活地搓。  他们说这缸洗澡水里面有一种精华物质叫做“孝道”,这种“精华”爸爸亲口尝过一些,结果我忍不住发誓要给这种物质贴上详细的成分标签,避免我的孩子误喝了中毒。现在你来到了,爸爸有必要尽早和你谈谈这种毒物。    二  孩子, 人从动物中而来,无论大脑进化到什么程度,人的许多行为本质和动物没有多大的区别。  猴子的交配行为,在人类身上称为“性交”。当然,人是高贵的动物,可以通过文明的解释给一些行为赋予有别于普通动物的“人性化”内涵。普通动物的交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人类的大部分性交活动是故意避免怀孕的后果而追求纯感官的愉悦――这是一种充分发挥自身工具效率最大化的智慧性发展。  我看到过一些报道,据说猴子也有“自慰”这种充分利用工具娱乐感官的行为。我想反正猴子也算是我们的近亲,只要它们还不致于发展到看着明星照片进行自娱自乐的地步,大可不必太过忧患。一旦它们越过这条界线,我想人类的教育专家们就有给猴子进行正确性教育的必要了。  刚才说过,人类的绝大部分性行为都不是以孕育后代为目的。相反,有不少孩子的出生正是其父母娱乐活动的负产品,主观上不想要却因为许多无奈的理由而要了孩子。因此我实在怀疑生小孩是一种“伟大”并且需要孩子感恩的行为。  人们要生孩子,都是出于各种各样基于自身利益的理由:为了传宗接代?为了社会发展?为了养老送终?为了填补爱犬失踪的空虚?为了多几个孩子帮忙种田打架壮大家势?为了人有我也有好玩?总之,千百种理由中没有几个人是真正怀着“施恩之心”来要孩子的。也就是说,生孩子目的并非为了让孩子来分享“我是一个人”的快乐。  于是我一直很怀疑父母对于孩子是否有“恩”的问题。就像怀疑牧人是否有恩于羊那样――因为我们知道牧人养羊的动机是为了从羊身上得到好处,而不是给予羊好处。动机往往决定了一种行为的性质。  诚实地说:只要父母生孩子不是出于“给予他好处”的施恩之心,那么就不能够说有恩于孩子。孩子假如活得痛苦父母当然有责任,假如快乐幸福也谈不上什么功劳。孩子幸福快乐父母可以安慰笑笑,但是不可以怀着市恩之心邀功认领。  父母是否天然有恩于孩子,也就是说“孩子是否天生欠父母的债?”不是个可以一笑带过的问题。基督教“原罪”观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有罪之人。而许多中国人不知道,我们的“孝道”文化却赋予每个人“原债”――孩子一生下来就欠父母的债并且永远也还不清。  之所以要将“原债”论提到与“原罪”论对等的地步,是因为不那么显性的“原债”精神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之大超乎想象。由于它千百年来的隐秘伪装,今天更要叫它原形毕露以便看清它的毒牙。  号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孝道”,其潜藏的根基就是“原债”精神。“原债”就是认为父母天然享有让孩子“粉身碎骨无以为报”的恩情,故意夸大了父母于子女的恩义,经过许多朝代的加工雕琢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泛孝主义的文化。在这一文化的笼罩之下,父母是孩子的债权人,子女都成了父母的债务人,这种债务的责任和债权的收益是霸道无理的――规定了各自以生命的终结为期限。正是这种“原债”精神奠定了一种债权债务、物主与所有物之间畸形的权力关系。  我们知道建立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是以法律和道德为保障手段的。“原债”精神就是建筑庞大的“孝道”道德体系的钢筋水泥。它隐藏在泥沙的外表下支撑起庞然大物。  相信每个中国人对于“孝道”都不陌生。“孝道”的范围边界有多大?大概可以随手从“二十四孝图”以及“三从四德”等其他儒家经典里头领略出恢弘轮廓。古往今来堆积在“孝道”下的血泪白骨有多少?恐怕如恒河沙数,数不胜数。  孩子,就像许多人受过的“家教”那样,小时候你爷爷反复教育我:父亲在家里就是天,孩子绝对不能顶撞父亲,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就是孝顺。在我读书毕业之前,任何对他提出我个人见解的时候,这个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总是很严厉地对我咆哮:你要是比老子还懂这世界就买米不用钱了!(看来那时候吃饱饭是个挺骄傲的事情。后来这句话成了我和姐姐们的笑话,不信你可以问问姑妈)  可是我心里不服气,圣人说:学无先后,达者为师。他凭什么因为是我父亲就一定什么都比我懂?“父亲”到底是一个“官职”还是一种衡量学问大小的“文凭”?  质疑归质疑,强权提醒我需要缄默。父亲的话是想“教育”我这么一个道理:子尊父是“天道”,天道就是理所当然的规则,不需要理由,不允许争辩。再长大一些,我就从历史书上看到了许多“父威”“君威”“祖宗威”“资历威”“死人威”等等欺压晚辈荒唐可笑的事情。幸好我是长在新社会的一代,历史的发展给我这样的孩子提供了一缕暗自思索的机会。虽然只是一缕缝隙机会,在历史轨迹的对照下足以让我感恩了。  当然人不能永远感恩不干点别的,感恩之后该干嘛还是要干嘛的。于是我忍不住开始对这种“天道”进行质疑和思考:  为什么整个社会都说孩子要听大人的话?