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06-3-9 00:42:40
|
只看该作者
六,高等教育过快增长<p style="TEXT-INDENT: 2em">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达到505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562万,跟2000年的221万、556万相比,五年时间分别增长128%和181%。这确实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成绩。伴随着在校生规模的过快扩张的同时出现的问题也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p style="TEXT-INDENT: 2em">八成以上公众对高校收费不满:根据社科院发布的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内容,公众普遍对高校收费过高不满,82.3%的公众认为很不合理、不太合理,表明高校高收费不为公众所认可。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10000元计算,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4万元,相当于一个农民14年不吃不喝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 <p style="TEXT-INDENT: 2em"><p style="TEXT-INDENT: 2em">毕业生就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涉及25个省(区市)的53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接受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今年外出务工的月工资平均预期达到1100多元。与此相呼应的是,众多的调查数据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预期连年下跌,已降至1000元左右。据此,有人得出“大学生身价等同于农民工”的结论。尽管许多专家认为这二者没有可比性,但他们同时认为,这其中透露出的信号值得社会警示。 <p style="TEXT-INDENT: 2em">高教突出问题质量滑坡居首:“高等教育里最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33.3%的人认为是“大学教育质量滑坡”。研究者分析认为,这反映公众对近年来高等教育扩张、培养质量滑坡等问题的关注和不满。调查同时显示,68.9%的公众表示对当前大学的教育质量“很不满意”、“不太满意”。学生人数增长了几倍,但教师人数、教室面积、图书馆、实验室等等教学资源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跟不上。这些都是导致质量滑坡的原因。 <p style="TEXT-INDENT: 2em">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国家在几年前开始重视并大力提倡的高等职业教育,跟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匆忙上马,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不伦不类的人才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老百姓倾其所有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但不能为家庭创造财富,反而成了家庭的一个承重的负担。 <p style="TEXT-INDENT: 2em">七,职业教育徘徊不前 <p style="TEXT-INDENT: 2em">跟高等教育大跃进式的快速增长不同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徘徊不前。同样比较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从425万增长到647万,增长52%。在校生人数由1295万增长至1559万,增长仅为20%。 <p style="TEXT-INDENT: 2em">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广东等地的产业工人短缺导致的民工荒正说明了这一点。科技的发展导致制造类核心技术的提高,对技能型工人的要求也会更高,这些都是靠中等职业教育来解决的。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多年的徘徊不前,结果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向产业市场提供的是严重过剩的大学毕业生和根本没经受过职业培训的民工。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低的今天,中专生在人才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长此以往,教育就必然反过来拖经济的后退。 <p style="TEXT-INDENT: 2em">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增长确实很快,但跟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仅就培养成本而言,尽管技工的培养成本也是千差万别,但总的来说,通常要低于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对大学生的资源投入很大,浪费也很大。而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性价比更高。 <p style="TEXT-INDENT: 2em">还有一个就是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的问题根本就被教育部门所忽视。一个农民培养成为熟练工人,一般只要一年时间,而能拿到800至1000元的工资,成本大约3000元。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进城务工人员已占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总数的50%以上,但有80%的人员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培训。教育部部长周济有这样一个观点:农民工培训成本低,收益大;最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职业教育的转移,最好的扶贫是通过职业教育的扶贫。而这些目前还只停留在认识和观点的层面。<p style="TEXT-INDENT: 2em">八,素质教育纸上谈兵<p style="TEXT-INDENT: 2em">教育部说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而事实是学校和家长的眼里只有高考,凡是有利于高考的我们都拥护,凡是不利于高考的我们都反对。素质教育本质上是教会孩子“美的欣赏、善的本质、真的自我”。学校的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了,但在高考制度没有改革之前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p style="TEXT-INDENT: 2em"><p style="TEXT-INDENT: 2em">即便是很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了,在课余的时间让孩子学习音乐、美术、体育等项目。但他们的出发点依然是高考,为了“特长生”的加分。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也不考虑孩子的休息时间已经很少很少了,还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孩子是否能够承受。