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899|回复: 6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小李整理的"给孩子讲一讲"系列(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21 08:2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border="0"><tr><td class="c18" align="center">工蜂的五个星期 <span class="c14"></span></td></tr><tr><td></td></tr><tr><td>  <span class="c14">   工蜂的寿命只有五个星期左右。在这五个星期中,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辛勤地工作。  在它们出世后的第一天至第三天,就当上了“清洁工”,负责把蜂巢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  第四天和第五天则成为“保姆”,负责用花粉与花蜜喂养幼蜂。  从第六天到第十二天,它们又改当“佣人”,负责分泌蜂王乳来伺候后蜂。  第十三天到第十七天,它们充当“建筑工”的角色,负责分泌蜂蜡建造蜂巢,另外还要把花蜜加浓及把花粉捣碎,以便酿造蜂蜜。  第十八天到第二十天,它们又成为“卫士”,负责保卫蜂巢的安全。  从第二十一天到第三十五天,是它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也是工作最为繁重的日子,除了做各种工作外,还要出外采蜜。  工蜂采集花蜜的工作极为繁重,因为每0.5千克的蜂蜜,需要采集10千克的花蜜才能酿造出来,而为了采集到10千克花蜜,需要一只工蜂出动8万次,每次飞行2000多米才能完成。也就是说,为了酿造0.5千克的蜂蜜,一只工蜂必须飞行16万公里,这个距离恰好相当于绕地球4圈的路程!  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一起走出户外,在花丛中感受工蜂弱小生命所带来的震撼。 </span></td></tr></table>此帖由 芜湖小李 在 2006-02-23 15:41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8:21:51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border="0"><tr><td class="c18" align="center">“台湾”名称的由来 <span class="c14"></span></td></tr><tr><td></td></tr><tr><td>  <span class="c14">   中国历代典籍中对台湾的记载,十分久远。《尚书·禹贡》称台湾为岛夷。《史记》称为“瀛洲”;《三国志》谓之“夷洲”;唐、宋、元诸代一般称其为“流求”或“流球”。直到明朝后期才出现“台湾”这一称谓。</span></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8:22:3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border="0"><tr><td class="c18" align="center">岩大袋鼠为什么不喝水? <span class="c14"></span></td></tr><tr><td></td></tr><tr><td>  <span class="c14"> <img src="http://www.student.gov.cn/image/5787.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岩大袋鼠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西部和北部 多岩石的干旱的丘陵山区。结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善于跳跃。以树叶、草类等为食,还经常吃一些较硬的多刺植物。它的体毛呈赤褐色。体长90—120厘米,尾长70—90厘米,体重60—70千克。头小,颜面部较长。眼大。耳长。前肢短小,后肢较粗。尾粗长而有力。  岩大袋鼠可以几周、甚至几个月不喝水也能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在炎热的季节,气温升到31.5℃以上时,如同狗和绵羊一样,岩大袋鼠开始不断地张嘴喘气,竭力降低自己的体温。另外,它们还用舌头舔自己的“手”和胸部,有时还舔后腿,这是因为唾液蒸发时吸热,可降低体温。  有的袋鼠会掘井,深可达一米。这样,不仅它们可以靠井水活命,而且其他一些不会挖井的动物,如野鸽、玫瑰鹦鹉、袋貂以及鸸鹋等,也常常来井边解渴。  然而岩大袋鼠并不想利用这种方便。它们不掘井,也从不去那里喝水。甚至气温高达46℃时,岩大袋鼠也不去饮水。  在太阳晒得最热的时候,岩大袋鼠便躲藏到凉爽的山洞里或花岗岩的岩棚下,以此来保存体内的水分。因为在这些地方,气温从不会高于32℃。  可是,这些古怪的岩大袋鼠为什么不去喝那么好的清水昵?有时,掘好的水井就在距离它们很近的地方。原来,喝水会使它们的身体失去很多氮,大大地降低它们吞吃的食物的营养。因为作为蛋白质主要成分的氮,是半荒漠地区最缺乏的东西。</span></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8:23:17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border="0"><tr><td class="c18" align="center">尤氏大袋鼠为什么能在干旱的不毛之地生存? <span class="c14"></span></td></tr><tr><td></td></tr><tr><td>  <span class="c14">   尤氏大袋鼠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南部的灌丛地带。它的体毛呈赤褐色。