因为“孝道”是这样要求的,他们在遵循“孝道”这种强大的道德规范,其实是“孝道”在借他们之口要求孩子要听大人的话。  为什么父亲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听从他的话?因为他想帮助孩子遵守强大的“孝道”,他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这样的,不遵守“孝道”的不是一个孝子,就不是好人。“孝道”是“好人”的重要评价标准。  为什么父亲要求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听话”?因为父亲的父亲也没有教他“听话”是需要以辨别对错为前提的,在长辈们共同的一本教材里没有“让孩子独立思考”“选择真理”这些指引。他们情有可原地丧失了这种能力,当然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不需要这样的分辨能力。你见过哪一只猪会教猪仔独立思考吗?如果有,那就是变种,后果是优先宰杀。  为什么父母有扼杀孩子明辨是非的权力?因为“孝道”赋予了他们“父为子纲”的崇高地位。父母扼杀孩子的辨别能力可以在“孝道”的牌匾下得到嘉许的小红花。  大人们都教训孩子要“听话”,“听话”才是好孩子,却不告诉孩子什么是“听话”?在中国人的口中,“听话”似乎是一个条件反射按钮,又象是个语焉不详含糊不清的词汇,后来我明白了,“听话”是一种无需考究正确与否的服从,是一种剥夺了独立辨别权利的接受,是一种上传下达的命令,是一种培养奴性的养分,是一种执行“孝道”的美德。经过逻辑推导后就得出:  “好孩子”=无需考究正确与否就服从的人=放弃独立辨别权利就接受的人=培养奴性的人=坚决遵行“孝道”的人――这样的公式。  当然稍微变化为“孝道”=盲从=拒绝独立思考=奴性――也不算错误的。  通过这些思考,我大致明白了几点事实:  1,“孝道”是一种单向要求晚辈以长辈为尊的规则,是一种纯粹上对下的约束。“孝道”并不严厉规范长辈对晚辈行为的尺度;  2,“孝道”的核心逻辑是“原债”――父母对孩子有生养的“天恩”,恩情天高地厚,孩子一出生就是亏欠父母的,就算为父母做什么都是应该,甚至为父母肝脑涂地也是无法报答万一的。也就是说儿女这一辈子是无望还清债务了,于是就衍生了“做牛做马”“结草含环”之说。算是对债务人偿还时间期限的一种含糊的规定。  3,在古代,如果晚辈胆敢不孝顺,不仅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法律条文是可以办你的。也就是一种由国家暴力机器强制监督执行的行为规范。  2,“孝道”要求晚辈听长辈的话,也就是说“听话”的孩子才“乖”才符合“孝道”的标准。致于什么话该听什么话不该听没有界定,默认值就是什么话都要听。合理的推论结果就是:不辨别的盲从长辈意见就是“乖孩子”,是成为“孝子”的先决条件。  3,“孝道”要求晚辈对长辈好,致于怎么为“好”的标准则完全根据长辈的喜好而定。也就是说拍马屁还要拍对位置,位置错了拍得再好也是不孝的。比如说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鱼”的故事,孩子的后娘爱吃鱼,孩子就要弄到鱼给后娘吃,这才能让后娘开心,马屁拍准了才乖才孝顺。如果孩子那时候不到冰面上躺着而是煮了一盆后娘不喜欢吃的兔子肉,就是不孝子,至少孝心打了折扣。  孩子,这些东西听起来是不是挺无理挺可怕的?可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就是被这么“酱”过来的。包括我自己也未能幸免地被“酱”了一些,恶心了好多年。也许你会问,这么不好的东西它怎能不被推翻反而长盛不衰呢?  要知道,这世上存在的东西未必正确,但却是可能“合理”的。所谓“合理”是对“结果”“正当性”的一种含糊其词的肯定。(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以后再谈)  即使是一种后来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在被完全开膛破肚之前总会被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在维持着错误的轨迹,这或许可以认为是历史的惯性使然。象“孝道”这种被“原债”谎言包装的枷锁能够完整延续千百年大行其道一定有它的存在道理。  到底是谁在背后上下其手?根据“谁从事件中受益谁就是始作俑嫌疑人”的推导原理,我们来看看背后有哪些利弊。    三  透过汗牛充栋的历史故事和史料记载,我们随处可见“孝道”作为统治阶层枷附于百姓项上的枷锁而产生的政治奇效和枷锁下生灵的哀痛。“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庞大稳固的核心道德体系,对中华传统的政治权力结构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是“孝道”文化影响了中国人民对于政体的选择,决定了我们中国人的价值标准和思维模式。  1,统治阶级是推行“孝道”的最大受益者。“孝道”是他们手上一把实用的统治工具。  我相信封建统治集团推行的某些政策并非基于多数民众的福祉而是以是否有利于自身的统治利益为依归的。