很多的孩子学这些东西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父母而学。<p style="TEXT-INDENT: 2em">九,<p style="TEXT-INDENT: 2em">应试教育导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使我们成了有知识但没有产权的民族。应试教育对青少年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压抑,其突出弊端便是重智轻德、求同伐异、压抑创新。 <p style="TEXT-INDENT: 2em">重智轻德现象严重: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与《大学有问题》一书作者熊丙奇聊天时指出,我们的教育缺很多,缺钱、缺人才,缺人文关怀,缺理想的追求……最缺什么?我认为最缺的是人文情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教育是“见分不见人”,甚至于教育不把人当人,如果把人当人,就不会让孩子起那么早,睡那么晚,让孩子们没有休息日,就不会让孩子做那些重复的,简单的练习和作业。所以说,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实现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教育。 <p style="TEXT-INDENT: 2em"><p style="TEXT-INDENT: 2em">求同伐异:中国孩子的聪明、勤奋举世闻名,在“奥赛”中频频获奖的现象曾为许多人津津乐道。而这正是应试教育的成果。但1995年青少年想象发明国际大赛上,中国选手却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个孩子勉强得了个可怜的三等奖。事情被披露后一片哗然,纷纷追问:中国孩子的想像力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似乎应由现实的教育来回答。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曾遗憾地指出:“学校本应是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教育机构不仅混淆了潜在的创造才能,而且压制了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求同伐异的表现普遍存在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活动中,普遍地存在于毫无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这里见惯了的是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核,缺乏对差异性的尊重、宽容和保护。当下流行的“标准答案”排斥了孩子们异想天开乃至合理想象。一个人从进入小学到大学,平均要经历千余次的测验和考试,如此“千锤百炼”,足以使“凡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外,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老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即使错了,学生也不应在公开场合当面反对。有人曾对北京市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发现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 <p style="TEXT-INDENT: 2em"><p style="TEXT-INDENT: 2em">压抑创新:求同伐异的教育极易扼杀人性中丰富的创造精神,降低受教育者在未来社会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创造性是人的最根本的本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却出现了教育程度越高、创造性越是下降的咄咄怪事。想像力却越来越贫乏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专家分析说,理性知识的增长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想像力的贫乏决不是一件好事,这是不是也说明了那种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模式和标准化的考试答案窒息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智慧火花呢?这是应当引起警惕的。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像的能力,这是应当引起警惕的。<p style="TEXT-INDENT: 2em">十,高考改革裹足不前<p style="TEXT-INDENT: 2em">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高考已经变成中国教育的指挥棒。分数是高考的最高标准,很自然地传导到整个教育链条的每一级都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高考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体系。可悲的是这根指挥棒近20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和改革。虽然实行了“3+X”,实行了保送推荐制度,实行了高校部分的自主招生等试点。而这一切的试验都没能逃脱分数这个标准。 <p style="TEXT-INDENT: 2em"><p style="TEXT-INDENT: 2em">高考改革滞后除了导致非常严重的惟分数论和素质教育难以推广外,还存在着地区高考不公平以及由此产生的高考移民现象。不同的省市考生上同样的大学和专业分数的差距可以相差一二百。有些省(如海南)的升学率几乎接近100%,只要你想上大学就一定可以上。而有些省(如湖北)升学率还在60%左右。这些指标管制的差别就必然导致疯狂的高考移民现象。高考移民的本质是政府管制(招生指标)和户籍制度双重约束条件下的特殊产物,要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政府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制度改善和制度创新;最低的限度,能够把考生享受招生指标权从现在附着于户籍的状态下剥离,那问题也至少减少了一半。高考改革事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呼唤高考制度的创新已经很多年了,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p style="TEXT-INDENT: 2em"><p style="TEXT-INDENT: 2em">十年立树,百年树人,教育的失误必将导致的是国民素质的降低,国家竞争力的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我国的经济支柱,是现阶段不二的选择。而这种浪费资源为全世界打工的状况还要持续多少年呢!教育失误造成的历史教训要经过一定阶段才能显现出来。教育的改革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还是说得多,而干的少。 <p style="TEXT-INDENT: 2em"><p style="TEXT-INDENT: 2em">以国家和民族将来的名义呼吁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必须是前瞻性的<p style="TEXT-INDENT: 2e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