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初来乍到,对于子女教育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写出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首先我想谈谈对于儿童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对孩子将来成就为什么样的人的探讨。司马迁对人的归类大体为四类:圣人、君子、庸人、小人。我是传统的人,所以我承袭司马先生的划分标准。当然,谁也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庸人或小人;成为圣人,则更是小概率事件。那么我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就只能将其确定为君子了,毕竟这还是相对比较容易做到的。为什么将孩子成长的目标定位为君子,说得大一点是"做人之道",说得小一点是"利人利己"。我不想说太多大道理,我只希望孩子成为善良、正直、既能善其身,又能济天下的人。而我的这一目标似乎不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人们都向往善良、美好,却又担心付出高昂的成本。因此,许多人用“潮流”、“生存”等似是而非的字眼来说服自己和教育孩子。由此引出我的第二个话题当代儿童教育偏重技能而忽视道德。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父母身上,也体现在诸如幼儿园等儿童教育机构上。许多父母注重孩子的艺术修养、文化知识和身体素质,却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当今,国学似乎有复苏的迹象,许多家长鼓励孩子读经、背经,却忽视了传统经典对于儿童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仅将其作为拓展知识,甚至装点门面之用。当孩子脱口而出“融四岁,能让梨”时,为人父母的我们不应该认真考察孩子是否真正的理解其含义并实践之吗?第三、我认为所谓的“快乐教育”值得商榷。现今许多家长把“快乐教育”奉为圭臬,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我只要快乐就好”。果真如此吗?你只要快乐就好吗?你快乐别人就快乐吗?你今天快乐明天就快乐吗?你明天快乐就永远快乐吗?我不认为这是什么乐观主义,我认为这是一种极端自私和不负责任的表现。我知道“快乐教育”并非如我上面所说鼓吹自私和享乐,我也承认快乐对于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催化作用。我只是想说,“快乐教育”不是万能的和唯一的教育方法。我觉得除了让孩子快乐还应该告诉他,“你还有责任”。想想中国几千年来戒尺教育出来的无数伟大人物吧。目前只想到这些,希望大家斧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