统治阶级为了将“父子”这种伦常关系异化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牢固的权力等级伦理,就需要将父母对孩子的权力和地位扩大,扩大“父权”就等于扩大“君权”,确立父权的边界其及合理性就等于确立君臣关系的合理性从而确立“家天下”的合理性,因此才有百姓是皇帝的“子民”之说。  他们使用了偷换概念的办法,就像腐朽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所做的将“党天下”的专政事实掩藏在爱党爱政府=爱国的和面团公式那样,故意让人民搞不清政党、政府和国家三者的关系。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则将“君臣父子”的道德混为一团。于是“君”“父”黏在一起成为了“天”成为了“纲”,而“子”“民”“臣”都糊成了一团。从此“父母官”要求子民孝敬变得顺理成章理所当然。那些“存天理,灭人欲”的龌龊事情就这样变成冠冕堂皇了。  当明白到强调无条件服从的“孝道”是一种简单好用的工具时,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教育工业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喉舌自然就大张旗鼓地跟进煽风造势了  2,“孝道”支持了封建统治集团维持低成本的管理模式。  过份强调一种道德的背后,很可能还包含着掩盖另一种企图的可能。古代的统治集团很乐意教育百姓“尊老爱幼”,并且用行政执法手段将尊老爱幼上升为一种必须强力执行的行为规范。可是说来说去老人孩子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都是在老百姓自己家里闹腾,唯独没有统治者这一方什么事。这等于说羊群生老病死自己管,还要自己喂饱养肥自己,牧人只管享用宰杀羊群的权利。这是一种很舒适省事的管理模式。事实上古代社会没有真正意义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知道社会体制大体上是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和“孝道”规范下的福利自理模式支持了这种羊群自生自灭牧人只管索取的统治方式。  “孝道”就是为了让百姓自个儿打理好自己,自己捆绑好自己的绳子。他们的逻辑是:不准问我为你们做了什么,只能问你们为我作了什么。  3,“孝道”支持了一种古怪的经营模式,使生儿育女成为稳赚不赔的生意。  传统文化精髓的“原债”精神令生儿育女成为了一种“放高利贷”的投资经营模式,说它是“经营模式”似乎有点古怪,可是我却找不到比这个词汇更传神的描述。  这盘生意很划算:古代女人生孩子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卵子和精子等原材料不算,付出了十月怀胎的辛苦而已。可是面对生存艰苦的世道,机会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怀胎的辛苦实在算不了什么。何况古代也没有可靠的避孕方法,性生活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怀孕就在“无可奈何”的表象下水到渠成了。不要说古代社会,就在我接触过的老人中,生过十多个孩子的“光荣母亲”随处可见。换句话说,这些女人基本上在生育年龄期间内长达几十年保持着生产循环。都说人民群众是智慧的,如果没有高效益的产出,赔钱的买卖谁愿意做。我国现在为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而采用的高额罚款办法就是为了提高这种业务的本钱门槛,从而抑制进货意愿的一种市场手段。  在“原债”束缚下的孩子其实算不得是人,一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自主权的“物品”生下来后怎么活基本上就听天由命了。“原债”意识让父母将孩子看作是自家的物品,孩子也可以叫做一种家产。  a,如果孩子饿死冻死了是孩子的命不好,社会舆论不会指责父母有错,那时候死个孩子算不了什么。  b,如果父母生病或者太饿了,可以“孝道”的名誉要求孩子自己割下身上的肉给父母吃,这样孩子可以受到社会舆论的褒奖。这种故事在二十四孝图里头现成就有。孩子可以用身上的肉换一朵小红花,想必那时候流行着“割肉光荣”“卧冰光荣”之类的激励口号。  C,如果经济拮据,父母还可以到市场上给孩子背后插一根草,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扁担或者牲口之类的财物卖掉然后扭头回家。当时的社会支持这种交易。  以上是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对“孩子”这种“债务人”的短期兑现收益。如果好景一些,孩子们健康长大,父母放下的高利贷就可以长期收息了。利率是多少?“孝道”规定是不设上限,大致以债务人的最高偿还能力为合理数额。收利期有多长?“原债”精神早已判决为“终身”,甚至加上“下辈子做牛做马结草含环”之类的《补充管理办法》。  以上的帐目还只是显性的账面收益。只要中国人“原债”意识还在,也许将“生孩子”列为商务部或者产业部下的项目更为与时俱进些。    4,“孝道”是一种权力分配机制。