体长52—68厘米,尾长33—45厘米,体重4—10千克。头小,颜面部较长。颊部、喉部白色。眼大。耳长。前肢小,后肢长。尾粗长。  如同其他食草类动物一样,尤氏大袋鼠的食道、胃和肠里面都有特殊的微生物,能帮助消化粗糙的植物纤维。因此,尤氏大袋鼠喜欢在牧场上吃一种难以消化的很硬的禾本科植物——刺草,而绵羊很少吃这种植物。成群的绵羊在牧场上挑拣那些可口的植物,把很难吃的刺草剩在一旁。由于没有竞争者抢吃这种刺草,它便迅速地蔓延起来。澳大利亚的畜牧业者,却违愿地为尤氏大袋鼠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扩大了它们的栖息地域。有些牧场主对这些违反心愿的被赡养者——尤氏大袋鼠恨得咬牙切齿;可是如果仔细地想一想,为了使自己的绵羊总只数增加一倍,那么尤氏大袋鼠的总只数也就自然而然地随之增加三倍了。</span></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8:23:53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border="0"><tr><td class="c18" align="center">路途遥远而“晚点”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span class="c14"></span></td></tr><tr><td></td></tr><tr><td>  <span class="c14">   元宵节夜晚,月亮却因“路途”遥远而无法“准点”到达圆月的位置,最圆月要到明天才出现。  据佘山天文台介绍,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为一个椭圆,最近时相距地球约36万公里,最远时约40万公里。由于万有引力影响,月亮距地球较近时走得快些,较远时则慢一些。如果上半月月球运行较快,就能在“十五”时准点到达圆月点。而今年上半月慢了点,故在农历十六中午后才能“赶”到圆月位置。专家解释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甚至“十七圆”,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用望远镜观察月面环形山脉等,最佳时日还并非在月亮最圆时。 </span></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8:25:1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border="0"><tr><td class="c18" align="center">植物园凿冰保护堤岸给鱼供氧 <span class="c14"></span></td></tr><tr><td></td></tr><tr><td>  <span class="c14"> <img src="http://www.student.gov.cn/image/5765.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昨天,北京植物园的几十名职工开始对园中的南湖、北湖进行破冰作业。记者在现场看到,职工们十几个人排成一队,用特制的凿子和铲子将湖边的厚冰全部凿破,然后再将漂浮在水面上的残冰推到更远的冰面上。在破冰作业之后,两个湖的边缘形成了一个宽足有一米的“隔离带”。一位老园林工人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在集中破冰后,每天植物园还将派人巡视,将晚间又结起的薄冰捣碎。  据植物园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之所以选择此时破冰,首先是要为湖中的鱼儿透气,增加水中的氧气。经过一个冬季的冰封,水中的氧气大量减少,要保证鱼儿过冬就要及时破冰供氧。除破冰救鱼外,此时凿冰更重要的是为保护堤岸。通常情况下,公园堤岸都采用水泥和砖石护坡,但冬春过渡之时也是冰面冻融交替之际,特别是在立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白天京城最高气温都在零摄氏度以上,而晚间的最低气温要在零摄氏度以下,晚上结冰、白天融化,一冻一融,修整整齐的堤岸很容易在热胀冷缩中被破坏。  据有关园林专家介绍,几乎每年本市都有公园或河道的堤岸因为冻融交替而遭到破坏,这不但影响了公园环境,还增加了维护成本,所以,北京植物园今年提早就将湖边的厚冰凿破,防止堤岸被“冻坏”。 </span></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8:25:53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border="0"><tr><td class="c18" align="center">丙戌说狗 <span class="c14"></span></td></tr><tr><td></td></tr><tr><td>  <span class="c14">   “金鸡留余庆,玉犬迎新福”。一副春联,道出了人们将要辞别农历乙酉年,即鸡年,迎来丙戌年,即狗年。狗年来临之际,照例是要从古及今谈谈狗的。    现今俗称犬即为狗,但是古代却有所区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犬字说:“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辞源》释狗字为:“犬之小者也”。在古籍里,狗的异名也不少,大狗叫“ ”,小狗叫“犹”,爱吠的狗叫“  ”,善斗的狗叫“猁”,勇猛力大的称“龙”,身高4尺则称“獒”等等。    狗的起源,科学界的说法不一。但是在由狼或野狗驯化演变而成这一点上,还是很少有异议的。科学家们还认为狗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畜。这是德国一批动物学家经过反复鉴定一个在19世纪20年代出土的猎狗残骸而得出的结论。据介绍,这些残骸是在莱茵河地区一座冰川纪晚期的墓穴中发现的,动物学家对残骸的牙齿进行研究,确认它是距今约1.4万年前的猎狗。而羊和马等其他动物是在此后才为人们驯养的。    狗的一个最重要的习性,就是一个“忠”字。