也是一种权力均沾的管理手腕。  “孝道”的其中一项重罪,就是造就了中国臭名昭著的“排资伦辈”、“老人政治”这种权力分配机制。  “孝道”文化精神是以长辈为尊。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年纪越老儿孙越多地位自然也就越尊贵了。于是在一个家庭里面,决定成员之间权力地位的是辈份的高低。这种以辈份分配权力地位的规则使生育孩子的行为隐约和权力扯上了关系。  古代宗族社会讲究“人丁兴旺”“儿孙满堂”。人丁多寡除了关乎劳力数量和“高利贷”利息收益之外,还有另一层从来没人明说的深意――对权力的追求。  宗族社会的家庭里,就像麾下兵将的数量影响了将军在军团中的位阶和势力,儿孙晚辈的数量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长辈的权力尺寸。这种数量的作用在家族和家族之间、家族内部派系之间的斗争中清晰显现。  毛太祖说:人多好办事。这句大实话证明他的确是农民的孩子。  对权力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之一。在“孝道”所制定的“辈份分配权力”的机制下,一个人子孙越多,年纪越大,辈份越高自动掉到手里的权柄就越重。所谓“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这句话的背后隐含了无数的辛酸、满腔的屈辱、畸形的压抑和报复的动机。我们不难想象家族内最终掌控大权的是些怎样的老妖精。难怪中国人对老人多少有点“敬”“畏”,一种敬重和害怕的混和表现。  社会是由家庭为细胞组成的,家庭的权力伦理也就支持了整个社会的权力伦理。可是许多人还不晓得现在仍然无处不在的“排资伦辈”现象正是“孝道”文化所造成的,难怪老人们都说“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国粹”。如果我们还在自己的家庭中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财物而不是独立的人,还让孩子不辨是非的“听话”,那么其遵循的“孝道”教育将使“排资伦辈”现象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发扬光大下去。  就像法律中偏向保护贵族利益的条文促使了贵族阶层支持统治政权的理由那样,正是“孝道”中为家族长辈确立了无可挑战的权力地位使得家长(单位里拥有实权的诸侯)甘心拥护并且执行这样的统治伦理。这就是“孝道”被作为统治工具的同时,还成为了利益均沾的管理手腕。  曾经有一位重量级人物说过:我在专业学术领域的巅峰状态和最具实力的作品出现在三十八岁左右,可那时候我是无名小卒,在“排资伦辈”的权力伦理下空耗时间,作品也得不到重视。当我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才得到巅峰状态时需要的话语权。可是我已经衰老了,头脑中的知识早已经跟不上科技的最新发展。但是权力规则却让我们这些知识观念落伍的老人掌权去管理那些保持在信息第一线的专业人员。  这样的错位真叫人唏嘘无奈。  “排资伦辈”是中华文化的毒瘤,使我们的民族能量在无聊地空耗。使我们本应有的竞争力在错位的权力结构下胎死腹中。所幸的是“老人政治”这一千年顽疾在邓小平先生的恢弘人格下开始拨乱反正。尽管好的领导人百年难遇,但我们还是要祈祷站出来第二个邓小平,将“原债”和“排资伦辈”从中国人的教育中统统扫去。    5,“孝道”下“唯辈份论”的权力分配机制导致了许多个人的悲剧却为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温和的基础。  在那种“孝道”可以吃人的社会氛围下,宗族社会里的家庭就象是一个个高压锅。老人的权力优势是稳固的,可老人的思想是守旧的,即使有少部分掌权的老人愿意做开明的创举,也会在社会环境强大的道德监督下不了了之。不难想到,在这种陈陈相因的守旧势力压制下,多少创新求变的萌芽冲动被消灭在一个个封闭的堡垒之中。在老人得到梦寐以求的权力之前,也是年轻过的,也是经过了层层反抗与压制,烈火与熬炼过来的。这个熬炼的过程就是磨灭创新求变锐志的过程,就是一种年轻朝气向现实守旧势力臣服的过程,就是生命的希望与无奈在光阴中消耗的过程。是令整个中华文明走向木乃伊化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6-9 13:34:20 | 只看该作者
看不下去了,真累,这哪像跟孩子说话<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unsatisfied.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6-9 13:39:34 | 只看该作者
这孩子多大?写这信的人何必生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6-9 14:50:32 | 只看该作者
真的是太长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01 , Processed in 0.09118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