它忠于职守,忠于饲养它的人。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大马戏团访华时,驯兽师鲁班一次驯虎失败,猛虎朝他直扑过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那条忠实的狗,向着扑向鲁班的猛虎冲去,用生命给主人争取了时间,保全了主人的性命。    狗的聪明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尤其是狗的听觉和嗅觉非常灵敏,远远超过了人。人的耳朵只能听到3万赫以下的声音,而狗却可以听到10万赫以上的声音。人的嗅觉细胞一般只有500万个,而狗竟有2.2亿个,可以分辨大约2万种不同的气味。人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和机智勇敢、忠实可靠的特征,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侦破案件等方面,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类更加扩大了使狗发挥其特长的范围。人们驯养出救生犬、雪撬犬等。    狗可以说全身是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从药用角度有不少记述,如讲狗肉可以“按五脏、轻身、益气、宜肾、壮气力、补五痨七伤、补血脉”。“狗蹄下乳汁,狗肾治痈疽、疮疡……诸症”等等。除此,狗的皮、毛、骨、肉以及内脏,都能够充分利用。    古代阴阳学家说狗在二十八宿里属金,叫娄金狗,喻示吉祥富贵。愿朋友们在狗年举事顺利。</span></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8:26:1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border="0"><tr><td class="c18" align="center">元宵节的习俗 <span class="c14"></span></td></tr><tr><td></td></tr><tr><td>  <span class="c14">     吃 元 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宋代,元宵灯会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span></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8:26:3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border="0"><tr><td class="c18" align="center">元宵节的由来 <span class="c14"></span></td></tr><tr><td></td></tr><tr><td>  <span class="c14">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span></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8:26:5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border="0"><tr><td class="c18" align="center">美丽的贝类 <span class="c14"></span></td></tr><tr><td></td></tr><tr><td>  <span class="c14">   在贝类中,像宝贝那样比较美丽的,有鸡心螺、榧螺、蜀江螺、凤螺、水字螺等很多种。  鸡心螺又叫芋螺,是在沿海珊瑚礁、沙滩上生活的一类美丽的螺类。它的贝壳前方尖瘦而后端粗大,形状有些像鸡的心脏或是我们吃的芋头。鸡心螺的种类非常多,贝壳随着种类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色彩和花纹,如果把它们集中在一起,那其是五光十色,漂亮极了。  在我国的东海和南海,可以采到不少种类的鸡心螺。不过拿它的时候要很小心,因为它的口里有像箭头一样的毒齿,并且有毒囊,如果被它刺破了手是很痛的,但是也不要怕,因为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当我们捉它的时候,它一定很快的把头、足缩进贝壳里去不敢出来。所以只要我们不是长时间的把它放在手上,被刺破的机会是很少的。  榧螺和蜀江螺也都是非常好看的螺类。它们都是在海底沙上爬行的种类,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此较深,所以我们在海边只能采到由风浪打上来的贝壳,不容易朵到活的个体。在用拖网捕鱼的时候,常常可以采到它们。榧螺贝壳约形状很像我们吃的榧子,蜀江螺贝壳上的花纹据说很像四川出产的蜀锦的花纹,所以得名。  凤螺的种类很多,贝壳的形状和色彩,复杂多样,是人们喜欢搜集的贝类之一。凤螺是热带的产物,在我国仅在南海沿岸发现。它的头部很小,向前端伸出三个肌肉质的棒状物,中央的一个较粗,上面生有许多环纹,这是它的吻,和田螺的吻相当,不过特别长罢了。两侧的两个是眼柄,仔细看就可以看到在它们的顶端有闪闪发亮的眼睛,在这两个眼柄的上半部内侧伸出细小的触角来。凤螺的足也呈棒状,分前后两部分,这两部分大约互成直角,后部末端有臀,臀很狭小,不能像田螺或其他单壳类一样将毛壳完全堵住。凤螺可以利用它的特殊的足部爬行和跳跃,有的甚至能跃过10厘米高的障碍物。  水字螺其实也是凤螺的一种,因为它的贝壳壳口向前后左右伸展出6条长棘,使整个贝壳形成“水”字形,所以称为水字螺。同水字螺很相近的还有一种蜘蛛螺,它的壳口的棘只伸向身体的前后和右侧。</span></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5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5 18:23 , Processed in 0.17026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